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随着社会的进步,目前的公益事业正从传统的企...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随着社会的进步,目前的公益事业正从传统的企业型公益、事业型公益转向平民公益。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开始加入并参与到公益事业中来,草根公益应运而生。2018年3月5日,某中学团委组建了青少年“微公益”志愿者协会,即小雨滴微公益协会。其主要任务是通过各种公益活动,来帮助西部山区贫困留守儿童。

下图是该协会的公益图标。

【材料二】在“微公益·爱心助学”微群中,加多宝集团组织的“一课堂”支教的公益活动得到网友的积极响应。在加多宝的带动下,参与微博活动的网民成了践行公益活动的主体。很多志愿者在该微群中分享了自己支教的照片。加多宝集团发起的这项公益活动践行着“人人公益,全民助学”的理念,号召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到公益助学当中。公益活动丰富着大学生们的人生体验,在他们的心中播下了公益的种子。

【材料三】从2008年起,百胜旗下肯德基、必胜客等餐厅与中国扶贫基金会、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WFP)共同发起“捐一元·献爱心·送营养”公益活动,让每个人都能力所能及地为贫困地区儿童的健康成长出力,这一活动对推动全社会公益意识的提升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材料四】为了亲身参与微公益活动,某中学初三三(3)班组织了一次义卖募捐,将筹得款项全部捐给西部贫困山区,下面的三幅图片是他们的活动画面。

       

1.对以上四则材料,理解和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 随着社会的进步,目前的公益事业正从传统的企业型公益、事业型公益转向草根公益。

B. 加多宝集团组织的“一课堂”支教公益活动得到各中学老师和大学生志愿者的积极响应。

C. 由肯德基、必胜客等餐厅与中国扶贫基金会、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WFP)共同发起“捐一元·献爱心·送营养”公益活动,对推动公益意识的提升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D.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中学生参与到微公益活动之中,为贫困地区儿童的健康成长贡献力量。

2.请仔细阅读材料一的公益图标,用简洁的语言介绍图标的含义。

3.请你仔细观察材料四某中学参与活动的图片,然后谈谈作为中学生,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方式加入到微公益活动之中。

 

1.B 2.画面的内容是两个人手牵手组成一个爱心,手上滴出一滴水滴,两个人站在地球上相互扶持。喻指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地球)将因受到爱的滋润而变得更加美好。 3.合乎题意即可 【解析】 1.此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准确把握能力。作答时要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B项有误,这一活动得到的是“网友的积极响应”,不是各中学老师和大学生志愿者的积极响应。 2.本题考查图文转换能力。解答本题,应将图标里的所有构成要素,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描述,可结合着题干中的活动主题,联系社会现实,从图标创作意图角度答出其寓意即可。此题作答时可以先介绍画面内容,注意按照一定的顺序;然后再结合文字部分体会图标的含义。 3.本题考查结合材料内容谈自己的理解。这类自主探究的题目,是中考的主流题型,具有较大的开放性。做这类试题,一方面要结合材料内容,另一方面要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自己的真实感受。作答时可以从身边小事入手,写出切实可行的做法。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牡丹真美》     张丽钧

①好友的女儿新婚不久,随丈夫到乡下去探望丈夫的姨姥姥。一进院门,她就大叫起来为,院子里有一株跟她差不多高的牡丹,开满了硕大的白色花朵。她顾不上跟姨姥姥过多寒暄,就自顾自转着圈儿为那牡丹拍起照来。大家都笑她,她也笑自己,但却根本停不下来。后来,一大家子人陪她吃饭,她却忍不住低头翻看手机中的牡丹照片。她没有注意到姨姥姥的离席,甚至也没有注意到老公的离席……临走的时候,姨姥姥送给她十朵半开的白牡丹,嘱她回家插到花瓶里,清水里放一点点白糖,可以开上半个月。她欢喜得要命,不住声儿地叨咕:“牡丹真美!牡丹真美!”回程的路上,丈夫告诉她说:那棵白牡丹是姨姥姥的婆婆过门儿后亲手所栽,100多岁了;姨姥姥不准任何人碰那棵牡丹,别说摘花,就是揪一片叶子,姨姥姥都要跟那人拼老命;为了讨你喜欢,姨姥姥破天荒亲手为你剪了十枝花!趁你在屋里吃饭,她净了手在牡丹前烧了三炷香,跪下跟牡丹说:那孩子可待见你呢!求你舍她十枝花吧……

②好友的女儿是含着泪跟我讲这段故事的,末了,她把手机举到我面前说:“你看你看,多美的牡丹!美得跟假的一样!”

