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文学作品阅读 补课 聂连新 ①物理老师聂志刚准备利用双休日为班上的几个后进生补补...

文学作品阅读

补课

聂连新

①物理老师聂志刚准备利用双休日为班上的几个后进生补补课,没想到前脚刚跨进教室,后脚就被老婆桂花拽住了:“都什么时节了,人家的豆种早发芽破土了,咱家的地还没翻身。天气预报说了,明天有小到中雨,要是天黑以前没把三厢地翻完,你莫想进俺个家门。”不由分说,桂花粗壮有力的大手抓住聂志刚的肩膀就往外拖。聂志刚推了推眼镜,回头对着教室喊:“先回去吧,看情况今天是补不成了,下个星期再来,先回去吧。”

②农村教师就是这样的,一会儿教室讲台,一会儿田间地头,一会儿西装笔挺,一会儿赤膊挑粪。不过打聂志刚调到毕业班后,就一门心思扑在教学上,很少过问家务事了。桂花上要侍候七十多岁的婆婆,下要照顾两个年幼的娃子,里里外外忙的也确实不易。

③回到家里,聂志刚顾不得换件衣服,掮了把锄头就出了屋门。时令已是清明过后了,金黄的油菜花开得满坡都是,成群的蜜蜂在花朵间随意翻飞,和煦的阳光照得人直想打盹,两个歇脚的挑夫坐在草垛上点火抽烟,好一幅田园风光图啊!聂志刚走在地间的小路上,头一次觉得亲近大自然的感觉是这样爽,难怪晋代诗人陶潜明弃官归田,过得悠然自得无比盎意,还写出了那么多脍炙人口的诗歌。

④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聂志刚今天浑身是使不完的劲,锄头在他手里就像握着根拐杖,下锄、掀土、磕碎,似乎都不用费力气。两个时辰不到,三厢地就给他翻得只剩下晒席那么大一片了。照这样的进度,在天黑之前完成桂花指定的任务是不成问题的,甚至可以收个早工,舒舒服服地洗个热水澡,说不定还可以完成下星期的讲义呢。想着这些,聂志刚就嘻嘻地笑了。

⑤吃中午饭的时候,桂花给他又是端水,又是递毛巾,又是拍打身上的碎土。桌子上也特别的丰盛,甚至还摆了一小盅他最爱喝的杨梅酒。咳,女人的心就像天上的云,说变就变,刚才还是凶神恶煞一样,指手划脚,如今又侍候大老爷们似的,低头哈腰。聂志刚也不客气,摆开架式,边吃边喝。桂花这个那个的交代了一番,就风风火火地去接聂志刚的班。

⑥聂志刚吃第三碗饭的时候,桂花气急败坏地返回来了:“你这死脑筋,十足的书呆子,一百好几十斤的人,连自家的三厢地都认不出来,还不如趁早找块又尖又硬的石头,一头撞上!”什么?忙活了大半天,都做无用功了!聂志刚怎么也不相信有这么回事,河边那块三厢地他是去过的,记得去年夏天的时候,他亲手给辣椒苗施的肥,今儿上午的时候,辣椒枯枝还竖在那儿呢。桂花气得跺脚:“猪啊,去年就你家种了辣椒?嫁给你真是倒了八辈子的霉,咱家的三厢地在河东知不知道?你去瞧瞧,你学雷锋帮谁做好事了?”难道真的弄错了?聂志刚被桂花放连珠炮似的一通臭骂,自觉理亏,底气明显降了下来,也不敢申辩,只一声不响跟了桂花往河边走。

⑦到得了河东桂花认定的那块地,两口子都傻了眼:也不知什么时候,他们家的三厢地已叫谁翻过了,平平整整地躺在那里,泥土磕得细碎。从又湿又松的泥土可以看出:这地刚翻过不久。咦,这就奇了,他聂志刚错翻了别家的地,自家的地又莫名其妙别人帮着翻了。难道是那块地的主人回报他聂志刚慷慨行为的结果?不可能,都是乡里乡亲,为什么不直接打声招呼?聂志刚东瞧瞧西看看,终于在土埂边缘找到了五六个大小不一的脚印,脚印都不大,三十六七码长。聂志刚想起来了,一定是他们——班里那几个后进生——那有一个疯子母亲的黄小东,那从小就父母离异、由爷爷带管长大的聂芒,那上山打柴时不小心摔断了胫骨的李中中,还有……聂志刚想着想着,眼圈里就有一股温热的液体溢出来。

⑧聂志刚没有说什么,回到家里,从书桌上挑了两本教科书,径直向其中一个后进生的家里走去……

1.根据文章内容,从聂志刚的角度填写下列表格所空内容:

情节概括

准备补课被抓回

到自家田翻地

被老婆臭骂

再看自家田地

心理变化

 

 

