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以与 结缘为题,写一篇文章。

以与      结缘为题,写一篇文章。

 

范文: 与书结缘 在下雨的时候——雨不求大,细雨霏霏的时候,坐在窗边,手持书卷。听窗外雨声沙沙,品屋内书香满卷,这大概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了。我与书结缘,沉醉于这个奇妙而又充满想象的书香的世界。 读唐宋诗词,读的是心境。翻开书卷,便梦回唐宋,仿佛看到了几千年前那古老沧桑的城墙,那朴素厚重的青石板;那静谧清澈的夜空,那硝烟四起的战场……景不同,心也不同,总是给予人无限的遐想:“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我好想看到一名女子独立溪边,向流水诉说她的愁思;当心怀壮志的男儿在战场上拼搏厮杀,眼前又赫然浮现出“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的壮阔;身在异乡,望着明月,心中对亲人的思念化作对天下离人的祝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一种多么豁达,多么豪迈的胸襟!读唐宋诗词,我读出了思乡的哀愁,生活的喜悦,命运的艰辛……我仿佛也融入其中,和他们一起酸甜苦辣,尝遍人生百味。 读散文,读的是态度。在烟雨蒙蒙的日子里,我可以在《匆匆》中感叹时光飞逝,在《藤野先生》中找到作者对恩师的赞美,抑或是在《背影》中品味父子真情……我们可以随着名家的笔触:走进林清玄,感悟人生哲理;走进朱自清,赞美春的美丽与生机;或是和鲁迅回忆往昔,听汪曾祺讲述自然野趣。我们可以同他们一起去品味人生,走遍整个世界,欣赏山川之美,民族之美。虽不能眼见,可心却见了。 不仅是诗词与散文,其他的书,也让我沉醉:读三国,我读出了诸葛亮的机智,与他舌战群儒的风采;读鲁迅,我读出了他对人民的体恤与对敌人的憎恨,他“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情怀;读贝多芬,我读出了他对命运的不屈与对音乐的热爱……每一本书,都是一个世界,在充满着书香的世界里,我就如鱼儿恋着水一般沉醉在其中,令我无法自拔。 雨停了,我放下手中书卷。只见云雾散开,艳阳高照,一道彩虹挂天边。我还没有从充满书香的世界里走出来,看到彩虹,又不由想到:“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 书,这个充满想象的世界,让我受益匪浅。既让我获得了知识,又陶冶了我的情操。这个充满书香的世界,我与它的缘分匪浅。 【解析】试题分析:①题目:这是一个半命题作文,相比命题作文来说难一些,要求较高,但是同时具有灵活性,符合中考纲要求。考生们看到这个题目时首先想到的要填一个什么样的词语补充题目,根据句子结构可以判断横线处要填一个名词,第一构思一定是关于学习等方面的词语,例如:与书结缘,与诗词结缘。我们讲过要摒弃第一构思和第二构思,第三第四构思可以另辟蹊径,结合自身爱好,例如:与戏曲结缘,与篮球结缘;也可以结合自己的游历经历,例如:与暹罗结缘,与北京结缘;所以在题目上要多下一些功夫,才能先声夺,获得阅卷好感。②凤头豹尾:开头结尾要使用排比比喻句、排比拟人句或者采用名人名言的方式,结尾要注意情感的升华,例如中国梦,社会和谐,核心价值观的实现等。③核心事件:事件可以采用与之相关的2-3个事件的布局谋篇,而且事件之间的链接要使用过渡段,事件叙述要简洁明了,但不能缺乏文采,遣词造句和引用都可以为文章增色,获得加分。如果写爱好方面,注意避开陈旧事例,选择贴近生活,积极向上的事例,讲述一些与之相关的特别的励志的故事。如果写游记方面,可以从游历者游历顺序进行写作,写出为什么会喜欢这个地方,情感要饱满。如果你采用的是一件事情,请注意在这件事情的起因、经过之后加入引出下文的铺垫性文字,最好单独成段,来使文章具有连贯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结构紧密,而且可以适当加入一些转折高潮,使文章一波三折更具吸引力。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生命的声音

①那是发生在一次煤矿透水事件中的故事。

②他被困在矿井下,四周一片漆黑。卧在一个几十米高的工作台上,两天两夜了,他的精神已经临近崩溃。他知道自己这一次是在劫难逃了。一个人孤零零地身处千米以下的矿井中,没有吃的,没有喝的,更没有一点声音,不说饿死,憋也会把人憋死。

