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1)根据下面语境,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按要求把它扩写成一篇记叙文。 清晨,一声...

(1)根据下面语境,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按要求把它扩写成一篇记叙文。

清晨,一声鸟鸣声把我从梦中惊醒,一缕阳光从窗帘缝中偷偷钻进来,调皮地拨开我朦胧的睡眼。吃完早餐,我背起书包向学校走去。

下午放学了,我带着一天的收获乐滋滋地回到家。归巢的鸟儿在树上唱着歌,仿佛也在夸奖我。

要求:①自定主题,自拟题目。

②书写规范,字迹清楚。不少于600字。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和校名。

(2)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据报道,某大公司人事部门负责人,有时收到某些大学生的简历,发现语句凌乱,明显受英语语序的影响。特别是现在的一些本科生,写出的汉字甚至不如十年前的小学生,而且错字百出。   

材料二:《文汇报》报道:上海市紧缺人才培训中心的专家告诉记者,每年的英语高级口译考试,总有相当一部分考生因中文功底太差而落第。由于中文修养的薄弱,出国留学网闹出了许多“没文化”的笑话。   

材料三:目前,海外的“中国热”、“汉语热”持续升温。全世界学习汉语的人数多达3000万左右,有100多个国家的2300所大学开设了汉语课。   

对上述现象,你有怎样的感受、思考和看法?请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行立意,自定文体(诗歌除外),自拟题目。

②书写规范,字迹清楚。

 

守住精神的清泉 我们热爱汉语,就是因为它是我们自己的语言。 ——题记 汉语在哪里?汉语在殷商的甲骨、秦汉的竹简上,在龙门十二碑、快雪时晴帖的字迹里;汉语,在一首全球华人都铭记旋律的《中国人》里,在华裔奥运冠军栾菊杰获胜后展开“祖国好”的条幅里。汉语是卷帙浩繁的国学经典,是婴儿吱呀发出的第一声“妈妈”里;汉语,就在我们的耳旁、嘴边、笔下,心里。 民族三分,一分品性,两分语言。语言是民族的灵魂,凝聚着人心,承载着文化。民族这棵大树,只有守住语言和文化的厚土,才能茁壮生长,叶茂花繁。法国人为防止法语过多融入英语,专门设置语言警察,这份责任感让法国有了比埃菲尔铁塔更为高大的民族形象。以色列母亲把蜂蜜涂在希伯来文的书籍上,让婴儿吸食,感受民族语言的美好,这样的教育使沙漠中崛起一个如明珠般闪亮的国家。汉语博大精深,优美而厚重,也本该是中国人发展的精神之源。可生活中的种种变化,却让汉语这一泓精神之泉渐失光彩。“外文译中文,老外胜过中国人”,“汉语征文大赛,新加坡人夺魁”一类的事件屡屡发生。应聘的大学生英语十级八级,汉语简历却语句零乱,错字百出。国内一所大学打出双语教学的招牌,连中文的“古汉语专业”也要运用英语授课。提笔忘字,引喻失义,国人的汉语水平和对汉语的重视程度正急速滑坡。 多想,多想大声疾呼,当你跟随李阳参加故宫太庙门前的英语演讲,为英语而疯狂时,也请静下心来,读读诗经中的“杨柳依依”,“鹿鸣呦呦”,感受“欸乃一声山水绿,岩上无心云相逐”的古雅闲适。多想,多想苦口相劝,当你拼命背单词考托福,只为拿到签证和绿卡,飞往大洋彼岸的物质天堂时,也请从诸子散文中汲取智慧,从华夏文化中获得营养,为中国的富强贡献力量。 记载汉语的长卷里,有让无数金发碧眼感动得流下泪水的唐宋诗词,有让无数学者毕生钻研的厚重红楼。说汉语的人民中,走出了科技先驱张衡、沈括,走出了文艺巨匠鲁迅、巴金,走出了体坛名将姚明、刘翔;讲汉语的国度里,有千年前敦煌绚丽的飞天,也有千年后腾空奔月的神舟。发明了改变世界的火药,也燃起了世界瞩目的奥运圣火。汉语,就在我们的耳旁、嘴边、笔下、心里。听的,不仅是圆润动听的字字珠玑,更是来自千年历史的声声回响;写的,不仅是方正有力的笔笔遒劲,更是中华民族不屈的根根傲骨。每个人心中的千思万绪,汇成一个信念:为了汉文化的兴盛。每个人口中的千言万语,汇成一个声音:为了汉民族的崛起。 说好中国话,做好中国人,请守住民族的根基,请守住精神的清泉。 【解析】试题分析:作文(1)扩写成一篇记叙文。首先要读懂题干中所给的开头与结尾的内容,根据这一点来确定中心和文体。“一缕阳光从窗帘缝中偷偷钻进来,调皮地拨开我朦胧的睡眼”的景物描写,与“我带着一天的收获乐滋滋地回到家”“仿佛也在夸奖我”的直抒胸臆,都决定着要以“乐滋滋、夸奖我”为重点写作,写出“我”为什么乐?有什么值得夸奖的。作文(2)对于这种多材料的题目,一定要将几则材料内容都认真研读,找到几则材料关注的共性问题,加以整合,尝试着从中筛选、概括一条最主要的信息,作为最佳立意。如可从要重视汉语的学习,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的角度构思。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不该遗忘的“自省”