2.赏析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吃中午饭的时候,桂花给他是端水,是递毛巾,是拍打身上的碎土。

(2)聂志刚想着想着,眼圈里就有一股温热的液体出来。

3.第③段中的划线句子属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4.对后文聂志刚翻错地和自家地被翻两个情节,前文都有伏笔,请找出来,并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1.①意外(无奈);②愉快(爽快);③自觉理亏(不敢申辩);④惊奇(诧异)。 2.(1)三个“又”构成排比,写桂花伺候聂志刚的动作(情形),表现出桂花内心的喜悦和对聂志刚的爱护,生动形象。 (2)“溢”是充满并外流的意思(运用神态描写),写出了聂志刚被几个差生的举动所感动的神情,表现出深厚的师生之情,生动形象。 3.属于自然环境描写。作用:(1)交代时令已是清明,正值春暖花开,适宜播种的时节;(2)衬托聂志刚愉快的心情;(3)为下文写因翻错地而被桂花臭骂的情节作铺垫或埋下伏笔;(4)引起下文,推动情节发展。 4.(1)聂志刚翻错地:第②段中写“一门心思扑在教学上,很少过问家务事了”,说明他不熟悉或了解自家的田地; (2)自家地被翻:第①段中写几个“后进生”看着老师(聂志刚)被抓回去翻地。 好处:(1)设下悬念(埋下伏笔),使情节曲折生动,引人入胜;(2)使情节内容前后呼应,形成有机整体,结构严谨;(3)突出师生品质,突出主题,增强感人力量。 【解析】 1.试题分析:分析人物的心理变化首先对文章的情节进行简单的概括,然后从事件中分析人物的心理,注意抓住文中的重点词语。人物的心理变化是由情节决定的,是随情节的变化而变化的。如准备补课被抓回的情节使聂志刚感到无奈;到自家田翻地的情节聂志刚感到爽快;翻了别人的地被臭骂的情节使聂志刚自觉理亏;看到“他们家的三厢地已叫谁翻过了”的情节使聂志刚感到诧异。所以一定要读懂情节。 2.试题分析:赏析文句。此题比较容易,因为题干已经给出了分析方向,即从品味词语的角度分析作答。如三个“又”构成排比;“溢”是运用神态描写。答题时首先要点明描写人物的手法或方法,然后在文中找到语句的位置,结合上下文情节内容,体会语句所表现的人物心理活动和对人物形象的意义。 3.试题分析:考查描写的类型及其表达作用。“金黄的油菜花开得满坡都是,成群的蜜蜂在花朵间随意翻飞,和煦的阳光照得人直想打盹”运用了典型的自然环境描写,也就是景物描写。内容上的作用:交代时令,衬托聂志刚愉快的心情。结构上的作用:引起下文,为下文写因翻错地而被桂花臭骂的情节作铺垫。这样分点来答,既使答案内容层次清晰,又使答案内容完整无缺。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实用文阅读

文化不是味精

阿城

①“文化”这个词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现在已经到了类似味精的地步,什么事情都被说成是文化。我认为这相当不合适,文化不是装饰,不是味精,它有很实在的内涵。

②在我看来,文化就是一种关系——我和你,你和他,班级对班级,学校对学校,甚至上升到集团对集团、国家对国家,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是“文”还是“武”?中国文化的“文”是很早就定下来的,非常简单、明确,它是针对“武化”提出的。周公制礼作乐,这个“礼”,就是“文”。为什么要这样做?周初建立政权,自己力量小,面对的是随时可能出现的“武化”事件,所以周公为了安定天下而“制礼”。也就是说,叫大家放弃“武”的关系,约定“文”的关系。

③“武”是什么呢?只要我的力气大、实力强,你的资源,我一把就抢过来,这就是“武”。

④而在“文”的关系中,资源是这样分配的,每个人都要有一点,不能是谁的力量大,谁就可以全部拿走。

⑤那么“化”是什么?是“融化在血液中,落实在行动上”。“融化在血液中”是说,它本来不是血液里固有的东西。“文”不是我们的本能,而是后天的一种规定。“落实在行动中”,就是一举一动,包括你心里怎么考虑事情,所有细节、行为,都是按“文”的方式去处理,这就是“化”。

⑥春秋晚期,孔子常说自己很久没有梦到周公,心里不踏实。为什么?因为孔子那个时代,社会又开始逐渐武化,到了战国,就完全是“武”的关系了。孔子重提周公,是因为当初是周公制定了“文”的制度。

⑦我们翻看历史年表,常常会看到文帝、文宗这样的谥号。在中国传统里,“文”比“武”高,所以帝王不管生前做了多少“武”事,死后还是希望给他谥号“文”而非“武”。唐太宗临死前嘱咐长孙无忌:我死以后,你们给我的号不要是“武”,要“文”。为什么?唐太宗的“武功”非常大,唐初的统一基本靠唐太宗的“武”,但他还是想要一个“文”。由此可见,“文”在中国的地位相当高。

