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六、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新春走基层•家风是什么?》系列报道播出后,引起社会上的...

六、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新春走基层•家风是什么?》系列报道播出后,引起社会上的强烈反响。现在学校开展了以“家风家教大家谈”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完成以下任务。

1.下面是同学们搜集到的一些能代表古人“家风”“家训”的语句。请你选择感受最深的一则,并根据示例写出它的含意及蕴含的传统文化精神。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② 见老者,敬之;见幼者,爱之。

 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

示例: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意指衣食来之不易,不能浪费。它蕴含了我国传统文化中勤俭节约的精神。

2.有同学对“重拾家风”不以为然,提出反面观点,他认为现在谈家风,并没有多大意义。家风大多是要把人培养成好人、老实人,可现实社会常常“老实人吃亏”。请从正面谈谈你的观点,强调“重拾家风”的重要性。

 

1.示例:我选①,意指天刚亮就起来打扫庭堂院落。蕴含了中华民族勤劳、持家的传统文化精神;我选②,意指遇见老人要尊敬,遇见小孩要爱护。蕴含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尊老爱幼的思想;我选③,意指一个优良的家庭要传承下去,无非“积善”与“读书”。蕴含了古人崇尚行善积德,重视读书教育的优良文化传统。 2.某种意义上说,重拾家风就是重拾价值观。家风可以内化为道德伦理,外化为行为规范。家风正,则社会风气自然得到改善。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时,要联系实际生活,多结合生活细节。①句强调对自家住所的清洁维护,体现的是一种对家庭环境保持清洁的优良传统。②句强调对所有老人和孩子都要怀有怜爱之心,体现尊老爱幼的传统。③句强调积善和读书对家族传承的重要性。 2.本题考查对事物的辩证思考能力。解答时,要先亮明观点,再给出证据即可。重拾家风不是让人当老实人,而是当堂堂正正的,有正确价值判断的人。宣扬重拾家风,不仅对个人有益处,对整个社会更是有益处。当越来越多的人重拾家风,在道德上好好培养自己,社会上的不正当行为就会越来越少,也会受到越来越多的来自正义一方、有道德一方的支持。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五、阅读《雪白》一文,完成下列小题。

叫人感念和思痛的东西越来越多了。比如雪。

在我印象里,雪是世界上最辽阔、最庄严、最有诗意和神性的覆盖。她使我隐约想到了“圣诞、人类、福祉、博爱、命运”这些宗教意味很浓的词。

那神秘无限的洁白,庞大的包容一切的寂静,纯银般安谧、祥和的光芒,浑然天地、梦色绝尘的巍峨与澄明……

拿什么更美的形容她呢?她已被拿去形容世间最美的意境了。

童年时,我心里涨满了雪,比大地上的棉花还要多。那时候,大地依然贫穷,贫穷的孩子常常想:要是地里的雪全变成棉花该多好啊!如今,我们身上有的是厚厚的棉了;而大地,却失去了那相濡以沫的洁白。

那时候,一个冬天常常有好几场惊心动魄的雪。有时不舍昼夜地下,天凛地冽,银装素裹。夜晚白得耀眼,像火把节,像过年,令人亢奋。记得初中语文里有篇《夜走灵官峡》,开头即“纷纷扬扬的大雪又下了一整夜……”

那盛大的雪况,现在忆起来很有些隐隐动容和“俱往矣”的悲壮。不知今天的孩子会不会问:真有那么多雪么?

是真的,雪不仅多,而且美得痛心。

记得小学班里有个家境很穷的女生,又瘦又黑,像棵细细的老也长不大的豆芽儿。一次作文课上她灵机一动把雪比喻成了“雪花膏”,她说:“那天夜里,我看见天上飘起了雪花膏……”她念的时候同学全笑了,连老师也哧哧笑了,说她是异想天开。于是老师给我们讲“异想天开”是什么意思。老师讲“异想天开”时女生趴在水泥桌上(当时课桌是用水泥板搭的)呜呜哭了……不久,她因贫穷辍了学。

许多年后,一个偶然的机会使我记起了这件事。我猛然发现那个“雪花膏”的比喻其实多么生动而富有诗意啊!

雪,雪花膏的雪,女孩子的雪。

在我所见过的比喻中,这是最珍贵的一个。

要知道当时穷人家是买不起雪花膏的。美丽的如泣如诉的雪花膏。

不知从何时起,有个声音问:我们的雪呢?

