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快意读书》,完成小题。 (1)“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这是享受读书...

阅读《快意读书》,完成小题。

(1)“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这是享受读书的一种境界。社会的喧闹和繁杂,工作的快节奏,人事的多变性,已经将我们脆弱的心灵,揉搓得备感疲惫和麻木。我们在苦苦寻觅,哪里才是我们灵魂的憩息地?哪里才是我们灵魂的避风港?哪里才是我们灵魂的夏日之绿荫冬日之骄阳?

(2)打开书吧!走进书的世界,走进五彩缤纷的思想丛林,聆听思想的回音,感触思想的脉搏,芳香漫溢,沁人肺腑。书,使零乱的心沉淀;书,使嘈杂的心静谧。读书,让人快意!

(3)读书可随时。比如夜半时分,万籁俱寂,不懂得读书之人,则觉无聊、孤独,分秒如年,恨不得时间快点过。却不知,此刻正是读书好时刻。因为,一日之事已毕,白日种种纷乱的念头也已渐渐平息,而且无人打扰。一盏灯,一支烟,一本书,一幕夜色,在书的世界里畅游,岂不福大焉?再比如下雨,阴雨绵绵,淅淅沥沥,无休无止,让人忧愁,使人烦zào。然聪明之人,正好利用这段时间,静坐桌前,手捧一书,与书中思想交流,与书中之人对话,唯有雨声相伴偶可对雨抒怀,心无旁骛,岂不乐大焉?读书可随时,也包括人生各个阶段都可读书。生命有限,读书无涯。幼而读书,如日出之光;老而读书,如秉烛夜行。读书可伴终生。此是一生之福。

(4)读书可随地。眼见形,心中无形;耳听声,心中无声;身触觉,心中无触。久而久之便可达到不动心的境界,一种清明的状态。如此,不用闭门,不用深山,任何喧xiāo的环境,我们都可以静下心来,去享受读书之乐。

(5)在朱自清父亲穿棉布袍子的笨重的背影里,体会到亲情与感动;在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中,体会到大气凛然,以气节和尊严撑起生命的铮铮硬骨;在白郎宁的“他望了她一眼,她对他回眸一笑,生命突然苏醒”中,发现爱情的伟奇和无限的生命力;在哥伦布航海日志上的“我们继续前进”里,看到了征途中的信心、毅力、大无畏,以及那永不泯灭的希望。

(6)快哉!书的世界,如此浩瀚,如此美妙。陶醉在书的汪洋中,恍若与世隔绝,随着书感动而感动,痛苦而痛苦,幸福而幸福,开怀而开怀。忽而展颜,忽而蹙眉,忽而击掌,忽而顿足。它是饥饿时的热饭,是寒冷时的暖裘,是孤寂时的朋友。             

   (选自《阅读》作者苏杨)

1.结合语境,解释第三段中加点的“心无旁骛”一词的意思。

2.要点概括。

(1)读完本文,你认为作者在文中提出的观点是什么?

(2)文中“快意读书”的“快意”表现在哪些方面?

3.积累联想。

(1)文章第⑤段,作者为了阐明“书的世界,如此浩瀚,如此美妙”这一观点,举了大量的例子请你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再举出两个这样的例子。

(2)好作品往往会在我们心中留下深刻、美好的记忆。请写出你读过的一本好书的书名或一篇好文章的篇名(课内外均可),并谈谈你从中获得的思想启迪。

4.拓展延伸。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这天你们班上要举行“读书会”活动,请你以主持人的身份,从强调读书意义的角度为本次活动写一段开场白或结束语,60字左右。

 

