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遇见,是一个十分神奇的词语。古往今来,无数次遇见,带...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遇见,是一个十分神奇的词语。古往今来,无数次遇见,带来无限美好的故事。宗璞因为遇见盛开的紫藤萝花,于是重新唤起对生活的信心;海伦·凯勒因为遇见安妮·莎莉文老师,她的生命才创造了奇迹;牛汉因为遇见人生第一本书,他的没有幽默的童年才感应到了生命的快乐和梦幻。

    请以“遇见”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② 600字以上。

③文中不得出现考生的姓名和所在学校名称。

 

遇见 又是一季丰收,不禁想起一年前,那个高高瘦瘦的身影。 初见他时,厚重的眼镜下下藏着一双犀利的眼睛,上身是一件普通的无领衬衫,扎进裤子里再用裤腰带捆得紧紧的,更显得他身体纤长干瘦,竟有几分仙风道骨的感觉。但头上那一卷向上梳着的头发,却为他添上了几分喜感,整个人看上去像个加长加大版的悠嘻猴。可我从他那锁着的眉头,得出一个初步印象:这个老师不好惹。 “上课”是短促而苍老的声音,“同学们好!”这时,出乎意料的,老师向我们深深地鞠了一躬--很标准的九十度,背即使是弯着,也是笔直的,像一块弯曲的钢板。他的手紧贴着身体两侧,头上已有几根白发,让这个鞠躬显得很沉重。他直起身子时深深地喘了一口气,理理衣服上的褶子。“老师好!”我们以鞠躬回礼,并非形式上的,而是发自内心的,那时,我感受到有史以来最深刻的老师与学生的平等,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相尊重。 这样一个看起来严肃、敬业甚至有些古板的人,在地理课上,表现得不是经纬交错的一板一眼,他会用平白易懂,有时略带玩笑的话语将我认为生涩难懂的地理知识传授给我们。每次上地理课,总会让我联想到古时候,杨柳树下定会露出一角窗,树下私塾里书声琅琅,必有夫子如他,执 正想着,一团阴影走到我面前,我抬头,原来老师已经到桌前。我涨红了脸,他反光的眼镜掩匿住他眼里的厉光,让人捉摸不透,我更是僵直了身子,大气都不敢出一口,空气仿佛凝固一般,他的注视让我抬不起头。良久,他执卷端向下移,向下移,我缩了缩脖子,准备接受那预想中的一棒。谁知那书却迟迟未落下,只是触到了我的头发,我抬头,他的镜片上精光一闪,映出了他那双有些无奈又有着严厉的眼睛,“上课可不能走神啊。”那书终是未拍下。此时一丝夕阳照进来,映亮了他的眉眼,镜片下盛着沧桑的双眼映射出满满的温暖,他在我眼中渐渐变得越加高大起来。 老师,我真想让这场美好的相遇就此延续下去。可是,随着初二会考的结束,我们的师生缘就此结束。虽然还是会在校园里与您偶遇,但我却只能笑着打个简单的招呼,在心中向您鞠躬,以目光远送秋日夕阳里最美的背影。 相遇的美丽,永铭我心。 【解析】本题是一篇命题作文,注意以下几点:认真审题,明确题意这是写好命题作文最关键的一步;明确中心,选好材料:在弄清题目的要求后,就要认真回忆与这个题目有关的材料,哪些事是自己最熟悉的,最有新意的,确定好中心来选取、组织材料;列好提纲,确定详略。以“遇见”为题,遇见的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写出对“遇见”的理解是本次写作的核心,写出自己的真情是关键。文章应以细节描写为主,特别是心理描写(写自己遇见什么的心路历程),一定要使用。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第下列小题。

温暖的四句话

包利民

    ①初中时,语文老师是个严厉的中年女人,姓王,那时我刚从农村转来县里中学,由于不了解这位老师,所以被她狠狠地批评了几次。导致一见她就害怕,心里有了阴影。

    ②而且我写字极潦草,虽然在王老师的管教下,已经工整了许多,却依然难以入眼。来新学校上学后,第一次交作文,我对作文还是有信心的,心想就算字写得难看些,作文的质量也能弥补得过去了。而且,听说王老师就要调走了,这些天上课一直有个年轻的林老师跟着听课,准备接手我们班的语文课。