③他听老矿工说过,以往煤矿透水事件中死亡的人,很少是饿死或窒息死亡,大都是精神崩溃,在救援队伍还未到来之前,先绝望死去。一般人是肉体死了,而后精神随之消失;而精神绝望的人,一般都是精神死去,而后肉体也随之死去。

④他就属于后者。他放弃了,与其这样孤孤单单地熬下去,这样在孤独中无望地等,还不如早些死了,早些解脱。

⑤黑洞洞的煤坑里什么也没有,除了死亡的影子紧紧地跟随着他,咬噬着他的肉体、咀嚼着他的灵魂之外,什么也没有。这时,若有一点儿声音,哪怕是对他最恶毒的诅咒,不,即使是一双手打在他脸上发出的声音,也会让他欣喜若狂,从而从恍恍惚惚中醒来,重新振作起来。

⑥但没有,一点儿也没有,连一块垃圾滚动的声音都不再有。

⑦迷迷糊糊地,他感到光着的膀子上有点痒,下意识的用手去挠。同时,有一个声音响起,声音很小,若有若无,但在他耳中听来,却如巨雷一样惊天动地。

⑧嗡——分明是蚊子的声音。

⑨他悚然一惊,忙坐起来,听着这天外之音,细细的,一波三折,时断时续。一会儿离耳朵近了,很是清楚,如二胡的尾音;一会儿又远了,像梦的影子,让他努力侧着耳朵去寻。

⑩这大概也是一只饿极了的蚊子,已临近死亡的边缘。他暗暗地叹了一口气。

⑪当这只蚊子再一次落在他的脖子上时,他一动不动。他清晰地感觉到这只蚊子几只长长的肢在皮肤上爬动。接着,是一只管子扎了进去,吸他的血。

⑫他如老僧入定一般,静静地躺在那里,一动不动。

⑬蚊子吸饱了,飞起来了,嗡嗡地唱着。真好听。它飞向哪儿,他的头就转向哪儿。一直到它飞累了,停了下来,他也停止了寻找。他想打开矿灯去看看,可又怕惊吓了它。

⑭这一刻,他的心宁静极了。

⑮他知道,他还活着,他不孤单,也不感到黑暗,至少,这儿还有一个生命陪伴着他。虽然它那么小那么小,可此时,他们互相是对方的全部,包括希望,包括精神,也包括生命。要活下去,他想,生命之间是相互关心的,尤其在患难中更是需要相濡以沫。他相信,外面的工友们一定在千方百计地设法营救自己,他们绝不会坐视不管。

⑯他没有别的吃的,就将煤撮着一点一点往胃里咽。他听说过,有人在煤坑里就曾以吃煤救过命。

⑰此后的五天,他就以听蚊子叫和吃煤延续着自己的生命。

⑱第六天,一道亮光倾泻而下。他得救了。

⑲当他被救出时,耳边依然听到嗡嗡的唱歌声。

⑳他的眼睛被包着,看不见,但分明感觉到了蚊子飞走的姿势,矫健,优美,绝不拖泥带水。他想,生命是多么美好啊,正是在相互支撑相互扶持中,才显得丰富多彩而毫不孤单。

(选自《小小说选刊》2007年第10期)

1.从落难到被救,矿工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补充下面的变化过程。

________________→安静极了→________→百感交集

2.结合语境赏析文中加点词或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1)第六天,一道亮光倾泻而下。他得救了。

(2)同时,有一个声音响起,声音很小,若有若无。但在他耳中听来却如巨雷一样惊天动地。

3.结合文章内容,理解标题生命的声音有哪几层含意?

4.结合内容,本文向我们传达了一种怎样的人生态度?作为一名中学生,当身处顺境时我们又该持怎样的人生态度?

 

查看答案

学校开展主题为坚持训练艺娴熟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1)(观点论述)欧阳修曾说:作字要熟,熟则神气充实而有余。写字只有熟练后才能产生笔势及神气,才可能形成风格。学校拟规定:学生每天坚持练习书法一小时。对此众说纷纭。你怎么看?写出观点,理由及结论。字数在80字以内。

(2)(故事链接)下图是教材中的故事,请将这个故事简要叙写出来。字数在60字以内。

(3)(撰写对联)为了更好激励同学们,班长想撰写一幅对联,想出了上联,请你帮写出下联。

上联:学书须经勤和苦  下联: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日攘一鸡

孟子曰:“今有人日攘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选自《孟子·滕文公下》

[注释]①攘(rǎng),偷窃。②或,有的人。③损,减少。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然后______