从前的梦想,有的很快就兑现了。比如棉花,比如雪花膏和课桌……一些虽遥遥无期,但我们并不苛求,慢慢来,一切都会有的,没有的都会有的……

是的,我们相信。但另一个事实是:我们曾经有过的,现在却没有了。

比如雪。我们有了无数的雪花膏,比雪花膏还雪花膏的雪花膏,可我们的雪呢?那“千树万树梨花开”的雪呢?

偶尔碰上一回,可那是怎样的情景啊!

稀稀落落粉针或沫状碎屑,仿佛老人凋谢的胡须,给风一击,给地面轻轻一震,即消殒了。

这哪里是雪?分明是雪的骸,死去的雪。

衰败的迹象即是这时显露的。我留意到了冬日的憔悴、大地的烦躁、空气的郁闷、没有冰的河床、树的稀少和鸟的惊恐……眯起眼睛,我认出菜叶上的药斑,阳光中的尘埃和可疑的飞来飞去的阴影……

从前不是这样子的。

纯洁简美的东西愈来愈少。人类创造着一切也破坏着一切,许多优雅的本色和古典的秩序被打碎了、颠覆了,包括季节、生态、秩序、规矩、操守……我们狂妄地征伐却失去了判断,拼命地拥有又背叛着初衷;我们消灭了贫穷还消灭了什么?

这是个欲望大得惊人的掘金年代。抒情的方式正在消失。只有物的欲望。

我感到了不安,感到了冬天背后那双忧郁的眼睛。那些威胁她的莫名危险……我开始了怀念,怀念那些流逝和将要流逝的东西,比如童年、雪、本色,比如村庄、野地、棉布的经纬、流动的水……

1.本文开头写到“叫人感念和思痛的东西愈来愈多了。比如雪”,根据全文内容,请分条概述作者感念雪的原因。

2.本文以“雪”为线索,由雪及人,由雪及事,由雪及现实,请概括作者情感态度的变化。

3.联系上下文,体会“这哪里是雪?分明是雪的骸,死去的雪”这句话的含意。

4.使作者“感到了不安”的东西有哪些?请作简要阐述。

 

查看答案

填空。

(1)气蒸云梦泽,_____________________。(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2)_____________________,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3)青树翠蔓,_____________________,参差披拂。(柳宗元《小石潭记》)

 

查看答案

把上面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如母子异方,便为永诀。吾与禹锡执友,何忍见其若是?”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元和十年,例移为柳州刺史。时郎州司马刘禹锡得播州刺史,制书下,宗元谓所亲曰:“禹锡有母年高,今为郡蛮方,西南绝域,往复万里,如何与母偕行。如母子异方,便为永诀。吾与禹锡执友,何忍见其若是?”即草奏章,请以柳州授禹锡,自往播州。会裴度亦奏其事,禹锡终易连州。

柳州土俗,以男女质钱,过期则没入钱主,宗元革其乡法。其已没者,乃出私钱赎之,归其父母。江岭间为进士者不远数千里皆随宗元师法凡经其门必为名士。元和十四年十月五日卒,时年四十七。观察使裴行立为营护其丧及妻子还于京师,时人义之。

【注释】①例移:古代官员按惯例调任;②播州:今贵州遵义,当时为偏远荒凉的地方;③质:抵押;④没:没收;⑤师:学习;⑥营护:料理,护送。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西南域(与世隔绝的)    B. 奏章(起草)

C. 裴度亦奏其事(恰逢)    D. 时人之(正义)

2.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江岭间为进士者/不远数千里皆随/宗元师法凡经/其门必为名士

B. 江岭间为进士者/不远数千里皆随宗元师法/凡经其门/必为名士

C. 江岭间为进士者不远数千里/皆随宗元师/法凡经/其门必为名士

D. 江岭间为进士者不远数千里/皆随宗元/师法凡经其门/必为名士

3.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禹锡终易连州”是说刘禹锡最终和柳宗元交换去连州上任了。

B. 柳宗元为官,能为民办实事,比如革除地方陋习。

C. 柳宗元的才学远近闻名,很多人慕名而来向他学习。

D. 本文写出了柳宗元为友、为官、为师三方面的优秀品质,给人深刻的教益。

 

查看答案

阅读《俗文化的广告传播》,完成下列小题。

⑴什么是俗文化?汉字的“俗”是由“人”和“谷”两个字组成的,意为人要吃饭,人和谷子在一起就是“俗”。可见,“俗”就是指大众的日常的现实生活,具体包括俗人、俗事、俗物、俗心、俗举、俗话等。从这一角度看,俗文化自然就是指与世俗生活密切相关的文化了,相似的称呼有民间文化、平民文化、市井文化等。广告是一种信息传播,也是一种文化传播。广告与俗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许多广告中蕴涵着俗文化,借俗文化实现传播目的,同时也影响着俗文化的发展。