    ③当我满怀希望地盼到把作文本发下来时,迫不及待地翻开,却如遭了当头一棒,我的三页作文被撕下去了!王老师有这个习惯,谁作业写得不好,都会撕掉重写,我就经历了好几次。可是没想到,自己很有信心的作文,也是这个命运。而且全班就我一个人被撕了,心里黯淡到了极点。当我把重新写的作文交上去后,过了两天,课代表把我的作文本拿了回来。我翻开一看,还好,这次没有撕。

    ④我随意翻了翻,就在作文后面看到一句鲜红的评语:“你写的作文是班上最好的,所以我把前一篇撕下来,留作纪念了!”那一瞬间,我心里猛然一暖,再也没有了怨恨和不满,眼睛一下子就湿润了!我跑去办公室,却见那个一直跟着听课的林老师在那里,她说:“王老师已经走了,调到别的城市去了!”

    ⑤王老师留在我作文本上的那句话,温暖着我许多的学生岁月,乃至以后走上写作这条路,与此也有着极大的关系。只是那以后,到现在的二十多年里,却再也没能见到她。

    ⑥直到在沈阳上大学的时候,当年初到县城读初中时的那种自卑才再次出现。虽然那个时候,我的文章已经写得很不错,并发表了许多,可是,却无法支撑我在其他方面的全面崩溃。于是那时很孤独,几乎没有朋友,没课的时候,别的同学都去做自己的事,我则拿上本书躲到学校后面的河边,常常是坐到夜幕长垂。

    ⑦大二那年的冬天,我依然没事时去河边静静地待上一会儿,河流已经凝固了形状,两岸都是洁白的雪地。我的足迹就延伸到那棵树下,每天每天,足迹的重叠,成了一条窄窄的路。那个下午,我像往常一样来到河边树下,却发现雪地上有一行字:祝你生日快乐,开心着度过这里的每个春夏秋冬!

    ⑧久久凝视着雪上的那行字,就觉得心里有什么东西悄然破碎,涌动着一种莫名的情绪。一直以为,没人会注意到我,没人会知道我的生日。回去的路上,脚踩在雪上,发出一种很动听的声音,周围的冰封雪盖,忽然就充满了温情。那一行字早就随着春天的到来而消散,却一直刻在我心上,伴我度过了好多个寒冷的季节。

⑨大学毕业走上社会,那些校园中的雄心壮志和斑斓的梦想,在现实中被无情地撞击得粉碎,于是失落接着失落。

⑩有一年,为了排遣心中那份落差,为了躲避白眼冷遇,我去了一个极偏僻遥远的大山深处的村庄,当了一段时间的代课老师。在那天涯一般的地方,面对那些纯净的笑脸和清澈的眼睛,心里也渐渐地万虑皆宁。

    每天,除了给孩子们讲课,更多的时候,孩子们会问我山外的事,听我讲山外的事时,他们的眼中全闪着向往的光。

    我在那里待了三个月,离开时,正是秋天,满山的树和花正绚烂出一片深情。孩子们爬上前面的那座山,然后,那个当班长的女生给了一张叠着的纸,让我出了山再看。当我来到镇上,坐上通往县城的汽车,大山已被远远地甩在了身后。我打开那张纸,是一行字:舍不得老师,可不会留您,以后我们会去山外找您!

    二十个字,二十种笔体,我知道,是班上的二十个孩子每人一个字写下的!回望大山,已淡成一道浅影,又在我潮湿的目光中朦胧起来。孩子们的梦想重新点亮了我的梦想,从而让我再次回到繁华的都市中,心里再也不黯淡,而是充满了温暖的力量。

    最后一句温暖的话语,也是在一个陌生的城市出现的。生病住院,身边无亲无朋,百无聊赖,便总到走廊尽头处去吸烟,那些日子烟量大增,一包烟常常是不到一天就不知不觉地空了。更多的时候,是倚在病床上看书,邻床的是一个十一二岁的小女孩,便总缠着我给她念书,她听得很入神。几天后女孩出院,我便把书送给了她,她极兴奋。临走时,她跑回来,塞给我一张纸条,然后云一样飘走。

