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语言运用 近期,文化类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以优异的表现,在收视率和口碑上都双...

语言运用

近期,文化类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以优异的表现,在收视率和口碑上都双线飘红。请根据要求完成题目。

1.阅读下列材料,探究《中国诗词大会》成功的原因,并分点回答。

【材料一】诗词大都比较凝练,朗朗上口。阅读诗词,人们享受着语言美感带来的欢愉,同时也能感知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这大大拓展了人们的生活视野。阅读诗词,体悟诗词作者的心境,跟他们进行心灵对话,有助于提升人们对生活的感知能力,学习像诗词作者一样去感受和思考生活。

【材料二】也许,传统诗词已经离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些遥远,而诗词大会正在拉近这个距离。诗词大会的题目都颇“接地气”。比如,把“减肥”与“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联系,把“化妆”与“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联系,“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对应的则是“购房”——都是当下年轻人关心的话题。诗词对这些年轻人来说,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材料三】近年来,被誉为“综艺清流”的“百家讲坛”、汉字听写大会、成语大会等文化盛会风靡一时,人们追捧这些文化盛会的原因,在于人们对中国文化中最精致的文字有一种膜拜的心理,即使如今浸淫于网络语汇,仍心向往之。这也是现在的家长在孩子三四岁时就令其背古诗的原因。当喧嚣的现代社会与传统文化有了一次次美丽的“邂逅”,中华文化基因逐渐苏醒,这危机中的微曦,则弥足珍贵。

【材料四】央视科教频道总监阚兆江说:“诗词是情感的抒发,节目集中展现了中华诗词文化的魅力,引发了广大观众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也坚定了国人的文化自信。‘百人团’成员最小的7岁,武亦妹16岁,陈更20多岁,看到他们那么年轻,就觉得中华文化后继有人。”

我的探究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仿照例句,补写两个句子,使文段意思连贯,诗意飞扬。

诗意是什么?诗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意是裹挟着黄梅清香的那一场绵延雨幕,温柔了夏天不安的躁动;诗意是碧空轻云傍的那一只振翅野鹤,鸣响了秋天丰收的号角;诗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外卖小哥雷海为在《中国诗词大会》中,一路过关斩将,最终击败北大硕士夺得了第三季总冠军。雷海为对古诗词的热爱和坚持,也引起了网友的热议,下面就是其中一位网友的评论。如果你是外卖小哥雷海为,看了他的评论,会如何回答他呢?

***网友:除了谈资丰富一点,会背的诗多一点,你还不是个外卖小哥。有什么用呢?

我的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我的探究结果是:《中国诗词大会》成功的原因有:(1)给人们带来精神的欢愉,拓展生活视野,提升生活品味;(2)拉近了传统诗词与现实生活的距离;(3)引发了人们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坚定了文化自信;(4)展现了中华诗词文化的魅力。 2.诗意是遥看似有近看却无的那一片茸茸草色,点缀了春天灵动的画卷;诗意是碧空轻云傍的那一只振翅野鹤,鸣响了秋天丰收的号角; 3.示例:我虽然是外卖小哥,但也可以在自己的岗位上,奉献社会帮助他人。在古诗词中,我感到快乐和充实,感到了生命的力量和美好,还有什么比这更有用呢?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应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来作答。《中国诗词大会》成功的原因有:给人们带来精神的欢愉,拓展生活视野,提升生活品味。拉近了传统诗词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引发了人们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坚定了文化自信。展现了中华诗词文化的魅力。 2.本题考查学生仿写句子的能力。作答仿写类题目时,一定要看清题目的具体要求,分析透彻例句的特征,掌握遣词造句的必要方法。所仿写的句子一定要与例句主题相关,格式相同,修辞一样。本题注意比喻和排比修辞方法的运用。 3.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注意表达意思要明确,语言要得体。结合对古诗词的赏析中得到的快乐与网友分享自己的感受,参加比赛可以展现中华诗词文化的魅力,带来精神上的快乐,并不是为了名利。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林肯中心的鼓声

木心

(1)搬到曼哈顿,与林肯中心几乎接邻,听歌剧,看芭蕾,自是方便,却也难得去购票。

(2)开窗,就可望见林肯中心露天剧场之一的贝壳形演奏台。那里每天下午、晚上,各有一场演出。废了室内的自备音响,乐得享受那大贝壳中传来的精神海鲜。节目是每天和每晚更换的:铜管乐、摇滚乐、歌剧清唱、重奏,还有时髦得名称也来不及定妥又变了花样的什么音乐。我躺着听,边吃边喝听,比罗马贵族还惬意。但夏季没过完,我已经非常厌恶那大贝壳中发出来的声音了:不想“古典”的日子,偏偏是柔肠百转得惹人腻烦;不想摩登的夜晚,硬是以火爆的节奏乱撞耳膜。不花钱买票,就这样受罚了。所以每当雷声起,电光闪,阵雨沛然而下,我开心,看你们还演奏不!

