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我们现在都是初中生了,学业压力比小学大了很多,很多同学都不愿意再参加学校组织的文...

我们现在都是初中生了,学业压力比小学大了很多,很多同学都不愿意再参加学校组织的文体活动,眼看“五四青年节”到了,学校又要组织一次文艺汇演,希望同学们踊跃参加。你作为班长,该如何动员同学们积极参与呢?请就这次活动写一段话作为动员讲话吧。(不超过60字)

请以“洒满阳光的回忆”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文体自定,诗歌除外。

(2)不少于600字。

 

洒满阳光的回忆 回忆似流水,以为它已匆匆流走,可它一直贮存在心田,因为心中那颗阳光的种子。 ——题记 花开花落花满楼,人去人空人稀松。不知不觉三年飞逝,恍惚间中考已来临,回头望去留下了什么,只有那串洒满阳光的回忆。 它·阳光 冬日下午,阳光温暖得刚好,一抹暖阳悠悠的斜射在我的书桌上。搓了搓手,打开门,走向阳台。阳台上,妈妈坐在一张藤椅上,正悠闲悠闲地摆弄着十字绣。看见我来了,直招呼我坐下,又低下头忙起了她的十字绣。 我躺在妈妈身边的另一张藤椅上,眯着眼寻着阳光。 阳光好像喜欢捉迷藏,把那抹暖暖的斜阳悄悄地照在妈妈的身上,点点碎光洒落了一地。阳光中的妈妈像一身金衣的少女,鬓角的丝丝白发也被照得熠熠生辉,专注的神情又增添了几分魅力。岁月静好,阳光也刚好。遇见它,我看到如此美的妈妈。 它是阳光,给了我观察美的眼睛。 她·阳光 八百米是我久治不愈的伤,从进初中开始没有一次能跑出令我满意的成绩,直到遇见她。 赛场上,我大口大口的喘着粗气,迈着铁一般重的脚步跌跌撞撞的跑着。她一直跟在我的身边,时不时的拉上我一把,给我鼓励。看着别人的健步如飞,而我的漫步似龟,不忍拖累她,示意她赶快跑不要管我。她却没有离开,一直在我身旁,说: “我们可以一起努力!” 这句话从她口中说出来,隐隐只觉得有股阳光照在我的身上,暖意瞬间充斥了全身,溢满了心灵。 和她并肩跑着,一齐向终点冲去。终于,在她的帮助下,我和她都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 她如阳光,给了我坚持前进的动力。 他·阳光 中考的号角已经吹响,三年的努力在此一搏。加快的学习节奏让我时刻紧绷着神经,全身心的投入到复习中。 “再怎么紧张也要给自己一个阳光般的好心态。”话虽不多却透着一股浓浓的暖意。 他,一位老师,总是在我最无助的时候给我帮助,给我指点。 每天清晨,迎着阳光走向教室,看见他阳光般灿烂的笑容,觉得一天都拥有了阳光般的好心情。 他胜阳光,给我了阳光般的好心情。 生活中到处都有阳光,在云层也好,在言语中也好,在笑容中也好,不管怎样,阳光都一直存在我的心里。 【解析】试题分析:作文标题“洒满阳光的回忆”。这个命题的关键是“阳光”二字。从实指角度上,我们可写的内容很多,比如清晨的阳光明亮而透彻,万物为之欣喜;雨后的阳光幻化成彩虹,尽情展示世界的美丽;严寒之后的阳光温暖而舒适,向你诉说着重逢的喜悦。从暗指角度上,阳光二字给我们的写作指定了方向,这份回忆必须是温暖的,积极向上的。所以,我们在写作时,要选取一些美好的过往来作为素材。比如,亲情和友情的珍贵,会像阳光一样帮你驱走现实的郁闷;阅读与书籍的阳光,会为我们的想象插上翅膀;而真善美这些品德更像是阳光让人间处处充满温暖。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最温暖的画面

