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 芦苇花的温暖 佚名 置身河岸,远望河塘,河塘里开满了芦苇花,芦苇枯w...

现代文阅读

芦苇花的温暖

佚名

置身河岸,远望河塘,河塘里开满了芦苇花,芦苇枯wěi了叶子,芦苇杆上顶着芦花,东倒西歪的,看上去头重脚轻,我有点害怕芦花在芦杆上跌下来,芦苇在微风中扭着轻盈的腰姿。

看见芦苇,不由得想起小时候的芦苇。那个时候家庭非常穷酸,穿不起棉鞋,为了我的脚不挨冻,父亲给我做了一双只用工夫不花钱币的茅窝。当时穿上茅窝,非常暖和。可是,到学校的时候,让几个女学生看稀罕了,围着我的脚指指点点,还捂着嘴偷笑,我估计到她们在丑化我。放学回家后,我脱了毛窝,气呼呼的把茅窝扔得老远。从此以后,同学给我起了“小茅窝”的外号,也就是糟蹋的意思,我在女生面前没了面子。

母亲看出我受损的自尊心。于是,在牙缝中节省,为我买了点棉布,纳上千层的鞋底,做了一双的棉鞋。穿上漂亮温暖的棉鞋,走在女同学的面前,得意而自尊了许多。可是,过不了几日,顽皮的我就把棉鞋踢坏了,大脚趾漏出了棉鞋外,这少不得母亲的责备和埋怨。

下雪的时候,是不能穿棉鞋的。父亲学着人家,给我做了一双高木屐,父亲做得小巧精致,美观大方,穿上既暖和,还能涉水,走在教室里咯噔咯噔的,走在同学面前“高人一等”。这回女生不笑话我了,冬天的日子里,我永远脱不下高木屐,连暖洋洋的晴天也穿着。白天顽皮得多了,木屐潮湿了,早晨起床的时候,母亲把芦花换上干燥的芦花垫。

那个时候,家里绝没有席梦思之类的,小木床上铺张光滑的柴席而已,柴席贴着身子,凉透人的心。父亲怕我们冷,割些芦花在阳光下日晒,再用绳子把芦花打成垫子铺在床上。我们睡在松软的床上,像席梦思一样,犹感温暖舒心惬意,夜里的梦做得香甜而遥远。

十五岁上高中的时候,县城收购芦苇花,三分钱一斤。因为有了市场需求,没几天,周围河塘的芦苇花一扫而光。为了增加家庭收入,我们自己能搞点小伙钱,星期天的时候,我陪母亲到离家很远的地方割芦花,中午野炊了自带的干粮。看不清芦苇的时候,我们满载了一车很沉的芦花。我想分担母亲的重负,母亲坚决不让我推车,她怕我推伤了,执意自己推车。拗不过母亲,我就用绳子在前面拉车。晚饭后,一家人在灯光下,抹芦苇叶子,夜很深了,才能全面打点好行装。

第二天天不亮,母亲为我和父亲煮点好吃的,父亲和我一同拖上芦花到五六十里的县城出售。卖了些银子,父亲在新华书店为我买了许多的复习资料,到商店为我买了漂亮的衣服。回家的路上,我骑车兴奋而激动。

看着芦苇,想起艰苦岁月的温暖,想起父母的一片恩情。我们和父母犹如芦苇和芦苇花,阳光的照耀下,我们在父母的怀抱中孕育成长以至飞扬,直至脱离父母,像芦花一样飘yì的很高很远,而父母像芦苇一样枯萎在河塘的泥土之中。

(文字材料来自起点中文网)

1.将文中拼音的汉字分别写出来。

枯wěi_______       飘yì_______

2.从文题“芦苇花的温暖”中,你是怎样理解“温暖”一词的?

3.快速浏览全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将“我”的经历补充完整。

穿“小茅窝”→____________________→卖芦苇花

4.本文在写法上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试就某一点作具体分析。

5.本文结尾划线句子“看着芦苇,想起艰苦岁月的温暖,想起父母的一片恩情”,“我”想起的恩情是指什么呢?假如你是文章中的“我”,你想对自己的父母说点儿什么?

