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阅读的真正意义 真正热爱阅读的人是不需要理由的,从书...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阅读的真正意义

真正热爱阅读的人是不需要理由的,从书本中获得的巨大愉悦,足以让人废寝忘食。一个角落、一本书,就能筑起一个完整而缤纷的世界。这也是阅读有别于其他文娱活动的根本特征,即它是不依赖其他感官的、高度个人化的精神活动。通过阅读,我们最终学会如何与自己相处,并在这种周行而不殆的智识训练中使精神日益丰富。在这个意义上,阅读乃是每日必须进行的精神刷新。在一次次的刷新中,勤于阅读的人将逐渐成长为一个有着丰富心灵层次,心智成熟的现代人。

古人讲“三日不读书,便觉言语无味,面目可憎”。这并不仅仅在讲旁观者的感受,更是在提醒自己,不读书就会让灵性蒙尘。那些带着墨香的书页在你指尖哗哗流淌,或记载着高深玄妙的思想,或传递着历史深处的信息,在你的脑海中排列为奇妙而华美的文字城堡。我们手捧书本阅读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教育、自我升华的过程。我们在阅读中将重新发现自己,这也正是“人文日新”的真义。

如果说和他人相处是一项必备的社会能力,那么与自己相处则体现一种可贵的精神定力。太多人习惯了众声喧哗,却无法和自己平静地相处片刻。只有阅读才能给人这种能力。我们在阅读中学着和自己对话,正如我们在终极的意义上独自面对人生一样。在某种意义上,阅读是对庸常生活的救赎,让我们得以暂时跳脱出琐碎的眼前之事,对永恒之物进行片刻的凝望。而这,正是精神人格养成的过程。

阅读也是为了和这个世界更好相处。我们提倡阅读,并非为了闭门不出、与世隔绝。阅读不是为了逃避世界,而是为了更好地拥抱世界、热爱他人。从阅读中,我们不仅在与高尚人物的灵魂对话,更能见识到比眼前的世界更深邃、更辽阔的另一个世界。这个世界不仅包括人类已知的历史空间,也包括历代经典作家们营造的精神空间。通过这种思接千载、神游八荒的精神活动,我们将学会谦卑,也将变得柔和、平淡,学着更深地理解他人与世界,更具包容心和同理心地看待这个世界上的诸种缺陷与不足。

阅读是一项几乎没有门槛的活动,人人都可领略文字之美;阅读又是一项由浅入深的精神历练,需要持之以恒才能登堂入室、窥其堂奥。这个世界需要书籍的火种来点亮,而一个追求内心丰富的人,也总有赖于阅读带来的精神刷新。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5年4月23日)

1.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请简述文章的论述思路。

3.下列两则名言,哪一则能作为文章的道理论据?请结合文章内容作分析。

A.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能以一得自足,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曾国藩

B.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苏轼

 

1.阅读,是对精神的刷新。 2.文章开篇指出了阅读对于精神刷新的意义;接着从自己和世界两个角度,具体论证阅读对于养成良好人格、完善精神世界的积极作用;最后强调只有持之以恒地“刷新”,才能成为心灵丰富、心智成熟的人。 3.A句是讲读书人读书,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是讲怎样读书的问题。而本文重在讲读书于人的精神刷新意义,因此不符合本文表达的观点。B句讲虽然身上包裹着粗衣劣布,但只要胸中有学问,气质自然光彩夺人。它阐述了读书与人的修养的关系,日积月累,能使人养成高雅、脱俗的气质,这与本文想要表达的观点,阅读能帮助我们养成精神人格,实现自我升华是一致的。 【解析】 1.本题考查的是分析概括议论文的主要观点。“中心论点”是一篇议论文的灵魂,所以读懂一篇议论文,概括中心论点是考试常见的题型。分析中心论点,可以从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有时也可以根据文章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是:阅读,是对精神的刷新。 2.本题考查学生对议论文论证思路的分析能力。要了解一般议论文的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理清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上“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类的表示承接关系的词语,进行表述即可。文章开篇指出了阅读对于精神刷新的意义,接着具体论证阅读对于养成良好人格、完善精神世界的积极作用,最后强调只有持之以恒地“刷新”,才能成为心灵丰富、心智成熟的人。 3.本题考查学生补充议论文论据的能力。首先要明白论据的类型,然后根据给出的材料内容,结合文章中心论点来看,哪个更适合作为文章的道理论据。A句是讲怎样读书的问题,而本文着重讲读书于人的精神刷新意义,因此不符合本文表达的观点。B句意思是虽然身上包裹着粗衣劣布,但只要胸中有学问,气质自然光彩夺人。它阐述了读书与人的修养的关系,日积月累,能使人养成高雅、脱俗的气质,这与本文想要表达的观点,阅读能帮助我们养成精神人格,实现自我升华是一致的。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默写古诗文中的名篇名句。