葛闪

涂涂命苦。去了福利院还没一个月,就离开了人世。死时,他才九岁。

涂涂是村里一个憨厚可爱也可怜的患有父母艾滋病的小男孩。很难想象,涂涂到底是怎样经历他死前的那段岁月的:父母接连去世后,幼小的他一个人撑起了这个家———他和奶奶。涂涂早晨去山上砍柴,然后上学,中午去村落捡垃圾,还要提水做饭照顾奶奶,晚上便趴在桌上看书学习。村里人都夸涂涂很棒,小小年纪就知道奋发图强。涂涂甚至成了很多家长教育自家小孩的榜样:你看人家涂涂,爸爸妈妈没了,一个人扛了所有大人做的事。村里的大人们,因此也很乐意让自家的孩子和涂涂一起玩耍。

直到涂涂被查出患有遗传艾滋病时,一切关乎色彩的颜色就全被抽走了。

没有人愿意接触涂涂,就连奶奶也搬出了屋,留下涂涂一个人。涂涂经常去的山上砍柴的那片地上,都没再愿去“分一杯羹”。村里那些大人,不让孩子再和涂涂一起玩,话锋完全变了个样——和他一起玩就会死掉。

因为得了病,没有学校收留他,涂涂就把单薄的书本,看了一遍又一遍。涂涂一个人的厨房,是用4块砖头立成的灶台,食物是他捡来的脏东西,在热水里煮了煮便吃了下去。涂涂知道不吃东西是会死人的,他不想死,他还想象着以后的美好生活——老师常讲,生活是美好的,未来是幸福的。

后来,不知道是谁,将他的遭遇公布在网络上,吸引了很多人关注涂涂。他们给涂涂送来了漂亮的衣服,可口的食物,买来了涂涂做梦都没见过的精美的书本。不过,这些东西,都是从围墙外扔到院子里的。

新衣服,涂涂舍得穿。新书本,涂涂舍得看。但那些食物中,有的涂涂舍不得吃。例如汉堡,涂涂会将里面的肉拿出来,给老黄吃。老黄,是涂涂家的一条老狗,是除了涂涂之外,房子里唯一有生命气息的东西。

后来,涂涂的事情被更多人知道,也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最终让福利院收留了涂涂。在福利院里,涂涂有单独的房间,里面有温暖的床,有童话书,有玩具,还用电视。只是,涂涂的房间,几乎没有人来往,除了浑身武装起来的福利院人员来往送饭。

涂涂命苦,即使条件好了,还是没躲过病魔之手,死在了医院里。涂涂死了的消息传出去后,有网友说,涂涂在患病之后,内心里肯定时时凄凉,从来没有感受过温暖。这句话的下面有人持肯定意见跟帖评论:是呀,涂涂死前的那一刹那,如果回忆过往,所有闪过的画面可能没有温暖可言。

可事实错了。福利院人员在收拾涂涂那少得可怜的遗物时,发现了一个日记本,上面有着涂涂歪歪扭扭的字迹。整个日记本里,只有一篇日记,记述着这样一件事情:好几个夜晚,涂涂在屋里都听到外面有人叫他。涂涂立马翻身起来,跑到了屋外的院子里。涂涂跑到院门前,就那么轻轻地坐下去,隔着门板,和屋外的人说着话,聊着天。

屋外和涂涂说话的人,是涂涂以前经常一起玩耍的小伙伴们。他们瞒着家人,偷偷跑来想进屋陪涂涂说说话,但涂涂坚决不让,就这样隔着门板,和小朋友们聊起了课堂上的知识,操场上的秋千,还有河里的鱼虾,树上的小鸟······

这篇唯一的日记,末尾句是这样的:每当这时,我会很高兴,外面有人和我说话,我的身边,还有老黄。

涂涂小,人稚嫩,也不会表达。如果换做成人的口吻来叙述,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析】
内心凄凉的涂涂,也曾温暖过。涂涂林临死前,头脑中也一定闪过若干温暖的画面,譬如:
那些温暖的夜晚,门外的小朋友,还有身边的老黄。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文章内容。

2.这篇文章采用了哪种叙述顺序?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涂涂为什么会把好吃的给“老黄”吃呢?

4.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做结尾有什么好处?

