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没过多久,他们发现雪地上插着一根滑雪杆,上面绑着一面黑旗,周围是他人扎过营地的残...

没过多久,他们发现雪地上插着一根滑雪杆,上面绑着一面黑旗,周围是他人扎过营地的残迹滑雪板的痕迹和许多狗的足迹。在这严酷的事实面前也就不必再怀疑:阿蒙森在这里扎过营地了。千万年来人迹未至,或者说,太古以来从未被世人瞧见过的地球的南极点竟在极短的时间之内即一个月内两次被人发现,这是人类历史上闻所未闻、最不可思议的事。而他们恰恰是第二批到达的人,他们仅仅迟到了一个月。虽然昔日逝去的光阴数以几百万个月计,但现在迟到的这一个月,却显得太晚太晚了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一切努力成了徒劳,历尽千辛万苦显得十分可笑,几星期、几个月、几年的希望简直可以说是癫狂。“历尽千辛万苦,无尽的痛苦烦恼,风餐露宿这一切究竟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这些梦想,可现在这些梦想全完了。”斯科特在他的日记中这样写道。泪水从他们的眼睛里夺眶而出。尽管精疲力竭,这天晚上他们还是夜不成眠。他们像被判了刑似的失去希望,闷闷不乐地继续走着那一段到极点去的最后路程,而他们原先想的是:欢呼着冲向那里。他们谁也不想安慰别人,只是默默地拖着自己的脚步往前走。1月18日,斯科特海军上校和他的四名伙伴到达极点。由于他已不再是第一个到达这里的人,所以这里的一切并没有使他觉得十分耀眼。他只用冷漠的眼睛看了看这块伤心的地方。“这里看不到任何东西,和前几天令人毛骨悚然的单调没有任何区别。”这就是罗伯特•福尔肯•斯科特关于极点的全部描写。他们在那里发现的惟一不寻常的东西,不是由自然界造成的,而是由角逐的对手造成的,那就是飘扬着挪威国旗的阿蒙森的帐篷。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它的占领者还在这里留下一封信,等待着这个不相识的第二名的到来,他相信这第二名一定会随他之后到达这里,所以他请他把那封信带给挪威的哈康国王。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1.为什么说“这是人类历史上闻所未闻、最不可思议的事”?

2.“这是人类历史上闻所未闻、最不可思议的事”一句中“这”指代什么?“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一句中“这一事业”指代什么?

3.“癫狂”“夺眶而出”“毛骨悚然”“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写出了什么?

4.既然知道阿蒙森先到达了极点,斯科特一行为什么还要闷闷不乐地继续他们的路?

5.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作者在这里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6.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国旗怎么会“耀武扬威”“洋洋得意”?这里表现出斯科特内心什么样的复杂感情?

7.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地去旅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斯科特为什么要接受这项为他人业绩作证的任务?他不接受不行吗?

 

1.因为千万年来人迹未至,或者说,太古以来从未被世人瞧见过的地球南极点竟在极短的时间之内——即一个月内两次被人发现。 2.“这”指“千万年来人迹未至……两次被人发现。”“这一事业”指“第一个发现南极点”。 3.渲染了斯科特一行当时极度绝望的心情。“夺眶而出”写出了他们委屈绝望的痛苦心情。 4.他们怀着绝望的心情,却没有半途而废,明知结局是失败,但还是走完全程,体现了他们高尚的人格与绅士风度。 5.在这里作者站在斯科特的角度,表达了角逐失败后的一种极度沮丧、悲哀的心情。但事实上作者本人并不是这么认为,理由是:作者为斯科特这个失败者作传,本身就说明了作者不同意这个观点。 6.作者在此运用拟人的手法,表达的是斯科特和伙伴的心情。此时,在痛苦万分的斯科特眼中,风中飘扬的挪威国旗就是他的对手,胜利者阿蒙森似乎站在那里耀武扬威,洋洋得意。 7.英国人普遍讲究绅士风度,主张诚实守信,坦然面对成功和失败。正是因为他的这一行为,其人格才显得无比的高尚,赢得了人们的尊敬。 【解析】 1.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不可思议之处在于地球的南极点竟在极短的时间之内即一个月内两次被人发现。 2.本题考查指示代词指代的意思,指示代词一般都是前指,通过对前面句子的分析可以很容易找到答案。对于指示代词“这”的含义,一般要从句子的前面去找答案。“这”指的是前面那个句子,“千万年来人迹未至,或者说,太古以来从未被世人瞧见过的地球的南极点竟在极短的时间之内——即一个月内两次被人发现”。从文中“太古以来从未被世人瞧见过的地球的南极点竟在极短的时间之内——即一个月内两次被人发现”可以看出“这一事业”指第一个发现南极点。 3.本题考查的是词语的表达效果。可以根据前面“一切努力成了徒劳”一句得出答案。斯科特等人看到了他们最不想看到的事情,“癫狂”“夺眶而出”“毛骨悚然”“耀武扬威”等词语表现出斯科特等知道探险已被人占先时的沮丧、懊恼心情。 4.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人物形象不仅可以从人物说的话、做的事去看,同时也可以从人物的心里描写去概括。“闷闷不乐”点出的是失望之情,而“没有半途而废”“走完全程”则展示出他们高尚的人格与绅士风度。 5.本题考查阐述观点的能力。完成这道题,要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提炼出自己的观点,并结合生活实际阐述理由。注意表述流畅,语言要简洁明了,最好能做到有创意的表达,注意理由要充分。 6.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判断与人物情感的体会。解答此题关键要了解常见修辞,并结合句子内容去判断人物情感。句子描写“旗子”的得意,是拟人的修辞。描写出对手的旗子“洋洋得意”,以此来反衬出斯科特和他的队友们失败后万分痛苦的心情。 7.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斯科特他们到达南极点,完全可以将阿蒙森他们留下的国旗与信件销毁,然后向世界宣布他们是最先到达的,但他们没有这么做,这表现了他们具有诚实的高贵品格。体现了他们高尚的人格与绅士风度。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斯科特一行探险的意义何在

