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中,富有浓郁民俗特色的传统节日源远流长,五色斑斓。 ⑴下列诗句...

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中,富有浓郁民俗特色的传统节日源远流长,五色斑斓。

⑴下列诗句描写的是我国哪个传统节日?写出了哪些习俗?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用下面的短语组成两幅有关中秋节和元宵节的对联。要求:上下联各七字,语意连贯,符合节日和对联特点,不得重复使用短语。

融融春色 占得清秋 姣姣月光 应推明月 满夜城 十分圆 连灯市 一半好

中秋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元宵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⑴重阳登高插茱萸 ⑵中秋节:占得清秋一半好,应推明月十分圆 元宵节:姣姣月光连灯市,融融春色满夜城 【解析】试题分析:(1)首先要理解诗句的意思。然后根据传统节日的文化活动来选择答案。“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我在遥远的异乡想象着,今天兄弟们登高的时候,大家插戴茱萸,就少了我一个人。由此看出写出了登高插茱萸习俗。应该描写的是我国九九重阳节的传统节日。(2)题考查对联知识。解答时审题要仔细,首先要考虑中秋节可元宵节的文化特点,然后再分析这些短语的特点,注意明示或暗示的信息,如“占得清秋”对“应推明月”,“一半”对“十分”,“好”对“圆”;“姣姣月光”对“融融春色”,“连灯市”对“满夜城”。 其次还要分析谁在前,谁在后,哪两句结合在一起更为恰当,一般上联内容写眼前景,下联写得比较远些。最后要检查看看对联是否合律工稳,语句是否自然流畅,语意是否相通。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面是一则通知,请阅读并按要求完成后面的题目。

通知为进一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同学们的国学素养。本周五下午,在报告厅举办“走近孔子”读书交流会。届时将邀请知名作家来我校作报告。请全体师生一定准时莅临报告会。学校德育处 2018312

(1)本文内容上和格式上各有一处错误,请指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有个别词语使用不得体,请指出并修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那一晚的灯火

谷昭

⑴多年前,我来到宋圩小学支教。

⑵开学第一节课,我来到教室,三十几个学生早已安静地坐着等我。他们听说来了个年轻的城里老师,感到好奇,便早早从家里赶来了。后来,我才知道,有的学生要翻过后面的大山,花一个多小时才能到学校上课。上课前,我说我姓谷,八人口的谷,山谷的谷,稻谷的谷,谷子可以熬粥,祖先来自大西北。学生都捂着嘴巴,吃吃地笑了,眼睛明亮明亮的。

⑶学生的基础比较差,尤其数学基础更不扎实,排名一直在全乡最末,城里的那一套教学方法完全不顶用。我只能根据他们的情况,调整教学思路,一个知识点一个知识点地讲,直到他们真正弄懂为止。好在学生们虽然没有城里的孩子见多识广,但是有着农村孩子特有的坚韧淳朴。也许是因为他们知道我来自城里吧,学得都格外认真,他们的成绩也慢慢提高了。第一学期的期中考试,我们班的数学成绩就在全乡名列前茅,消息传来,学生们都兴奋不已。

⑷刚到学校没几天,我们就经历了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那天下午,突然电闪雷鸣、风雨大作,门窗被大风吹得咣当咣当响,豆大的雨点打进了一扇玻璃残缺的窗户。我看到这情景一下子不知所措。这时,一个叫明月的女孩,大喊了一声,快挡雨。说着,从课桌里拿出一块皱巴巴的塑料布,挡住了窗户。明月说,老师,您接着讲课吧,我能听。她就这样用手拉着塑料布挡住窗户,我继续讲课,直到风停雨住。那一节课,每个孩子听得都格外认真。

⑸明月是个高挑的女孩,永远都面带微笑,无论什么时候看到她,她都带着浅浅的笑容,两个眼睛就像弯弯的月亮,清澈纯净,她的笑声能够传染给身边的每一个人。明月学习基础不太好,但是她十分用功。只要有不懂的地方,她就缠着老师问,非要弄懂不可,她的成绩进步很快,学期结束的时候已经是全年级第一,还在县里数学竞赛中获得一等奖。明月和同学的关系也非常融洽,她处处为别人着想。在她的身上,有着同龄人非常难得的品质,如同山上的一株映山红。

⑹第二学期,我上新学期第一课,一进教室就发现,明月的位置是空着的。我以为,明月是迟到了或者临时请假了。结果,一天下来,明月没有来,第二天她还没有来。我问她的同桌小军:“明月怎么不来上学?”小军说:“明月的奶奶生病了,需要她照顾,可能要有一段时间不能上学了。”

