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烧饼葛 ①每天凌晨四点半,小葛照例起床忙碌,烧水、和面、醒面;剁馅,搅馅上劲;五...

烧饼葛

①每天凌晨四点半,小葛照例起床忙碌,烧水、和面、醒面;剁馅,搅馅上劲;五点四十分,面醒透,开始一遍遍折叠面坯,刷油;之后才是揪坯子包馅,擀薄面饼,撒芝麻;五点五十五分,第一炉饼入炉;五点五十八分,给上学去的孙子买烧饼的老人家已经在排队,心急火燎地抻着脖子看,第一炉饼是否能轮上自己。

②小葛是搞限购的,七点前的高峰时段,每人限买六个。他很牛,别看满头面粉就像在他的头发上下了一场雾凇,冬天,零下五六度的天,夹袄也不能有袖子(不然,伸胳膊到炉内贴饼不利落),冻得通红又烤得通红的两条光胳膊上,戴一副花护袖,样子滑稽。但他就有通身的本事,让白领们也寻香而来,先把车停在老远的停车场,穿小巷,过窄桥,再穿小巷,到他这里来,老老实实排长队。

③小葛有啥本事?原来,如今打烧饼的人技艺下降,有馅料的烧饼几乎全赖电烤箱烤制。小葛的烧饼,敢包着鼓鼓的馅料下火炉,钳上来不掉酥皮不破相,真是本事;会吃烧饼的人,好的就是烧饼咬开的第一口,扑鼻的烟火气。按小葛的话说,电是死的,炉火是活的,电烤箱烤出来的烧饼,就像“做题做呆了的傻小子”,单是熟了,一点香气和趣味也无。炉火燎出来的烧饼,香气是立体的,这一面和那一面、外壳和内芯的香气完全不一样;火候恰到好处时,烧饼壳上的白芝麻都被燎成金黄色;做馅料的野葱和萝卜丝,辛辣劲全无。骨子里的甘香绵柔,一层层发散出来。

④小葛凡事爱琢磨,这跟他的经历有关。在小葛的老家,男孩子若是子承父业要做烧饼的话,一般从十八岁就开始练习各道工序了。小葛心高,高中毕业后,在外面换过四五份工作,保安、仓库保管员、安检员、流水线上的操作工,都干过,这一耽误就是十年。母亲一直担心家传的好技艺会断了档,父亲却说,你由他去,心里不甘愿,打出来的烧饼没人吃。

⑤果然,到二十九岁,小葛带着老婆孩子回了家,恳求跟父亲学做烧饼。父亲说,好啊,老规矩,先揉半年面。把面揉活了,我再教你第二步。

⑥起初揉面,小葛那个狼狈,光是夏天不能用空调和风扇就够他受的。小葛开玩笑说:“着了风面团就感冒了,起硬皮儿,再怎么揉,都不会起那层活泛的光。”揉面就像练功一样,讲究的是一气呵成,中间最好别有停顿。小葛刚开始不懂,揉面时觉得眼皮重,照镜子一看,眼睫毛上都是白面粉,就去舀瓢冷水洗了脸。好嘛,就耽误这么点工夫,那炉饼就被父亲的老客挑毛病“面没发妥”。父亲问他中途是否走开,小葛才恍悟那个脸冼坏了:“回来就感觉面团的外面有点发硬,加上洗过脸手温低,面就醒不到位。”补救的秘方父亲也教给他:添一饭勺的蜂蜜,一大团面就救回来了。但这样做增加成本,而且饼偏甜,有些客人不见得喜欢。

⑦打十年烧饼,日复一日,有没有厌倦的时候?小葛笑:“做一万个饼,能跟做第一个那样有兴致,搁谁都是个难题。”支撑小葛把事情做下去的,是一位快九十岁的台湾老兵,老人家苏州人,二十岁之前在苏州和南京都住过,自八十二岁起,发宏愿要回来找“小时候的味道”,曾一个人在苏州小旅馆里住了十天,换不同的面馆吃了二十三碗焖肉面,“没有一碗达到我小时候的水准”,这种“回不去了”的怅惘,简直无法言说。还好,他回南京寻访故旧时,老友的孙媳给他买了“小葛烧饼”,老人吃得热泪直流,说要带一百个烧饼回台湾,“原来老味道还没有绝迹”。

