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课堂上,老师问:“为什么人在冰面上行走,容易摔倒呢?”一生说:“因为冰面太光滑,...

课堂上,老师问:“为什么人在冰面上行走,容易摔倒呢?”一生说:“因为冰面太光滑,鞋面与冰面的摩擦力太小。”另一生说:“因为冰面太平坦,脚一打滑,便没有什么不平的东西阻止脚滑下去。”老师总结说:“是的,人在冰面上行走容易摔倒,是因为冰面光滑,缺少阻力;是因为冰面平坦,缺少坎坷。阻力、坎坷,这些看似有碍于前进的东西,却使我们走得更远更好。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促使我们成长,成就我们的往往是那些阻力、坎坷……”

请你根据对这段话的理解和感悟,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除诗歌外),不少于600字,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坎坷也美丽 坎坷是什么?是崎岖的小道?是陟峭的山路?抑或是那接踵而至的磨难?是的,坎坷给人们带来的是艰辛,是望而生畏。既艰辛,何来美? “在获致无比丰富的生命体验过程中,如若有一帆风顺,将会失去多少发自内心深处的无上的喜悦。唯有穿过坎坷幽深的山谷到达山顶时才会欣喜若狂。”海伦凯勒如果说。 生活中的平凡小事何尝不是如此呢?当你奋力拼搏打赢一场球赛时,当你刻苦勤奋而金榜题名时,当你为实现梦想,又艰难地迈出一步时,你会为成功的美丽光环而感到欣慰。与此同时,你是否注意到你洒落的汗水,在成功光环在这道彩虹的映衬下,更加熠熠生辉。 正是坎坷的艰辛,蕴含着那易被人忽视的美。在征服坎坷的过程中,我们曾努力过,拼搏过,也曾摸索过,探求过。重重坎坷之上,洒下了我们多少汗水,也印下了我们多少足迹…..终于,我们到达了旅途中的又一个驿站。当我们蓦然回首时,那成功的喜悦欣慰会再次涌于心际,那洒下的汗水和印染下的足迹,总会给我们留下永恒的回忆。正是有了坎坷的美,我们才会更加珍惜胜利的果实。 人生之路遍布坎坷,尤其是那座座耸毛主席云霄的高峰。只有将坎坷踩于足下,迈出前进的步履,才能到达高点,开辟一方新的天地。正是这一步步的攀行,我们的步履渐稳健,意志渐坚强。当一番新天地的景象呈现于眼前时,我们也许会暗自庆幸:多亏这美丽的坎坷--这通向制高点的阶梯。 真正的旅者明知坎坷是挑战,是艰辛,却执着地征服着坎坷。因为他深知:人生的瑰丽,正是从这平凡的坎坷中闪光。只有不倦地拔涉于坎坷之上,才能不断地超越自我,体会到生命的真谛。 如若道路平坦,一路顺风。那么,这旅途也许会十分乏味,那种跋涉的激情和信念会荡然无存,成功的光环会黯然失色,胜利的果实也会在不经意间悄然而逝。往昔如一张白纸,那么生命将会失去多少凌于琐事之上的色彩?人生又将失去多少难忘的回忆?是的,坎坷是美丽的。坎坷的美,是峭壁之颠的奇松,是寒冬里壮志凌风傲雪的腊梅,是茫茫戈壁中跃入眼帘的绿洲。蓝天白云的美固然诱人,但坎坷的美却弥足珍贵。瞧!草地上那蹒跚学步的小女孩,不正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么? 如果说人生是一张白纸,那重重坎坷是绚丽的色彩,你前进的脚步是一支画笔,那么这一切,不正是一幅色彩斑斓的风景画吗? 【解析】这是一篇材料作文,前面有一段关于坎坷的提示性语段,语段的主要内容是老师与学生的对话。我们写作的思路应在语段中寻找,只要能确定关键词语或者能分析出材料中的含义,本作文写作难度不大。可从四个方面可以来写:写关于坎坷的经历,写关于坎坷的感受,写关于坎坷的认识,写关于坎坷的体验。写作时可以列举对待坎坷的种种积极态度,写成气势雄浑、文笔飘逸的散文;可以叙述自己遭遇坎坷的经历,畅谈面对坎坷的感受和启迪;可以寓道理于故事,委婉地表达如何对待坎坷。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六、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新春走基层•家风是什么?》系列报道播出后,引起社会上的强烈反响。现在学校开展了以“家风家教大家谈”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完成以下任务。

1.下面是同学们搜集到的一些能代表古人“家风”“家训”的语句。请你选择感受最深的一则,并根据示例写出它的含意及蕴含的传统文化精神。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② 见老者,敬之;见幼者,爱之。

 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

示例: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意指衣食来之不易,不能浪费。它蕴含了我国传统文化中勤俭节约的精神。

2.有同学对“重拾家风”不以为然,提出反面观点,他认为现在谈家风,并没有多大意义。家风大多是要把人培养成好人、老实人,可现实社会常常“老实人吃亏”。请从正面谈谈你的观点,强调“重拾家风”的重要性。

 

查看答案

五、阅读《雪白》一文,完成下列小题。

叫人感念和思痛的东西越来越多了。比如雪。

在我印象里,雪是世界上最辽阔、最庄严、最有诗意和神性的覆盖。她使我隐约想到了“圣诞、人类、福祉、博爱、命运”这些宗教意味很浓的词。

那神秘无限的洁白,庞大的包容一切的寂静,纯银般安谧、祥和的光芒,浑然天地、梦色绝尘的巍峨与澄明……

拿什么更美的形容她呢?她已被拿去形容世间最美的意境了。

童年时,我心里涨满了雪,比大地上的棉花还要多。那时候,大地依然贫穷,贫穷的孩子常常想:要是地里的雪全变成棉花该多好啊!如今,我们身上有的是厚厚的棉了;而大地,却失去了那相濡以沫的洁白。

那时候,一个冬天常常有好几场惊心动魄的雪。有时不舍昼夜地下,天凛地冽,银装素裹。夜晚白得耀眼,像火把节,像过年,令人亢奋。记得初中语文里有篇《夜走灵官峡》,开头即“纷纷扬扬的大雪又下了一整夜……”

那盛大的雪况,现在忆起来很有些隐隐动容和“俱往矣”的悲壮。不知今天的孩子会不会问:真有那么多雪么?