(3)可惜不是天天都有大雷雨,只能时候一到,关紧窗子。如果还是隐隐传来,便开动自己的音响与之抗衡,奇怪的是,但凡抱着这样心态的当儿,就也听不进自选的音乐。可见行事必得出自真心,强求是不会快乐的。

(4)某夜晚,灯下写信,那大贝壳里的频率又发作了,看看窗外的天,不可能下雨,窗是关紧的,别无良策,管自己继续写吧……乐器不多,鼓、圆号、低音提琴,不三不四的配器……管自己写吧……

(5)写不下去了——鼓声,单是鼓声,由徐而疾,疾更疾,忽沉忽昂,渐渐消失,突然又起翻腾,恣肆癫狂,破石惊天,戛然而止。再从极慢极慢的节奏开始,一程一程,稳稳地进展……终于加快……又回复凝重的持续,不徐不疾,永远这样敲下去,永远这样敲下去了,不求加快,不求减慢,不求升强降弱,唯一的节奏,唯一的音量……其中似乎有微茫、偶然的变化,变化太难辨识,却使听觉出奇地敏感,出奇敏感的绝望者才能感觉到它。之后鼓声似乎有所加快,有所升强……后又加快升强,渐快,更快,越来越快,越来越快……快到不像是人力击鼓,但机械的鼓声绝不会有这“人”味,是人在击鼓,是个非凡的人,否定了旋律、调性、音色,各种记谱符号。这鼓声引醒的不是一向由管乐、弦乐、声乐所引醒的因素,人,除了历来习惯于被管乐、弦乐、声乐所引醒的因素之外,还确有非管乐、弦乐、声乐所能引醒的因素,它们一直沉睡着,淤积着,荒芜着,原始而古老。在尚无管乐、弦乐、声乐伴随时,这些因素出现于打击乐,在漫长的遗弃废置之后,被今晚的鼓声所引醒,显得陌生新鲜。这非音乐的鼓声使我回到古老的蛮荒状态,更接近宇宙的本质。这鼓声接近于无声,最后仿佛只剩下鼓手一个人,而这人必定是遒劲与美貌、粗犷与秀丽浑然一体的无年龄的人——真奇怪,单单鼓声就可以这样顺遂地把一切欲望击退,把一切观念敲碎,不容旁骜,不可方物,把它们粉碎得像基本粒子一样分裂飞扬在宇宙中……

(6)我扑向窗口,猛开窗子,鼓声已经在圆号和低音提琴的抚慰中作激战后的喘息,低音提琴为英雄拭汗,圆号捧上了桂冠,鼓声也将息去——我心里发急,鼓掌呀!为什么不鼓掌,涌上去,把鼓手抬起来,抛向空中,摔死也活该,谁叫他击得这样好啊!

(7)我激动过分,听众在剧烈鼓掌,尖叫……我望不见那鼓手,只听得他在扬声致谢……掌声不停……但鼓声不起,他一再致谢,终于道晚安了,明亮的大贝壳也转为暗蓝,人影幢幢,无疑是散场。

(8)我懊丧地伏在窗口,开窗太迟,没有全部听清楚,还能到什么地方去听他击鼓,冒着大雨我也步行去的。

(9)我不能荏弱得像个被遗弃的人。

(10)又不是从来没有听见过鼓声,我是向来注意各种鼓手的,非洲的,印度的,中国的……然而这个鼓手怎么啦,单凭一只鼓就使人迷乱得如此可怜!我承认他是个幸福的人,我分不到他的幸福。

1.对林肯中心的演出,“我”表现出哪些情感变化?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2.分析画线话在文中的含义。

我承认他是个幸福的人,我分不到他的幸福。

3.文章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描写鼓声?请找出其中的三种并赏析。

4.林肯中心的鼓声唤起了“我”的哪些感悟?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菱溪石记

欧阳修

菱溪之石有六,其四为人取去;其一差小而尤奇,亦藏民家;其最大者偃然僵卧于溪侧,其难徙,故得独存。每岁寒霜落,水涸而石出,溪旁人见其可怪,往往祀以为神。

菱溪,图与经皆不载。唐会昌中,刺史李渍为《荇溪记》,云水出永阳岭,西经皇道山下。以地求之,今无所谓荇溪者,询于滁州人,曰此溪是也。杨荇密有淮南,淮人为讳其嫌名,以荇为菱,理或然也。

