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输不丢人,怕才丢人》一文,完成后面小题。 ①电影《梅兰芳》中有个十三燕,是...

阅读《输不丢人,怕才丢人》一文,完成后面小题。

①电影《梅兰芳》中有个十三燕,是个曾名重一时的“伶界大王”。后来,梅兰芳迅速崛起,大有取而代之之势,他与梅兰芳唱对台戏时落于下风。眼见败势已成,他却没有选择逃避。即使面对空旷的戏台,他仍然一丝不苟地坚持唱完了最后一场,并且在临死前留下那句掷地有声的话语:“输不丢人,怕才丢人。”所以,尽管十三燕是个失败的人物,但却是令人敬佩的,因为他道出了一个做人的基本真理,而且自己就是实践这一道理的榜样。

②大千世界,我们不论干什么,只要与人对阵,参与竞争,都会有输赢,见高低,而世界上没有常胜将军,胜败乃兵家常事,百战百胜只是神话。因为,天外有天,你厉害还有比你更厉害的,你有降龙十八掌,人家可能有葵花宝典;你有屠龙刀,人家有打狗棒。而且,“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几年你得势占优,再过几年,你就可能被淘汰出局。所以,输不丢人。如果害怕丢人,就永远不要参与竞争,就干脆远离红尘。

③楚汉之争,项羽的最后悲剧,就在于他的怕丢面子,怕面对江东父老的指责。还是杜牧的《题乌江亭》写得好:“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如果项羽能够包羞忍耻东渡乌江,那么鹿死谁手还是个未知数;如果项羽能够忍受打击卷土重来,或许历史将被重新改写。

④“初生牛犊不怕虎”,虽然结局并不美妙,不会因为不怕就能克敌制胜,创造奇迹,但不怕虎的精神却是历来被人赞颂的。看《动物世界》,常见这样的镜头,一大群野牛被一只狮子追着跑,我就想,这么多野牛要是团结起来,就是踩也把狮子踩死了,可就是因为怕,总是被狮子欺负,甚至成为狮子的牺牲品。与野牛相比,人是有理智的,“人是会思想的芦苇”,可正因为如此,有些人反而怕得更多,野牛不过怕丢掉性命而已,人还要怕丢面子,怕名声不好,怕被人议论,怕遭人嫉妒,怕不好出门见人,总之是前怕狼后怕虎,结果是害怕丢人却偏偏丢人,不想丢人却处处丢人。

⑤人,能力有大小,水平有高低,既然出来打天下,既然要与人争高低,输赢都是正常的。奥运会上的百米赛场上,无论谁输给博尔特都是再正常不过的,因为那小子是百年一出的短跑奇才,不管你被拉下多大差距,谁也不会笑话你。而你如果因为害怕而退赛,因害怕而战战兢兢,畏畏缩缩,不战自败,那就丢人丢大了。在北京奥运会的乒乓球馆里,我们还看到许多非洲国家的乒乓球运动员,水平连我们的业余选手都不如,仍然面无惧色与世界一流高手过招,观众同样报以热烈的掌声,其中就是对他们不怕精神的鼓励。输球之后,他们照样大大方方地和对手握手拥抱,向观众致谢,他们是虽败犹荣。体育竞赛如此,行行业业也都应该如此。只要不怕强手,敢于“亮剑”,屡败屡战,自强不息,我们就可能杀出自己的一片天地;即便输了,也是虽败犹荣。

⑥“输不丢人,怕才丢人。”诚哉斯言!

1.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文章第3段讲述楚汉之争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3.“抗日名将戴安澜率师远征,部队陷入日军重围,但将军不畏强敌,浴血奋战,最终壮烈牺牲。其精神彪炳史册,令人敬仰。”这段话放在文中的哪段合适?说说你的理由。

 