是真的,雪不仅多,而且美得痛心。

记得小学班里有个家境很穷的女生,又瘦又黑,像棵细细的老也长不大的豆芽儿。一次作文课上她灵机一动把雪比喻成了“雪花膏”,她说:“那天夜里,我看见天上飘起了雪花膏……”她念的时候同学全笑了,连老师也哧哧笑了,说她是异想天开。于是老师给我们讲“异想天开”是什么意思。老师讲“异想天开”时女生趴在水泥桌上(当时课桌是用水泥板搭的)呜呜哭了……不久,她因贫穷辍了学。

许多年后,一个偶然的机会使我记起了这件事。我猛然发现那个“雪花膏”的比喻其实多么生动而富有诗意啊!

雪,雪花膏的雪,女孩子的雪。

在我所见过的比喻中,这是最珍贵的一个。

要知道当时穷人家是买不起雪花膏的。美丽的如泣如诉的雪花膏。

不知从何时起,有个声音问:我们的雪呢?

从前的梦想,有的很快就兑现了。比如棉花,比如雪花膏和课桌……一些虽遥遥无期,但我们并不苛求,慢慢来,一切都会有的,没有的都会有的……

是的,我们相信。但另一个事实是:我们曾经有过的,现在却没有了。

比如雪。我们有了无数的雪花膏,比雪花膏还雪花膏的雪花膏,可我们的雪呢?那“千树万树梨花开”的雪呢?

偶尔碰上一回,可那是怎样的情景啊!

稀稀落落粉针或沫状碎屑,仿佛老人凋谢的胡须,给风一击,给地面轻轻一震,即消殒了。

这哪里是雪?分明是雪的骸,死去的雪。

衰败的迹象即是这时显露的。我留意到了冬日的憔悴、大地的烦躁、空气的郁闷、没有冰的河床、树的稀少和鸟的惊恐……眯起眼睛,我认出菜叶上的药斑,阳光中的尘埃和可疑的飞来飞去的阴影……

从前不是这样子的。

纯洁简美的东西愈来愈少。人类创造着一切也破坏着一切,许多优雅的本色和古典的秩序被打碎了、颠覆了,包括季节、生态、秩序、规矩、操守……我们狂妄地征伐却失去了判断,拼命地拥有又背叛着初衷;我们消灭了贫穷还消灭了什么?

这是个欲望大得惊人的掘金年代。抒情的方式正在消失。只有物的欲望。

我感到了不安,感到了冬天背后那双忧郁的眼睛。那些威胁她的莫名危险……我开始了怀念,怀念那些流逝和将要流逝的东西,比如童年、雪、本色,比如村庄、野地、棉布的经纬、流动的水……

1.本文开头写到“叫人感念和思痛的东西愈来愈多了。比如雪”,根据全文内容,请分条概述作者感念雪的原因。

2.本文以“雪”为线索,由雪及人,由雪及事,由雪及现实,请概括作者情感态度的变化。

3.联系上下文,体会“这哪里是雪?分明是雪的骸,死去的雪”这句话的含意。

4.使作者“感到了不安”的东西有哪些?请作简要阐述。

 

查看答案

填空。

(1)气蒸云梦泽,_____________________。(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2)_____________________,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3)青树翠蔓,_____________________,参差披拂。(柳宗元《小石潭记》)

 

查看答案

把上面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如母子异方,便为永诀。吾与禹锡执友,何忍见其若是?”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元和十年,例移为柳州刺史。时郎州司马刘禹锡得播州刺史,制书下,宗元谓所亲曰:“禹锡有母年高,今为郡蛮方,西南绝域,往复万里,如何与母偕行。如母子异方,便为永诀。吾与禹锡执友,何忍见其若是?”即草奏章,请以柳州授禹锡,自往播州。会裴度亦奏其事,禹锡终易连州。

柳州土俗,以男女质钱,过期则没入钱主,宗元革其乡法。其已没者,乃出私钱赎之,归其父母。江岭间为进士者不远数千里皆随宗元师法凡经其门必为名士。元和十四年十月五日卒,时年四十七。观察使裴行立为营护其丧及妻子还于京师,时人义之。

【注释】①例移:古代官员按惯例调任;②播州:今贵州遵义,当时为偏远荒凉的地方;③质:抵押;④没:没收;⑤师:学习;⑥营护:料理,护送。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西南域(与世隔绝的)    B. 奏章(起草)

C. 裴度亦奏其事(恰逢)    D. 时人之(正义)

2.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江岭间为进士者/不远数千里皆随/宗元师法凡经/其门必为名士

B. 江岭间为进士者/不远数千里皆随宗元师法/凡经其门/必为名士

C. 江岭间为进士者不远数千里/皆随宗元师/法凡经/其门必为名士

D. 江岭间为进士者不远数千里/皆随宗元/师法凡经其门/必为名士

3.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禹锡终易连州”是说刘禹锡最终和柳宗元交换去连州上任了。

B. 柳宗元为官,能为民办实事,比如革除地方陋习。

C. 柳宗元的才学远近闻名,很多人慕名而来向他学习。

D. 本文写出了柳宗元为友、为官、为师三方面的优秀品质,给人深刻的教益。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