溪傍若有遗址,云故将刘金之宅,石即刘氏之物也。金,吴时贵将,与荇密俱起合肥,号三十六英雄,金其一也。金本武夫悍卒,而乃能知爱赏奇异,为儿女子之好,岂非遭逢乱世,功成志得,骄于富贵佚欲而然邪?想其陂池、台榭、奇木、异草,与此石称,亦一时之盛哉。今刘氏之后散为编民,尚有居溪旁者。

予感夫人物之废兴,其可爱而弃也,乃以三牛曳置幽谷,又索其小者,得于白塔民朱氏,遂立于亭之南北。亭负城而近,以为滁人岁时嬉游之好。

夫物之奇者,弃没于幽远则可惜,置之耳目,则爱者不免取之而去。嗟夫!刘金者不足道,然亦可谓雄勇之士,其平生志意岂不伟哉。及其后世,荒堙零落,至于子孙泯没而无闻,况欲长有此石乎。用此可为富贵者之戒。而好奇之士闻此石者,可以一赏而足,何必取而去也哉?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其难徙                  以:因为

B. 菱溪,图与经皆不载      按:察看

C. 其可爱而弃也            惜:爱惜

D. 刘金者不足道            虽:虽然

2.将文中画线句翻译为现代汉语。

(1)金本武夫悍卒,而乃能知爱赏奇异,为儿女子之好。

(2)弃没于幽远则可惜,置之耳目,则爱者不免取之而去。

3.刘金和欧阳修安置菱溪石的目的有何不同?本文体现的思想与《醉翁亭记》有什么相同之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小题

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

骆宾王

返照下层岑,物外狎招寻。

兰径薰幽珮,槐庭落暗金。

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

一遣樊笼累,唯馀松桂心。

1.请简要赏析“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

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和志向?

 

查看答案

生活里充满着许多不如意。它们常让我们沮丧、难过、难堪、犹疑……但也总有一些人、一些事,让我们觉得相遇一场,是命中注定。那些不期而遇的温暖让人印象深刻,成为生命里多彩的小确幸。

请以“不期而遇的温暖”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字数不少于800字;②有真情实感,不得套写抄袭;③不限文体(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④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阅读的真正意义

真正热爱阅读的人是不需要理由的,从书本中获得的巨大愉悦,足以让人废寝忘食。一个角落、一本书,就能筑起一个完整而缤纷的世界。这也是阅读有别于其他文娱活动的根本特征,即它是不依赖其他感官的、高度个人化的精神活动。通过阅读,我们最终学会如何与自己相处,并在这种周行而不殆的智识训练中使精神日益丰富。在这个意义上,阅读乃是每日必须进行的精神刷新。在一次次的刷新中,勤于阅读的人将逐渐成长为一个有着丰富心灵层次,心智成熟的现代人。

古人讲“三日不读书,便觉言语无味,面目可憎”。这并不仅仅在讲旁观者的感受,更是在提醒自己,不读书就会让灵性蒙尘。那些带着墨香的书页在你指尖哗哗流淌,或记载着高深玄妙的思想,或传递着历史深处的信息,在你的脑海中排列为奇妙而华美的文字城堡。我们手捧书本阅读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教育、自我升华的过程。我们在阅读中将重新发现自己,这也正是“人文日新”的真义。

如果说和他人相处是一项必备的社会能力,那么与自己相处则体现一种可贵的精神定力。太多人习惯了众声喧哗,却无法和自己平静地相处片刻。只有阅读才能给人这种能力。我们在阅读中学着和自己对话,正如我们在终极的意义上独自面对人生一样。在某种意义上,阅读是对庸常生活的救赎,让我们得以暂时跳脱出琐碎的眼前之事,对永恒之物进行片刻的凝望。而这,正是精神人格养成的过程。

阅读也是为了和这个世界更好相处。我们提倡阅读,并非为了闭门不出、与世隔绝。阅读不是为了逃避世界,而是为了更好地拥抱世界、热爱他人。从阅读中,我们不仅在与高尚人物的灵魂对话,更能见识到比眼前的世界更深邃、更辽阔的另一个世界。这个世界不仅包括人类已知的历史空间,也包括历代经典作家们营造的精神空间。通过这种思接千载、神游八荒的精神活动,我们将学会谦卑,也将变得柔和、平淡,学着更深地理解他人与世界,更具包容心和同理心地看待这个世界上的诸种缺陷与不足。

阅读是一项几乎没有门槛的活动,人人都可领略文字之美;阅读又是一项由浅入深的精神历练,需要持之以恒才能登堂入室、窥其堂奥。这个世界需要书籍的火种来点亮,而一个追求内心丰富的人,也总有赖于阅读带来的精神刷新。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5年4月23日)

1.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请简述文章的论述思路。

3.下列两则名言,哪一则能作为文章的道理论据?请结合文章内容作分析。

A.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能以一得自足,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曾国藩

B.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苏轼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