①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有一句名言:“认识错误是拯救自己的第一步。”古罗马哲人塞涅卡对它的解读是:一个人要是尚未认识到自己在做错事,他是不会有改正错误的愿望的;在改正错误以前,你得发现和承认自己犯了错误。惟有如此,及时反省,我们才能将自己从过失和失败中拯救出来。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曾子也说“吾日三省吾身”。看来,这些先哲们早已将自省当作一种自学的行为了,他们所推崇的“自省意识”,千百年来一直作为精神财富施惠于人类。   

②可是,在这个日渐浮躁的时代,我们面临着这样的尴尬:一方面是物质生活的高度富裕,另一方面却是精神世界的极度贫穷——自省意识的缺失便是明证。每当我们惹了麻烦,做了错事,伤害了他人,我们首先想到的不是主动承认错误而是如何逃避责任;每当我们遇到考试失利,求职碰壁,壮志难酬等困境时,我们最先想到的不是自身努力的不足,实力的欠缺,能力的差距,而是习惯在悲伤、沮丧、悒郁、愤懑的同时,将自身的过失和失利的原因归咎于他人的干预和外在的环境,却缺乏对自身灵魂的拷问,缺乏深沉的自省。于是,我们对心灵的防护能力和对神经的调控能力,越来越差,陷于困境的我们往往要在痛苦的深渊里艰难地挣扎,却难以及时觅到逃离苦难的出口和冲击成功的出路。   

③缺乏自省可怕,不正确的自省同样可怕。有些人一旦陷于失败或遭受打击,惟有自怨自艾,强吞下失利的苦果,从此一蹶不振。还有些人又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将自省意识等同于严苛的自责,他们对自己求全责备,这只能助长自卑的心理,不仅于事无补,还会加深内心的苦痛。   

④自省既不等同于自怨自艾,也不是求全责备,它是精神层面的上的反省,是对灵魂的追问。自省的前提是承认过失,即知其“失”,同时要知其所以“失”,进而在行动中纠其“失”。自省不是外在的强加,而应该像吃饭睡觉那样成为我们自觉的行为。具备了自省精神的人和民族注定是强大的、不可战胜的。

(选自《中华活页文选》)

1.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主要观点。

2.作者认为哪两种表现是“不正确的自省”?

3.文章第②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请为本文再列举一个事实论据

5.请结合文章内容,对下面这则材料作点评。  

1971年,前西德总理勃兰特在访问波兰时,为了忏悔二战期间纳粹德国犯下的罪行,在被德国纳粹杀害的波兰人纪念碑前下跪。他那跪感动了世界,成了世界上最著名的一跪。当时波兰的舆论称:“作为反纳粹斗士的勃兰特这一跪,使德国真正站起来了。”

 

查看答案

现代文阅读

不落别处

在盛夏的信义路上,常常会看到一位流浪的老人。①他土头土脸,相貌丑陋,怪怪地穿一件很厚的褪了色的中山装,中山装里还有一件破旧的毛衣。平常他就蹲坐在街角,歪着脖子,看来往的行人,也不说话,只是轻轻地摇动手里的奖券。

