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清字形) 根据拼音写汉字。
(1)其yì(____)若chuí(____)天之云
(2)鹏之xǐ(____)于南mínɡ(____)也
(读准字音)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鲲(____)
鹏(____)
齐谐(____)
南冥(____)
抟(____)
尘埃(___)
附加题:
(A)“告诉你,祥子,搁在兜儿里,一个子永远是一个子!放出去呢,钱就会下钱!没错儿,咱们的眼睛是干什么的?瞧准了再放手钱,不能放秃尾巴鹰。当巡警的到时候不给利,或是不归本,找他的巡官去!一句话,他的差事得搁下,敢打听明白他们放饷的日子,堵窝掏;不还钱,新新!将一比十,放给谁,咱都得有个老底;好,放出去,海里摸锅,那还行吗?你听我的,准保没错!”……祥子用不着说什么,他的神气已足表示他很佩服高妈的话。
(B)现在,怎能占点便宜,他就怎办。多吸人家一支烟卷,买东西使出个假铜子去,喝豆汁,多吃几块咸菜,拉车少卖点力气而多争一两个铜子,都使他觉到满意。他占了便宜,别人就吃了亏,对,这是一种报复!慢慢的再把这个扩大一点,他也学会跟朋友们借钱,借了还是不想还;逼急了他可以撒无赖……他会编一套谎,骗几个钱;没有钱,他央求赏给点破衣服,衣服到手马上也变了钱,钱马上变了烟酒。他低着头思索,想坏主意,想好一个主意就能进比拉一天车还多的钱;省了力气,而且进钱,他觉得非常的上算。
1.A段中给祥子出主意的人是谁?后来祥子的这笔钱结局是怎样的?
2.A段中的语言有何特色?用整部小说的其他例子谈谈你的理解。
3.A段与B段中得祥子为何会变化如此之大?结合全文,谈谈对这个人物的感悟。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代价”泛指为达到某种目的所耗费的物质或精力。为了自己负责的区域的卫生,清洁工人起早贪黑;为了在赛场上名列前茅,运动员们挥汗如雨;为了无悔于青春岁月,同学们争分夺秒……
请以“ 的代价”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把题目补充完整,写一篇记叙文;
(2)不少于500字;
(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
文学作品阅读
补课
聂连新
①物理老师聂志刚准备利用双休日为班上的几个后进生补补课,没想到前脚刚跨进教室,后脚就被老婆桂花拽住了:“都什么时节了,人家的豆种早发芽破土了,咱家的地还没翻身。天气预报说了,明天有小到中雨,要是天黑以前没把三厢地翻完,你莫想进俺个家门。”不由分说,桂花粗壮有力的大手抓住聂志刚的肩膀就往外拖。聂志刚推了推眼镜,回头对着教室喊:“先回去吧,看情况今天是补不成了,下个星期再来,先回去吧。”
②农村教师就是这样的,一会儿教室讲台,一会儿田间地头,一会儿西装笔挺,一会儿赤膊挑粪。不过打聂志刚调到毕业班后,就一门心思扑在教学上,很少过问家务事了。桂花上要侍候七十多岁的婆婆,下要照顾两个年幼的娃子,里里外外忙的也确实不易。
③回到家里,聂志刚顾不得换件衣服,掮了把锄头就出了屋门。时令已是清明过后了,金黄的油菜花开得满坡都是,成群的蜜蜂在花朵间随意翻飞,和煦的阳光照得人直想打盹,两个歇脚的挑夫坐在草垛上点火抽烟,好一幅田园风光图啊!聂志刚走在地间的小路上,头一次觉得亲近大自然的感觉是这样爽,难怪晋代诗人陶潜明弃官归田,过得悠然自得无比盎意,还写出了那么多脍炙人口的诗歌。
④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聂志刚今天浑身是使不完的劲,锄头在他手里就像握着根拐杖,下锄、掀土、磕碎,似乎都不用费力气。两个时辰不到,三厢地就给他翻得只剩下晒席那么大一片了。照这样的进度,在天黑之前完成桂花指定的任务是不成问题的,甚至可以收个早工,舒舒服服地洗个热水澡,说不定还可以完成下星期的讲义呢。想着这些,聂志刚就嘻嘻地笑了。
⑤吃中午饭的时候,桂花给他又是端水,又是递毛巾,又是拍打身上的碎土。桌子上也特别的丰盛,甚至还摆了一小盅他最爱喝的杨梅酒。咳,女人的心就像天上的云,说变就变,刚才还是凶神恶煞一样,指手划脚,如今又侍候大老爷们似的,低头哈腰。聂志刚也不客气,摆开架式,边吃边喝。桂花这个那个的交代了一番,就风风火火地去接聂志刚的班。
⑥聂志刚吃第三碗饭的时候,桂花气急败坏地返回来了:“你这死脑筋,十足的书呆子,一百好几十斤的人,连自家的三厢地都认不出来,还不如趁早找块又尖又硬的石头,一头撞上!”什么?忙活了大半天,都做无用功了!聂志刚怎么也不相信有这么回事,河边那块三厢地他是去过的,记得去年夏天的时候,他亲手给辣椒苗施的肥,今儿上午的时候,辣椒枯枝还竖在那儿呢。桂花气得跺脚:“猪啊,去年就你家种了辣椒?嫁给你真是倒了八辈子的霉,咱家的三厢地在河东知不知道?你去瞧瞧,你学雷锋帮谁做好事了?”难道真的弄错了?聂志刚被桂花放连珠炮似的一通臭骂,自觉理亏,底气明显降了下来,也不敢申辩,只一声不响跟了桂花往河边走。
⑦到得了河东桂花认定的那块地,两口子都傻了眼:也不知什么时候,他们家的三厢地已叫谁翻过了,平平整整地躺在那里,泥土磕得细碎。从又湿又松的泥土可以看出:这地刚翻过不久。咦,这就奇了,他聂志刚错翻了别家的地,自家的地又莫名其妙别人帮着翻了。难道是那块地的主人回报他聂志刚慷慨行为的结果?不可能,都是乡里乡亲,为什么不直接打声招呼?聂志刚东瞧瞧西看看,终于在土埂边缘找到了五六个大小不一的脚印,脚印都不大,三十六七码长。聂志刚想起来了,一定是他们——班里那几个后进生——那有一个疯子母亲的黄小东,那从小就父母离异、由爷爷带管长大的聂芒,那上山打柴时不小心摔断了胫骨的李中中,还有……聂志刚想着想着,眼圈里就有一股温热的液体溢出来。
