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 ( ) A. 取缔/真谛 调换/南腔...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            (      )

A. /真      换/南腔北     惟妙惟/无声息

B. 染/目      节/不人事     弄巧成/相形见

C. /根      差/强人意     人听闻/言简意

D. 刻/永      红/然一笑     寡廉耻/屡见不

 

C 【解析】A. 取缔(dì)/真谛(dì) 调换(diào)/南腔北调(diào) 惟妙惟肖(xiào)/悄无声息(qiǎo)B. 渲染(xuàn)/炫目(xuàn) 节省(shěng)/不省人事(xǐng) 弄巧成拙(zhuō)/相形见绌(chù)C. 包扎(zā)/扎根(zhā) 参差(cī)/差强人意(chā) 骇人听闻(hài)/言简意赅(gāi)D. 镌刻(juān)/隽永(juàn) 殷红(yān)/嫣然一笑(yān) 寡廉鲜耻(xiǎn)/屡见不鲜(xiān)。C项都不相同。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以与      结缘为题,写一篇文章。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生命的声音

①那是发生在一次煤矿透水事件中的故事。

②他被困在矿井下,四周一片漆黑。卧在一个几十米高的工作台上,两天两夜了,他的精神已经临近崩溃。他知道自己这一次是在劫难逃了。一个人孤零零地身处千米以下的矿井中,没有吃的,没有喝的,更没有一点声音,不说饿死,憋也会把人憋死。

③他听老矿工说过,以往煤矿透水事件中死亡的人,很少是饿死或窒息死亡,大都是精神崩溃,在救援队伍还未到来之前,先绝望死去。一般人是肉体死了,而后精神随之消失;而精神绝望的人,一般都是精神死去,而后肉体也随之死去。

④他就属于后者。他放弃了,与其这样孤孤单单地熬下去,这样在孤独中无望地等,还不如早些死了,早些解脱。

⑤黑洞洞的煤坑里什么也没有,除了死亡的影子紧紧地跟随着他,咬噬着他的肉体、咀嚼着他的灵魂之外,什么也没有。这时,若有一点儿声音,哪怕是对他最恶毒的诅咒,不,即使是一双手打在他脸上发出的声音,也会让他欣喜若狂,从而从恍恍惚惚中醒来,重新振作起来。

⑥但没有,一点儿也没有,连一块垃圾滚动的声音都不再有。

⑦迷迷糊糊地,他感到光着的膀子上有点痒,下意识的用手去挠。同时,有一个声音响起,声音很小,若有若无,但在他耳中听来,却如巨雷一样惊天动地。

⑧嗡——分明是蚊子的声音。

⑨他悚然一惊,忙坐起来,听着这天外之音,细细的,一波三折,时断时续。一会儿离耳朵近了,很是清楚,如二胡的尾音;一会儿又远了,像梦的影子,让他努力侧着耳朵去寻。

⑩这大概也是一只饿极了的蚊子,已临近死亡的边缘。他暗暗地叹了一口气。

⑪当这只蚊子再一次落在他的脖子上时,他一动不动。他清晰地感觉到这只蚊子几只长长的肢在皮肤上爬动。接着,是一只管子扎了进去,吸他的血。

⑫他如老僧入定一般,静静地躺在那里,一动不动。

⑬蚊子吸饱了,飞起来了,嗡嗡地唱着。真好听。它飞向哪儿,他的头就转向哪儿。一直到它飞累了,停了下来,他也停止了寻找。他想打开矿灯去看看,可又怕惊吓了它。

⑭这一刻,他的心宁静极了。

⑮他知道,他还活着,他不孤单,也不感到黑暗,至少,这儿还有一个生命陪伴着他。虽然它那么小那么小,可此时,他们互相是对方的全部,包括希望,包括精神,也包括生命。要活下去,他想,生命之间是相互关心的,尤其在患难中更是需要相濡以沫。他相信,外面的工友们一定在千方百计地设法营救自己,他们绝不会坐视不管。

⑯他没有别的吃的,就将煤撮着一点一点往胃里咽。他听说过,有人在煤坑里就曾以吃煤救过命。

⑰此后的五天,他就以听蚊子叫和吃煤延续着自己的生命。

⑱第六天,一道亮光倾泻而下。他得救了。

⑲当他被救出时,耳边依然听到嗡嗡的唱歌声。

⑳他的眼睛被包着,看不见,但分明感觉到了蚊子飞走的姿势,矫健,优美,绝不拖泥带水。他想,生命是多么美好啊,正是在相互支撑相互扶持中,才显得丰富多彩而毫不孤单。

(选自《小小说选刊》2007年第10期)

1.从落难到被救,矿工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补充下面的变化过程。

________________→安静极了→________→百感交集

2.结合语境赏析文中加点词或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1)第六天,一道亮光倾泻而下。他得救了。

(2)同时,有一个声音响起,声音很小,若有若无。但在他耳中听来却如巨雷一样惊天动地。

3.结合文章内容,理解标题生命的声音有哪几层含意?

4.结合内容,本文向我们传达了一种怎样的人生态度?作为一名中学生,当身处顺境时我们又该持怎样的人生态度?

 

查看答案

学校开展主题为坚持训练艺娴熟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1)(观点论述)欧阳修曾说:作字要熟,熟则神气充实而有余。写字只有熟练后才能产生笔势及神气,才可能形成风格。学校拟规定:学生每天坚持练习书法一小时。对此众说纷纭。你怎么看?写出观点,理由及结论。字数在80字以内。

(2)(故事链接)下图是教材中的故事,请将这个故事简要叙写出来。字数在60字以内。

(3)(撰写对联)为了更好激励同学们,班长想撰写一幅对联,想出了上联,请你帮写出下联。

上联:学书须经勤和苦  下联: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日攘一鸡

孟子曰:“今有人日攘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选自《孟子·滕文公下》

[注释]①攘(rǎng),偷窃。②或,有的人。③损,减少。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然后______

(2)今有人日攘邻之鸡______

2.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是非君子之道。

3.这个故事中偷鸡者的行为对你有什么启示?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河中石兽

纪昀(清代)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十岁余        金经

B. 辈不能究物理  但手熟

C. 康肃忿曰      则天下之事

D. 反溯流逆上矣  肃拜蒙母

2.下列句子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沿河求之    予独爱莲出淤泥而不染

B. 山门圮河  尝射家圃

C. 众服确论  原市鞍马

D. 石性坚沉  蒙始学

3.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语言言简意丰,如第①段写寺僧打捞石兽,用四个动词求、棹、曳、寻,就清楚地交代了捞而无获的结果。

B. 善于叙事,故事奇异有趣,就石兽落水的打捞,作者写了寺僧、讲学家、老河兵的不同打捞方法,结局出人意料。

C. 细节描写耐人寻味,如文中两处笑曰,生动鲜明地写出了讲学家的实事求是与老河兵的自以为是的特点。

D. 寓意于事,立意高远,作者的兴趣所在,不是渲染寻找石兽的神奇过程,而是引出不可据理臆测。

4.把文言文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2)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