6.积累链接:文章始终描写了“我”的一片艰苦的成长经历,诉说了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正如孟郊《游子吟》所言“谁言寸草心,_____________”。

 

1.萎逸 2.①芦苇花在生活中带来的温暖;②芦苇花温暖了“我”的成长经历。 3.穿上棉鞋、睡芦花席。 4.能抓住全文线索、情感变化、心理描写等某一点进行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5.指父母在艰苦岁月中对“我”的一片成长关爱。对父母说的内容,能够联系生活实际来谈即可。 6.报得三春晖 【解析】 1.试题分析:字形题从表象上看主要考核双音节词语和成语,有时会考核三字的专业术语和熟语,从分类看主要考核音近字或形近字,音近字注意据义定形,形近字可以以音定形。运用的方法主要有对举、组词、读音、形旁辨形。如“萎”是上下结构的字,造字法为形声字,可根据形声字的特点来辨别字形。 2.试题分析:本题为结合文章内容理解文题关键词的词义。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能够根据语境推断词语的含义。“芦苇花的温暖”中的“温暖”指的是芦苇花在生活中带来的温暖及芦苇花温暖了“我”的成长经历。一定要在读懂文章内容后再作答。 3.试题分析:情节概括题,通篇阅读,分出层次,梳理情节,全盘把握,根据题干要求找出事件的中心内容,找到关键语句,或用自己的语言简洁概括。如第3、4段写穿上棉鞋;第5、6段写睡芦花席。 4.试题分析:题干要求写法试就文章的某一写法作具体分析。能抓住全文线索、情感变化、心理描写等某一点进行分析,言之有理即可。如结尾的写法,内容上是对父母不辞辛苦地为我们采集苇花缝制枕头的往事的感受;巧妙照应文章的题目,同时篇末点题,突出苇花意味着温暖的父母之爱。 5.试题分析:一问,“我”想起的恩情是指什么。从全文来看“恩情”指父母在艰苦岁月中对“我”的一片成长关爱。也可分析问题下文的议论即可得出答案。你想对自己的父母说点儿什么。应该从知恩感恩报恩的角度作答。 6.试题分析:考查理解性默写。顾名思义,理解了才能默写出来;理解了才能记得久、记得牢。只是摇头晃脑不加理解的背是没用的,因为你所记忆的东西,能用的地方,远远不止于默写这点范畴。所以平时一定要加强理解性默写的训练。根据题干与诗文内容选准诗句是作答的关键。本题给了上句,就容易作答了,要注意“晖”等字词的书写。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请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⑴请以“给最               的人的一封信”为题作文。

⑵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里,会拥有各种各样的陪伴:家人的陪伴,为我们的成长增加温暖与安全感;朋友的陪伴,使我们的成长不孤单;书籍的陪伴,让我们的日子诗意而美好……陪伴是最长情的的告别。请以陪伴为话题作文。

提示:将(1)中的       补充完整,例如:尊敬、感激、欣赏……;这封信,可以写给日日与你亲密相伴的亲人、师友,可以写给萍水相逢但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陌生人,也可以写给历史故事或文学作品中给你足够影响的“成长导师”……请写出你最想对他(她)说的话。

要求:①写成记叙文。②可以写你的经历、见闻,也可以写你的感悟、认识。③字数在600字左右。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查看答案

阅读《孙权劝学 》选段,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孙  权  劝  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始就学  乃:是;鲁肃过寻阳  及:等到

B. 非复吴下蒙(在名字前面加“阿”,有亲昵的味道);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古代对自家兄长的尊称)

C. 往事  见:了解;事  见:知晓

D. 目相待  刮:擦拭 ;肃拜蒙母  遂:终于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3.下面对选文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写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长进的故事。

B. 鲁肃与吕蒙的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二人的真实性情与融洽关系。

C. 鲁肃与吕蒙“结友而去”,从侧面表现了孙权劝学的结果以及吕蒙才略的惊人增长。

D. 鲁肃与吕蒙的对话,既从正面烘托出了孙权劝学的显著成效,也进一步告诉人们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4.本文和《诫子书》都是劝,请说说劝的内容和方法有何不同。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根据要求回答后面问题。

①整整的三年,他凑足了一百块钱!

