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1)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红...

(1)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我想:“她一定是梨花。”

(2)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接着就哈哈大笑起来:“老爷爷,你给我们行这样大的礼,不怕折损我们吗?”老人严肃地说:“我感谢你们盖了这间小草房。”

(3)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摇手:“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

(4)接着,小姑娘向我们讲述了房子的来历。十多年前,有一队解放军路过这里,在树林里过夜,半夜淋了大雨。他们想,这里要有一间给过路人避风雨的小屋就好了,第二天早上就砍树割草盖起了房子。她姐姐恰好到这边山上来拾菌子,好奇地问解放军叔叔:“你们要在这里长住?”解放军说:“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她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

(5)原来她还不是梨花。我问:“梨花呢?”

(6)“前几年出嫁到山那边了。”

(7)不用说,姐姐出嫁后,是小姑娘接过任务,常来照管这小茅屋。

(8)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1.那群哈尼小姑娘中为首的一个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

2.从记叙顺序看,第(4)段属于什么?有什么作用?

3.揣摩下列语句,分析加点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

“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她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

4.分析文章结尾段的作用。

 

1.美丽、活泼、纯洁、热情,有助人为乐的精神。 2.插叙 作用:交代了小茅屋的搭建者、照料者,以及这样做的原因,歌颂了发扬雷锋精神的人。 3.“很受感动”表明了她对发扬雷锋精神的解放军同志的敬仰,为后面她来照料小茅屋做铺垫。“常常”说明她发扬雷锋精神助人为乐成为自觉行动。 4.结构上呼应标题,内容上深化主题。“驿路梨花”一语双关花和人,实际上赞美的是世代相传的雷锋精神。 【解析】 1.此题考查学生对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表现了小姑娘的美丽;“赶紧摇手”表现了小姑娘的活泼可爱;“姐姐出嫁后,是小姑娘接过任务,常来照管这小茅屋”表现了小姑娘的乐于助人。 2.此题考查的是插叙的辨析以及其作用的分析。十多年前,解放军行军在树林里淋了雨,他们为过路人盖了一座小茅屋。解放军走了,为了继续方便过路人,梨花姑娘常常照料这小茅屋。由此可知,第(4)段属于插叙,丰富了文章内容,表现了“歌颂雷锋精神”这一主旨。 3.本题的考点是词语的含义。解答思路:解词+内容+情感。方法:联系词语本义,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感情。理解词语一般先理解其表面义,然后要结合语境及课文内容,具体理解出它的语境义及所包含的情感。“很受感动”是梨花听了解放军的话之后的感受,点明了她以后照料小茅屋的原因;“常常”,说明梨花经常来照料小茅屋,助人为乐已经成为一种习惯。 4.本题考查分析结尾的作用,要从结构和内容两个角度进行分析。从结构上来看,“驿路梨花处处开”与题目相呼应;从内容上来看,“梨花”象征着雷锋精神,“处处开”指的是人人都学雷锋,都具有助人为乐的精神,点明了文章的主旨。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廉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王欢字君厚,乐陵人也。安贫乐道,专精耽学①,不营产业,常丐食诵诗,虽家无斗储②,意怡如也。其妻患之或焚毁其书而求改嫁欢笑而谓之曰:“卿不闻朱买臣③妻邪?”时闻者多哂④之。欢守志弥固,遂为通儒。

(出自《晋书. 儒林传》)

(注释):①耽学:专心研究学问。 ②斗储:一斗粮食的贮存。③ 朱买臣:西汉人,家境贫苦,而读书不懈。其妻嫌他贫穷落魄,离他改嫁。朱买臣50岁时任老家的地方官会稽太守。④哂:讥笑。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有仙则__________          (2) 无案牍之劳形___________     

(3)不产业 ________           (4)之曰___________

2.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其妻患之/或焚毁其书而求改嫁欢/笑而谓之曰

B. 其妻患之或焚毁其书/而求改嫁/欢笑而谓之曰

C. 其妻患之/或焚毁其书而求改嫁/欢笑而谓之曰

D. 其妻患之/或焚毁其书/而求改嫁欢笑而谓之曰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欢守志弥固,遂为通儒

4.(甲)文的刘禹锡和(乙)文的王欢都安贫乐道,其具体表现有什么不同?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全诗无一“游”字而处处显游,游兴十足,游意不尽。

B. 首句“莫笑”二字,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C. 颔联既写出山西村曲折多变的景色,又道出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

D. 颈联从村民的服饰,言行和习俗的描写中,表现了村民勤劳勇敢的品质。

2.诗歌的尾联抒发诗人怎样的情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答。

经过近一学年的语文旅行,我们渐渐变得成熟了。七年级下语文带给我们太多太多的感悟和体验。读光未然的《黄河颂》,感受到黄河万丈狂(   )的气势;读杨振宁的《邓稼先》,我们感受到邓稼先(甲)(A.当之无愧  B.一马当先)的英雄情怀;读臧克家的《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我们感受到了闻一多先生钻探古代典籍时qiè(    )而不舍的精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感动无处不在,它让我们走出心灵的(乙)(A.阴霾  B.雾霾),享受着幸福的旅行。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狂_______               qiè____而不舍  

(2)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填入横线。(只填序号)

(甲)___(A.当之无愧  B.一马当先)    (乙)___(A.阴霾  B.雾霾) 

(3)请仿照前面的句子,在横线上再续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由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纪传体通史。

B. 《最后一课》作者是德国作家都德。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小东西》,短篇小说集《星期一故事集》等。

C. 诗歌《贾生》中的贾谊是西汉政论家、文学家,“不问苍生问鬼神”中的“苍生”指的是百姓。

D. 《卖油翁》作者王安石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这篇文章体现“熟能生巧”的道理。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商女不知亡国恨,_____________。(杜牧《泊秦淮》)

(2)正入万山圈子里,_____________________。(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3)草树知春不久归,________________。(韩愈《晚春》)

(4)__________________,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5)不畏浮云遮望眼,_________________。(王安石《登飞来峰》)

(6)______________,寒光照铁衣。(《木兰诗》)

(7)《爱莲说》中比喻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要洁身自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