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于中丞 于中丞成龙按①部至高邮。适巨绅家将嫁女,妆奁甚富,夜被穿窬②席卷而去。刺...

于中丞

于中丞成龙按①部至高邮。适巨绅家将嫁女,妆奁甚富,夜被穿窬②席卷而去。刺史无术。公令诸门尽闭,止留一门放行人出入,吏目守之,严搜装载。又出示谕阖城户口各归第宅,候次日查点搜掘,务得赃物所在。乃阴嘱吏目:设有城门中出入至再者捉之。过午得二人,一身之外,并无行装。公日:“此真盗也。”二人诡辩不已。公令解衣搜之,见袍服内着女衣二袭,皆奁中物也。盖恐次日大搜急于移置而物多难携故密着而屡出之也。

(选自《聊斋·于成龙》)

【注释】①按:巡视,巡行。   ②窬(yú):洞,窟窿。

1.下列词语解释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适巨绅家将嫁女/而此地适与余近

B. 吏目守之/一身之外

C. 止留一门放行人出入/其志洁,其行廉

D. 又出示谕阖城户口/又不能谕其内志

2.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盖 恐 次 日 大 搜 急 于 移 置 而 物 多 难 携 故 密 着 而 屡 出 之 也。

3.于成龙如何断定被捉的两人就是“真盗”?

 

1.A 2.盖恐次日大搜|急于移置|而物多难携|故密着而屡出之也。 3.因为于成龙已经放出风声,第二天将在全城严加搜查。在这种情况下,这二人多次出入城门,本该事出有因,而他们出入城门却又不带行装,其实是欲盖弥彰。所以于成龙推断这两人应该就是铤而走险、急于转移赃物的盗贼。 【解析】 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要求学生对重点词语的解释进行重点识记。还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注意“去”“宜”等字的释义。A、恰好;B、代词,代指城门/助词,表限制;C、行走/品行;D、告知/明白,了解。 2.文言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的第一步,我们必须先分析这个句子各成分间的关系,理出这个句子的主干,明白主语、谓语、宾语各是什么。第二步就是按照主语与谓语之间停顿,谓语与宾语之间停顿的原则进行划分,这样一个句子最明显的朗读节奏就划分出来了。句意:原来盗贼们担心第二天大搜查,急于转移赃物,然而物品太多,难以携带,所以秘密地穿在身上,多次带出城去。 3.结合上下文答题,上文“妆奁甚富”“席卷而去”说明被盗东西很多,加之搜查之快之严,据此于成龙作出判断“设有城门中出入至再者捉之”,因为偷盗者需要多次出城才能将赃物转移出去。这只是推断,需要人赃并获,下文“公令解衣搜之,见袍服内着女衣二袭,皆奁中物也”印证了于成龙的判断。最后一句即解释了原因。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祁黄羊去私

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对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节选自《吕氏春秋》)

【参考译文】晋平公问祁黄羊:“南阳这个地方没有长官,谁可以任用?”祁黄羊回答说:“解狐适合。”平公说:“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祁黄羊回答说:“您问的是谁可任用,不是问我的仇人是谁。”平公(称赞)说:“好。”就任用了解狐。过了一段时间,晋平公又问祁黄羊说:“国家没有掌管军事的官,谁可以任用?”祁黄羊回答说:“祁午适合。”晋平公说:“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祁黄羊回答说:“您问的是谁可任用,不是问我的儿子是谁。”晋平公(又称赞)说:“好。”就任用了祁午。

国人都称赞这件事。孔子听到了这件事,说:“祁黄羊的建议真好啊!他举荐外人,不(感情用事)排除自己的仇人,荐举自家的人,不(怕嫌疑)避开自己的儿子。祁黄羊可以称得上是大公无私了。”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其谁可而为之/或异二者之为