⑧那天,小葛破例为这位客人多出了四炉饼。台湾老兵让他意识到,把看似微不足道的手艺传下去是有意义的,它跟每个游子牵着魂,绊着魄。

(摘自《小小说月刊·上半月》)

1.第①段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2.请品析第②段画线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先把车停在老远的停车场,穿小巷,窄桥,再穿小巷,到他这里来,老老实实排长队。

3.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说说文中的小葛的性格特征?

4.有人认为小葛很傻,像他这样做烧饼辛苦劳累,数量有限,远不及电动揉面,电烤箱烤制烧饼的经济效益高,你同意这种看法吗?结合当前的社会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1.写了小葛制作烧饼的过程和顾客的等待与担忧。作用:①表现了小葛的忙碌,他动作熟练,麻利,有条不紊,很勤劳,制作的烧饼工序复杂,遵循传统深受欢迎;②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③引出下文对小葛烧饼特点的介绍。 2.动作描写,写出了白领来买小葛烧饼的周折费事,从侧面突出了小葛烧饼的香气扑鼻,美味可口,从而表现了小葛手艺高超。 3.①吃苦耐劳:每天早晨做烧饼,刻苦、用心学揉面;②对自己的手艺热爱、执着:坚持用传统技艺打十年烧饼,还要继续坚持;③遇事爱琢磨:对自己炉火和电烤箱烤制烧饼的特点的分析,在高峰期搞限购。 4.【示例一】不同意。文中小葛用心制作烧饼,真材实料,工艺传统,在带给人们快乐的同时,也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给予自己尊严和幸福。这本身就是一笔不能简单地用金钱来衡量的巨大的财富。【示例二】不同意。文中小葛传承的不仅是一种传统手艺,更是一种朴素而深刻的价值观。当前社会,人们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变得心浮气躁,急功近利,丢弃了许多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比如良知、信义等,人们为此将付出越来越高昂的生活成本,越来越远离快乐和幸福。因此当代社会呼唤更多的小葛式的人和他们用心制作的“烧饼”。 【解析】 1.试题分析:考查语段的内容和作用。一问,写了小葛制作烧饼的过程和顾客的等待与担忧。二问,内容上:表现了小葛忙碌,动作熟练,有条不紊,遵循传统深受欢迎。结构上: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也为引出下文对小葛烧饼特点的介绍。要了解文章写了有关“小葛的烧饼”哪些内容,可以从其制作、味道来搜寻相关句子概括。答语段的作用,要考虑到语段在文章位置上的意义。分点来答比较好。 2.试题分析:考查描写的类型及其表达效果。“停在老远的停车场,穿小巷、过窄桥,再穿小巷,到他这里来,老老实实排长队”这是明显的动作描写。点明描写人物的方法后,在文中找到语句的位置,结合上下文情节内容,体会语句所表现的人物的形象特征。 3.试题分析: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分析人物形象,要从文中人物的言行描写和作者情感的倾向(观察有无评价语)来分析概括其身份、性格、思想品质的特点。如对他每天早晨做烧饼,刻苦、用心学揉面的描写,可看出他是个吃苦耐劳的人。总之读懂情节和描写是作答的前提。 4.试题分析: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阅读全文,了解文中塑造的人物形象,结合第一题的解答,从“勤劳美德”这个角度评价人物,联系现实谈感想。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微信控”们请抬抬头