 

查看答案

老    王

杨绛

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

据老王自己讲:北京解放后,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那时候他"脑袋慢","没绕过来","晚了一步",就"进不去了",他感叹自己"人老了,没用了"。老王常有失群落伍的惶恐,因为他是单干户。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

老王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乘客不愿坐他的车,怕他看不清,撞了什么。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了一只眼。他那只好眼也有病,天黑了就看不见。有一次,他撞在电杆上,撞得半面肿胀,又青又紫。那时候我们在干校,我女儿说他是夜盲症,给他吃了大瓶的鱼肝油,晚上就看得见了。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眼,也许是得了恶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

有一天傍晚,我们夫妇散步,经过一个荒僻的小胡同,看见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面有几间塌败的小屋;老王正蹬着他那辆三轮进大院去。后来我在坐着老王的车和他闲聊的时候,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他说,住那儿多年了。

有一年夏天,老王给我们楼下人家送冰,愿意给我们家带送,车费减半。我们当然不要他减半收费。每天清晨,老王抱着冰上三楼,代我们放入冰箱。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胡同口蹬三轮的我们大多熟识,老王是其中最老实的。他从没看透我们是好欺负的主顾,他大概压根儿没想到这点。

"文化大革命"开始,默存不知怎么的一条腿走不得路了。我代他请了假,烦老王送他上医院。我自己不敢乘三轮,挤公共汽车到医院门口等待。老王帮我把默存扶下车,却坚决不肯拿钱。他说:"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我一定要给钱,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我笑着说有钱,他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

我们从干校回来,载客三轮都取缔了。老王只好把他那辆三轮改成运货的平板三轮。他并没有力气运送什么货物。幸亏有一位老先生愿把自己降格为"货",让老王运送。老王欣然在三轮平板的周围装上半寸高的边缘,好像有了这半寸边缘,乘客就围住了不会掉落。我问老王凭这位主顾,是否能维持生活,他说可以凑合。可是过些时老王病了,不知什么病,花钱吃了不知什么药,总不见好。开始几个月他还能扶病到我家来,以后只好托他同院的老李来代他传话了。

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

我忙去接。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

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他只说:"我不吃。"

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

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了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我不能想象他是怎么回家的。

过了十多天,我碰见老王同院的老李。我问:"老王怎么了?好些没有?"

"早埋了。"

"呀,他什么时候······"

"什么时候死的?就是到您那儿的第二天。"

他还讲老王身上缠了多少尺全新的白布--因为老王是回民,埋在什么沟里。我也不懂,没多问。

我回家看着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捉摸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我想他是知道的。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1.结合文章请分析老王的人物形象。

2.分析作者的性格特征。

3.赏析下列句子

(1)他说:"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我一定要给钱,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我笑着说有钱,他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

(2)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4.读读文章最后一句,请说说作者说这句话的意义何在?

 

查看答案

卖油翁

作者:欧阳修 (宋)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 ,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

翁曰:”无他, 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1.文章强调陈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十中八九的目的是(  )

A. 为后文写陈尧咨埋下伏笔。

B. 为后文写康肃笑而遣之埋伏笔。

C. 为后文写陈尧咨忿然责问作铺垫。

D. 与卖油翁不以为然的态度形成对比,引出两人对话。

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义

公亦以此自矜   ______

汝亦射乎     ______

无他,手熟尔   ______

3.翻译句子

(1)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2)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4.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查看答案

默写

(1)独坐幽篁里,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何人不起故园情。

(3)故园东望路漫漫,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惟解漫天作雪飞。

(5)______________,隔江犹唱后庭花。

(6)莫言下岭便无难,_______________

(7)有约不来过夜半,_______________

(8)_______________,关山度若飞。

 

查看答案

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1.下列对诗歌情感解读正确是()

A. 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对自己贫困的生活的慨叹。

B. 这首诗赞美了文帝求贤若渴的作为。

C.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文帝不顾百姓苍生疾苦的批评之情。

D. 这首歌表达了作者对贾生的不屑。

2.下列对诗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本诗在结构上,本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前两句围绕“重贤”逐步升级,节节上扬,三、四句一转,由强烈对照而形成的贬抑之情便显得特别有力。

B. 文帝把被贬到长沙的贾谊召回京城,在宣室接见他,君臣晤谈,直至夜半。作者深受感动。

C. 第二句隐括文帝对贾谊的赞叹之词,表现了文帝对贾生的器重,是诗歌的转折处。

D. 文帝连鬼神之事都要过问,可见文帝对民生的关心。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