1.输不丢人,怕才丢人 2.运用举例论证,列举了项羽最后的悲剧,有力地论证了“如果害怕丢人,就永远不要参与竞争,就干脆远离红尘。”进一步论证了中心论点。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和说服力。 3.第5段。第五段从正面论述要不怕强手,敢于“亮剑”,即便输了,也是虽败犹荣。“体育竞赛如此,行行业业也都应该如此。”本段内容正讲述了其他行业虽败犹荣的事例,与第五段内容吻合 【解析】 1.考查分析概括议论文的主要观点。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按照把握论点的方法从标题、开头、结尾、中间等处提取概括论点。本文标题是一个明确的判断句,所以就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2.考查对论证方法及作用的理解。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第3段讲述楚汉之争的故事,其实就是运用举例论证,语言表述为:举出……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的观点。举项羽最后的悲剧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论证了上一段中分论点“如果害怕丢人,就永远不要参与竞争,就干脆远离红尘。”进一步论证了中心论点。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和说服力。 3.考查分析论据的使用。第5段的关键句子是段末最后一句“体育竞赛如此,行行业业也都应该如此。只要不怕强手,敢于‘亮剑’,屡败屡战,自强不息,我们就可能杀出自己的一片天地;即便输了,也是虽败犹荣”,补充的材料应围绕“不怕输”的事实论据,这与所给“抗日名将戴安澜”的例子相吻合。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时间去哪儿了》一文,完成后面小题。

①“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这首歌引起了许多人的共鸣。是啊,时间到底去哪儿了?

②幼年的时光去哪儿了?我们为何很难记起3岁以前的事情?研究表明,对时间的感知需要儿童的注意力和短期记忆能力的完全形成,这需要大脑前额叶皮质和海马体发育较成熟后才能具备。这两个区域的成熟速度较慢,往往到了童年后期才能渐渐完善。孩子们的遗忘速度远比成年人要快,所以他们的记忆更替也更快,这意味着留下幼时记忆的可能性并不大。

③幼时记忆究竟从何时开始模糊,直到被永久遗忘?研究发现,早期记忆往往7岁开始丢失。虽然不少3岁孩子能够记得前一年发生的事,但这些记忆也只能持续到五六岁。在7岁时,童年记忆迅速衰退,到了八九岁,大部分孩子只能回想起幼年生活35%的内容,这是因为在7岁时,人们形成记忆的方式开始改变——在那之前,儿童缺少实践和低点的观念,而在年龄较大的儿童中,回忆早期记忆的内容和形式趋向于成年人。

④如果你到了一定的年纪,可能有这样的感觉:小时候总希望快快长大,但似乎过了很久才长了一岁,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就感觉时间过得越来越快。这是为什么呢?

⑤首先,人体内的生物钟在逐渐变慢。实验表明,让年轻人和老年人估测1分钟有多长,结果年轻人通常还没到1分钟时就认为已经到时间了,而老年人则往往过了1分钟才觉得这才是1分钟的时长。在生命的进程中,人体内的某种节律在变慢,而客观的时间没有变慢,老年人就会感觉时间过得快了。

⑥其次,与新鲜感能刺激大脑记忆有关。比如我们新去一个地方,去时路总是显得很长,回来时却似乎要短得多。因为去时的路上你所看到的景色都是新鲜的,你的大脑需要对这些新鲜事物进行处理记忆,就会感觉时间过得很慢,路似乎很长,而回来时,这些景象不再是第一次体验,一切变得熟悉,大脑需要处理的事物也就少了,感觉时间过得就快了,路也似乎短了许多,人生也是一样,小时候看世界却是新鲜的,外界充满了各种新刺激,这样就觉得时间很长: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外界的事物已经失去了新鲜感。更多的是单调的重复刺激,丰富的经验使神经对生活中的信息处理极为快速,渐渐进入了“适应性”状态,不但削弱了对时间流逝的感知,同时保留的记忆也信息不全,这样,一天在不经意间就过去了。

⑦第三,可以用“相对论”来解释,一个5岁的儿童会感觉过去的一年很长很长,这是因为过去的一年占他生命总过程的20%;一个20岁的青年,过去的一年只是他生命总过程的5%;而对一个50岁的中年人,过去的一年仅仅是他生命总过程的2%。人越老,几个月甚至几年的光明在其整个人生当中所占的比重就越小,同漫漫人生相比,就会觉得这些微不足道的时间过起来很快。

1.开头引用歌词有什么作用?

