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文章,完成小题。 冬霜暖阳 【1】上午,我坐在客厅的日影里,剥平包菜,一片一...

阅读文章,完成小题。

冬霜暖阳

【1】上午,我坐在客厅的日影里,剥平包菜,一片一片撕碎,放到洗菜盆里……做这些零碎琐屑的事,一屋子都是安宁……因为专心,无杂念,情绪也随之平和。宛如一些美好的时光,因为短暂,让人贪恋。把平包菜撕完,日影移走——大概因小区前面起了三四十层的高楼,冬天的日光贵重,但凡投罩下来,必然暖融融的,所以美好。

【2】儿时,我们村里老人集体坐在背风的草堆旁,无别事,也就为晒晒太阳,老蓝布对襟褂子,黑裤黑鞋,双手笼在袖子里,缩脖,垂头,发丝不乱,一齐在阳光里打盹,他们脸上的皱纹深如沟壑。不知他们在日光下想些什么,但,那一刻是安宁的。

【3】一年里也没有多少次机会,可以望见蓝天了。

【4】近来冷空气过境,把天洗了一遍,天蓝得有一份失而复得的贵重。常年的失眠纠缠,让人感叹青春岁月一去不还。医生建议,唯锻炼,方能缓解一二。于是,清早买菜,特意拐弯去屋后的荒坡走了走。

【5】荒坡上的枯草仍有霜迹,寒光凛凛,踩上去格外清脆。水渠里倒伏的莽草身上,霜意犹深,迎着光,直刺人眼。这些自然界中的东西,比如雾呀,霜呀,总是招人喜爱。

【6】小时候特别喜欢下雾天,白茫茫,一个人走在上学路上,前后均不见人,到了学校,头发能拎出水。我妈妈每次去一个叫作“横埠河”的集镇买柴,总是有雾的天气。站在村口,我望着她去时的方向,渐渐地,渐渐地,茫茫白雾里,一个妇女挑柴的身影终于显现出来,她把一担柴来回换着肩,一点一点地出现在圩埂上……我总是幻想,她或许会带一根油条回来,或许别的好吃的呢,总会有的吧。我站在原地,仿佛胜券在握。

【7】只是,每次都落空。也不介意,至少望着她一点点自白雾里现身——那么漫长的等待过程,我起码是快乐的,充满着企盼和渴念的。

【8】后来,长大了,才明白过来——人最幸福的,是期盼的过程,得到与失去,并无两样。有时,更甚至,失去未必比得到更沮丧。失去,可以让灵魂痛苦;得到时的狂喜,永远那么浅薄轻飘,不值一提。生命只有在一次次失去时的煎熬里,才会慢慢强大无摧。

【9】失败也是升华,如浊浪淘沙,日日年年,总有一天成就你珍珠或者金子,只要自己不先撒手放弃。

【10】所以,一直喜欢雾天,天地同白,湿了山川草木,以及行走其中的人。如今,雾已难见,雾霾常有。幸而还有霜,让我魂牵梦绕。

【11】相比雾来说,霜更美,满身寒气,萧杀而来,又呼啸而去。小时候村庄里每一户人家的鱼鳞瓦,都是霜的同谋。童年,每到严冬,屋头上皑皑一片浅白,不是雪,是霜。泡桐树被冻僵了,生在原地一动不动。在日光下,唯有霜是跳跃的,麻雀一样忽东忽西。最疼爱的事情是,不小心掉在地上的稻草,被霜上上下下里里外外裹起来,呵护备至——你说霜为何这么疼惜掉在地上的一根稻草呢?夜里,一根稻草独自躺在地上,孤单无依,没有谁肯给它暖意,唯有霜是宽厚仁慈的——还是我来裹它取暖吧。

【12】天地之中,真是有情有义。霜不仅裹落单的稻草,还裹稻草垛、棉花垛……霜想把天地里一切孤单的东西都暖起来。

【13】脚下的荒草,在霜的包裹中依然清脆,迎着光,熠熠生辉。我内心的狂热,竟也在日光里一点点激发出来,然后点燃。或许命运不尽完美,但只要我们心中有爱、有暖、有期盼……这一生,何曾白活。