⑺周六下午,我决定去明月家看看到底什么情况。当时正是春寒料峭,前一天早春的雪还没有融化,正是毕飞宇所说“一斤风里有三斤冷”的时候。我大口大口呼吸山野里的新鲜空气,山上的寒风格外刺骨,两旁的树枝也被雪压弯了身体。我踩着咯吱咯吱的积雪,用一个多小时才来到明月的家。明月的家在村子最西边,是红瓦白墙的三间小屋。屋子已经十分破旧了,屋檐上用塑料布遮挡了一角,估计是漏雨吧。我来到门口的时候,屋内响起几声咳嗽,然后有人抖抖索索地走出来。这是一个高大的老人,头发花白,额头皱纹如沟,很像罗中立创作的油画《父亲》,这就是明月的爷爷。老人家看到我来了,赶快把我让进屋子。屋子里躺着明月的奶奶,她瘦小的身体裹在被子里,脸色发白,头发凌乱如麻。爷爷说,奶奶前两天上山采药,不小心摔断了腰椎,只能躺在床上不能动弹。自己年纪大了,无法照顾她,只能让孙女明月停学照顾。从老人的口中我才得知,明月的妈妈是云南人,在明月很小的时候,她就回云南了,从此杳无音信。明月的爸爸在外打工的时候,又出了工伤,去世了。一家老的老,小的小,明月从小就扛起生活的重担。

⑻说着话的时候,明月从门外进来了。原来她去给奶奶洗衣服,顺便去山上采了一些草药。明月看到我来了,先是一愣,然后显得十分高兴,继而又有些难受的样子,这所有的表情都在一瞬间闪现。明月熟练地帮着奶奶翻翻身,再扶着奶奶半躺着。爷爷在一边心疼地说,明月这孩子懂事早,奶奶躺在床上后,坚决提出不上学,要在家照顾奶奶。明月说,自己要靠自学将来考上中学、大学,然后到大城市工作,再把爷爷奶奶带到大城市,好好享福。奶奶在床上流着泪,连连责怪自己拖累了孙女。明月帮着奶奶擦着眼泪,要爷爷奶奶别说这些了,自己长大了,再难的困难都能克服。我听着明月和爷爷奶奶零零碎碎的讲述,深深为他们一家人的乐观所感动。

⑼不知不觉间,天色已晚,我起身告辞。爷爷和明月听说我要走,非要把我送回学校。实在拗不过这爷孙俩,我只好和他们一起走了。爷爷和明月每人手里举着一盏自己做的煤油灯,明月在前,爷爷在后,为我照亮行走的路。一路上,两旁的岩石或突兀褶皱,或逡巡不前,在夜幕下依稀可见;不远处的树林里,时不时传出不知名动物发出的声响。这既让我感到新鲜好奇,又感到一丝胆怯。爷爷和明月一路上讲述凤栖山的传奇,讲述山村里的人和事,两束灯火在夜色中忽明忽暗……“奶奶这辈子吃了很多苦”,“城里也冷吗”,“大学是什么样子的”……爷爷和明月的声音在夜色中格外清晰。

⑽一个半小时左右,我们终于来到学校。我请爷爷和明月歇一会再回去,他们坚决不肯,立即赶回去了。我站在学校门口,望着两盏灯火在大山的夜色中渐行渐远,就像明亮的星星在夜空中闪烁。

11整整一学期,明月都没有来读书。

12后来,我一年支教结束,继续回到城里教书,然后又改行,换了几个单位,也一直没有和明月联系。前不久,突然收到明月的来信。明月在信中说,爷爷和奶奶早已双双离世,她靠自己的努力,不仅养活了自己,而且读完了初中、高中,并且考上了大学。大学毕业后,她放弃在城里工作的机会,又回到老家当上了村支书。现在,村里的面貌也改观了,她正带着父老乡亲脱贫致富,还邀请我去实地考察呢。

13看完信,我又想起这个叫明月的山村女孩,想起那一晚的灯火,她们是来自大山的天籁,是触摸尘世的明亮和温暖。

(选自《散文选刊》2018年第2期)

1.请简要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

2.结合文章第⑵⑶自然段内容,请简要分析“我”的课堂教学有什么特点?

3.本文语言生动、形象。请结合语境,根据提示品味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⑴明月看到我来了,先是一愣,然后显得十分高兴,继而又有些难受的样子,这所有的表情都在一瞬间闪现。(从描写手法角度)

⑵我站在学校门口,望着两盏灯火在大山的夜色中渐行渐远,就像明亮的星星在夜空中闪烁。(从修辞角度)

4.文章第⑷⑺段的画线句是自然环境描写,请简要分析其各自作用。

5.文章第⑸段说“在她的身上,有着同龄人非常难得的品质,如同山上的一株映山红”,从全文看,她身上有哪些难得的品质?请结合文章分析。

 