②他不能再等了。原来的计划是买辆最完全最新式最可心的车,现在只好按着一百块钱说了。不能再等:万一出点什么事再丢失几块呢!恰巧有辆刚打好的车(定作而没钱取货的)跟他所期望的车差不甚多;本来值一百多,可是因为定钱放弃了,车铺愿意少要一点。祥子的脸通红,手哆嗦着,拍出九十六块钱来:“我要这辆车!”铺主打算挤到个整数,说了不知多少话,把他的车拉出去又拉进来,支开棚子,又放下,按按喇叭,每一个动作都伴着一大串最好的形容词;最后还在钢轮条上踢了两脚,“听听声儿吧,铃铛似的!拉去吧,你就是把车拉碎了,要是钢条软了一根,你拿回来,把它摔在我脸上!一百块,少一分咱们吹!”祥子把钱又数了一遍:“我要这辆车,九十六!”铺主知道是遇见了一个死心眼的人,看看钱,看看祥子,叹了口气:“交个朋友,车算你的了;保六个月:除非你把大箱碰碎,我都白给修理。保单,拿着!”

祥子的手哆嗦得更厉害了,揣起保单,拉起车,几乎要哭出来。拉到个僻静地方,细细端详自己的车,在漆板上试着照照自己的脸!越看越可爱,就是那不尽合自己的理想的地方也都可以原谅了,因为已经是自己的车了。把车看得似乎暂时可以休息会儿了,他坐在了水簸箕的新脚垫儿上,看着车把上的发亮的黄铜喇叭。他忽然想起来,今年是二十二岁。因为父母死得早,他忘了生日是在哪一天。自从到城里来,他没过一次生日。好吧,今天买上了新车,就算是生日吧,人的也是车的,好记,而且车既是自己的心血,简直没什么不可以把人与车算在一块的地方。

④怎样过这个“双寿”呢?祥子有主意:头一个买卖必须拉个穿得体面的人,绝对不能是个女的。最好是拉到前门,其次是东安市场。拉到了,他应当在最好的饭摊上吃顿饭,如热烧饼夹爆羊肉之类的东西。吃完,有好买卖呢就再拉一两个;没有呢,就收车;这是生日!

⑤自从有了这辆车,他的生活过得越来越起劲了。拉包月也好,拉散座也好,他天天用不着为“车份儿”着急,拉多少钱全是自己的。心里舒服,对人就更和气,买卖也就更顺心。拉了半年,他的希望更大了:照这样下去,干上两年,至多两年,他就又可以买辆车,一辆,两辆……他也可以开车厂子了!

⑥可是,希望多半落空,祥子的也非例外。

1.“整整的三年,他凑足了一百块钱!”这句话独立成段有什么作用?

2.文中画线句子体现了祥子怎样的心情?

3.选出下面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 选文节选自舒庆春《骆驼祥子》,小说描写了一个人力车夫的一生,反映了作者的关注和同情。

B. 选文是祥子第二次买车,文中的“双寿”指买车和生日。

C. 祥子把买车的日子当作自己的生日,表明了有纪念意义,也提醒自己不要忘记;昭示着他新生活(生命)的开始。

D. 选文把顶平凡的话调动得生动有力,给人一种“亲切、新鲜、恰当、活泼的味”。

4.第⑥段中的“希望”是指什么?(用选文中原文回答)“祥子的也非例外”在小说中是指哪一件事情?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根据要求回答后面的问题。

《叛逆是一柄闪亮的双刃剑》

与尖酸刻薄的班主任明争暗斗了整整一个学年后,我不得不因数学17分的“光辉事迹”被迫留级。母亲生怕我就此失学,急着四处托人,使我终于有了归处。

漫长的假期里,我想了很多很多。每每看到母亲那双暗藏泪光的眼睛,我心里总会掠过一丝莫名的苦楚。我决定一切重新开始,决定做一个懂事的孩子,决定走正常孩子的路线,决定用优异的成绩来回报辛劳的母亲。

开学第一天,我被安排到了教室角落的空位上。阳光穿过春日的树叶,斑驳地洒在窗台上,远处,有一群飞鸟在蓝天上盘旋。我心里恍然有了一种重获生机的喜悦。

第一节数学课,我虽然听得有些迷糊,但还是坚持把板书的内容抄到了笔记本上。对于我来说,这是从未有过的事情。

课后,前排男生聊得前仰后合,惟独我默然地坐在窗台旁,享受这份被集体忘却的孤独。有几次,我真想插上前去,和他们说上几句,并因此熟悉,成为日后无话不谈的好朋友。但我始终没有那样的勇气,他们颤抖的后背,像一面结实的墙,把我阻隔在了冰冷的世界。

