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

文言文阅读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隟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1.用“/”给下面的语句划分节奏。(划两处)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有误的一项是

A. 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清:清澈

B. 不可久居,记之而去。      乃:于是,就

C. 山之高而止                穷:走到尽头

D. 故为之文以志                志:志向

3.下列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记”,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人、事、山川名胜、器物建筑等,故又称“杂记”。

B. 【甲】借写小石潭的幽深寂静和清丽之景色,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景物,寄寓自己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心情。

C. 【甲】文中写潭中游鱼的笔法极妙,到处浓墨着笔涉及水,只说鱼则“空游无所依”,则水的澄澈透明,鱼的生动传神,都各尽其妙。

D. 【乙】文借景抒怀,在山水之间浇灌自己的情感,赋予山水以个人的情志。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横线上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

5.结合【甲】【乙】两文内容及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将如何应对在学习生活中困难和挫折。

 

1.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2.D 3.C 4.(1)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2)(于是我们)拿起酒杯斟满酒,喝得东倒西歪地进入醉态,不知太阳下了山。 5.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此题要注意标志性的虚词“者”和“也”。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虚)词的辨别和理解能力。D项“故为之文以志。志:志向”加点词语意思有误。志:记载下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甲)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乙)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下列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甲诗开篇即写眼前之景:虽山河仍在,可城破国陷,一片荒凉衰朽景象。一个“破”字,令人触目惊心;一个“深”字,让人满目凄然。

B. 甲诗尾联写诗人忧愁渐深,头发愈少,简直连簪子也别不上。这种愁情是诗人与亲人书信中断,思念亲人所致。

C. 甲诗全诗由景及情,情景交融,感情深沉,含蓄凝练,充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D. 乙诗抒写诗人情感时运用了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的手法。

2.乙诗尾联中连用了“巴峡”“巫峡”“襄阳”“洛阳”四个地名,请分析“即从”“穿”“便下”“向”这几个连接词的妙处。

 

查看答案

可燃冰

①2017年6月2日,国土资源部在北京宣布:我国正在南海海域进行的天然气水合物试开采已连续产气22天,取得了持续产气时间长、气流稳定、环境安全等多项重大突破性成果。标志着我国成为全球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开采连续采气时间最长的国家。

②什么是天然气水合物呢?天然气水合物是是一种含有大量甲醛气体的水合物。大量存在于陆地上的冻土带和海底。在高温低压的条件下,天然气水合物形成了冰雪般的固态,它外面看似冰,一点火却可以烧起来,所以俗称“可燃冰”。如果把甲醛从冰中释放出来,体积将是水的160多倍。

③海底可燃冰是天然气(甲醛类)被包进水分子中,在海底低温与压力下结晶形成的。海底形成可燃冰有三个基本条件。首先,可燃冰在零度以上可以生成,在20摄氏度便要分解,而海底的温度一般都在2-4摄氏度;其次,可燃冰在零度时,30个大气压以上就可能生成,而以海洋的深度,30个大气压很容易保证,并且压力越大,水合物就越不容易分解,就越稳定;最后,海底的有机物沉淀,其中富含的碳经过生物转化,可形成充足的甲烷气源。海底的地层是多孔介质,在温度、压力和气源三者具备的条件下,便会在介质的空隙中生成可燃冰的晶体。

④据科学家测算,1立方米的可燃冰,在常温常压下可释放164立方米甲烷气体和0.8立方米的淡水。甲烷是人们可以用来燃烧发电的可燃气体,而且燃烧后几乎不产生任何污染物质。可燃冰将成为21世纪极具潜势的洁净新能源。

⑤但是,甲烷气体是温室气体之一,一旦散失,会严重破坏环境。而且可燃冰的开采还可能会造成大陆架边缘动荡,引发海底塌方并导致灾难性的海啸。因此,可燃冰的开发利用还面临着种种难题。但我们相信,随着人类对可燃冰研究的不断深入,这些难题一定会在不久的将来得到解决。

1.“甲烷”一词中“烷”字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A. wán    B. wǎn    C. guán    D. guǎn

2.海底可燃冰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

3.第④段“燃烧后几乎不产生任何污染物质”一句中“几乎”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4.可燃冰开采利用不当将会造成哪些后果?

5.积累链接:环境,对于人类来说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我们都向往蓝天白云、青山碧水、鸟语花香的美好环境,请用连续的两句古诗文把你心中理想的生态环境描绘出来: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现代文阅读

芦苇花的温暖

佚名

置身河岸,远望河塘,河塘里开满了芦苇花,芦苇枯wěi了叶子,芦苇杆上顶着芦花,东倒西歪的,看上去头重脚轻,我有点害怕芦花在芦杆上跌下来,芦苇在微风中扭着轻盈的腰姿。

看见芦苇,不由得想起小时候的芦苇。那个时候家庭非常穷酸,穿不起棉鞋,为了我的脚不挨冻,父亲给我做了一双只用工夫不花钱币的茅窝。当时穿上茅窝,非常暖和。可是,到学校的时候,让几个女学生看稀罕了,围着我的脚指指点点,还捂着嘴偷笑,我估计到她们在丑化我。放学回家后,我脱了毛窝,气呼呼的把茅窝扔得老远。从此以后,同学给我起了“小茅窝”的外号,也就是糟蹋的意思,我在女生面前没了面子。

