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请回忆《骆驼祥子》《海底两万里》回答问题。 (1)判断题。 判断下列句子的表述是...

请回忆《骆驼祥子》《海底两万里》回答问题。

(1)判断题。

判断下列句子的表述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①祥子前后共买过三辆车,第一辆是新的,后两辆是旧的。______

②面对土著人围攻,尼摩船长镇定自若,最后用电击方式吓退了土著人。______

(2)选择题。

①祥子不拉刘四爷的车却能住在人和车厂的原因是______

A.刘四爷想招祥子为女婿。

B.祥子常帮刘四爷干活。

C.虎妞爱上了强壮的祥子。

D.祥子死皮赖脸硬要住。

②在惊心动魄的人鲨大战中,是谁刺中鲨鱼的要害,将它毙命的呢?______

A.教授  B.尼摩船长  C.采珠人  D.尼德·兰

(3)简答题。

请结合原著内容简述祥子的前后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B D 示例:祥子开始是“体面的,要强的,健壮的”,如他自己攒钱买新车,而后来变成了“堕落的,自私的,不幸的”,如他对小福子的拒绝。 【解析】这是一道名著阅读试题。(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辨析名著故事情节的能力。掌握名著中的重要故事情节是应考的基本策略,还要在平时与同学交流时,多关注名著中易记错的故事情节,只要认真、仔细识记,就不会出错。长期坚持下去,对名著情节的辨析能力一定会提高。①有误,祥子来到北平当人力车夫,苦干三年,凑足一百块钱,买了辆新车。结果连人带车被宪兵抓去当壮丁,理想第一次破灭;祥子卖骆驼,拼命拉车,省吃俭用攒钱准备买新车。干包月时,祥子辛苦攒的钱也被孙侦探搜去,第二次希望破灭;虎妞以低价给祥子买了邻居二强子的车,祥子又有车了。为了置办虎妞的丧事,祥子又卖掉了车。所以祥子一共买过两辆车,第一辆是新的,第二辆是旧的。(2)名著学习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①祥子很勤劳,常帮刘四爷干活。刘四爷晓得祥子是把好手,即使不拉他的车,他也还愿意祥子住在厂子里。有祥子在这儿,先不提别的,院子与门口永远扫得干干净净。故选B。②尼摩船长为救印度采珠人,与鲨鱼激烈搏斗,被鲨鱼掀翻在地,情况非常危急。尼德·兰手持钢叉救出了压在鲨鱼底下的船长。故选D。(3)这是一道考查名著阅读的题型。名著阅读着重考查考生对中外文学名著的了解情况和阅读状态。因此,解答文学名著题必须建立在阅读的基础之上,不仅要“博闻强记”,还要有自己的独到见解。《骆驼祥子》中的主人公祥子前后发生的巨大变化,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初到北京时老实坚忍,自尊好强,吃苦耐劳,如:要靠自己的努力买新车;在经历买车的三起三落之后,他的性格特点变为:麻木潦倒、好占便宜、自暴自弃,如:由勤劳肯干变得好吃懒做。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写出相应作家、篇名。

(1)念天地之悠悠,__________!(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2)__________,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______》)

(3)水陆草木之花,__________。(周敦颐《爱莲说》)

(4)__________,草色入帘青。(______《陋室铭》)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段,按要求答题。

漫步在精致典雅的苏州城,纷乱的心绪慢慢沉静下来。闲(xiá    时,约上三五好友,来到清晨静谧的园林,这里没有假日里      (浓稠  稠密)的人群,只有金色的霞光捎来清风的问候。鸟儿轻轻落在枝头,唱起清脆动听的曲子,仿佛与游人心有灵(    ,一起流连于美丽的光景。这座城市不止有悠闲的享受和绵软的姿态,在这里生活的人们内心还有种      (锲而不舍  穷追不舍)的实干精神,他们对生命孜孜以求,不断追索着更美好的未来。

(1)根据拼音写汉字。

(2)根据语境选词填空。

 

