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因为阅读而平视世界:世界观不只依赖于观世界 ①有句电影台词...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因为阅读而平视世界:世界观不只依赖于观世界

①有句电影台词说:“你连世界都没观过,哪来的世界观?”世界那么大,出去走走看看确实是见世面、长阅历的好方法。然而,世界观不只依赖于观世界,阅读同样可以洞察芸芸众生、大千世界。

②“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穷极一生,我们通过感官感知的生活经验是有限的,行万里路替代不了读万卷书。书乃人生成长的精神食粮,片页之间足以驰骋古今、经天纬地,常读之可以新知、可以医愚、可以立德,甚至可以平治天下。阅读的意义就在于,不管富甲一方还是一贫如洗,不管位居高位还是一介布衣,不管志得意满还是穷困潦倒,都能在书籍的世界里摆脱世俗庸常、凝望永恒哲理,找到人生的意义。

③有怎样的眼界,就能看到怎样的远方;有多大的胸襟,就能包纳多大的世界。古人总结,“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书籍,正是脚下的高山,帮助我们看到更遥远的风景。阅读是与意义紧密相连的,它让我们知晓,生活不只是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也不只有面包,还有玫瑰和咖啡。阅读又是与现实密不可分的,它教会我们审视自身、迎接挑战、辨别善恶,继而读懂生活的真谛、探得生命的意趣。

④阅读的过程是一个自我实现的过程。不读书,接触到的世界就和纸一样单薄;多读书,学识、阅历乃至生命体验会 随着页码的递增而不断累积。“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一月不读书,耳目失精爽。”时间的改变可能是静悄悄的,但阅读对气质的塑造终究会显露出来。正是在日复一日的博览群书中,我们感受到“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 有关”,体悟出“不迁怒,不贰过”的修身奥秘,即便处身失落失望甚至失掉所有方向之时,也能看见“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

⑤阅读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也是为了更好地认识这个世界。读《资治通鉴》,可以获得王朝更替的历史教益;读《红楼梦》,可以洞晓世家望族的兴衰荣辱;读《平凡的世界》,可以从苦难的生活中发现人性的温暖、奋斗的价值。书籍传递给我们的不仅是知识,更有认识这个世界的逻辑、方法和哲理,帮助我们于升平气象中看到隐患风险,于问题荆棘中看到出路希望,从历史幽暗之中看到璀璨未来,从人性冷漠之中看到道德之光。

⑥阅读是一种超越世俗的力量,让我们在自我省视中学会谦卑和从容,在平视静观中同这个世界和解。今天我们提倡多读书、读好书,不是为了满足“书中自有黄金屋”的功利心和虚荣感,而是为了实现内在的淡定从容,赢得开阔的人生境地,达致自我与外界的调和容纳。

⑦不读书犹如自我放弃,非读书不足以实现精神的富足。

1.文中第①自然段有什么作用?

2.第③自然段中的划线语句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请概括第⑤自然段的论证思路。

4.结合文中作者谈到的阅读的意义,就其中一点结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1.文章开头借用一句电影台词,引出论点:世界观不只依赖于观世界,阅读同样可以洞察芸芸众生、大千世界。作为道理论据,证明论点。引用电影台词,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2.比喻论证,把书籍比作高山,生动形象地论证了阅读教会我们审视自身、迎接挑战、辨别善恶,继而读懂生活的真谛、探得生命的意趣的观点,从而有力地证明了世界观不只依赖于观世界,阅读同样可以洞察芸芸众生、大千世界的中心论点。 3.先提出观点:阅读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也是为了更好地认识这个世界;接着举了阅读《资治通鉴》、《红楼梦》、《平凡的世界》的意义;最后得出结论:书籍传递给我们的不仅是知识,更有认识这个世界的逻辑、方法和哲理。 4.文中谈到阅读的意义:②阅读可以让我们摆脱世俗,找到人生的意义;③阅读可以教会我们审视自身,迎接挑战,读懂生活;④阅读可以帮助我们自我实现;⑤阅读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世界;⑥最后总结阅读时一种超越世俗的力量,我们要多读书,读好书,达到自我与外界的调和容纳。从这几点中任选一点,联系实际回答即可。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议论文开头讲故事或引名言作用的理解。开头段落的作用一般是引出论点后分论点。表述格式一般为:引出文章的论点(或论题)+同时作为(事实或道理)论据证明中心论点+吸引读者,增强文章趣味性。开头借用一句电影台词引出论点:世界观不只依赖于观世界,阅读同样可以洞察芸芸众生、大千世界,并作为道理论据,证明论点。引用电影台词,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2.此题考查学生对论证方法的把握,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论证方法,包括: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第③自然段中的划线语句把“书籍”比作“脚下的高山”,用了比喻论证,生动形象地论证了阅读教会我们审视自身、迎接挑战、辨别善恶,继而读懂生活的真谛、探得生命的意趣的观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

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庄公好力。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鲁庄公惧,乃献遂邑①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②而盟。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桓公怒,欲倍其约。管仲曰:“不可。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于是桓公乃遂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予鲁。

(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注】①遂邑:地名②柯:地名。

1.解释下列加点字

(1)复以为将

(2)已言  

(3)辞令如

(4)不如

2.下列选项中与例句所加点字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曹沫者,鲁人也,勇力事鲁庄公。”

A. 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狼》)

B. 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归。        (《赵普》)

C. 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

D. 温故而知新,可为师矣。          (《论语》)

3.翻译句子。

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

4.文中提到的曹沫、管仲和齐桓公三人,你最佩服的是谁?请结合原文说说理由。

 

查看答案

鉴赏诗歌,完成小题。

题扬州禅智寺

【唐】杜牧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注】①禅智寺:又名上方寺、竹西寺,在扬州城东十五里。杜牧此时可能和弟同住寺中。②飘萧:飘摇萧瑟。③竹西路:禅智寺前的道路。

(1)请结合诗中的景物指出本诗所写的时节、天气和时间。

(2)本诗尾联和常建的“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两句写法相似,所表达的心境却不一样。请从这一角度分析本诗尾联并指出杜牧此时的心境。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

(1)《西游记》中孙悟空曾多次因和唐僧发生矛盾而离开。下列三个情节中哪个情节孙悟空是主动离开的?请将相应的字母写在横线上的括号内,并在横线上写出该事件后孙悟空回来继续保护唐僧取经的原因?

A.过两界山后打死六个强盗    B.三打白骨精      C.割下老杨逆子的首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要概括杨志由殿司府制使成为替大名府梁中书押运生辰纲的军官的主要经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默写。

(1)蒹葭苍苍, _______________。(《诗经·蒹葭》)

(2)______________,望峰息心。(吴均《与朱元思书》)

(3)五岭逶迤腾细浪,_________________。(毛泽东《七律•长征》)

(4)______________,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查看答案

根据拼音写汉字。

三月的瘦西湖,既有曲径通幽、清逸深suì______ 的绝地佳境,又有登高远眺、尽收眼底的高阜山巅,更有huò_______然开朗、荡人心魄的大幅画面。 最惬意的是画fǎng_______清荡,最婉丽的是细水潺潺,任由你zì_______情地歌唱。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