③这个可爱的故事,被我在心里温习了一遍又一遍。我总忍不住拟想:简陋的农家小院里轰轰烈烈地盛开着夺目的白牡丹究竞是怎样一种情形?A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里,这家的房屋定然不止一次翻修过吧?这家的家庭成员定然有过生老病死吧?旱涝虫灾的年份里,这株牡丹定然跟其他的植物一样难捱吧?但是,这一切的更迭变故、灾祸劫难,都没有成为这株牡丹枯焦萎谢的理由。她被爱,她被欣赏,她被视为神物,她始终处于怀抱的中心。她怎敢衰枯?她怎忍心不在每年春天开出最打眼的花?我喜欢这种升华了的人与植物的关系。神圣的善待,将彼此深藏的美都发掘了出来。不管那个农家小院多么简陋寒碜,我都相信那位“姨姥姥”定然是多福多寿的——为了看护好她心爱的牡丹,为了一年一度的隆重会晤,她必须活得好、活得久。

④我问自己:我的牡丹在哪里?

⑤B愧赧地检视自己的人生院落——我没有看见牡丹。可以肯定地说,这双辛劳的手也曾侍弄过一些应时的花花草草,这颗枯涩的心也曾被多情的春光照耀。但是,跟那位“姨姥姥比起来,我的虔心、精心、仁心、恒心是多么有限啊!我没有学会为自己心爱的花儿焚香,没有学会娓娓地跟她说贴心话,没有学会在干渴难耐的日子里还惦记着给她喂水,没有学会在花儿凋谢一秒钟后即开始欣悦地期待来年的花开,没有学会拿出大半生的时光甘心服侍一株植物,没有学会在每一朵盛开的花中幸福地照见自己的面影……

⑥我患了可怕的“牡丹缺乏症”。我的病友很多很多。

⑦“神圣感”抛弃我们有多久了?它还会怜惜地返身回来向可怜的我们施以援手吗?我们这些被“物质”跋扈地绑架了的人,精神世界已贫瘠得开不出一朵寒素的小花。夜读木心,听他讲“实在不惯于地上走,鹰说”,竟兀自笑出了声。我问木心笔下的那只鹰:高翔的鹰啊,你究竟俯瞰到了什么?当你看到大地上那些匍匐而行而又自鸣得意的人,你冷笑了吗?

⑧就在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姨姥姥”或许正在与她的牡丹幸福对视吧?那被插进远方花瓶里的十朵牡丹惹她牵念了吗?那花枝上十处扎眼的伤口惹她心痛了吗?春光正好。我好想飞临那个农家小院,安静地站在“姨姥姥”身旁,由衷赞一声:牡丹真美。

1.题目中的“牡丹真美”的牡丹具有哪些含义?

2.文中的“姨姥姥”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的内容说说她的形象特点。

3.品析文中划线的句子

(1)请从修辞的角度品析A句

(2)请简析B句中加点词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4.请结合文章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又对于第⑦段划线句“我们这些被“物质”跋扈地绑架了的人,精神世界已贫瘠得开不出一朵寒素的小花”的理解。

 

查看答案

阅读《快意读书》,完成小题。

(1)“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这是享受读书的一种境界。社会的喧闹和繁杂,工作的快节奏,人事的多变性,已经将我们脆弱的心灵,揉搓得备感疲惫和麻木。我们在苦苦寻觅,哪里才是我们灵魂的憩息地?哪里才是我们灵魂的避风港?哪里才是我们灵魂的夏日之绿荫冬日之骄阳?

(2)打开书吧!走进书的世界,走进五彩缤纷的思想丛林,聆听思想的回音,感触思想的脉搏,芳香漫溢,沁人肺腑。书,使零乱的心沉淀;书,使嘈杂的心静谧。读书,让人快意!

(3)读书可随时。比如夜半时分,万籁俱寂,不懂得读书之人,则觉无聊、孤独,分秒如年,恨不得时间快点过。却不知,此刻正是读书好时刻。因为,一日之事已毕,白日种种纷乱的念头也已渐渐平息,而且无人打扰。一盏灯,一支烟,一本书,一幕夜色,在书的世界里畅游,岂不福大焉?再比如下雨,阴雨绵绵,淅淅沥沥,无休无止,让人忧愁,使人烦zào。然聪明之人,正好利用这段时间,静坐桌前,手捧一书,与书中思想交流,与书中之人对话,唯有雨声相伴偶可对雨抒怀,心无旁骛,岂不乐大焉?读书可随时,也包括人生各个阶段都可读书。生命有限,读书无涯。幼而读书,如日出之光;老而读书,如秉烛夜行。读书可伴终生。此是一生之福。

(4)读书可随地。眼见形,心中无形;耳听声,心中无声;身触觉,心中无触。久而久之便可达到不动心的境界,一种清明的状态。如此,不用闭门,不用深山,任何喧xiāo的环境,我们都可以静下心来,去享受读书之乐。