查看答案

①最近,中国某地模仿法国风格建筑的小镇在网上热传。大到埃菲尔铁塔,小到路灯、雕塑、植被,让人真假难辨。有网友直呼,和巴黎相比,这里就差一条塞纳河了。

②这一现象并非孤例。据统计,中国至少已有3座埃菲尔铁塔,6座“凯旋门”,10余座“美国国会大厦”……。徜徉其中觉得很洋气,摆拍出来像置身异域,让人不出国门就能体验世界风情。这些建筑的出现,固然有其出现的土壤,但“全心全意搞山寨”,总归是附在别人文化表层的一贴“狗皮膏药”。法国的巴塔兰克剧院作为当代音乐史上的圣地,建筑虽也融合了中国元素,但并没有因此而丢失自己的文化属性,而恰恰是因为其承载的巴黎文化,使之屹立150余年仍魅力不减。反观国内的一些高仿建筑群,哪怕是被冠以“中国的巴黎”“东方佛罗伦萨”,做到极致也不过是赝品,失了本国本土的文化精神,有皮没瓤。

③事实上,中国的建筑风格从来都是兼容并蓄的,并不一味拒绝“洋建筑”,关键在于,如何在借鉴的过程中呈现出建筑的文化主体意识。比如,北京的前门大街,就是一个融合了中西风格,呈现出独特建筑文化、民俗文化积淀的特色历史街区。而人们之所以质疑当下的一些西式建筑热,就在于其舍本逐末、生搬硬套,缺少了对历史的敬畏和对文化的理解。

④与“模西建筑热”同样遭受诟病的,还有“仿古建筑热”。有的地方,本来并没有什么前朝风土,却乐于以古街古巷为名,雕梁画栋,青砖粉墙,小饰品假古董齐出,臭豆腐烤肉串并售。如果前者是对西式风格的盲目崇拜,后者则是复古思维的畸形生长。“从街区历史找卖点,然后找投资,再找规划设计、施工队”的仿古建筑公式,对于西式建筑热来说,同样适用。无论是抄袭西方,还是效颦传统,建筑设计与规划的盲从背后,是对文化根底的不自知,对文化传统的不自信。

⑤建筑,既是文化的表现,也是生活的沉淀。每个地方的建筑,都植根于自己的历史脉络之中。千姿百态的开平碉楼,集防卫、居住功能于一体,体现了中西合璧的民居风格;马达加斯加首都族群混杂,马来高脚草屋、非洲木板棚与欧式教堂错落有致,多元才是这里的和谐;而作为中国获得普利兹克奖的第一人,王澍让每一层的每一户都有自己的小院和植物,“出则繁花似锦,入则清净悠远”。房子可模仿,文化难复制,只有立足于“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才能找到创新式融合的思路。

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我们的文化与历史,已经给建筑留下了丰富的馈赠。立足文化本体,深挖地域特色,根深方能叶茂。北京如今大力推动中轴线沿线重点地区综合整治保护和申遗,就是因为那是老城的灵魂,中华民族“内和外安”的文化基因、“左右对称”的营城理念、“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都集中体现在这里,在人们记忆中挥之不去。缺了非物质文化的滋养,建筑即使再雄伟也缺少一条脊梁;而有了乡愁和人文的淬火,哪怕穿越千年,安身之所也能成为精神家园。

(《人民日报》2018年02月06日  文章有改动)

1.下列三个选项中,哪一项作为本文的中心论点最准确

建筑要有人文之根。

【乙】每个地方的建筑,都植根于自己的历史脉络之中。

【丙】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2.依据作者的主张,足以堪称“中国的巴黎”“东方佛罗伦萨”的城市应该是什么样子

3.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立身之本。结合本文内容,谈谈你对文化自信的理解和认识。

 

查看答案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范文正公,苏人也,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方显贵时,置负郭①常稔②之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皆有赡。

初,公之未贵显也,尝有志于是矣,而力未逮者二十年,既而为西帅,及参大政,于是始有禄赐之入,而终其志。公既殁,后世子孙修其业,承其志。如公之存也。公虽位高禄厚,而贫终其身。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惟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也。

(钱公辅《义田记》)

注释:①负郭:距城很近。②稔:庄稼成熟。

1.下列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曾经)

B. 先天下之忧而忧(之前)

C. 咸施之(全,都)

D. 日有食(每天)

2.下面句中加点的“而”字与“公虽位高禄厚,而贫终其身”中“而”字用法相同的一

项是(

A. 然则何时而乐耶?    B. 先天下之忧而忧。

C. 择其善者而从之。    D. 环而攻之而不胜。

3.翻译下列句子。

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⑵公虽位高禄厚,而贫终其身。

4.用原文语句填空。

【甲】文中“古仁人之心”指_________________;【乙】文中“置田千亩”的目的是

5.【甲】文抒发了作者一种什么政治抱负?在【乙】文中是通过一件什么事来体现的?

 

查看答案

春日偶成

程颢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1.春日里诗人被什么景色所感染?

2.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怎样的心境?从哪句诗可以看出来?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