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菱溪石记 欧阳修 菱溪之石有六,其四为人取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菱溪石记

欧阳修

菱溪之石有六,其四为人取去;其一差小而尤奇,亦藏民家;其最大者偃然僵卧于溪侧,其难徙,故得独存。每岁寒霜落,水涸而石出,溪旁人见其可怪,往往祀以为神。

菱溪,图与经皆不载。唐会昌中,刺史李渍为《荇溪记》,云水出永阳岭,西经皇道山下。以地求之,今无所谓荇溪者,询于滁州人,曰此溪是也。杨荇密有淮南,淮人为讳其嫌名,以荇为菱,理或然也。

溪傍若有遗址,云故将刘金之宅,石即刘氏之物也。金,吴时贵将,与荇密俱起合肥,号三十六英雄,金其一也。金本武夫悍卒,而乃能知爱赏奇异,为儿女子之好,岂非遭逢乱世,功成志得,骄于富贵佚欲而然邪?想其陂池、台榭、奇木、异草,与此石称,亦一时之盛哉。今刘氏之后散为编民,尚有居溪旁者。

予感夫人物之废兴,其可爱而弃也,乃以三牛曳置幽谷,又索其小者,得于白塔民朱氏,遂立于亭之南北。亭负城而近,以为滁人岁时嬉游之好。

夫物之奇者,弃没于幽远则可惜,置之耳目,则爱者不免取之而去。嗟夫!刘金者不足道,然亦可谓雄勇之士,其平生志意岂不伟哉。及其后世,荒堙零落,至于子孙泯没而无闻,况欲长有此石乎。用此可为富贵者之戒。而好奇之士闻此石者,可以一赏而足,何必取而去也哉?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其难徙                  以:因为

B. 菱溪,图与经皆不载      按:察看

C. 其可爱而弃也            惜:爱惜

D. 刘金者不足道            虽:虽然

2.将文中画线句翻译为现代汉语。

(1)金本武夫悍卒,而乃能知爱赏奇异,为儿女子之好。

(2)弃没于幽远则可惜,置之耳目,则爱者不免取之而去。

3.刘金和欧阳修安置菱溪石的目的有何不同?本文体现的思想与《醉翁亭记》有什么相同之处?

 

1.C 2.(1)刘金本来是一个骠悍武夫,却也知道喜欢、欣赏奇异的事物,有了像小孩子一样的爱好。(2)弃置在偏僻悠远的地方就很可惜,放在大家都看得到的地方,则喜欢它的人免不了会将它拿走。 3.菱溪石在刘金手中是私人藏品,他收藏菱溪奇石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骄奢淫逸。欧阳修重新安置菱溪石的目的是满足滁州百姓逢时过节玩赏。本文与《醉翁亭记》都体现了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思想。 【解析】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 作者:欧阳修 年代:北宋 参考译文: 菱溪的奇石共有六块,其中四块被人取走了,一块稍微小一点但形状特别奇异,也被收藏在老百姓家里;最大的一块仰面躺于溪边,因为它难以移动,所以能够独自存留下来。每年天寒霜降,溪水干涸就露出了石头,溪旁住的人见它形状怪异,往往把它作为神灵祭祀。 菱溪,查阅各类图册经籍中都没有记载。唐代会昌年间,刺史李渍写了一篇《荇溪记》,说:“荇溪水出永阳岭,向西从皇道山下经过。”根据地理位置寻找,现在没有被称为“荇溪”的河流。问滁州人荇溪在什么地方,他们回答说菱溪就是这条河。杨行密占据淮南的时候,淮南人为了避讳他的名字,把“荇”改为“菱”,从道理上说也许就是这样。 溪旁有一处遗址,听说是以前将军刘金的住宅,奇石就是刘金的东西。刘金,伪吴时代的贵将,和杨行密同时在合肥举事,号称“三十六英雄”,刘金就是其中之一。刘金本来是一个骠悍武夫,却也知道喜欢、欣赏奇异的事物,有了像小孩子一样的爱好,难道不是因为在乱世之中功成志得,满足于富贵人的安乐与嗜欲而使他这样吗?遥想这宅院当年的水池台榭、奇木异草,和这些石很匹配,也是一时的盛事!现在刘金的后人,散居为平民,还有住在溪两岸的。 我对那些人与物的兴盛与衰废产生感慨,可惜这块大石让人喜爱却反而遭到遗弃,就用三头牛拖出来,放置于幽谷之中,又寻找那块稍微小一点的,在白塔的老百姓朱某家得到了它,就将它们立在丰乐亭的南北。丰乐亭靠近滁州城,道路近便,可以作为滁州人每年游玩的好去处。 那些奇异的事物,被弃置在偏僻悠远的地方就很可惜,被放在大家都看得到的地方,则喜欢它的人免不了会将它拿走。唉!刘金虽然不值一提,但也可以说是一个勇猛的人,他平生的理想志向,难道不大吗?可是到了他的后辈,衰败零落,以至于子孙没落而默默无闻,何况是要想长久地占有这块石头呢?那这件事可以作为那些富贵者的警戒。而那些喜欢奇异事物的人听到了这块石头的故事以后,也就可以欣赏就行了,何必取走占为己有呢! 1.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文言文中重点字词的解释,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只有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C项解释有误,惜:可惜。 2.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本题需注意的词语是:爱:喜欢。置:放。 3.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中考文言文比较阅读,就是将两篇或两篇以上而且内容和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文章,加以比较分析、对照鉴别地阅读。在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中达到提高学生迁移思维能力和深入分析问题能力的目的。菱溪石在刘金手中是私人藏品,他收藏菱溪奇石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骄奢淫逸。欧阳修重新安置菱溪石的目的是满足滁州百姓逢时过节玩赏。本文与《醉翁亭记》都体现了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思想。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小题

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

骆宾王

返照下层岑,物外狎招寻。

兰径薰幽珮,槐庭落暗金。

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

一遣樊笼累,唯馀松桂心。

1.请简要赏析“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

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和志向?

