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雪山下的国庆月夜 鲁珉 4年前,我喜欢上了户外徒...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雪山下的国庆月夜

鲁珉

4年前,我喜欢上了户外徒步旅行。

那年的国庆前夕,与友相约徒步穿越泸沽湖亚丁。为避开“十一黄金周”,我们提前几天就进入了宁蒗到木里的无人区。经过3天的徒步穿越,当我们到达川西亚丁雪山下一个叫呷洛的小村子时,正好是“十一”国庆节,农历八月十六。

向导提前联系了一个叫扎西罗布的藏家。傍晚时分我们到达时,热情的扎西大叔把我们领进一间典型的藏式房屋,非常大的正屋,中间是大大的火炉,原木地板。

放下重装包,大家开始动手做晚餐。扎西大叔的女儿白玛拉珠有些害羞,我们做饭时她笑呵呵地围着我们,看我们做汉族菜,还用不太流畅的汉语问这问那。经过一番忙碌,各种炒菜、凉拌菜、汤菜,还有饼干之类的食品,堆了满满一大桌子。

我们热情邀请扎西大叔一家和我们一起吃饭。席间,我把从千里之外带的月饼分给大家,说昨天是中秋节,今天是国庆节,我们一同共庆佳节。

扎西大叔咬了口月饼说:“这辈子还没吃过月饼呢。”我问月饼好吃不?他说:“好吃,很好吃。”他边吃边说,每当国庆时,我们就会在屋前升挂国旗。你看,那红旗在夜里也还是看得清清楚楚。

他起身从一个超级大的木柜子里搬出一个大壶,笑着说,一起喝青稞酒,庆祝国庆节。

那是我们第一次喝地道的自酿青稞酒。那青稞酒虽说有40多度,但入口好,感觉不到有那样高的度数。大家说笑着,互相敬酒,在雪山下度过了一个欢乐的国庆夜晚。

那个国庆节就是一个民族团结的节日。扎西大叔一家是藏族,向导是普米族,马夫是纳西族,湖南驴友是土家族,四川驴友是彝族。大家一起说着,笑着,喝着一杯杯清甜可口的青稞酒,藏家房屋里充满着别样的喜庆。

不知不觉已是深夜。此时,月光从藏家房屋的窗户透了进来,形成道道明亮的线条,把藏式房屋映照得格外美丽,似乎正散发着远古的幽香。透过窗户,还可以清晰地看见那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在雪山下的夜空里随风飘扬。

高原的天空湛蓝湛蓝,一轮明月高高地悬挂着,丝丝白云时扰时离,犹如点画上去一般。远处的亚丁夏洛多吉雪山在月光下清晰可见,映入眼帘的景象宛如一场梦幻。或许,在极度亮丽的月色下,悠长的情愫会悄悄地生长成对静美雪山夜空的无限依恋。

其实,一年里有很多美好的月夜。只不过“十五的月亮十六圆”,恰恰又是国庆,这一天就被赋予了许多美好的寄托与思念。在那雪山下的高原上,有种情怀飘然而至:伟大的祖国,60多年来,走过风雨,遇见彩虹,承载着华夏儿女的深情与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屹立在世界东方。

这时,同行的驴友都出来了,仰望着湛蓝的星空,不知谁大声说,我们唱首歌吧,唱《我爱你,中国》!大家立马附和。顷刻,雪山下响起高亢的歌声:“我爱你,中国,我爱你,中国……”

月夜里,秋风起,天高云淡。抬眼望去,雪域高原下的祖国山河美丽妖娆。

年年有国庆,但在雪山下不同民族的同胞一起过国庆,却不是年年有。高原雪山下的国庆月夜,令我终生难忘。

那年以后,每年的国庆节假期,我都是背起背包,行走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用脚步丈量着祖国的伟大与壮丽。

或许,只有繁荣富强、稳定和谐的社会,才可以让人们以这种自由美好的心,来欣赏祖国的奇峻雄伟与壮丽美好。

1.根据选文内容,按顺序说说“我们”是如何共庆国庆佳节的。

做晚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看国旗,望星空→____________

2.请简要概括文中“扎西大叔”的人物形象。

3.为什么说“那个国庆节就是一个民族团结的节日”?