    字条上写着:你的烟我每天都偷出好多支,别再吸烟了,我爷爷就是因为吸烟死的!那一行整齐的字,一下子击在我心底最柔软的角落,便觉心里暖暖,温暖着世事的苍凉。

    这四句话,都铭记在心里,总会在落寞重重时,在我生命里开出永不凋零的感动。

    忽然想起,前年回到家乡的县城,在街上邂逅初中时后来教我们语文的林老师,她已经有了白发,提起曾经给我作文本写下那句话的王老师,她却笑着说:“其实,那句话是我写的,王老师走了,我怕你对她有抱怨,我怕你因此对任何人失去信心,所以……”

    在七月的阳光下,我的眼睛刹那间就湿了。

(选自2014年7月《做人与处世》,有改动)

1.作者叙写了人生路上令自己难忘的四句话以及带给自己的温暖感受,请把表格中①②③④处的内容补充出来。

有关四句话的事件

“温暖”感受

初中时语文老师在作文本上留下表扬的评语

拥有快乐,充满温情

工作时山区孩子一人一字给自己的临别留言

细微体贴,浓浓关爱

 

 

 

 

 

 

 

 

2.本文语言清新质朴,含义丰富,请结合语境按要求品味下列语句。(任选一题)

(1)那一行字早就随着春天的到来而消散,却一直在我心上,伴我度过了好多个寒冷的

季节。(品味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2)离开时,正是秋天,满山的树和花正绚烂出一片深情。(品味修辞手法的妙处)

3.我在医院遇见的小女孩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4.文章最后两段能否删去,请说说你的理由。

5.在你的人生路上,你一定收到过一些温暖的话语。请结合你的成长经历,谈谈你的感受。

 

查看答案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荔枝材料三则

材料一

①白居易在《荔枝图序》中这样描述荔枝,说荔枝“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日五日色香味尽去矣”。这样看来,“红颜易逝”似乎是荔枝的宿命了。

②为何荔枝的色香味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变化呢?这还要从荔枝果实的结构说起。别看荔枝壳就像一身铠甲,其实那是不折不扣的“样子货”。这身“铠甲”不仅不能保护荔枝,还会带来不少麻烦。荔枝外果皮上那些“护心镜”模样的裂片突起,不仅很薄,内部组织之间还有很多空隙,很多宝贵的水分会从这些空隙跑出去,留下干巴巴的荔枝果实。

③不过,与干旱孤军奋战,还不是荔枝所要面对最糟糕的问题。荔枝壳还含有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这些酶会把很多无色的多酚类物质都加工成为黑色素,这就是会使荔枝颜色变深的褐变作用。这些酶的加工速度很快,“一日而色变”足以说明它们的工作效率。

④虽然荔枝在采摘一日之后,果肉还会保持相对良好的状态,但是用不了多久,它也会步果壳的后尘,而衰老的原因出在它自己身上。植物的果实(比如苹果、梨等)同我们人类一样,也需要喘气呼吸,在这个过程中,果实内的糖类物质会被逐渐消耗。只不过,这个过程进行得很缓慢,我们听不见它们的喘气声罢了。

⑤不过,荔枝的呼吸强度可以达到苹果或梨的4倍,不仅如此,从树上摘下来的那一刻起,荔枝的呼吸作用还会不断加强。其结果是果肉中的糖类物质被迅速消耗,维生素C也会迅速下降,同时还会产生一些气味不佳的醇醛类物质。荔枝在采摘二三日之后香味尽失,在很大程度上是他们“大喘气”的结果。

除了本身“体质”的大缺陷,荔枝还有个不利于“美容养颜”的坏毛病,那就是释放乙烯。乙烯和我们常吃的香蕉有着不解之缘。为了便于运输,蕉农一般会在成熟前把青色的香蕉采收下来,等送到目的地之后,只要用乙烯一喷,在很短时间内青色的果实就会变成看起来黄澄澄的大香蕉了,这可能是北方吃到的香蕉总是淡而无味的一个原因。

⑦但乙烯不仅可以把青果催熟,而且可以把熟果催败。荔枝的危险之处正在于此,它们不但会释放乙烯,而且会越放越多。直到把自己催得“人老珠黄”,流水变味,释放量才会下降,可一切为时已晚。