 

查看答案

生活里充满着许多不如意。它们常让我们沮丧、难过、难堪、犹疑……但也总有一些人、一些事,让我们觉得相遇一场,是命中注定。那些不期而遇的温暖让人印象深刻,成为生命里多彩的小确幸。

请以“不期而遇的温暖”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字数不少于800字;②有真情实感,不得套写抄袭;③不限文体(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④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阅读的真正意义

真正热爱阅读的人是不需要理由的,从书本中获得的巨大愉悦,足以让人废寝忘食。一个角落、一本书,就能筑起一个完整而缤纷的世界。这也是阅读有别于其他文娱活动的根本特征,即它是不依赖其他感官的、高度个人化的精神活动。通过阅读,我们最终学会如何与自己相处,并在这种周行而不殆的智识训练中使精神日益丰富。在这个意义上,阅读乃是每日必须进行的精神刷新。在一次次的刷新中,勤于阅读的人将逐渐成长为一个有着丰富心灵层次,心智成熟的现代人。

古人讲“三日不读书,便觉言语无味,面目可憎”。这并不仅仅在讲旁观者的感受,更是在提醒自己,不读书就会让灵性蒙尘。那些带着墨香的书页在你指尖哗哗流淌,或记载着高深玄妙的思想,或传递着历史深处的信息,在你的脑海中排列为奇妙而华美的文字城堡。我们手捧书本阅读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教育、自我升华的过程。我们在阅读中将重新发现自己,这也正是“人文日新”的真义。

如果说和他人相处是一项必备的社会能力,那么与自己相处则体现一种可贵的精神定力。太多人习惯了众声喧哗,却无法和自己平静地相处片刻。只有阅读才能给人这种能力。我们在阅读中学着和自己对话,正如我们在终极的意义上独自面对人生一样。在某种意义上,阅读是对庸常生活的救赎,让我们得以暂时跳脱出琐碎的眼前之事,对永恒之物进行片刻的凝望。而这,正是精神人格养成的过程。

阅读也是为了和这个世界更好相处。我们提倡阅读,并非为了闭门不出、与世隔绝。阅读不是为了逃避世界,而是为了更好地拥抱世界、热爱他人。从阅读中,我们不仅在与高尚人物的灵魂对话,更能见识到比眼前的世界更深邃、更辽阔的另一个世界。这个世界不仅包括人类已知的历史空间,也包括历代经典作家们营造的精神空间。通过这种思接千载、神游八荒的精神活动,我们将学会谦卑,也将变得柔和、平淡,学着更深地理解他人与世界,更具包容心和同理心地看待这个世界上的诸种缺陷与不足。

阅读是一项几乎没有门槛的活动,人人都可领略文字之美;阅读又是一项由浅入深的精神历练,需要持之以恒才能登堂入室、窥其堂奥。这个世界需要书籍的火种来点亮,而一个追求内心丰富的人,也总有赖于阅读带来的精神刷新。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5年4月23日)

1.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请简述文章的论述思路。

3.下列两则名言,哪一则能作为文章的道理论据?请结合文章内容作分析。

A.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能以一得自足,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曾国藩

B.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苏轼

 

查看答案

默写古诗文中的名篇名句。

(1)补写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任选其中两句,若三句都写则只按前两句给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论语·子张》 )

②金樽清酒斗十千,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行路难》李白)

______________________,愁云惨淡万里凝。(《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2)请选择默写韦应物的《滁州西涧》和温庭筠的《望江南》中任意一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选出加点实词的理解有误的一项(  )

A. 以应:通“无”,没有

B. 置土石:哪里

C. 九十:已经

D. 杂然相许:纷纷

2.下列加点虚词的用法和含义不同的一项是(  )

A. 面山居/宋城上待楚寇

B. 不惠/此谓失其本心

C. 残年余力/五十里之地存者

D. 如土石何/真不知马也

3.句子的翻译无误的一项( )

A.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凭你的力气,曾经都不能削平魁父这座小山,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

B.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于是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

C.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你的心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

D.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4.选出对文意的理解有误一项(  )

A. 河曲智叟闻讯赶来,阻止愚公移山,愚公驳斥了他的错误观点,阐述了人力无穷自然能被征服的思想,这是情节的高潮。最后写“操蛇之神”的恐惧心理和天地被愚公的决心所感动,山终被移走这是故事的结局。

B. 本文通过将愚公的大智大勇与智叟的鼠目寸光对比,突出人物形象,在命名上故意颠倒,增强讽刺意味。

C. 太行王屋的高大、路程的遥远、工具的简陋、人力的匮乏,都体现了移山的困难,但他得到天真孩童的帮助,可见移山受到众人的拥护。

D. 愚公之妻与智叟对移山态度不同,前者是提出必须解决的问题,后者是挖苦与阻止。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