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马说》对比阅读回答下列小题 【甲】①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

阅读《马说》对比阅读回答下列小题

【甲】①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七年,入见,帝从容问曰:“卿得良马否?”飞曰:“臣有二马,日啖刍豆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不受。介而驰,初不甚疾,比行百里始奋迅,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鞍甲而不息不汉,若无事然。此其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不幸相继以死。今所乘者,日不过数升,而秣不择粟,饮不择泉,揽未安,踊跃疾驱,甫百里,力竭汗揣,殆欲毙然。此其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驽纯之材也。”帝称善,曰:“卿今议论极进。”

【注释】①帝:宋高宗赵构,此次谈话后遂封岳飞为太尉。②介:备上鞍甲。③褫(chǐ):脱去,卸下。④秣:喂食。

1.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1)之不以其道_____(2)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_________

(3)行百里始奋迅_______(4)褫鞍甲而不息不______

2.用斜线(/)为乙文中画浪线的句子标出两处停顿。

受 大 而 不 苟 取 力 裕 而 不 求 逞 致 远 之 材 也

3.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2)然非精洁则不受。

4.两段文字表面谈马,实则都告诉人们什么道理?结合具体实例,谈谈你对这个道理的认识。

 

1.驱使同“饲”喂养等到流汗 2.受 大 而 不 苟 取 /力 裕 而 不求 逞 /致 远 之 材 也 3.(1)只是在马夫的手里受屈辱,和普通的马一样一起死在马厩里。 (2)然而(如果)不是精致、洁净就不接受。 4.告诉人们要善于识别人才、选拔人才、任用人才、重视人才(不要不识人才)的道理。 第二问可以从正面答善于识别人才和正确使用人才的好处,也可以从反面答不善于识别和使用人才的坏处,可以谈如何选拔人才,也可以谈如何用好人才留住人才,要结合具体事例(人物或事件)来谈,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甲)选自《韩愈文选》 作者:韩愈 年代:唐 (乙)选自《宋史》 作者:脱脱 年代:元 参考译文: (甲)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因此即使有名贵的马,只能辱没在马夫的手里,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饲养马的人不懂得它有能日行千里的能力而像普通的马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品德就显现不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驱使千里马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这世上)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乙)绍兴七年,岳飞面君,宋高宗从容地问:“你是否得到良马?”岳飞答复说:“我本来有两匹良马,它们每天要吃洁净的草料小豆数斗,要喝清澈的泉水一斛,若不是干净良好的食料或饮料,它们宁可挨饿而不接受。装上鞍甲,骑着它起跑,初时并不是很快,等到跑上百里,才奔驰奋进。从中午跑到黄昏,还可以多跑两百里。此时卸下鞍甲,它既不喘气,也不出汗,展现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这是因为它们度量大却不贪随便之食,精力充沛却不逞一时之勇。它们是跑远路的良驹啊!可是,不幸的是,它们在历次战役中已相继死了。目前我所骑的马就差多了,它每天吃的粮食只有数升,对食料从不挑剔,对饮用的水也不作选择。拉住缰绳还未坐稳,就跳跃起来迅速奔跑,刚刚百里,就力气用尽流汗喘息,几乎像要死了一样。这是因为它度量小,所以摄取的食物虽少却容易饱和,喜爱逞强但却外强而中干。它只是平庸低劣的马而已!”宋高宗听了称好,说:“你今天说的话非常好。” 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课外文言文的词语解释既要充分调动知识积累,回忆该词的常用义,还要结合上下文来判断。其中“食”是通假字,通“饲”,喂养的意思。 2.本题考查先生文言断句的能力。做“断句题”要通读全句,理解句子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这个句子的意思是:它食量大,但不乱吃;力气大,但不乱用,这才是日行千里的好马啊。故停顿应为: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其中“骈”是“两马并驾”的意思,“然”表示“转折”。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催, 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 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 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 提携玉龙为君死。

1.发挥你的联想和想象,描绘首联所展现的画面。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4分)

中小学生网络使用情况调查表

 

上网时间、年龄

上网目的

调查

项目

每天都上网的学生

平均每天上网2小时

10岁以前触网

聊天交友

看动漫、电影下载音乐

玩网络游戏

学习、写日记博客

所占

比例

82.9%

70.4%

61%

29.1%

49.8%

40%

58.3%

 

