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别了,语文课 何紫 ①“陈小允,张先生忽然叫我的名字...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别了,语文课

何紫

①“陈小允,张先生忽然叫我的名字,我心里“扑扑”地跳,站了起来。

②“你回答我的问題,这一课寓言的作者是谁?”张先生在向我提问。

③我虽然调到第一排,但不知为什么注意力还是不能集中,刚才虽然双眼望着课本,但是思想早就溜号了。我张着嘴要答话,但只能“嗯嗯”地发声,眼睛四处张望,希望有谁给我一点提示。

④我看见坐在侧边的叶志聪,他故意咧着牙齿,双手像要拉紧一个绳索。他真是我的救星!他的动作唤起我预习时的记忆,他“依”起牙齿拉绳索,对了,我急忙回答说:“作者是伊索。”张先生叫我坐下,我偷偷嘘一口气,回头对志聪眨眨眼睛,是对他感谢的眼色。

⑤放学回家的时候我拉着志聪的手一起走,志聪对我扮个鬼脸说:“你怎么搞的?坐在最前排也听不到先生讲课?你今天差点儿要留堂了。”“别提了!说实在的,我不喜欢国语课,什么主题中心,什么词语解释,什么标点符号,什么文章体裁,这些东西都叫我发闷。”这是我的心里话。

⑥回到家里,妈妈叫我换下校服,说要带我到照相馆照相,我觉得奇怪,但妈妈催促着,我便忙着换了一套妈妈预备好的衣服——那是新年才穿的西装,还打领带,这样隆重我总觉得不寻常,到了照相馆,妈妈独个儿拍摄了半身像,接着我也拍摄了半身像。回家的途中,妈妈才对我说了一点点儿:“小允,我们一家要移民到中美洲去了,你喜欢吗?我们一家坐飞机呢!”

⑦听到了要移民,我第一个念头就是以后不用再默书了。当然,我也知道将来即使要默书恐怕也不用再默写那些艰深的中国字了。

⑧第二天回到学校,班主任张先生又叫我。我心里想:“大约又要责备我默书不合格吧。不过,我最多让她唠叨两三次,以后这里什么事也和我不关痛痒了。”果然,我看见张先生拿出我的默书薄,我低垂下头,默默地站在她身旁。她慢幔地翻开我的默书簿:第一页是三十分,第二页是四十分,第三页是四十五分,到了第四页,也是最近默书的一次,呀,我真不敢相信我的眼睛:是七十五分,不但合格,而且成绩居然不错。

⑨张先生和蔼又严肃地说:“陈小允,这次我叫你来,不是责备你了,你看,你的默书进步啦,这次只错了五个字,只要你上课留心听讲,回家勤恳温习,以后一定会进步更快的。你要知道,你是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自己本国的文字也写不好,那不是笑话吗?小允,我看见你默书进步我真高兴,我特地送你一份小小的礼物,希望你继续努力。”

⑩张先生说完了,从抽居里拿出一本图书,书名是《怎样学好语文》。我接过张先生的图书,双手不禁颤抖起来。回到教室,我翻开那本图书,第一段话映入眼帘:“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有优美的环境,长期地孕育着中国文化,使中国语言成为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之一。”

从来没有一本图书的内容这样震撼我的心灵,这一段话,好像有人用丰富的感情在我的耳畔诵读着。

钟声响了,第一堂是国语。以前我上这一门课时总是懒洋洋提不起劲,奇怪,今天我翻开国语书,另有一番滋味,我的脑子也忽然不再胡思乱想,全神贯注地听着张先生授课。我为什么忽然会喜欢国语课,觉得张先生每一句话都那么动听?这一堂课好像过得特别快,一下子就听见了下课钟声。

别了,我亲爱的老师,我亲爱的同学!我一定不会忘记中国语文,我会激励自己把中国语文自修好,像这本默书簿的成绩那样,越来越好……

1.文章开头采取了对话的形式,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结合第⑧段句子中加点词语,对下面句子作简要赏析。