 

查看答案

茨威格为何不给胜利者阿蒙森作传,却充满激情地为失败者斯科特书写这悲壮的一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我的四位恩师

季羡林

积八十年之经验,我认为,一个人生在世间,如果想有所成就,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人人皆然,概莫能外。别人先不说了,只谈我自己。关于才能,再自谦也不能说自己是白痴。但是,自己并不是什么天才,这点自知之明我还是有的。谈到勤奋,我自认还能差强人意。但是,我把重点放在第三项上:机遇。如果我一生还算得上有些微成就的话,主要是靠机遇。机遇的内涵十分复杂,我只谈其中恩师一项。

我在学术研究方面的机遇,就是我一生碰到了四位对我有教导之恩或知遇之恩的恩师,我不一定都听过他们的课,但是,只读他们的书也是一种教导。我在清华大学时,读过陈寅恪先生所有发表的著作,旁听过他的“佛经翻译文学”,从而种下了研究梵文和巴利文的种子。当了一年教员之后,由于一个天上掉下来的机遇,我到了德国哥廷根大学。入学第二个学期,瓦尔德施米特先生调到哥廷根大学任印度学讲座教授。当在教务处前看到他开基础梵文的通告时,我喜极欲狂。难道这不是天赐的机遇吗?最初两个学期,选修梵文的只有我一个外国学生。然而教授仍然照教不误,而且备课充分,讲解细致。几乎是我一个学生垄断课堂,受益之大,自可想见。二战爆发,瓦尔德施米特先生被征从军。已经退休的原印度讲座教授西克,虽已年逾八旬,毅然又走上讲台,教的依然是我一个中国学生。西克先生不久就告诉我,他要把平生的绝招全传授给我,包括他费了20时间才解读了的吐火罗文,在吐火罗文研究领域中,他是世界最高权威。我非天才,六七种外语早已塞满了我那渺小的脑袋瓜,我不想再塞进吐火罗文。然而像我的祖父一般的西克先生,告诉我的是他的决定,一点征求意见的意思都没有。我惟一能走的道路就是:敬谨遵命。回忆起来,冬天大雪之后,在研究所上过课,天已近黄昏,积雪白皑皑地拥满十里长街。雪厚路滑,天空阴暗,路上阒静无人,我搀扶着老爷子,一步高一步低,送他到家。我没有见过自己的祖父,现在我真觉得,我身边的老人就是我的祖父。他为了学术,不惜衰朽残年,不顾自己的健康,想把衣钵传给我这个异国青年。此时我心中思绪翻腾,感激与温暖并在,担心与爱怜奔涌。我真不知道是置身何地了。

二战结束后,听说寅恪先生正在英国,我连忙给他写了一封致敬信汇报成绩。很快就收到了回信,问我愿不愿意到北大任教。北大为全国最高学府,门槛一向极高,难得进入。现在竟有天赐机遇落到我头上来,焉有不愿意之理!寅恪先生把我推荐给北大校长胡适之先生。寅恪先生在学术界有极高的声望,一言九鼎。胡先生立即接受。于是我这个三十多岁的毛头小伙子,在国内学术界尚无籍名,堂而皇之地走进了北大的大门,而且,还做了北大正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

此后三年内,我在适之先生领导下学习和工作。我同适之,虽然学术辈分不同,社会地位悬殊,但是见面的机会非常多。他那间狭窄简陋的校长办公室,我几乎是常客。作为系主任,我要向校长请示汇报工作,他主编报纸学术副刊,我又是撰稿者,免不了常谈学术问题;最难能可贵的是他待人亲切和蔼,见什么人都是笑容满面,对教授是这样,对学生是这样,对职员和工友也是这样。从来没见他摆当时颇流行的名人架子、教授架子。我作为年轻的后辈,在他面前决没有什么局促之感,经常如坐春风中。

(节选自《二月兰》作家出版社)

1.根据上下文,在第一段空白处依次填上恰当的词语。

2.根据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1)差强人意:__________

(2)如坐春风:__________

3.“我没有见过自己的祖父,现在我真觉得,我身边的老人就是我的祖父。”“我”为什么会这么想?

4.季羡林先生说:“我一生碰到了四位对我有教导之恩或者知遇之恩的恩师。”

(1)他们分别是谁?请列举出来。

(2)其中你最佩服哪一位?说说你的理由,并概括他对季羡林的影响。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①中国是弱国,所以A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B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C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②“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③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1.第①段A、B、C三处“中国人”分别指哪些人?

2.品析加点词语的含义。

“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

3.“我”和影片中以及回国后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中国人有什么不同?

4.体会文末画线句子的含义,回答:“我的意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原因是什么?

 

查看答案

浙江绍兴的鲁迅故居是著名旅游景点,该景点拟增加一个“鲁迅在日本”陈列室,挂上一幅藤野先生的照片,请你为照片配上一段解说词。(100字左右)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