B. 解孤非子之仇邪/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C. 国无尉/去国怀乡

D. 孔子闻之曰/不求闻达于诸侯

2.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善 哉 祁 黄 羊 之 论 也 外 举 不 避 仇 内 举 不 避 子

3.结合选文,分析“国人称善”的原因。

 

查看答案

晋文公攻原

晋文公攻原,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十日。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而退,罢兵而去。士有从原中出者,曰:“原三日即下矣。”群臣左右谏曰:“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待之。”公曰:“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遂罢兵而去。原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乃降公。卫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从乎?”乃降公。

【注释】①原:原国。  ②卫:卫国。

【参考译文】晋文公攻打原国,携带了十天的粮食,于是和大夫约定在十天内收兵。到达原地十天,却没有攻下原国,文公鸣金后退,收兵离开原国。有个从原国都城中出来的人说:“原国三天内就可攻下了。”群臣近侍进谏说:“原国城内粮食已经吃完了,兵力耗尽了,君主暂且等一等吧。”文公说:“我和大夫约定十天,如果不离开的话,这是失掉了我的信用。得到原国而失掉信用,我是不干的。”于是撤兵离开。

原国人听到后说:“有像他那样守信用的君主,怎能不归顺他呢?”于是投降了晋文公。卫国人听到后说:“有像他那样守信用的君主,怎能不归顺他呢?”于是也投降了晋文公。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遂与大夫期十日/陈太丘与友期行

B. 原三日即下矣/令初下,群臣进谏

C. 夫原之食竭力尽矣/一食或尽粟一石

D. 可无归乎/男有分,女有归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不 去 是 亡 吾 信 也 得 原 失 信 吾 不 为 也

3.如何看待晋文公“罢兵而去”的行为?请说明理由。

 

查看答案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一)

宋  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砚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其欣悦_________           (2)媵人持汤沃灌______________

(3)同舍生皆绮绣__________    (4)白玉之环______________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对文章理解与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 为了勉励马生勤奋学习,作者现身说法,对马生的殷切希望,寓于其中。

B. 作者意在告诉马生,学习条件越艰苦,成就便会越大。

C. 本文从得书之艰、叩问之难、奔走之劳、生活之苦四个方面讲述了作者求学的艰难。

D. 本文是作者给同乡后学的临别赠言,节选部分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

4.宋濂求学经历中体现出的哪种品质对你触动最大?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一谈。

 

查看答案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1】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2】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注】【1】【2】鄂版教材为句号。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有何焉 _____     (2)小惠未 _____     

(3)小大之  _____    (4)故之  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

A. 曹刿与乡人的对话,表现了曹刿作为一介平民对国家高度的责任感。

B. 本文第二段运用对比表现了曹刿和庄公指挥才能的高下之别。

C. 本文在剪裁上别具匠心,详写论战,略写作战,意在表现曹刿的“远谋”。

D. 在曹刿心目中,士兵的勇猛无畏是取得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

4.阅读以下链接材料,并结合选文内容,说出你探究的结论及理由。

【链接】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中,赵军与秦军对峙。赵王急于求胜,不听蔺相如和赵括母亲的劝告,执意用纸上谈兵的赵括代替老将廉颇指挥作战。赵括一到长平,立即改守为攻,主动全线出击,结果中了秦军佯败之计,导致四十余万赵兵被坑杀。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记承天诗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无与为乐者______

(2)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_____

2.下列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起行              则何时而乐耶

B. 念无与为乐          莲,花之君子

C. 至承天诗寻张怀民    与外人间隔

D. 相与步中庭          皆以美徐公

3.把下面的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下列对文意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文中“起”“至”“寻”“步”等词,精约简洁,把作者夜游的过程交代得清楚明了。

B. 文章虽写“夜游”,却紧扣“闲”字着笔,融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于一体,表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C. “闲人”即指具有闲情工雅致的人,又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之情。

D. 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写出了院中积水清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月下美景。

5.结合文意,请简要分析作者夜游的“乐”表现在哪些方面?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