1.本文依次回忆了儿时的哪几个场景?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8】段画线句子“人最幸福的,是期盼的过程,得到与失去,并无两样”的理解。

3.分析【11】段开头“相比雾来说,霜更美,满身寒气,萧杀而来,又呼啸而去。”在文章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

4.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12】段画线句“霜不仅裹落单的稻草,还裹稻草垛、棉花垛……霜想把天地里一切孤单的东西都暖起来。”这句话。

5.文章以“冬霜暖阳”为题,也有人建议可以题为“冬雾暖阳”。你赞成哪一个,请说明理由。

 

1.村里老人集体晒太阳;作者在雾中期盼母亲归来;霜包裹稻草,给天地带来温暖。 2.村里老人集体晒太阳;作者在雾中期盼母亲归来;霜包裹稻草,给天地带来温暖) 3.结构上过渡,承上启下内容上将霜和雾作对比,突出更喜爱霜,为下文写对霜的记忆和感受作铺垫。 4.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霜以人格化,生动地写出了霜覆盖稻草等事物的情形,表达作者对霜的喜爱。 5.赞成“冬霜暖阳”。一、文中作者有明确表明自己更喜欢霜的语句。(如学生摘抄“如今,雾已难见,雾霾常有。幸而还有霜,让我魂牵梦绕”“相比雾来说,霜更美”也给分)二、在文中,雾代表着期盼,而霜代表着爱虽然同样给人以启示和感悟,但由霜代表的爱更加博大、深远,给人的精神力量也更强。因此,“冬霜暖阳”更符合文章的主旨。 【解析】 1.本题考查小说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仔细阅读文章,尤其关注第②—⑫段,理清层次,概括事件作答。其中②—④段写村里老人集体晒太阳;⑤—⑩段写作者在雾中期盼母亲归来;⑪—⑫段写霜包裹稻草,给天地带来温暖。 2.本题考查小说度文中重点句子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时,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也就是文章的整体,仔细体味推敲,透过语言的表象去揣摩领悟其中的深意。结合全文可知,作者在雾中期盼母亲带回好吃的东西这一体验使作者认识到等待的过程最幸福,得与失的结果和期盼的过程相比,显得不那么重要。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句子段落的作用分析。一般文章中间的句子或段落起到“总结上文”“引起下文”或“承上启下”的作用。要根据句段的意思来分析。结合上下文内容来分析,这段话结构上,承上启下;内容上,将霜和雾作对比,突出作者更喜爱霜,为下文写对霜的记忆和感受作铺垫。 4.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能力。修辞手法的使用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使景物的特征更加突出。赏析时应从表述它在表达上的效果,表明物的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角度作答。这句话运用拟人修辞,将“霜”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霜覆盖稻草等事物的情形,表达作者对霜的喜爱。 5.本题考查学生对题目作用的分析。解答题目的作用要从内容、结构、艺术效果三个角度来考虑。内容:概括文章所叙述的事件;点名文章的主旨;指处文章的主要人物。结构:是文章行文的线索等。艺术效果: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等。结合文章内容理解,“冬霜暖阳”表达了自己的感情倾向,文中有明确表明自己更喜欢霜的语句;“霜”代表的爱更加博大、深远,给人的精神力量也更强,比“雾”的表达效果更加强烈。因此,“冬霜暖阳”更符合文章的主旨。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因为阅读而平视世界:世界观不只依赖于观世界

①有句电影台词说:“你连世界都没观过,哪来的世界观?”世界那么大,出去走走看看确实是见世面、长阅历的好方法。然而,世界观不只依赖于观世界,阅读同样可以洞察芸芸众生、大千世界。

②“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穷极一生,我们通过感官感知的生活经验是有限的,行万里路替代不了读万卷书。书乃人生成长的精神食粮,片页之间足以驰骋古今、经天纬地,常读之可以新知、可以医愚、可以立德,甚至可以平治天下。阅读的意义就在于,不管富甲一方还是一贫如洗,不管位居高位还是一介布衣,不管志得意满还是穷困潦倒,都能在书籍的世界里摆脱世俗庸常、凝望永恒哲理,找到人生的意义。

