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回到故乡见到亲人,在外漂泊多年...

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回到故乡见到亲人,在外漂泊多年的他终于忍俊不禁流下了辛酸的泪水。

B. 在学习上,他虚心好学,见异思迁,因此取得了优异成绩。

C. 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D. 他花了10分钟时间才完成这份试卷中的第1小题,真是小题大做

 

C 【解析】本题考查成语的使用,学生要明确成语的意思及用法,在具体语境中体会成语使用的正确与否。成语在句中要使语言表达更准确,简洁,要和句子所表达的感情色彩相一致。A项“忍俊不禁”意思是忍不住地笑,用在句中不恰当;B项“见异思迁”指意志不坚定,喜爱不专一,用法不当;D项“小题大做”比喻不恰当地把小事当作大事来处理,有故意夸张的意思,用在句中不恰当。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仲春和暖,粉白娇艳的桃花杏花争妍斗艳,直挺秀qí_______的白杨树力争上游……zhù________立其间,青春的你是否会激起满怀热chén_______,在求知的道路上心无旁wù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周恩来说过,“任何新生事物在开始时不过是一枝幼苗,一切新生事物之可贵,就因为在这新生的幼苗中,有无限的活力在成长,成长为巨人,成长为力量。”青春年少的我们在成长为“巨人”的道路上,有着无数的见证者,同时也是我们前进的助推器。

请以“      见证我成长”为题,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一篇文章。

【提示与要求】

(1)请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词语,把题目补充完整,如:时光、泪水、脚印、挫折、门前小树等。

(2)自定立意,写出你的经历、感悟、认识。

(3)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进行写作

(4)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信息

(5)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6)考虑到内容的充实,文章不要少于600字。

 

查看答案

【甲】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出师表》节选)

【乙】

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

(《三国志·诸葛亮传》节选)

1.解释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1)耕于南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遂许先帝以驱驰               驱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后倾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百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尽忠益时者仇必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文中作者主要列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两件事;【乙】文中主要叙述了诸葛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治国才略。

4.结合【甲】【乙】两文分析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查看答案

助人应追求润物无声的境界

杨国营

①倘若需要他人资助,你是希望在大庭广众之下以弱者的姿态公开向对方求助,还是希望对方能在静静伸出援手的同时替你保护隐私?答案恐怕显而易见。

②近日,中国科技大学实行了十几年的“隐形资助”政策,赢得众多网民点赞。原来,该校通过校园卡消费数据统计,对每月就餐60次以上,平均每次费用分别在4.0元和3.7元以下的男、女生,发放160元生活补助。“隐形资助”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得到了实实在在的补助,同时保护了年轻学子们敏感的自尊心,让他们感受到了“润物细无声”式的关爱。此举拉近了学生与母校间的心理距离,彰显了大学的人文关怀,受到普遍赞誉是意料当中的事。

③但可惜的是,并不是每一所学校都有这样的认知高度。以学生补助为例,上网随意检索,就能查到媒体曝光的不少“反面教材”:让学生公开演讲,哭穷比惨,甚而引发一些学生为了得到补助而造假、作秀。学校这类做法屡屡受到批评,因为它隐含着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歧视,侵犯了学生的人格尊严。如此一来,即便学生获得了资助,他们对学

④“不食嗟来之食”的故事在我国广为人知,可见古人早在千百年前就知道,即便对暂时处于困境中的人施以援助,也不能无视被援助者的感受。否则,援助就可能在不经意间蜕化为冰冷的施舍,对于被援助者可能是难以承受之重。最近,甘肃定西残疾高考生魏祥牵动着无数国人的心。

⑤上周,魏祥被清华大学正式录取。这无疑是一个充满正能量的教育好故事:学生身残志坚、自立自强,高校关爱学子、尽显风范。但与此同时,社会的过度关注,也让魏祥母子承受了较大压力。这值得我们重视和反思。即便是善意,也要以更为妥善的方式传递,尤其要注意保护当事人的隐私,呵护其自尊心。

⑥助人为快乐之本,但助人者的快乐,也要建立在尊重被帮助者的前提之上。前几年,“暴力慈善”在社会上引发争议,受到不少批评,原因即在于此。没有人强大到可以不需要任何人的帮助,也没有人弱小到不能在任何方面给他人以帮助。现实生活中,几乎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帮助过他人,也或多或少地得到过他人的帮助。如果我们换位思考,把自己摆在被帮助者的位置,或许就会多一份仁慈与敬畏。

(选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文章第⑤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3.谈谈你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

4.纵观全文,你认为怎样“助人”才能达到作者所说的“润物无声的境界”?