查看答案

(1)根据下面语境,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按要求把它扩写成一篇记叙文。

清晨,一声鸟鸣声把我从梦中惊醒,一缕阳光从窗帘缝中偷偷钻进来,调皮地拨开我朦胧的睡眼。吃完早餐,我背起书包向学校走去。

下午放学了,我带着一天的收获乐滋滋地回到家。归巢的鸟儿在树上唱着歌,仿佛也在夸奖我。

要求:①自定主题,自拟题目。

②书写规范,字迹清楚。不少于600字。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和校名。

(2)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据报道,某大公司人事部门负责人,有时收到某些大学生的简历,发现语句凌乱,明显受英语语序的影响。特别是现在的一些本科生,写出的汉字甚至不如十年前的小学生,而且错字百出。   

材料二:《文汇报》报道:上海市紧缺人才培训中心的专家告诉记者,每年的英语高级口译考试,总有相当一部分考生因中文功底太差而落第。由于中文修养的薄弱,出国留学网闹出了许多“没文化”的笑话。   

材料三:目前,海外的“中国热”、“汉语热”持续升温。全世界学习汉语的人数多达3000万左右,有100多个国家的2300所大学开设了汉语课。   

对上述现象,你有怎样的感受、思考和看法?请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行立意,自定文体(诗歌除外),自拟题目。

②书写规范,字迹清楚。

 

查看答案

不该遗忘的“自省”

①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有一句名言:“认识错误是拯救自己的第一步。”古罗马哲人塞涅卡对它的解读是:一个人要是尚未认识到自己在做错事,他是不会有改正错误的愿望的;在改正错误以前,你得发现和承认自己犯了错误。惟有如此,及时反省,我们才能将自己从过失和失败中拯救出来。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曾子也说“吾日三省吾身”。看来,这些先哲们早已将自省当作一种自学的行为了,他们所推崇的“自省意识”,千百年来一直作为精神财富施惠于人类。   

②可是,在这个日渐浮躁的时代,我们面临着这样的尴尬:一方面是物质生活的高度富裕,另一方面却是精神世界的极度贫穷——自省意识的缺失便是明证。每当我们惹了麻烦,做了错事,伤害了他人,我们首先想到的不是主动承认错误而是如何逃避责任;每当我们遇到考试失利,求职碰壁,壮志难酬等困境时,我们最先想到的不是自身努力的不足,实力的欠缺,能力的差距,而是习惯在悲伤、沮丧、悒郁、愤懑的同时,将自身的过失和失利的原因归咎于他人的干预和外在的环境,却缺乏对自身灵魂的拷问,缺乏深沉的自省。于是,我们对心灵的防护能力和对神经的调控能力,越来越差,陷于困境的我们往往要在痛苦的深渊里艰难地挣扎,却难以及时觅到逃离苦难的出口和冲击成功的出路。   

③缺乏自省可怕,不正确的自省同样可怕。有些人一旦陷于失败或遭受打击,惟有自怨自艾,强吞下失利的苦果,从此一蹶不振。还有些人又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将自省意识等同于严苛的自责,他们对自己求全责备,这只能助长自卑的心理,不仅于事无补,还会加深内心的苦痛。   

④自省既不等同于自怨自艾,也不是求全责备,它是精神层面的上的反省,是对灵魂的追问。自省的前提是承认过失,即知其“失”,同时要知其所以“失”,进而在行动中纠其“失”。自省不是外在的强加,而应该像吃饭睡觉那样成为我们自觉的行为。具备了自省精神的人和民族注定是强大的、不可战胜的。

(选自《中华活页文选》)

1.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主要观点。

2.作者认为哪两种表现是“不正确的自省”?