⑧“文”是一种“礼”的关系,“武”则是我们的动物性。从动物性的角度来说,人之初,是动物,动物的世界是一个武化的世界,所以人的本性是恶。但我们之所以是人,是因为我们发明了“文”,来抑制我们的动物性。

⑨凡是人发明的东西,就难免会被异化,这种异化会影响到我们。从周公制礼作乐开始,中国文化的“文”被异化过好几次,这导致后来我们的前辈怀疑文化出了问题。其实现在看来,他们否定的,是文化的异化,比如“吃人”的礼教。异化到一定程度时,人就受不了,一定会反抗。所以我觉得对于文化来说,要时刻反省和监视的是它异化的部分,而对于文化本身,不能质疑。

1.下列说法与作者的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A. 文化就是人与人之间或者团体与团体之间的一种关系。

B.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文”的地位高于“武”的地位。

C. 人性本善,但从动物性的角度来说,人性本恶。

D. 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文化本身并不应该遭质疑,但要注意它的异化部分。

2.下列对本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开头第①段从现实中“文化”被滥用的不良现象入手,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B. 本文运用了引用论证和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论据充分,论证有力,富有说服力。

C. 本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结构严谨,思路清晰,论证严密。

D. 文章第⑤段采用设问的方法,告诉我们,文化是一种后天规定的东西,它需要我们自觉

3.结合选文,谈谈文化有哪些实在的内涵。

 

查看答案

课外文言文阅读

子囊自刎

人与吴人将战,荆师寡,吴师众。荆将军子囊曰:“我与吴人战,必败。败王师,辱王名,亏壤土,忠臣不忍为也。”不复于王而遁。至于郊,使人复于王曰:“臣请死。”王曰:“将军之遁也,以其为利也。今诚利,将军何死?”子囊曰:“遁者无罪,则后世之为王将者,皆依不利之名而效臣遁。若是则荆国终为天下桡。”遂伏剑而死。王曰:“请成将军之义。”乃为之桐棺三寸,加斧锧其上。人主之患存而不知所以存亡而不知所以亡以存亡之所以数至也。荆之为荆,四十二世矣,其时有臣如子囊欤?子囊之,非独一世之人臣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

(注解)①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楚国的旧称或别称。②桡(náo):削弱。③桐棺:指桐木做的棺材。④斧锧:古代一种腰斩刑具。将人放在质(砧板)上,用斧砍断。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使人复于王/使人之所恶莫胜于死者

B. 利/此危急存亡之秋也

C. 子囊之/寒暑易

D. 非独一世之人臣也/余寒犹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人主之患存而不知所以存亡而不知所以亡以存亡之所以数至也。

3.根据选文,说说将军子囊“请死”的原因,并说说你对将军子囊的看法。

 

查看答案

课内文言文阅读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下列加横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弗敢_____   (2)小信未_____  (3)彼竭我,故克之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用对话的方式记载历史事件,叫做“记言”。《曹刿论战》就是采用的这种方式叙述历史事件的。

B. 《曹刿论战》善用衬托之笔,如写乡人对战争的冷漠是为了反衬曹刿的爱国热情,写鲁庄公的“鄙”是为了反衬曹刿的“远谋”。

C.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这句话充分说明鲁庄公认为战争取胜的关键在于取信于民,得到民众的支持。

D. 第二段写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的言行,表现出曹刿胸有成竹,指挥若定,善于把握有利战机。

 

查看答案

请给下面这则新闻拟一标题,并说明理由。(标题限30字以内)

本报讯教育部办公厅日前下发通知: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在广大中小学生中传承和弘扬英雄烈士精神、爱国主义精神,深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请各地在中小学中组织开展一次以“崇尚英雄精忠报国”为主题的班会活动。

在六一国际儿童节来临之前,教育部下发通知要求全国中小学开一次主题班会,并选择“崇尚英雄精忠报国”作为主题,其中之深意值得思考。而如何开好这个主题班会,同样值得思考。

选择“崇尚英雄精忠报国”作为班会主题,对于在新时代广大中小学生中传承和弘扬英雄烈士精神、爱国主义精神,有着重大意义。……

标题:

理由:

 

查看答案

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据媒体报道,今年前四个月,全省电动自行车引发的交通事故频发,不守交规、超速行驶是主因。(删除“引发的”)

B. 我国宽带使用费普遍偏高,工信部门将加大宽带降费提速专项行动的力度,近日颇受人们关注。(在“力度”后加上“的消息”)

C. 实施“校园足球计划”,旨在普及足球运动,进一步培养青少年足球运动的水平。(在“实施”前加上“学校”)

D. 特朗普挑起中美贸易战,原因是中国日益强大,有望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体,中美贸易严重失衡造成的。(删去“原因”或“造成的”)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