【小题1】根据上表,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至少写两条):                                

 

根据以上结论,结合自己的体会,向中小学生提出两条合理的建议。

 

 

 

查看答案

①武松正走,看看酒涌上来,便把毡笠儿背在脊梁上,将哨棒绾在肋下,一步步上那冈子来。回头看这日色时,渐渐地坠下去了。此时正是十月间天气,日短夜长,容易得晚。武松自言自说道:“那得甚么大虫?人自怕了,不敢上山。”

②武松走了一直,酒力发作,焦热起来。一只手提着哨棒,一只手把胸膛前袒开,踉踉跄跄,直奔过乱树林来。见一块光挞挞大青石,把那哨棒倚在一边,放翻身体,却待要睡,只见发起一阵狂风来。那一阵风过处,只听得乱树背后扑地一声响,跳出一只吊睛白额大虫来。武松见了,叫声:“阿呀!”从青石上翻将下来,便拿那条哨棒在手里,闪在青石边。那个大虫又饥又渴,把两只爪在地下略按一按,和身望上一扑,从半空里撺将下来。武松被那一惊,酒都做冷汗出了。

③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只一闪,闪在大虫背后。那大虫背后看人最难,便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一掀,掀将起来。武松只一躲,躲在一边。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却似半天里起个霹雳,振得那山冈也动,把这铁棒也似虎尾,倒竖起来只一剪。武松却又闪在一边。原来那大虫拿人,只是一扑,一掀,一剪;三般提不着时,气性先自没了一半。那大虫又剪不着,再吼了一声,一兜兜将回来。

④武松见那大虫复翻身回来,双手抡起哨棒,尽平生气力只一棒,从半空劈将下来。只听得一声响,簌簌地将那树连枝带叶劈脸打将下来。定睛看时,一棒劈不着大虫。原来打急了,正打在枯树上,把那条哨棒折做两截,只拿得一半在手里。那大虫咆哮,性发起来,翻身又只一扑,扑将来。武松又只一跳,却退了十步远。那大虫恰好把两只前爪搭在武松面前。武松将半截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紧紧地揪住,一按按将下来。那只大虫急要挣扎,被武松尽气力纳定,那里肯放半点儿松宽。

⑤武松把只脚望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那大虫咆哮起来,把身底下爬起两堆黄泥,做了一个土坑。武松把那大虫嘴直按下黄泥坑里去,那大虫吃武松奈何得没了些气力。武松把左手紧紧地揪住顶花皮,偷出右手来,提起铁锤般大小拳头,尽平生之力,只顾打。打到五七十拳,那大虫眼里、口里、鼻子里、耳朵里,都迸出鲜血来。那武松尽平昔神威,仗胸中武艺,半歇儿把大虫打做一堆,却似挡着一个锦皮袋。当下景阳冈上那只猛虎,被武松没顿饭之间,一顿拳脚,打得那大虫动弹不得,使得口里兀自气喘。

⑥武松放了手,来松树边寻那打折的棒橛,拿在手里;只怕大虫不死,把棒橛又打了一回。那大虫气都没了,武松再寻思道:“我就地拖得这死大虫下冈子去。”就血泊里双手来提时,那里提得动,原来使尽了气力,手脚都苏软了。

1.武松的绰号是_____。他后来在二龙山落草,山寨的大头领的_____

2.“文似看山不起平”,作者是如何把武松打虎的过程写的波澜起伏的?

3.赏析第段中画线的句子。

4.武松打死老虎之后吗,为什么拖不动老虎?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查看答案

默写

①一堆堆乌云,____________,在无底的大海上燃烧。大海抓住闪电的箭光,______________

②没有婆娑的姿态,____________________ 。茅盾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举杯消愁愁更愁。   李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⑤其为人也,_________________,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___________________,非宁静无以致远。

⑦无丝竹之乱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 伊拉克局势能不能稳定下来,是联合国工作人员返回巴格达的基本条件。

B. 为防止不再发生类似的伤害事故,学生中心采取了很多安全措施。

C. 通过阅读这一单元的几篇文章,使我认识到人要与动物、环境和谐相处。

D. “神舟”十号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和顺利返回,是载入中华民族史册的不朽盛事。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