母亲看出我受损的自尊心。于是,在牙缝中节省,为我买了点棉布,纳上千层的鞋底,做了一双的棉鞋。穿上漂亮温暖的棉鞋,走在女同学的面前,得意而自尊了许多。可是,过不了几日,顽皮的我就把棉鞋踢坏了,大脚趾漏出了棉鞋外,这少不得母亲的责备和埋怨。

下雪的时候,是不能穿棉鞋的。父亲学着人家,给我做了一双高木屐,父亲做得小巧精致,美观大方,穿上既暖和,还能涉水,走在教室里咯噔咯噔的,走在同学面前“高人一等”。这回女生不笑话我了,冬天的日子里,我永远脱不下高木屐,连暖洋洋的晴天也穿着。白天顽皮得多了,木屐潮湿了,早晨起床的时候,母亲把芦花换上干燥的芦花垫。

那个时候,家里绝没有席梦思之类的,小木床上铺张光滑的柴席而已,柴席贴着身子,凉透人的心。父亲怕我们冷,割些芦花在阳光下日晒,再用绳子把芦花打成垫子铺在床上。我们睡在松软的床上,像席梦思一样,犹感温暖舒心惬意,夜里的梦做得香甜而遥远。

十五岁上高中的时候,县城收购芦苇花,三分钱一斤。因为有了市场需求,没几天,周围河塘的芦苇花一扫而光。为了增加家庭收入,我们自己能搞点小伙钱,星期天的时候,我陪母亲到离家很远的地方割芦花,中午野炊了自带的干粮。看不清芦苇的时候,我们满载了一车很沉的芦花。我想分担母亲的重负,母亲坚决不让我推车,她怕我推伤了,执意自己推车。拗不过母亲,我就用绳子在前面拉车。晚饭后,一家人在灯光下,抹芦苇叶子,夜很深了,才能全面打点好行装。

第二天天不亮,母亲为我和父亲煮点好吃的,父亲和我一同拖上芦花到五六十里的县城出售。卖了些银子,父亲在新华书店为我买了许多的复习资料,到商店为我买了漂亮的衣服。回家的路上,我骑车兴奋而激动。

看着芦苇,想起艰苦岁月的温暖,想起父母的一片恩情。我们和父母犹如芦苇和芦苇花,阳光的照耀下,我们在父母的怀抱中孕育成长以至飞扬,直至脱离父母,像芦花一样飘yì的很高很远,而父母像芦苇一样枯萎在河塘的泥土之中。

(文字材料来自起点中文网)

1.将文中拼音的汉字分别写出来。

枯wěi_______       飘yì_______

2.从文题“芦苇花的温暖”中,你是怎样理解“温暖”一词的?

3.快速浏览全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将“我”的经历补充完整。

穿“小茅窝”→____________________→卖芦苇花

4.本文在写法上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试就某一点作具体分析。

5.本文结尾划线句子“看着芦苇,想起艰苦岁月的温暖,想起父母的一片恩情”,“我”想起的恩情是指什么呢?假如你是文章中的“我”,你想对自己的父母说点儿什么?

6.积累链接:文章始终描写了“我”的一片艰苦的成长经历,诉说了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正如孟郊《游子吟》所言“谁言寸草心,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请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⑴请以“给最               的人的一封信”为题作文。

⑵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里,会拥有各种各样的陪伴:家人的陪伴,为我们的成长增加温暖与安全感;朋友的陪伴,使我们的成长不孤单;书籍的陪伴,让我们的日子诗意而美好……陪伴是最长情的的告别。请以陪伴为话题作文。

提示:将(1)中的       补充完整,例如:尊敬、感激、欣赏……;这封信,可以写给日日与你亲密相伴的亲人、师友,可以写给萍水相逢但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陌生人,也可以写给历史故事或文学作品中给你足够影响的“成长导师”……请写出你最想对他(她)说的话。

要求:①写成记叙文。②可以写你的经历、见闻,也可以写你的感悟、认识。③字数在600字左右。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查看答案

阅读《孙权劝学 》选段,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孙  权  劝  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始就学  乃:是;鲁肃过寻阳  及:等到

B. 非复吴下蒙(在名字前面加“阿”,有亲昵的味道);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古代对自家兄长的尊称)

C. 往事  见:了解;事  见:知晓

D. 目相待  刮:擦拭 ;肃拜蒙母  遂:终于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3.下面对选文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写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长进的故事。

B. 鲁肃与吕蒙的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二人的真实性情与融洽关系。

C. 鲁肃与吕蒙“结友而去”,从侧面表现了孙权劝学的结果以及吕蒙才略的惊人增长。

D. 鲁肃与吕蒙的对话,既从正面烘托出了孙权劝学的显著成效,也进一步告诉人们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4.本文和《诫子书》都是劝,请说说劝的内容和方法有何不同。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