 

查看答案

又见炊烟

邵继同

离开老家很多年了,很多的事慢慢地淡忘在记忆里。可是老家的袅袅炊烟却镌刻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清晰如昔。那灰白色的烟雾像轻轻纱,笼罩着静谧的村庄,带给我无限的温暖和美好的回忆。

②每天清晨,村里最生动、鲜活的画面是家家户户烟囱里冒出的淡淡的炊烟,而不是鸟叫鸡鸣牛哞狗吠。母亲每天都起得很早,天不亮就开始做饭,刚开始生火时母亲通常用稻草引火,此时柴草还未充分燃烧,烟囱里冒出来浓浓的黑烟,遇到湿柴时更是如此。当火苗在灶膛里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时,柴草燃烧旺了,炊烟很快就变成青蓝,继而变成灰白色,飘散在屋顶四周。

③村里的长辈们起床虽有先后,时间不一,但也不会隔得太久。每家每户的炊烟相继升起,村子充满了勃勃生机,就是因为村子有了人烟,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人们,有蒸蒸日上的生活希望。

④每到春插、夏季“双抢”、秋收、冬种时,我们兄妹几个都要帮父母亲干些力所能及的农活。不用母亲嗓子喊过几丘田,只要看到午炊、晚炊的炊烟升起,我们的心就得到了安慰,知道离开饭的时间近了。透过恬淡的炊烟仿佛看到母亲在侧屋灶前灶后忙个不停。灶膛里的火焰腾腾地,母亲祥和的笑脸上像飞上了一片片红霞,砧板上切菜的砰砰声和着大锅油煎豆腐的咝咝声,声声入耳。炊烟,母亲的呼喚;炊烟,家的方向。

⑤我的童年和少年时光在农村里度过。小时候在村里玩,经常玩得忘了时间,这时只要谁说了声,你家烟囱冒烟了,小伙伴们就会意一笑,立马散开各自回家去。炊烟,是回家吃饭的信号,更是母亲深情的守望和呼唤。看到炊烟我就会想起母亲,想起母亲那双勤劳、灵巧的手。在那物质匮乏的年代总能变魔术似的做上一顿丰盛可口的饭菜。到如今母亲立在门前等我回家吃饭的那一幕时常在脑海里浮现:袅袅炊烟在母亲身后,柔柔地,一缕一缕和母亲的发丝缭绕,淡淡的白雾中母亲成了欲飞的仙女……

⑥后来,我参加工作成家了。父母亲体弱多病,身体状况越来越差,在我们兄妹再三央求下,父母亲才离开老家进城生活。多少年了,老家的炊烟,依然那样熟悉,那样真实,散发着浓浓的亲情。那缕缕炊烟,就在我对老家魂牵梦绕的思念里;那淡淡的烟雾,牵引我一次次回到那可爱的家乡。

⑦袅袅炊烟,是家的味道,始终萦绕在我的心里。

(选自《中国精短美文精选》,有改动)

1.文章开头画线句子有什么作用?

2.填空:本文的写作思路:文章开头①____________________,引出下文的回忆。然后②

____________________。最后回到现实,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点明中心,深化主旨。

3.通读全文,谈谈你对第④段中“炊烟,母亲的呼唤”这句话的理解。

4.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袅袅炊烟在母亲身后,柔柔地,一缕一缕和母亲的发丝缭绕,淡淡的白雾中母亲成了

欲飞的仙女……

5.随着美丽乡村建设,袅袅炊烟虽有弥足珍贵的亲情,紫绕着志在四方的儿女情思,但一定会消融在农村现代化的进程之中。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认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