(5)在朱自清父亲穿棉布袍子的笨重的背影里,体会到亲情与感动;在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中,体会到大气凛然,以气节和尊严撑起生命的铮铮硬骨;在白郎宁的“他望了她一眼,她对他回眸一笑,生命突然苏醒”中,发现爱情的伟奇和无限的生命力;在哥伦布航海日志上的“我们继续前进”里,看到了征途中的信心、毅力、大无畏,以及那永不泯灭的希望。

(6)快哉!书的世界,如此浩瀚,如此美妙。陶醉在书的汪洋中,恍若与世隔绝,随着书感动而感动,痛苦而痛苦,幸福而幸福,开怀而开怀。忽而展颜,忽而蹙眉,忽而击掌,忽而顿足。它是饥饿时的热饭,是寒冷时的暖裘,是孤寂时的朋友。             

   (选自《阅读》作者苏杨)

1.结合语境,解释第三段中加点的“心无旁骛”一词的意思。

2.要点概括。

(1)读完本文,你认为作者在文中提出的观点是什么?

(2)文中“快意读书”的“快意”表现在哪些方面?

3.积累联想。

(1)文章第⑤段,作者为了阐明“书的世界,如此浩瀚,如此美妙”这一观点,举了大量的例子请你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再举出两个这样的例子。

(2)好作品往往会在我们心中留下深刻、美好的记忆。请写出你读过的一本好书的书名或一篇好文章的篇名(课内外均可),并谈谈你从中获得的思想启迪。

4.拓展延伸。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这天你们班上要举行“读书会”活动,请你以主持人的身份,从强调读书意义的角度为本次活动写一段开场白或结束语,60字左右。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宋]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余食既,同陈氏二生霞轩、诒孙,亦出城荡舟为湖游。霞轩能洞箫,遂以箫从。月上吴山,雾霭溟蒙,截然划湖之半。幽火明灭相间约丈许者六七处,画船也。洞箫于中流发声,声细微,受风若咽,而凄悄哀怨。湖山触之,仿佛若中秋气。雾消,月中湖水纯碧。舟沿白堤止焉。余登锦带桥,霞轩乃吹箫背月而行,入柳阴中。堤柳蓊郁为黑影,柳断处,乃见月。霞轩著白[(jié):旧时衣领交迭胸前的单衣。]衫,立月中,凉蝉触萧,警而群噪,夜景澄澈,画船经堤下者,咸止而听,有歌而和者。诒孙顾余:“此赤壁之续也。”

    (节选自林纾《湖心泛月记》)

【注释】①“然”句:水上的一带雾气将西湖从中划开。②中:感染。③蓊(wěng)郁:茂盛。④袷(jié):旧时衣领交迭胸前的单衣。⑤赤壁之续:苏轼(东坡)曾与友人月夜泛舟于赤壁(今湖北黄冈)之下,并作《赤壁赋),东坡之游,友人中也有一人吹箫,和作者这次游湖情景相似,故有此说。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无与为乐者

(2)积水空明

(3)遂箫从

(4)止而听

2.翻译下列句子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堤柳蓊郁为黑影,柳断处,乃见月。

3.根据要求填空

甲文中有一个写景的比喻句,是:______________。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_______________;乙文则着重描绘了西湖月下美景,呈现出一种___________________之美。

4.甲、乙两文都是赏月之作,“月”是作家笔下经久不衰的话题,请默写出描写“月”的古诗句2句(要求写出篇名、作者、朝代,同一首诗不可重复出现。)

 

查看答案

阅读《雁门太守行》,完成小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对这首诗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一个“压”字

既写出敌军众多,来势凶猛,又表明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

B. 颔联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角声满天”勾画出战争的规模;“凝夜紫”喻指战场上的血迹在夜雾中呈现出一片紫色,暗示双方伤亡大。

C. 颈联中“临易水”表明交战地点,“鼓寒”指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不起”指战士们在这样沉重的鼓声中斗志难振。

D. 诗人构思大胆,把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高度集中在一个昼夜的时间里加以表现。

2.最后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在我国的东南之滨,有座美丽的花园城市,这里有A(bì)海篮天簇拥着的B(fěi)小岛鼓浪屿,这里有背依群峰面临大海的C千年古刹(chà)南普陀,这里有绿树D环绕(lào)景色优美的环岛大道……这就是家乡厦门。今天,只要踏上厦门的土地,你便可轻易看到“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美丽景象,你随时可欣赏到这座城市的美丽风光,呼吸到它清新的空气。

(1)文段中ABCD处加点的词语,注音与书写都正确的一项是。

(2)请仿照上文,在语段的省略处补写一句话,使前后语意连贯。

这里有

(3)请展开联想,将“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一诗句的景象描绘出来。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