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荔枝材料三则 材料一 ①白居易在《荔枝图序...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荔枝材料三则

材料一

①白居易在《荔枝图序》中这样描述荔枝,说荔枝“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日五日色香味尽去矣”。这样看来,“红颜易逝”似乎是荔枝的宿命了。

②为何荔枝的色香味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变化呢?这还要从荔枝果实的结构说起。别看荔枝壳就像一身铠甲,其实那是不折不扣的“样子货”。这身“铠甲”不仅不能保护荔枝,还会带来不少麻烦。荔枝外果皮上那些“护心镜”模样的裂片突起,不仅很薄,内部组织之间还有很多空隙,很多宝贵的水分会从这些空隙跑出去,留下干巴巴的荔枝果实。

③不过,与干旱孤军奋战,还不是荔枝所要面对最糟糕的问题。荔枝壳还含有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这些酶会把很多无色的多酚类物质都加工成为黑色素,这就是会使荔枝颜色变深的褐变作用。这些酶的加工速度很快,“一日而色变”足以说明它们的工作效率。

④虽然荔枝在采摘一日之后,果肉还会保持相对良好的状态,但是用不了多久,它也会步果壳的后尘,而衰老的原因出在它自己身上。植物的果实(比如苹果、梨等)同我们人类一样,也需要喘气呼吸,在这个过程中,果实内的糖类物质会被逐渐消耗。只不过,这个过程进行得很缓慢,我们听不见它们的喘气声罢了。

⑤不过,荔枝的呼吸强度可以达到苹果或梨的4倍,不仅如此,从树上摘下来的那一刻起,荔枝的呼吸作用还会不断加强。其结果是果肉中的糖类物质被迅速消耗,维生素C也会迅速下降,同时还会产生一些气味不佳的醇醛类物质。荔枝在采摘二三日之后香味尽失,在很大程度上是他们“大喘气”的结果。

除了本身“体质”的大缺陷,荔枝还有个不利于“美容养颜”的坏毛病,那就是释放乙烯。乙烯和我们常吃的香蕉有着不解之缘。为了便于运输,蕉农一般会在成熟前把青色的香蕉采收下来,等送到目的地之后,只要用乙烯一喷,在很短时间内青色的果实就会变成看起来黄澄澄的大香蕉了,这可能是北方吃到的香蕉总是淡而无味的一个原因。

⑦但乙烯不仅可以把青果催熟,而且可以把熟果催败。荔枝的危险之处正在于此,它们不但会释放乙烯,而且会越放越多。直到把自己催得“人老珠黄”,流水变味,释放量才会下降,可一切为时已晚。

⑧总之,种种自身缺陷注定荔枝在脱离大树之后,不用多久就会“香消玉殒”。

材料二

唐朝的杨贵妃爱吃荔枝,皇帝曾派人从四川派马疾驰到长安,只为把荔枝送给她吃。为了博得贵妃那难得的一笑,众多能工巧匠都得开动脑筋来使荔枝保持新鲜。据蔡襄的《荔枝谱》记载,在竹林里砍下一颗大竹子,凿开一个洞做成竹筒,把鲜红色的荔枝放在水分充足的竹筒里头,然后用泥或者蜡密封。这样一来,荔枝能保藏到次年的冬天,依然保持着新鲜和美味。

材料三

越南荔枝“美国梦”破碎,全因中国保鲜技术先进,带着丰收的喜悦,满怀信心的越南水果出口商2015年6月初开始向美国空运鲜荔枝,试图在美国市场与中国产荔枝一争高下。短短半个多月后,由于售价高出中国荔枝3倍多,越南荔枝在美根本卖不动,难圆“美国梦”。

越南荔枝在美国市场真正的竞争对手是中国荔枝。中国荔枝成熟期比越南荔枝早一个月左右,凭借采摘后一系列先进保鲜措施,中国销往美国的荔枝大多通过海运以降低成本,再加上多年开发美国市场积累的丰富经验,中国荔枝在美的销售价格只有每公斤2.5美元,大大低于越南荔枝。相比中国,越南荔枝由于保鲜措施有限,目前还只能空运美国。越南出口商采购荔枝价格约为每公斤0.8美元,运到美国的到岸价已上涨到8美元,这其中空运成本就占了一半还多。

越南业内人士认为:“和中国荔枝争夺美国市场,越南荔枝还远不是对手。”                               

(转自新华国际客户端报道)

1.下面对荔枝“红颜易逝”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荔枝壳裂片突起,像铠甲;它很薄,内部组织之间还有很多空隙,宝贵的水分会从这些空隙跑出去。

B. 荔枝壳还含有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会使荔枝颜色变深。

C. 荔枝的“大喘气”会使果肉中的糖类物质慢慢消耗,维生素C含量也会慢慢下降,同时还会产生一些气味不佳的醇醛类物质。

D. 荔枝会释放乙烯把自己催得“人老珠黄”,流水变味。

2.下面对材料一的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引用了白居易对荔枝的描述,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概括了荔枝“红颜易逝”的特点,同时吸引了读者的兴趣。

B. 第⑤段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突出了荔枝的呼吸强度大。

C. 第⑥段画线的句子是一个过渡句,强调荔枝释放乙烯,是使它不易保存的主要原因。

D. 本文在语言方面除了准确、科学外,还体现了语言的生动性。

3.根据材料三,不属于越南荔枝在美国难以战胜中国荔枝的原因的一项是(  )