⑧总之,种种自身缺陷注定荔枝在脱离大树之后,不用多久就会“香消玉殒”。

材料二

唐朝的杨贵妃爱吃荔枝,皇帝曾派人从四川派马疾驰到长安,只为把荔枝送给她吃。为了博得贵妃那难得的一笑,众多能工巧匠都得开动脑筋来使荔枝保持新鲜。据蔡襄的《荔枝谱》记载,在竹林里砍下一颗大竹子,凿开一个洞做成竹筒,把鲜红色的荔枝放在水分充足的竹筒里头,然后用泥或者蜡密封。这样一来,荔枝能保藏到次年的冬天,依然保持着新鲜和美味。

材料三

越南荔枝“美国梦”破碎,全因中国保鲜技术先进,带着丰收的喜悦,满怀信心的越南水果出口商2015年6月初开始向美国空运鲜荔枝,试图在美国市场与中国产荔枝一争高下。短短半个多月后,由于售价高出中国荔枝3倍多,越南荔枝在美根本卖不动,难圆“美国梦”。

越南荔枝在美国市场真正的竞争对手是中国荔枝。中国荔枝成熟期比越南荔枝早一个月左右,凭借采摘后一系列先进保鲜措施,中国销往美国的荔枝大多通过海运以降低成本,再加上多年开发美国市场积累的丰富经验,中国荔枝在美的销售价格只有每公斤2.5美元,大大低于越南荔枝。相比中国,越南荔枝由于保鲜措施有限,目前还只能空运美国。越南出口商采购荔枝价格约为每公斤0.8美元,运到美国的到岸价已上涨到8美元,这其中空运成本就占了一半还多。

越南业内人士认为:“和中国荔枝争夺美国市场,越南荔枝还远不是对手。”                               

(转自新华国际客户端报道)

1.下面对荔枝“红颜易逝”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荔枝壳裂片突起,像铠甲;它很薄,内部组织之间还有很多空隙,宝贵的水分会从这些空隙跑出去。

B. 荔枝壳还含有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会使荔枝颜色变深。

C. 荔枝的“大喘气”会使果肉中的糖类物质慢慢消耗,维生素C含量也会慢慢下降,同时还会产生一些气味不佳的醇醛类物质。

D. 荔枝会释放乙烯把自己催得“人老珠黄”,流水变味。

2.下面对材料一的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引用了白居易对荔枝的描述,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概括了荔枝“红颜易逝”的特点,同时吸引了读者的兴趣。

B. 第⑤段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突出了荔枝的呼吸强度大。

C. 第⑥段画线的句子是一个过渡句,强调荔枝释放乙烯,是使它不易保存的主要原因。

D. 本文在语言方面除了准确、科学外,还体现了语言的生动性。

3.根据材料三,不属于越南荔枝在美国难以战胜中国荔枝的原因的一项是(  )

A. 中国荔枝成熟期比越南荔枝早一个月左右。

B. 中国荔枝历史更加悠久,味道更加鲜美,美国市民更加喜欢。

C. 凭借采摘后一系列先进保鲜措施,中国销往美国的荔枝大多通过海运以降低成本。

D. 中国具有多年开发美国市场积累的丰富经验。

4.阅读材料二,借助材料一中的相关知识,说说材料二中的方法可以使荔枝保鲜的原因。

5.请分别概括三则材料的主要内容,然后根据三则材料的彼此关联说说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词,然后回答问题。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徙倚”“薄暮”分别是什么意思。

2.“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曹刿论战(《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

A. 忠之也 / 予作文以记之    B. 肉食者 / 先帝不以臣卑

C. 弗敢也 / 万钟于我何    D. 辙乱 / 如土石何

2.把“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翻译成现代汉语。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曹刿在“齐师伐我”之际,主动参与“肉食者谋”的事情,他的爱国热    

情可见一斑。

B. 曹刿启发鲁庄公认识到“小惠”“小信”不是关键,体现他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主张。

C. 曹刿制止了急躁的鲁庄公“鼓之”和“驰之”的行为,体现他在军事上的卓越才能。

D. 曹刿战后给不懂军事的鲁庄公分析战胜齐国的原因,可见他对于“肉食者”的鄙视。

 

查看答案

根据课本,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

(1)无与为乐者       (《记承天寺夜游》)______

(2)未复有能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_______

(3)不能其一处也     (《口技》)   _______

(4)何而不平?       (《愚公移山》) ______    

(5)为身死而不受     (《鱼我所欲也》)  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