大约又要责备我默书不合格吧。不过,我最多让她唠叨两三次,以后这里什么事也和我不关痛痒了。

3.段中作者说“这一堂课好像过得特别快”,请结合上文写出你的理解。

4.文中的“我”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试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1.开头通过对话点明人物和事件,直接入题(或开门见山);以对话开篇,引人入胜(或吸引读者兴趣);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2.“大约”“最多”“不关痛痒”这三个词语形象地刻画出“我”不再学习国语时的得意和对老师默书的不屑一顾,突出了此时“我”的不懂事。 3.因为在这堂课上,“我”全身心地投人到学习中,不自觉地喜欢上了国语课,所以才会感觉过得特别快。 4.“我”开始时调皮、天真、不爱学习国语,默书不及格;将要移民时,开始悔恨、懊恼并逐渐喜欢上国语;下决心好好自修国语。 【解析】 1.本题考查第一段的作用,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开头通过对话点明人物和事件,以对话开篇,吸引读者兴趣。 2.本题考查词语的赏析。结合句子内容,可以看出“大约”“最多”“不关痛痒”这三个词语,表现了我对学习国文的不重视,认为老师的责罚也并不重要。由这三个词我们可以看出“我”当时的不懂事,不明白国语的重要,为下文情感的变化作铺垫。 3.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结合前文所发生的事情,以及“从来没有一本图书的内容这样震撼我的心灵”一句,可以看出我转变的原因是因为听了老师的话后,我在这节课上是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 4.本题考查文中人物形象的分析概括。在我得知移民前,叙述我上课时的表现,结合下课后我的话语,可以看出我是一个调皮、天真,但不爱学习国语的孩子;后来将要移民,老师对国语作用的一番教育,让我明白了国语的重要性,那节课我突然喜欢上国语,并下决心好好自修国语,可见我变成了一位懂事、爱国的好孩子。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司马温公幼时,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止。用力多者收功远,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又,与群儿戏于庭。庭有大瓮,一儿偶堕瓮水中,群儿哗然弃去,公即石击瓮,水因穴迸出,儿得不死。盖其活人手段已见于龆龀中,至今京、洛间多为《小儿击瓮图》。

(节选自《三朝名臣言行录》,有改动)

【注】①司马温公:即司马光(1019~1086年),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曾主编过《资治通鉴》。②龆龀:指童年。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记问不若人

(2)众兄弟成诵

(3)温公   

2.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迨能倍诵            取一葫芦置于地            (《卖油翁》)

B. 公即石击瓮            蒙辞军中多务                (《孙权劝学》)

C. 水因穴迸出            自钱孔入,钱不湿            (《卖油翁》)

D. 所精诵                  以钱覆                    (《卖油翁》)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

(2)庭有大瓮,一儿偶堕瓮水中,群儿哗然弃去。

4.文中“独下帷绝编”的意思是:只有司马光一人苦读。我们学过一些形容读书勤奋

的成语,请你列举一个: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句,完成小题。

春思

贾 至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注】①贾至:唐代洛阳人。这首诗是他在被贬为岳州司马时所写。②历乱:烂漫。

1.这首诗前两句描写的景物有哪些?体现出春天怎样的特点?

2.赏析“春日偏能惹恨长”中“惹”字的妙处。

 

查看答案

近期,一档旨在“用书信打开历史”的读信节目——《见字如面》,刷爆了朋友圈。某校开展“书信与阅读”系列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任务。

【材料一】不久前,综艺节目《见字如面》悄然走红,这档以明星读信为主要形式的阅读推广节目,从开播到第一季播出结束,几乎一直保持着“零差评”的惊人成绩,在豆瓣网上最初评分高达9.8分,并连续三周登上豆瓣综艺榜榜首。截至目前,全网点击量超过2亿,而受众当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释】受众:信息传播的接收者,包括报刊和书籍的读者、电视的观众等。

【材料二】

【材料三】书信作为私人内心话语的承栽,一笔一画,一字一符,无不灌注着写信人的真情。每一封书信都是一个历史节点,封存这一个鲜活的时代场景。看见这些文字,就如同看见写信者本人一样,即使相距几十年、几百年、甚至几千年,虽然有距离,但通过对文化的解读,朗读书信的内容,也能让这些离我们遥远的文化碎片粘连起来,为当世人学习并传承。

(1)借助【材料二】,在【材料一】的横线处填写一句话,总结节目受众情况。

(2)有媒体评价:“《见字如面》让人们重新认识到了‘阅读的力量’请结合你读过的经典名著,谈谈“阅读”曾给过你哪些“力量”。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

(选段一)肚中有了点食,他顾得看看自己了。身上瘦了许多,那条破裤已经脏得不能再脏。他懒得动,可是要马上恢复他的干净利落,他不肯就这么神头鬼脸地进城去。不过,要干净利落就得花钱,剃剃头,换换衣服,买鞋袜,都要钱。手中的三十五元钱应当一个不动,连一个不动还离买车的数儿很远呢!

(选段二)他呆呆地立在(茶馆)门外,看着这一老一少和那辆破车。老者一边走还一边说话,语声时高时低;路上的灯光与黑影,时明时暗。他听着,看着,心中感到一种从来没有过的难受。

(1)(选段一)“他”手中“三十五元钱”是怎么来的?请结合原著有关内容简要回答。

(2)(选段二)中的“一老一少”是___________,“他”心中感到一种从来没有过的难受”的原因是什么?

 

查看答案

古诗文默写。

(1)独坐幽篁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维《竹里馆》)

(2)______________________,凭君传语报平安。(岑参《逢入京使》)

(3)_____________________,寒光照铁衣。(《木兰诗》)

(4)杨花榆荚无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韩愈《晚春》)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还似洞庭波。(王褒《渡河北》)

(6)小舟从此逝,_________________。(苏轼《临江仙·夜归临皋》)

(7)高树移悲风,___________________。(曹植《野田黄雀行》)

(8)蒙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孙权劝学》)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