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实用文阅读 文化不是味精 阿城 ①“文化”这个词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现在已经到了...

实用文阅读

文化不是味精

阿城

①“文化”这个词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现在已经到了类似味精的地步,什么事情都被说成是文化。我认为这相当不合适,文化不是装饰,不是味精,它有很实在的内涵。

②在我看来,文化就是一种关系——我和你,你和他,班级对班级,学校对学校,甚至上升到集团对集团、国家对国家,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是“文”还是“武”?中国文化的“文”是很早就定下来的,非常简单、明确,它是针对“武化”提出的。周公制礼作乐,这个“礼”,就是“文”。为什么要这样做?周初建立政权,自己力量小,面对的是随时可能出现的“武化”事件,所以周公为了安定天下而“制礼”。也就是说,叫大家放弃“武”的关系,约定“文”的关系。

③“武”是什么呢?只要我的力气大、实力强,你的资源,我一把就抢过来,这就是“武”。

④而在“文”的关系中,资源是这样分配的,每个人都要有一点,不能是谁的力量大,谁就可以全部拿走。

⑤那么“化”是什么?是“融化在血液中,落实在行动上”。“融化在血液中”是说,它本来不是血液里固有的东西。“文”不是我们的本能,而是后天的一种规定。“落实在行动中”,就是一举一动,包括你心里怎么考虑事情,所有细节、行为,都是按“文”的方式去处理,这就是“化”。

⑥春秋晚期,孔子常说自己很久没有梦到周公,心里不踏实。为什么?因为孔子那个时代,社会又开始逐渐武化,到了战国,就完全是“武”的关系了。孔子重提周公,是因为当初是周公制定了“文”的制度。

⑦我们翻看历史年表,常常会看到文帝、文宗这样的谥号。在中国传统里,“文”比“武”高,所以帝王不管生前做了多少“武”事,死后还是希望给他谥号“文”而非“武”。唐太宗临死前嘱咐长孙无忌:我死以后,你们给我的号不要是“武”,要“文”。为什么?唐太宗的“武功”非常大,唐初的统一基本靠唐太宗的“武”,但他还是想要一个“文”。由此可见,“文”在中国的地位相当高。

⑧“文”是一种“礼”的关系,“武”则是我们的动物性。从动物性的角度来说,人之初,是动物,动物的世界是一个武化的世界,所以人的本性是恶。但我们之所以是人,是因为我们发明了“文”,来抑制我们的动物性。

⑨凡是人发明的东西,就难免会被异化,这种异化会影响到我们。从周公制礼作乐开始,中国文化的“文”被异化过好几次,这导致后来我们的前辈怀疑文化出了问题。其实现在看来,他们否定的,是文化的异化,比如“吃人”的礼教。异化到一定程度时,人就受不了,一定会反抗。所以我觉得对于文化来说,要时刻反省和监视的是它异化的部分,而对于文化本身,不能质疑。

1.下列说法与作者的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A. 文化就是人与人之间或者团体与团体之间的一种关系。

B.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文”的地位高于“武”的地位。

C. 人性本善,但从动物性的角度来说,人性本恶。

D. 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文化本身并不应该遭质疑,但要注意它的异化部分。

2.下列对本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开头第①段从现实中“文化”被滥用的不良现象入手,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B. 本文运用了引用论证和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论据充分,论证有力,富有说服力。

C. 本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结构严谨,思路清晰,论证严密。

D. 文章第⑤段采用设问的方法,告诉我们,文化是一种后天规定的东西,它需要我们自觉

3.结合选文,谈谈文化有哪些实在的内涵。

 

1.C 2.B 3.要点:(1)文化是一种关系,是人与人之间或者团体与团体之间的一种关系。 (2)“文”是针对“武化”提出的,周公为了安定天下而“制礼”。 (3)“文”是一种“礼”的关系,“化”是“融化在血液中,落实在行动上”,“文”不是我们的本能,是后天的一种规定。 (4)“落实在行动上”就是一举一动,包括你心里怎么考虑事情,所有细节、行为,都是按“文”的方式去处理,这就是“化”。 【解析】 1.试题分析:C项说法与作者的观点不一致。文章并未提到“人性本善”。属于无中生有。 2.试题分析:B项“运用了引用论证和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对本文的分析不正确。文章没有运用引用论证。 3.试题分析:考查对文中重要信息的提取。注意要理解好题干“实在的内涵”的意思。通读全文,整体把握,然后根据提干要求提取关键句作答即可。如可提取2段的“文化就是一种关系——我和你,你和他,班级对班级,学校对学校,甚至上升到集团对集团、国家对国家”,“中国文化的‘文’是很早就定下来的,非常简单、明确,它是针对‘武化’提出的”,第5段“融化在血液中,落实在行动上”,第8段“‘文’是一种‘礼’的关系”等。总之,找到答案区域是作答的关键。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课外文言文阅读