⑵作为俗文化的重要表现,民间心理在广告中的表现非常典型。首先是安土重家的心理。宗法制的熟人社会给人们一种自适的安全感,因此人们不习惯在流浪中追寻生活,安土重家的心理十分强烈。展现这种心理的广告作品很多,如孔府家酒广告,“孔府家酒,叫人想家”深深道出了久别故里的游子情。二是趋同求稳的心理。这种心理在中国民众中普遍存在。“神州行”广告中葛优的独白“这就跟进饭馆一样,一条街上,哪家人多我进哪家”,所借用和针对的正是趋同求稳的国民心理。三是敬官畏上的心理。中国民众经历了长期的封建专制,对官员普遍有一种敬畏加羡慕的心理。许多广告都牵强附会乃至胡编乱造地挂上皇家招牌,正是迎合或者说利用了这一点。

⑶当然,广告在传播俗文化的同时也影响、改变了俗文化。其影响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一是渲染与强化作用。民众有所好,广告必甚焉。如以节庆为背景的广告,节日未至,它已铺天盖地渲染节日的喜庆气氛,以唤起观众对于传统民俗的认同,引导受众的消费动机。这类广告冲击着受众,无形中也对俗文化起了积极的渲染与强化作用。二是贬抑与扭转作用。如果说前面所述是广告对俗文化的“扬”,这里谈的则是广告对俗文化的“弃”。近年来西方节日在我国的影响不断扩大,国内商家经常借机大做广告,诱导消费者追随异域文化情境,这些洋节日在我国城市青年一代中甚至出现了反客为主的趋势。再如,麦当劳近年在中国大做广告,受广告传播的影响,不少中国家长形成了这样的认识:疼孩子就带孩子去吃麦当劳。这些都对中国的节日、饮食等文化带来了冲击。

⑷作为大众文化的一种表现,广告有意追随俗文化、利用俗文化,以求给受众熟悉感,增加广告的亲和力;而广告中的文化内容,特别是其中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经过传播会渗透到受众心里,反作用于社会文化。俗文化的广告传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广告表现粗俗,内容误导大众。那么在广告文化盛行的今天,如何优化俗文化的广告传播?我们认为,一方面广告人要强化社会责任感,切莫以媚俗、滥俗的方式表现庸俗、鄙俗的内容,因为这既是对俗文化的歪曲,也是对社会责任的轻视。作为大众传媒之一的广告在传播商业信息的同时还必须顾及人文教化的责任,不能唯利是图。另一方面政府部门要完善相关法规,加强对广告的引导和监管,及时处罚违法俗广告,促进广告与俗文化的和谐发展。

1.关于“俗文化的广告传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俗文化内容丰富,常常蕴涵在广告中,使得广告实现传播目的。

B. 俗文化就是指与大众的日常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文化,它与广告密不可分。

C. 安土重家、趋同求稳、敬官畏上等民间心理是俗文化的重要表现,很多广告的设计就是利用了这些心理。

D. 广告在传播俗文化的同时也影响、改变了俗文化,甚至给俗文化带来了冲击。

2.下列不能体现广告对俗文化的“弃”的一项是 (     )

A. 国内商家借洋节日大做广告,诱导消费者追随异域文化情境,导致洋节日在我国城市青年一代中甚至出现了反客为主的趋势。

B. 麦当劳等洋快餐的广告宣传,促使中国家长对其过度追捧,这对中国的饮食文化产生了冲击。

C. 广告中的文化内容,特别是其中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经过传播渗透到受众心里,反作用于社会文化。

D. 有些广告以媚俗、滥俗的方式表现庸俗、鄙俗的内容,造成对俗文化的歪曲和对大众的误导。

3.下列说法符合原文观点的一项是 (     )

A. 只要迎合或利用好民间心理,俗文化就能借助广告引导消费,实现积极的宣传目的。

B. 神州行、挂皇家招牌等广告投受众之所好,实现了商业宣传的目的;同时也对俗文化起了积极的渲染与强化作用。

C. 广告是大众传媒之一,既要传播信息也要传播文化,当下广告传播面临的问题就是表现粗俗,内容误导大众。

D. 对俗文化而言,广告传播是把双刃剑,只有广告人和政府部门共同努力,才能使俗文化的广告传播得以优化。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