(2)今有人日攘邻之鸡______

2.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是非君子之道。

3.这个故事中偷鸡者的行为对你有什么启示?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河中石兽

纪昀(清代)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十岁余        金经

B. 辈不能究物理  但手熟

C. 康肃忿曰      则天下之事

D. 反溯流逆上矣  肃拜蒙母

2.下列句子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沿河求之    予独爱莲出淤泥而不染

B. 山门圮河  尝射家圃

C. 众服确论  原市鞍马

D. 石性坚沉  蒙始学

3.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语言言简意丰,如第①段写寺僧打捞石兽,用四个动词求、棹、曳、寻,就清楚地交代了捞而无获的结果。

B. 善于叙事,故事奇异有趣,就石兽落水的打捞,作者写了寺僧、讲学家、老河兵的不同打捞方法,结局出人意料。

C. 细节描写耐人寻味,如文中两处笑曰,生动鲜明地写出了讲学家的实事求是与老河兵的自以为是的特点。

D. 寓意于事,立意高远,作者的兴趣所在,不是渲染寻找石兽的神奇过程,而是引出不可据理臆测。

4.把文言文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2)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紫外线辐射的三刺鱼为什么变得勇敢

韩俊杰

①最近,一项出自德国波恩大学演化生物学和生态学研究所的新研究成果发现:鱼类无法看见的中波紫外线能够改变三刺鱼的行为。

②利用三刺鱼的生殖洄游习性,相关研究人员从荷兰瓦登海域特塞尔岛获取亲鱼并带回实验室中繁殖,之后将人工孵化的三刺鱼后代分成不同组,并从28组具有亲缘关系的三刺鱼中选取样本,半数样本在自然光照下生长,另半数样本在人工增强的中波紫外线辐射下生活下生长。

③经过7个月的时间,研究人员发现暴露在中波紫外线辐射下生长的三刺鱼的体型显著小于自然光照条件下生长的三刺鱼的体型。或许,暴露在更高水平中波紫外线辐射的三刺鱼需要并投入更多的精力来修复损伤的组织。该论文第一作者威特推测道。

④在一个被分成三个部分的水族箱内,研究人员测试了两种三刺鱼的行为。水族箱的一端饲养着一条鳟鱼,另一端设置有人造水草为三刺鱼提供庇护,中间部分是三刺鱼的探索区。三刺鱼明显没选择逃离危险,而是向着鳟鱼转围然后又回来了。演化生物学莱克如是描述观察结果。鱼类会离开护所并接近未知的动物来测试其危险性早已不是什么秘密。但令人惊奇的是,暴露在中波紫外线辐射下数月的小型三刺鱼在探索区停留的时间几乎是自然光照下生长的大体型三刺鱼的2倍。

⑤在研究人员看来,这种行为的出现可能有不同的原因。威特解释了其中一个可能性:经高强度中波紫外线施压的三刺鱼,能一鼓作气实施更彻底的危险性测试,以使自己随后能全身心地觅食。但也有可能是体型受到限制的三刺鱼个体本身具有更加的探索欲,因为潜在的危险信息对它们而言更具重要性。第三种可能性是体型小却是更敏捷的三刺鱼能够清楚地认识到鳟鱼是危险的捕食者,任何试探性的靠近都是徒劳,从而做出策略性的示警行为。

(选自《新发现》2018.02.01,有删改)

1.下列关于三刺鱼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三刺鱼暴露在鱼类中无法看见的中波紫外线中能够改变它的行为。

B. 三刺鱼暴露在辐射下生长的体型大于在自然光照下生长的体型。

C. 三刺鱼在鳟鱼面前没选择逃离危险,而是向着它转圈然后又回来。

D. 三刺鱼在探索区停留的时间和它是否暴露在辐射下生长有关系。

2.下列对本文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文章题目以设问的形式,交代了说明对象,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 文章第⑤段加点词可能,强调一种推测,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

C. 文章按空间顺序,介绍了研究人员找到三种可能令三刺鱼勇敢的原因。

D. 文章第④段划线句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停留时间的数量关系。

3.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

A. 在一个被分成三个部分的水族箱内,研究人员测试了两种三刺鱼的行为。

B. 暴露在中波紫外线辐射下的三刺鱼需投入更多精力来修复损伤的组织。

C. 鱼类会离开护所并接近未知的动物来测试其危险性早已不是什么秘密

D. 威特解释说:体型受到限制的三刺鱼个体本身可能具有更强的探索性。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