子囊自刎

人与吴人将战,荆师寡,吴师众。荆将军子囊曰:“我与吴人战,必败。败王师,辱王名,亏壤土,忠臣不忍为也。”不复于王而遁。至于郊,使人复于王曰:“臣请死。”王曰:“将军之遁也,以其为利也。今诚利,将军何死?”子囊曰:“遁者无罪,则后世之为王将者,皆依不利之名而效臣遁。若是则荆国终为天下桡。”遂伏剑而死。王曰:“请成将军之义。”乃为之桐棺三寸,加斧锧其上。人主之患存而不知所以存亡而不知所以亡以存亡之所以数至也。荆之为荆,四十二世矣,其时有臣如子囊欤?子囊之,非独一世之人臣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

(注解)①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楚国的旧称或别称。②桡(náo):削弱。③桐棺:指桐木做的棺材。④斧锧:古代一种腰斩刑具。将人放在质(砧板)上,用斧砍断。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使人复于王/使人之所恶莫胜于死者

B. 利/此危急存亡之秋也

C. 子囊之/寒暑易

D. 非独一世之人臣也/余寒犹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人主之患存而不知所以存亡而不知所以亡以存亡之所以数至也。

3.根据选文,说说将军子囊“请死”的原因,并说说你对将军子囊的看法。

 

查看答案

课内文言文阅读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下列加横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弗敢_____   (2)小信未_____  (3)彼竭我,故克之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用对话的方式记载历史事件,叫做“记言”。《曹刿论战》就是采用的这种方式叙述历史事件的。

B. 《曹刿论战》善用衬托之笔,如写乡人对战争的冷漠是为了反衬曹刿的爱国热情,写鲁庄公的“鄙”是为了反衬曹刿的“远谋”。

C.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这句话充分说明鲁庄公认为战争取胜的关键在于取信于民,得到民众的支持。

D. 第二段写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的言行,表现出曹刿胸有成竹,指挥若定,善于把握有利战机。

 

查看答案

请给下面这则新闻拟一标题,并说明理由。(标题限30字以内)

本报讯教育部办公厅日前下发通知: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在广大中小学生中传承和弘扬英雄烈士精神、爱国主义精神,深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请各地在中小学中组织开展一次以“崇尚英雄精忠报国”为主题的班会活动。

在六一国际儿童节来临之前,教育部下发通知要求全国中小学开一次主题班会,并选择“崇尚英雄精忠报国”作为主题,其中之深意值得思考。而如何开好这个主题班会,同样值得思考。

选择“崇尚英雄精忠报国”作为班会主题,对于在新时代广大中小学生中传承和弘扬英雄烈士精神、爱国主义精神,有着重大意义。……

标题:

理由:

 

查看答案

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据媒体报道,今年前四个月,全省电动自行车引发的交通事故频发,不守交规、超速行驶是主因。(删除“引发的”)

B. 我国宽带使用费普遍偏高,工信部门将加大宽带降费提速专项行动的力度,近日颇受人们关注。(在“力度”后加上“的消息”)

C. 实施“校园足球计划”,旨在普及足球运动,进一步培养青少年足球运动的水平。(在“实施”前加上“学校”)

D. 特朗普挑起中美贸易战,原因是中国日益强大,有望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体,中美贸易严重失衡造成的。(删去“原因”或“造成的”)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秦老师,您让我写的作文已写好放您桌面了,希望您能抽空拜读一下,如有不妥之处,请您帮我改正。

B. 各位尊敬的家长,诚邀你们能在百忙之中抽空参加此次家长会,我们班全体师生期待你们的光临

C. 作为学校的领导干部,在这次助学捐款活动中,我率先垂范,为学校品学兼优的贫困生捐助了三百元。

D. 虽然这次考差了,但我相信你一定可以迎头赶上来,如果你有需要,作为你的同桌,我一定不吝赐教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