3.文章第②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请为本文再列举一个事实论据

5.请结合文章内容,对下面这则材料作点评。  

1971年,前西德总理勃兰特在访问波兰时,为了忏悔二战期间纳粹德国犯下的罪行,在被德国纳粹杀害的波兰人纪念碑前下跪。他那跪感动了世界,成了世界上最著名的一跪。当时波兰的舆论称:“作为反纳粹斗士的勃兰特这一跪,使德国真正站起来了。”

 

查看答案

现代文阅读

不落别处

在盛夏的信义路上,常常会看到一位流浪的老人。①他土头土脸,相貌丑陋,怪怪地穿一件很厚的褪了色的中山装,中山装里还有一件破旧的毛衣。平常他就蹲坐在街角,歪着脖子,看来往的行人,也不说话,只是轻轻地摇动手里的奖券。

他很少会站起来走动。当他站起,我才发现他的椅子绑在皮带上,走的时候,椅子摇过来,又摇过去。他脚上穿着一双老式的大皮鞋,摇摇晃晃像陆上的河马。

如果是中午,他就走到卖自助餐摊子的面前,想买一些东西来吃,摊贩看到他,通常会盛一盒便当送给他。他就把吊在臀部的椅子对准臀部,然后坐下去。吃完饭,他就地睡午觉,仍是歪着脖子,嘴巴微张。

到夜晚,他会找一块干净挡风的走廊睡觉,把椅子解下来当枕头,和衣而睡。

我观察流浪汉很久了,他全部的家当都带在身上,几乎终日不说一句话,可能他整年都不洗澡的。从他的相貌看来,应该是北方人,流落到这南方的街头,连最炽热的夏天都穿着家乡的厚衣。

对于街头的这位老人,大部分人都会投以厌恶与疑惑的眼光,小部分人则投以同情。

我每次经过那里,总会向老人买两张奖券,虽然我知道即使每天买两张奖券,对他也不能有什么帮助,但奖券使我感到心安(A)。

记得第一次向他买奖券那一幕,他的手、他的奖券和他的衣服同样的油腻污秽,他缓缓地把奖券撕下,然后在衣袋中摸索着,摸索半天掏出一个小小的红红塑料套。这套子竟是崭新的,和他并不相配。

老人小心地把奖券装进红色塑料套,由于手的笨拙,做这个简单的动作也十分艰难。

“不用装套子了。”我说。

“不行的,讨个喜气,祝你中奖!”老人终于笑了,露出有空缺的几颗牙,说出充满乡音的话。

他终于装好了,慎重地把红套子交给我,红套子上写着八个字“一券在手,希望无穷”。

后来我才知道,不管是谁买奖券,他总会努力地把奖券装进红套子里。慢慢我理解了,小红套原来是老人对买他奖券的人一种感激的表达。每次,我总是沉默着耐心(B)等待,看他把心情装进红封套,温暖四处流动着。

和老人逐渐认识后,有一年冬天黄昏,我向他买奖券,他还没有拿奖券给我,先看见我穿了单衣,最上面的两个扣子没有扣。老人说:“你这样会冷吧!”然后,他把奖券夹在腋下,伸出那双油污的手,要来帮我扣扣子,我迟疑了一下,但没有退避。

老人花了很大的力气,才把我的扣子扣好,那时我真正感觉到人纯净的善意,在老人为我扣扣子的那一刻,我想起了自己的父亲,鼻子因而发酸。

老人依然是街头的流浪汉,我依然是我,向他买着无关紧要的奖券。但在我们之间,有一些友谊,装在小红套,装在眼睛里,装在不可测的心之角落。

我向老人买过很多很多奖券,从未中过奖,但每次接过小红套时,我觉得那一刻已经中奖了,真的是“一券在手,希望无穷”。我的希望不是奖券,而是人的好品质,它不会被任何境况所淹没。

“好雪片片,不落别处!”它美丽地落下不见了,但灌溉了我们的心田。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内容。

2.划线句子①描写了老人的外貌,这对刻画老人形象起了什么作用?

3.本文语言意蕴丰富,让人回味无穷。请结合语境,任选文中(A)(B)处的加点词语加以品析。

4.结合全文的阅读,谈谈你对划线句子②的理解。

5.在我们周围有一些像文中“老人”、《老王》中的“老王”这样的人,他们生活艰难,却拥有着金子般的心灵。请结合文本与自己的感悟,谈谈你该如何对待他们。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