①不管是亲戚吃饭还是朋友聚会,常常是几个人围坐在一张桌子旁,但彼此之间都不说话,只自顾自低着头摆弄手机,不停地微信、语音、自拍、刷屏。越来越多的人使用微信与其他人进行沟通交流,微信像一块吸引力巨大的免费蛋糕,吸引了众多的勤劳的“低头族”。控,出自日语“コン(kon)”,取complex(情结)的前头音,指极度喜欢某样东西的人。“微信控”,就是有微信情结的人。

②微信作为一种网络社交工具,刚一问世就得到了广泛应用。人们利用手机上安装的微信,可以做到及时沟通、聊天、随时发布自己的状态。每天到“朋友圈”里逛一逛,不仅能了解亲朋好友的资讯,还能看到各种信息,给生活带来了便利。它更满足了人们深层次的心理需求——关注与被关注。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当生存的需要获得满足时,就需要满足更高层次的要求。而归属感、认同和自我实现都是较高层次的需求。“微信控”正是通过“晒”来让朋友们找到谈资、了解近况,得到朋友认同和关注来满足这些高层次需求。

③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过度依赖微信,每天沉迷于“刷朋友圈”“狂点赞”,熬夜玩微信,甚至一天不玩微信就会出现烦躁、空虚等反应。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会削弱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能力,成为网络中的社交高手,现实社交的“低能儿”。

④另外,经常长时间盯着手机屏幕,对视力也会造成伤害。据调查显示,青少年出现近视的原因中85%到90%是因为用眼过度。近视的患者,绝大部分天天接触电子产品,而且每天玩半个小时以上。眼睛的泪膜层遭到破坏,导致泪液分泌减少,从而出现干眼症。长时间低头玩手机还会出现颈椎椎间盘突出、后颈部肌筋膜炎等病症,导致颈后部肌肉和韧带牵拉劳损。

⑤如何才能降低对微信的依赖度呢?首先,要认识到这些网络工具之所以被研发出来,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人类,而不是用来控制人类;其次,应强制自己合理有度地使用网络工具,将更多的时间用在与周围人的面对面交流上;另外,加强体育锻炼也可帮助减弱“微信控”。

1.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微信控”有哪些危害?

3.第④段加点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4.近期,姐姐成了“微信控”,“晒”“刷”不断。她说:“手头工作不忙的时候就会拿出手机浏览一下微信,如果不看一眼,总觉得少点什么。”请你运用上文中的知识,分析导致姐姐如此现状的心理原因,并写一段话劝劝她降低对微信的依赖度。

 

查看答案

(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狄,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节选自苏轼《喜雨亭记》)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林壑_____ 

(2)有亭翼然临于泉者______

(3)予至扶风之明年_________

(4)既而弥月不雨_______

2.选出下列加点词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    )

A. 西南诸峰/正色耶

B. 望之蔚而深秀者/吴广以为

C. 山水乐/辍耕垄上

D. 自号曰醉翁也/时有物外之趣

3.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2)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4.(乙)段中“__________”(用原文语句回答)交代了作者为亭子取名“喜雨亭”的原因。(甲)段和(乙)段分别表现出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高尚情怀。

 

查看答案

诗歌赏析。

关 雎

《诗经》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举例分析其表达效果。

 

查看答案

按要求默写。

(1)______,白露未晞。(《诗经·蒹葭》)

(2)_______,月如钩。______。(李煜《相见欢》)

(3)神龟虽寿,______。腾蛇乘雾,____。(曹操《龟虽寿》)

(4)___________,去时雪满天山路。(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5)是鸟也,________。(《庄子》)

(6)《陈涉世家》中表明陈涉从小有远大理想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7)欧阳修《醉翁亭记》中描绘山中早晚不同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选出下列说法中有误的一项(   )

A. 在古代,山的北面江河的南面叫阴,山的南面江河的北面叫阳。

B. 《岳阳楼记》的作者范仲淹,北宋著名文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C.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初年到春秋时期的诗歌作品305篇,称为“诗”,又称“诗三百”,列为“五经”之一。

D. 《陋室铭》《陈涉世家》《桃花源记》《马说》中的“铭”“世家”“记”“说”都是表示文体。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