A. 中国荔枝成熟期比越南荔枝早一个月左右。

B. 中国荔枝历史更加悠久,味道更加鲜美,美国市民更加喜欢。

C. 凭借采摘后一系列先进保鲜措施,中国销往美国的荔枝大多通过海运以降低成本。

D. 中国具有多年开发美国市场积累的丰富经验。

4.阅读材料二,借助材料一中的相关知识,说说材料二中的方法可以使荔枝保鲜的原因。

5.请分别概括三则材料的主要内容,然后根据三则材料的彼此关联说说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1.C 2.C 3.B 4.竹筒水分充足可以为荔枝保湿,解决水分从果皮大量跑出去的问题;(2分)用泥或者蜡密封,避免空气流通,解决荔枝“大喘气”造成的各种问题。 5.概括:材料一:荔枝难以保鲜的特点和原因。材料二:中国唐代能工巧匠保鲜荔枝的技术方法。材料三:中国凭借先进的荔枝保鲜技术打败商业竞争对手。 启示:科技是生产力;历史积累的经验和技术是巨大财富;针对事物特点进行研究和实践,能帮助我们在竞争中取胜;我们要重视科研技术的发展或(和)历史积累的传承。 【解析】 1.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逐项进行分析即可。C项错误,荔枝的“大喘气”会使果肉中的糖类物质被迅速消耗,维生素C也会迅速下降。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学生要把握关键情节,注意标志性词语,尽量利用文本中的信息。要结合材料中心及上下文,逐项进行分析即可。C项理解分析错误,文中指出荔枝的“大喘气”是它不易保存的主要原因。 3.本题考查学生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这类题目应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准,对照原文内容逐项进行分析。结合原文内容可知B项不正确,文中并没有提到这条原因,主要原因是中国荔枝成熟期比越南荔枝早一个月左右,凭借采摘后一系列先进保鲜措施,中国销往美国的荔枝大多通过海运以降低成本,再加上多年开发美国市场积累的丰富经验。 4.本题考查学生从文中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应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来作答。主要原因是:竹筒水分充足可以为荔枝保湿,解决水分从果皮大量跑出去的问题。用泥或者蜡密封,避免空气流通,解决荔枝“大喘气”造成的各种问题。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词,然后回答问题。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徙倚”“薄暮”分别是什么意思。

2.“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曹刿论战(《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

A. 忠之也 / 予作文以记之    B. 肉食者 / 先帝不以臣卑

C. 弗敢也 / 万钟于我何    D. 辙乱 / 如土石何

2.把“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翻译成现代汉语。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曹刿在“齐师伐我”之际,主动参与“肉食者谋”的事情,他的爱国热    

情可见一斑。

B. 曹刿启发鲁庄公认识到“小惠”“小信”不是关键,体现他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主张。

C. 曹刿制止了急躁的鲁庄公“鼓之”和“驰之”的行为,体现他在军事上的卓越才能。

D. 曹刿战后给不懂军事的鲁庄公分析战胜齐国的原因,可见他对于“肉食者”的鄙视。

 

查看答案

根据课本,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

(1)无与为乐者       (《记承天寺夜游》)______

(2)未复有能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_______

(3)不能其一处也     (《口技》)   _______

(4)何而不平?       (《愚公移山》) ______    

(5)为身死而不受     (《鱼我所欲也》)  _______

 

查看答案

古诗文默写。

(1)根据课本,下列古诗文默写正确的两项是________

A.烟笼寒水月笼纱,夜泊秦淮近酒家。

B.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伴地走,安能辨我是雌雄?

C.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D.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生后名。可怜白发生!

E.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于乱世苟全性命,不求闻达于诸侯。

F.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2)根据课文,补写出下列古诗文中的空缺部分。(六题只选四题作答)

_____________,山是眉峰聚。     (王观《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②逝者如斯夫,___________________。     (《<论语>十二章》)

③持节云中,___________________?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___________________,往来无白丁。     (刘禹锡《陋室铭》)

⑤君问归期未有期,____________________。(李商隐《夜雨寄北》)⑥ __________________,塞上燕脂凝夜紫。(李贺《雁门太守行》)

(3)根据语境,在横线上填入最恰当的古诗词名句。

徜徉于古代诗歌长廊,展现在面前的是一座座人生的丰碑。《己亥杂诗》中“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抒发了龚自珍无私奉献的真挚情怀;《过零丁洋》中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文天祥舍生取义的豪情壮志;《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沸腾着韩愈坚持除弊的满腔热血……这些诗句无不激励着我们在人生路上奋勇前进。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2月2日,“阿尔法巴智能驾驶公交”在深圳上路,这是全球首次在开放道路上进行的智能驾驶公交试运行。

智能驾驶公交“阿尔法巴”

材料二:公交方向盘会自己动,公交能感应到行人、车辆而避让绕行……智能公交带来了全新的体验。但也有人忧虑,智能公交安全吗?现行交通法律法规允许智能公交上路吗?发生交通安全事故责任怎么判定?

(1)联系材料二和生活实际,说说智能公交会带来哪些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认为智能公交安全吗?谈谈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