⑧聂志刚没有说什么,回到家里,从书桌上挑了两本教科书,径直向其中一个后进生的家里走去……
1.根据文章内容,从聂志刚的角度填写下列表格所空内容:
情节概括 | 准备补课被抓回 | 到自家田翻地 | 被老婆臭骂 | 再看自家田地 |
心理变化 | ① | ② | ③ | ④ |
2.赏析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吃中午饭的时候,桂花给他又是端水,又是递毛巾,又是拍打身上的碎土。
(2)聂志刚想着想着,眼圈里就有一股温热的液体溢出来。
3.第③段中的划线句子属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4.对后文聂志刚翻错地和自家地被翻两个情节,前文都有伏笔,请找出来,并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实用文阅读
文化不是味精
阿城
①“文化”这个词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现在已经到了类似味精的地步,什么事情都被说成是文化。我认为这相当不合适,文化不是装饰,不是味精,它有很实在的内涵。
②在我看来,文化就是一种关系——我和你,你和他,班级对班级,学校对学校,甚至上升到集团对集团、国家对国家,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是“文”还是“武”?中国文化的“文”是很早就定下来的,非常简单、明确,它是针对“武化”提出的。周公制礼作乐,这个“礼”,就是“文”。为什么要这样做?周初建立政权,自己力量小,面对的是随时可能出现的“武化”事件,所以周公为了安定天下而“制礼”。也就是说,叫大家放弃“武”的关系,约定“文”的关系。
③“武”是什么呢?只要我的力气大、实力强,你的资源,我一把就抢过来,这就是“武”。
④而在“文”的关系中,资源是这样分配的,每个人都要有一点,不能是谁的力量大,谁就可以全部拿走。
⑤那么“化”是什么?是“融化在血液中,落实在行动上”。“融化在血液中”是说,它本来不是血液里固有的东西。“文”不是我们的本能,而是后天的一种规定。“落实在行动中”,就是一举一动,包括你心里怎么考虑事情,所有细节、行为,都是按“文”的方式去处理,这就是“化”。
⑥春秋晚期,孔子常说自己很久没有梦到周公,心里不踏实。为什么?因为孔子那个时代,社会又开始逐渐武化,到了战国,就完全是“武”的关系了。孔子重提周公,是因为当初是周公制定了“文”的制度。
⑦我们翻看历史年表,常常会看到文帝、文宗这样的谥号。在中国传统里,“文”比“武”高,所以帝王不管生前做了多少“武”事,死后还是希望给他谥号“文”而非“武”。唐太宗临死前嘱咐长孙无忌:我死以后,你们给我的号不要是“武”,要“文”。为什么?唐太宗的“武功”非常大,唐初的统一基本靠唐太宗的“武”,但他还是想要一个“文”。由此可见,“文”在中国的地位相当高。
⑧“文”是一种“礼”的关系,“武”则是我们的动物性。从动物性的角度来说,人之初,是动物,动物的世界是一个武化的世界,所以人的本性是恶。但我们之所以是人,是因为我们发明了“文”,来抑制我们的动物性。
⑨凡是人发明的东西,就难免会被异化,这种异化会影响到我们。从周公制礼作乐开始,中国文化的“文”被异化过好几次,这导致后来我们的前辈怀疑文化出了问题。其实现在看来,他们否定的,是文化的异化,比如“吃人”的礼教。异化到一定程度时,人就受不了,一定会反抗。所以我觉得对于文化来说,要时刻反省和监视的是它异化的部分,而对于文化本身,不能质疑。
1.下列说法与作者的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A. 文化就是人与人之间或者团体与团体之间的一种关系。
B.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文”的地位高于“武”的地位。
C. 人性本善,但从动物性的角度来说,人性本恶。
D. 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文化本身并不应该遭质疑,但要注意它的异化部分。
2.下列对本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开头第①段从现实中“文化”被滥用的不良现象入手,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B. 本文运用了引用论证和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论据充分,论证有力,富有说服力。
C. 本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结构严谨,思路清晰,论证严密。
D. 文章第⑤段采用设问的方法,告诉我们,文化是一种后天规定的东西,它需要我们自觉
3.结合选文,谈谈文化有哪些实在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