③有怎样的眼界,就能看到怎样的远方;有多大的胸襟,就能包纳多大的世界。古人总结,“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书籍,正是脚下的高山,帮助我们看到更遥远的风景。阅读是与意义紧密相连的,它让我们知晓,生活不只是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也不只有面包,还有玫瑰和咖啡。阅读又是与现实密不可分的,它教会我们审视自身、迎接挑战、辨别善恶,继而读懂生活的真谛、探得生命的意趣。

④阅读的过程是一个自我实现的过程。不读书,接触到的世界就和纸一样单薄;多读书,学识、阅历乃至生命体验会 随着页码的递增而不断累积。“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一月不读书,耳目失精爽。”时间的改变可能是静悄悄的,但阅读对气质的塑造终究会显露出来。正是在日复一日的博览群书中,我们感受到“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 有关”,体悟出“不迁怒,不贰过”的修身奥秘,即便处身失落失望甚至失掉所有方向之时,也能看见“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

⑤阅读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也是为了更好地认识这个世界。读《资治通鉴》,可以获得王朝更替的历史教益;读《红楼梦》,可以洞晓世家望族的兴衰荣辱;读《平凡的世界》,可以从苦难的生活中发现人性的温暖、奋斗的价值。书籍传递给我们的不仅是知识,更有认识这个世界的逻辑、方法和哲理,帮助我们于升平气象中看到隐患风险,于问题荆棘中看到出路希望,从历史幽暗之中看到璀璨未来,从人性冷漠之中看到道德之光。

⑥阅读是一种超越世俗的力量,让我们在自我省视中学会谦卑和从容,在平视静观中同这个世界和解。今天我们提倡多读书、读好书,不是为了满足“书中自有黄金屋”的功利心和虚荣感,而是为了实现内在的淡定从容,赢得开阔的人生境地,达致自我与外界的调和容纳。

⑦不读书犹如自我放弃,非读书不足以实现精神的富足。

1.文中第①自然段有什么作用?

2.第③自然段中的划线语句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请概括第⑤自然段的论证思路。

4.结合文中作者谈到的阅读的意义,就其中一点结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查看答案

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

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庄公好力。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鲁庄公惧,乃献遂邑①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②而盟。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桓公怒,欲倍其约。管仲曰:“不可。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于是桓公乃遂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予鲁。

(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注】①遂邑:地名②柯:地名。

1.解释下列加点字

(1)复以为将

(2)已言  

(3)辞令如

(4)不如

2.下列选项中与例句所加点字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曹沫者,鲁人也,勇力事鲁庄公。”

A. 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狼》)

B. 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归。        (《赵普》)

C. 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

D. 温故而知新,可为师矣。          (《论语》)

3.翻译句子。

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

4.文中提到的曹沫、管仲和齐桓公三人,你最佩服的是谁?请结合原文说说理由。

 

查看答案

鉴赏诗歌,完成小题。

题扬州禅智寺

【唐】杜牧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注】①禅智寺:又名上方寺、竹西寺,在扬州城东十五里。杜牧此时可能和弟同住寺中。②飘萧:飘摇萧瑟。③竹西路:禅智寺前的道路。

(1)请结合诗中的景物指出本诗所写的时节、天气和时间。

(2)本诗尾联和常建的“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两句写法相似,所表达的心境却不一样。请从这一角度分析本诗尾联并指出杜牧此时的心境。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

(1)《西游记》中孙悟空曾多次因和唐僧发生矛盾而离开。下列三个情节中哪个情节孙悟空是主动离开的?请将相应的字母写在横线上的括号内,并在横线上写出该事件后孙悟空回来继续保护唐僧取经的原因?

A.过两界山后打死六个强盗    B.三打白骨精      C.割下老杨逆子的首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要概括杨志由殿司府制使成为替大名府梁中书押运生辰纲的军官的主要经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默写。

(1)蒹葭苍苍, _______________。(《诗经·蒹葭》)

(2)______________,望峰息心。(吴均《与朱元思书》)

(3)五岭逶迤腾细浪,_________________。(毛泽东《七律•长征》)

(4)______________,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