(1)补写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任选其中两句,若三句都写则只按前两句给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论语·子张》 )

②金樽清酒斗十千,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行路难》李白)

______________________,愁云惨淡万里凝。(《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2)请选择默写韦应物的《滁州西涧》和温庭筠的《望江南》中任意一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选出加点实词的理解有误的一项(  )

A. 以应:通“无”,没有

B. 置土石:哪里

C. 九十:已经

D. 杂然相许:纷纷

2.下列加点虚词的用法和含义不同的一项是(  )

A. 面山居/宋城上待楚寇

B. 不惠/此谓失其本心

C. 残年余力/五十里之地存者

D. 如土石何/真不知马也

3.句子的翻译无误的一项( )

A.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凭你的力气,曾经都不能削平魁父这座小山,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

B.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于是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

C.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你的心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

D.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4.选出对文意的理解有误一项(  )

A. 河曲智叟闻讯赶来,阻止愚公移山,愚公驳斥了他的错误观点,阐述了人力无穷自然能被征服的思想,这是情节的高潮。最后写“操蛇之神”的恐惧心理和天地被愚公的决心所感动,山终被移走这是故事的结局。

B. 本文通过将愚公的大智大勇与智叟的鼠目寸光对比,突出人物形象,在命名上故意颠倒,增强讽刺意味。

C. 太行王屋的高大、路程的遥远、工具的简陋、人力的匮乏,都体现了移山的困难,但他得到天真孩童的帮助,可见移山受到众人的拥护。

D. 愚公之妻与智叟对移山态度不同,前者是提出必须解决的问题,后者是挖苦与阻止。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为了提高同学们的语文素养,我校团委今年积极开展了“读经典作品、建书香校园”。

B. 我们要杜绝“到此一游”这种不文明现象,关键是提升公民的文明素养。

C. 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时年八节”之一,许多中国人特别重视这天,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与端午节、春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D. 被问起在演母亲的角色的时候,是否会想到自己的母亲时,斯琴高娃说道:“演了这么多母亲流泪,其实都来源于戏外我母亲的眼泪的原因,所以我演绎的很多人物身上都有我妈妈的影子。”

 

查看答案

下列加线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微博上,不同群体表现出的特征各异:“70后”好为人师,制造深度话题;“80后”从不袖手旁观,参与度较高;“90后”则基本上是娱乐。

B. 春节刚过,武大的樱花就开放了,花期仅一个多月,市民们趋之若鹜。即使是下雨天,校园内也是人山人海。

C. 似乎学习好了就什么都好了,这种观念在有些成绩优秀的同学脑中根深蒂固,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着他们的发展。

D. 那些航空领域的拓荒者,很多已经离开人世,但他们筚路蓝缕的感人形象一直深深印在人们的记忆中。

 

查看答案

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组是(   )

A. 无论近处或远处的事物都会使你目光依恋留连,而且瞻望前景还有那么多的事物。

B. 八宝酒,顾名思意,是八样东西泡的酒,那就是黑枣、荔枝、桂圆、杏仁、陈皮、枸杞子、薏仁米,再加两粒橄榄。

C. 都市里的升沉荣辱,震颤着长期迟钝的农村神经系统,他是最敏感的神经末梢。

D. 经过一个荒僻的小胡同,看见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面有几间踏败的小屋。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