2.按照要求完成下面两小题。

(1)体会第⑤段中加点的“通常”一词的准确性。

(2)请指出第⑦段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3.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人体内的生物钟随着人年龄的增长在逐渐变慢,而客观的时间却没有变慢,所以年龄越大的人就觉得时间过得越快。

B. 新鲜感可以刺激大脑的记忆,人无论是走一段新路还是接触生活中的新事物,都会对新的景象和新的事物进行处理和记忆。

C. 因为丰富的经验使人渐渐进入了“适应性”状态,对时间流逝的感觉减弱,记忆的信息也不全,所以时间不经意就过去了。

D. 人的年龄与过去的时间在其整个人生中所占的比重成反比:年龄越大,过去的时间在人生中所占的比重越小;反之,所占比重越大。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后面小题。

蒋琬,字公琰,零陵湘乡人也。以州书佐随先主入蜀,除广都长。先主尝因游观奄至广都,见琬众事不理,时又沉醉,先主大怒,将加罪戮。军师将军诸葛亮请曰:“蒋琬,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也。其为政以安民为本,不以修饰为先,愿主公重加察之。”……建兴五年,亮住汉中,琬与长史张裔统留府事。八年,代裔为长史,加抚军将军。亮数外出,琬常足食足兵以相供给。亮每言:“公琰托志忠雅,当与吾共赞王业者也。”密表后主曰:“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

(《三国志•蜀书•蒋琬传》)

(注释)①除:提拔官职。②奄:突然③戮:杀。④赞:辅佐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社稷之器______

主公重加察之______

③臣不幸______

④后事以付琬  _____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为”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代裔长史

A. 不足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B. 吴广都尉(《陈涉世家》)

C. 或异二者之 (《岳阳楼记》)

D. 宫室之美(《鱼我所欲也》)

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先  主  尝  因  游  观  奄  至  广  都

4.翻译下列句子。

(1)亮数外出,琬常足食足兵以相供给。

(2)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蒋琬深受诸葛亮器重的原因有哪些,请你写出两点。

 

查看答案

阅读欧阳修的《采桑子》一词,完成后面小题。

残霞夕照西湖好。花坞苹汀,十顷波平,野岸无人舟自横。

西湖月上浮云散,轩槛凉生,莲芰香清,水面风来酒面醒。

(注释)①西湖:指颍州西湖。②坞(wù):湖岸凹入处。③轩槛:长廊前木栏干。④芰(jì):即菱。

1.词中说“西湖好”,下列哪一项不是表现“西湖好”的(    )

A. 繁花飘落    B. 波平岸静    C. 月色清幽    D. 莲香宜人

2.作者通过多种感官描写西湖好,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3.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哪些情感?

 

查看答案

专题与语文实践活动。

为优化学校及家庭的阅读环境,保障师生家长同享“悦读人生”,市教育局组织全市广大教师、学生及其家长开展了全员参与、内容多元、形式多样的“泰州教育大阅读”活动。你所在的二附中也积极参与其中。

(1)(会场布置)请使用比喻或对偶的修辞手法,为这次活动设计一则宣传标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邀请嘉宾)学校决定邀请泰州学院文学院王成教授做点评嘉宾,晓华代表学校团委草拟了一份邀请书,请你帮他完善。

①内容上,有一处重要信息遗漏,请指出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语言上,有一处措辞不得体,请说出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格式上,称呼、署名和日期有一处欠妥,请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学以致用)中学生要想学好语文就必须广泛阅读,多读书,读好书,学以致用。晓华在阅读“气象物候”专题后,就用所学到的知识解释了老家济南冬天的气温比泰州低的原因。你知道吗?请写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

(1)《格列佛游记》的作者是 ____________________(国籍)人。作品中________国王公正无私,治国有方,藐视权力,主张和平,代表了一种理想君主的统治。

(2)下列关于文学名著内容及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在《无常》中,从无常也有老婆和孩子的事实中,作者既写出了无常富于人情味的特点,又巧妙地讽刺了生活中那些虚伪的知识分子,入木三分。

B.《洞中历险》中,汤姆和蓓姬在洞中面临困境时,蓓姬害怕到了极点,汤姆则沉着勇敢,他尽力安慰蓓姬。

C.《朝花夕拾》是鲁迅唯一一本散文集。其中他在《二十四孝图》中歌颂了“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的孝道。

D.《五猖会》——五猖会是一个迎神赛会,在童年的我的心目中是一个节日。记述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