1.专心致志,一点也不分心。 2.(1)读书,让人快意!(或:人生快意唯读书)(或读人时,要学会宽容,要学会大度,由此才能读到一些有益于自己的东西,才能读出高尚,才能读出欢乐,才能读出幸福) (2)两个方面,读书可随时,读书可随地;大度读人。 3.(1)符合要求即可,如①在鲁迅“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中,学会了勇于面对生命的困难与不幸;②在牛顿的“我只是大海边一个拾贝壳的孩子里,感受到一颗伟大的心里,是不满足、谦逊、朴素和真诚。 (2) 言之成理即可。答案思路:一定要有目标、有选择地读书;多读古今中外流传下来的名著,读专家、学者、老师推荐的书等等。提示:写出书名或文章的篇名,抓住“思想启迪”,写出具体内容。 4.内容要切合主题,语言要精练,能结合有关读书的名言更好。 例:今天(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我们需要读书读书。读书让人明智,让人精明,让人渊博。来读书吧,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结束语) 例:你喜欢阅读吗?你喜欢沉浸在书香中吗?古人云:开卷有益;今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如果你喜欢读书,请你不要放弃这个好习惯;如果你不喜欢读书,希望通过这次活动,你能爱上读书。(开场白) 【解析】 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是中考现代文阅读中的一个重要考点,考查考生根据上下文语境领悟词语含义的能力。所谓“文中”二字告诉考生应从整体上感知全文,并根据具体语境来把握词义。“心无旁骛”形容心思集中,专心致志,在这里指读书时的专心。 2.(1)本题考查的是分析概括议论文的主要观点。“中心论点”是一篇议论文的灵魂,所以读懂一篇议论文,概括中心论点是考试常见的题型。分析中心论点,可以从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有时也可以根据文章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从第二段的末尾“读书,让人快意”就可以明确作者的观点。(2)此题考查学生从文中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应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来作答。从第三、四自然段的首句就可以轻松得出问题的答案。 3.此题考查学生的语文知识积累。(1)此题作答时要仿照例句,首先选择一句名言,然后结合人物事迹或作品内容谈谈自己的理解。(2)本题考查阅读感悟。要善于提炼,把握名著中作者的情感倾向,结合具体的语境,提炼出自己的观点,并注意表述流畅。 4.此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开场白的特点:内容要紧扣主题;语言要亲切,要有激情,以点燃观众的热情;语言的形式要生动活泼。结束语是指活动的最后阶段带有总结性的一段话。无论选择哪一个来回答,都可以引用关于读书的名言。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宋]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余食既,同陈氏二生霞轩、诒孙,亦出城荡舟为湖游。霞轩能洞箫,遂以箫从。月上吴山,雾霭溟蒙,截然划湖之半。幽火明灭相间约丈许者六七处,画船也。洞箫于中流发声,声细微,受风若咽,而凄悄哀怨。湖山触之,仿佛若中秋气。雾消,月中湖水纯碧。舟沿白堤止焉。余登锦带桥,霞轩乃吹箫背月而行,入柳阴中。堤柳蓊郁为黑影,柳断处,乃见月。霞轩著白[(jié):旧时衣领交迭胸前的单衣。]衫,立月中,凉蝉触萧,警而群噪,夜景澄澈,画船经堤下者,咸止而听,有歌而和者。诒孙顾余:“此赤壁之续也。”

    (节选自林纾《湖心泛月记》)

【注释】①“然”句:水上的一带雾气将西湖从中划开。②中:感染。③蓊(wěng)郁:茂盛。④袷(jié):旧时衣领交迭胸前的单衣。⑤赤壁之续:苏轼(东坡)曾与友人月夜泛舟于赤壁(今湖北黄冈)之下,并作《赤壁赋),东坡之游,友人中也有一人吹箫,和作者这次游湖情景相似,故有此说。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无与为乐者

(2)积水空明

(3)遂箫从

(4)止而听

2.翻译下列句子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堤柳蓊郁为黑影,柳断处,乃见月。

3.根据要求填空

甲文中有一个写景的比喻句,是:______________。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_______________;乙文则着重描绘了西湖月下美景,呈现出一种___________________之美。

4.甲、乙两文都是赏月之作,“月”是作家笔下经久不衰的话题,请默写出描写“月”的古诗句2句(要求写出篇名、作者、朝代,同一首诗不可重复出现。)

 

查看答案

阅读《雁门太守行》,完成小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对这首诗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一个“压”字

既写出敌军众多,来势凶猛,又表明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

B. 颔联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角声满天”勾画出战争的规模;“凝夜紫”喻指战场上的血迹在夜雾中呈现出一片紫色,暗示双方伤亡大。

C. 颈联中“临易水”表明交战地点,“鼓寒”指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不起”指战士们在这样沉重的鼓声中斗志难振。

D. 诗人构思大胆,把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高度集中在一个昼夜的时间里加以表现。

2.最后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在我国的东南之滨,有座美丽的花园城市,这里有A(bì)海篮天簇拥着的B(fěi)小岛鼓浪屿,这里有背依群峰面临大海的C千年古刹(chà)南普陀,这里有绿树D环绕(lào)景色优美的环岛大道……这就是家乡厦门。今天,只要踏上厦门的土地,你便可轻易看到“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美丽景象,你随时可欣赏到这座城市的美丽风光,呼吸到它清新的空气。

(1)文段中ABCD处加点的词语,注音与书写都正确的一项是。

(2)请仿照上文,在语段的省略处补写一句话,使前后语意连贯。

这里有

(3)请展开联想,将“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一诗句的景象描绘出来。

 

查看答案

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威尼斯商人》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剧作家莎士比亚的作品。

B. 《史记》是我国的第一部编年体通史,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C. 《范进中举》中张乡绅称与范进“同在桑梓”,即他们是同乡人,“桑梓”指家乡。

D. “社稷”的“社”是土神,“稷”是谷神。古代习惯把社稷作为国家的象征。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两鬓苍苍十指黑。(白居易《卖炭翁》)

(2)无可奈何花落去,_______________。(晏殊《浣溪沙》)

(3)鬓微霜,又何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4)山河破碎风飘絮,____________。(文天祥《过零丁洋》)

(5)不畏浮云遮望眼,_____________。(王安石《登飞来峰》)

(6)______________。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李清照《渔家傲》)

(7)______________,大庇天下寒上俱欢颜!(社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8)子曰:“三军可夺帅也,______________ 。”(《论语》)

(9)高贵的心灵总是把个人的命运与国运的兴衰联系在一起,所以就会有范仲淹“浊酒一杯家万里,______________”的沉郁悲怆,有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___________ ”的忠心耿耿;敏感的心灵总是将个人的悲喜投影到时光风物的描摹上,所以就会有刘禹锡“___________,二十三年弃置身”的悲叹;有崔颢“晴川历历汉阳树,____________ ”的感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