下午体育课的时候,自由活动的哨声刚响,那些原本在我周围与我紧密相贴的同学们便一哄而散,将我抛在了广袤的操场上。

我坐在荒凉的台阶上,看远处的男生们狂奔,投篮,呐喊,尖叫。偶尔,会有一个棕色的篮球朝我飞来,我稳稳地将它接在掌中,朝远处的那群男生抛去。顷刻间,他们又恢复了喧闹,将前一秒的我深深忘却。

终于有一天,数学老师想到了我,问了我一个关于几何公式的问题。我站在众人的目光中,紧张得语无伦次。结果,我在这个陌生的环境里受到了第一个别样的惩罚,誊抄公式一百遍。

前排男生悄悄递来纸条:”需要帮忙吗?五十遍,十块钱,轻松帮你解决问题。”我顿时火了,将揉皱的纸团重重地砸到了他的脑袋上。

我们为此发生了激烈的争执。事后,我彻底被前排男生们孤立了。每次分发作业,我的作业本都会被他们扔在杂乱的讲台上。于是,我的作业本便经常是新的。

我留了长发,并誓死不剪。为了保持我原有的特立独行,我彻底放弃了数学课。班主任几次找我谈话,均无果而终,最后,在班里大肆批评,我是他生平所见过的最没出息、最叛逆的孩子。

清早,班上女生在校门外的岔路口遭歹徒抢劫,我信手提起砖头,只身狂追了整整三条街,最后气喘吁吁地将他制服。

录完笔供,已是中午一点多。我胡乱吃了碗清汤面,在网吧的沙发上睡了一个钟头,醒来后再三挣扎,自己到底要不要去上课。

刚进教室,便被一阵雷鸣般的掌声吓到了。前排男生一同高呼:“英雄!英雄!英雄!”

我笑笑,在众人的注视中低着头,走向教室的角落。一个精致的礼品盒,安静地躺在我的座位上;零乱的课桌,也不知何时被收理得整洁有序。

我几乎已经忘却了,自己是何时与他们融在一起的,自己又是何时剪短了头发,重新拾起数学课本,做一名循规蹈矩的中学生。

只是,我比谁都清楚,叛逆的孩子其实最为孤独。他们之所以坚持己见、特立独行,无非是想用这样的方式来获取旁人的关注。但谁又能料到,叛逆本身就是一柄闪亮的双刃剑,它在照亮别人眼睛的同时,也将持剑的孩子挡在了空无人迹的门外。

1.认真阅读全文,依照表格提示,补全对故事情节的概括。

留级后

“我” 决定不再叛逆

 

“我”从新选择叛逆

见义勇为后

 

 

 

2.文中塑造了“我”这个鲜明的形象,你感受到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1)一方面,“我”是一个                                              的孩子,

因为                                                                    

(2)另一方面,“我”还是一个                                          的孩子,

因为                                                                   

3.第⑨段划线句“我顿时火了,将揉皱的纸团重重地砸到了他的脑袋上”,请试着描写此时“我”的心理活动。

4.下列对本文内容和写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阳光穿过春日的树叶,斑驳地洒在窗台上,远处,有一群飞鸟在蓝天上盘旋”衬托了我在新环境中重获生机的喜悦心情。

B. 叛逆的孩子用坚持己见、特立独行这样的方式来获取旁人的关注的。

C. “我”主要因为品读到母亲眼中的苦楚和焦急而走出叛逆的沼泽,成为一个上进的孩子的。

D. 我勇敢地制服了抢劫的歹徒而成为同学们的“英雄”,我融入到同学中,成为了一名循规蹈矩的中学生。

5.品析下列加点词句的表达作用。

(1)与尖酸刻薄的班主任明争暗斗了整整一个学年后,我不得不因数学17分的“光辉事迹”被迫留级。

(2)但我始终没有那样的勇气,他们颤抖的后背,像一面结实的墙,把我阻隔在了冰冷的世界。

6.“我”认为“叛逆本身就是一柄闪亮的双刃剑,它在照亮别人眼睛的同时,也将持剑的孩子

挡在了空无人迹的门外。”请结合你的生活体验,谈谈你对“叛逆”的认识。

 

查看答案

古诗词默写填空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惟解漫天作雪飞。(韩愈《晚春》)

(2)深林人不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维《竹里馆》)

(3)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逢入京使》

(4)《木兰诗》描写战斗激烈,战争旷日持久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