他很少会站起来走动。当他站起,我才发现他的椅子绑在皮带上,走的时候,椅子摇过来,又摇过去。他脚上穿着一双老式的大皮鞋,摇摇晃晃像陆上的河马。

如果是中午,他就走到卖自助餐摊子的面前,想买一些东西来吃,摊贩看到他,通常会盛一盒便当送给他。他就把吊在臀部的椅子对准臀部,然后坐下去。吃完饭,他就地睡午觉,仍是歪着脖子,嘴巴微张。

到夜晚,他会找一块干净挡风的走廊睡觉,把椅子解下来当枕头,和衣而睡。

我观察流浪汉很久了,他全部的家当都带在身上,几乎终日不说一句话,可能他整年都不洗澡的。从他的相貌看来,应该是北方人,流落到这南方的街头,连最炽热的夏天都穿着家乡的厚衣。

对于街头的这位老人,大部分人都会投以厌恶与疑惑的眼光,小部分人则投以同情。

我每次经过那里,总会向老人买两张奖券,虽然我知道即使每天买两张奖券,对他也不能有什么帮助,但奖券使我感到心安(A)。

记得第一次向他买奖券那一幕,他的手、他的奖券和他的衣服同样的油腻污秽,他缓缓地把奖券撕下,然后在衣袋中摸索着,摸索半天掏出一个小小的红红塑料套。这套子竟是崭新的,和他并不相配。

老人小心地把奖券装进红色塑料套,由于手的笨拙,做这个简单的动作也十分艰难。

“不用装套子了。”我说。

“不行的,讨个喜气,祝你中奖!”老人终于笑了,露出有空缺的几颗牙,说出充满乡音的话。

他终于装好了,慎重地把红套子交给我,红套子上写着八个字“一券在手,希望无穷”。

后来我才知道,不管是谁买奖券,他总会努力地把奖券装进红套子里。慢慢我理解了,小红套原来是老人对买他奖券的人一种感激的表达。每次,我总是沉默着耐心(B)等待,看他把心情装进红封套,温暖四处流动着。

和老人逐渐认识后,有一年冬天黄昏,我向他买奖券,他还没有拿奖券给我,先看见我穿了单衣,最上面的两个扣子没有扣。老人说:“你这样会冷吧!”然后,他把奖券夹在腋下,伸出那双油污的手,要来帮我扣扣子,我迟疑了一下,但没有退避。

老人花了很大的力气,才把我的扣子扣好,那时我真正感觉到人纯净的善意,在老人为我扣扣子的那一刻,我想起了自己的父亲,鼻子因而发酸。

老人依然是街头的流浪汉,我依然是我,向他买着无关紧要的奖券。但在我们之间,有一些友谊,装在小红套,装在眼睛里,装在不可测的心之角落。

我向老人买过很多很多奖券,从未中过奖,但每次接过小红套时,我觉得那一刻已经中奖了,真的是“一券在手,希望无穷”。我的希望不是奖券,而是人的好品质,它不会被任何境况所淹没。

“好雪片片,不落别处!”它美丽地落下不见了,但灌溉了我们的心田。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内容。

2.划线句子①描写了老人的外貌,这对刻画老人形象起了什么作用?

3.本文语言意蕴丰富,让人回味无穷。请结合语境,任选文中(A)(B)处的加点词语加以品析。

4.结合全文的阅读,谈谈你对划线句子②的理解。

5.在我们周围有一些像文中“老人”、《老王》中的“老王”这样的人,他们生活艰难,却拥有着金子般的心灵。请结合文本与自己的感悟,谈谈你该如何对待他们。

 

查看答案

阅读《陋室铭》,完成小题。

陋室铭(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室(lòu)    B. (xīng)    C. 痕(tái)    D. (dú)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有仙则_____   ②鸿______   ③素琴______     ④阶绿______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4.文章开头写山和水这四句运用了_______的写作手法。全文表达了作者_________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查看答案

诗词赏析

观沧海(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_______”字统领全篇,“澹澹”写出大海________________的态势。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几句诗历来深受人们称赞,请做赏析。

 

查看答案

古诗文默写

(1)_____________________,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2)安得广厦千万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晴川历历汉阳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崔颢《黄鹤楼》)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君子好逑。(《关雎》)

(5)可怜身上衣正单,______________。(白居易《卖炭翁》)

(6)无可奈何花落去,_________________。(晏殊《浣溪沙》)

(7)《爱莲说》中比喻君子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并且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意境相反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