4.文章多处运用了环境描写,请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

5.结合全文说说文章结尾有何妙处。

 

1.吃晚饭 发月饼喝青稞酒唱《我爱你,中国》 2.“扎西大叔”是一个热情好客、擅长酿酒、热爱祖国的藏民形象。 3.因为那个国庆节,在扎西大叔家,一起度过这个国庆节的有藏族、普米族、纳西族、土家族、彝族和汉族的同胞,我们就像一个民族大家庭,所以说“那个国庆节就是一个民族团结的节日”。 4.“高原的天空湛蓝湛蓝,一轮明月高高地悬挂着,丝丝白云时扰时离,犹如点画上去一般。远处的亚丁夏洛多吉雪山在月光下清晰可见,映入眼帘的景象宛如一场梦幻。”作用:①烘托出“我们”心情的喜悦;②既表达了对雪山美景的喜爱与赞美,又表达了对伟大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 5.深化文章主旨,启迪读者要为祖国的繁荣富强、稳定和谐而努力。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注意提干要求和提示,按照时间顺序概括所做事情即可。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把握。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故事情节、人物的言行举止来整体感知的。概括时要做到既全面,又要突出重点。根据文中情节可知人物形象。如:傍晚时分我们到达时,热情的扎西大叔把我们领进一间典型的藏式房屋,非常大的正屋,中间是大大的火炉,原木地板。表明“扎西大叔”是一个热情好客的人。如:那是我们第一次喝地道的自酿青稞酒。那青稞酒虽说有40多度,但入口好,感觉不到有那样高的度数。表明“扎西大叔”是一个擅长酿酒的人。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结合上下文分析。首先找到题干在文本中所处的内容,结合下文“扎西大叔一家是藏族,向导是普米族,马夫是纳西族,湖南驴友是土家族,四川驴友是彝族。”分析即可。 4.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环境描写作用的把握。环境描写主要是为了显示人物活动的环境,使读者身临其境。环境描写主要有以下几个作用:一是交代故事的时代背景;二是渲染气氛;三是烘托人物性格;四是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此外,还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映衬人物的心情,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等。结合本文具体分析。例如:不知不觉已是深夜。此时,月光从藏家房屋的窗户透了进来,形成道道明亮的线条,把藏式房屋映照得格外美丽,似乎正散发着远古的幽香。作用:①烘托出“我们”心情的喜悦;②既表达了对雪山美景的喜爱与赞美,又表达了对伟大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 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结尾段作用的分析。分析作用一般从结构上和内容上等两方面分析。“只有繁荣富强、稳定和谐的社会,才可以让人们以这种自由美好的心,来欣赏祖国的奇峻雄伟与壮丽美好。”在结构上总结上文。内容上是深化主旨,点明中心。抒发作者的爱国主义情感。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失根的兰花

陈之藩

①先生一家约我去费城郊区的一个大学里看花。汽车走了一个钟头的样子,到了校园;校园美得像首诗,也像幅画。依山起伏,古树成荫,绿藤爬满了一幢幢小楼,绿草爬满了一片片坡地;除了鸟语,没有声音。像一个梦,一个安静的梦。

②花圃有两片,里面的花,种子是从中国运来的。一片是白色的牡丹,一片是白色的雪球;如在海的树丛里,闪烁着如星光的丁香,这些花全是从中国来的呀!由于这些花,我自然而然地想起北平公园里的花花朵朵,与这些简直没有两样;然而,我怎么也不能把童年时的情感再回忆起来。我不知为什么,总觉得这些花不该出现在这里,它们的背景应该是今雨轩,应该是谐趣园,应该是故宫的石阶,或亭阁的栅栏。因为背景变了,花的颜色也褪了,人的情感也弱了。泪,不知为什么流下来。

③十几岁,就在外面漂泊,泪从来不曾这样不知不觉地流过。在异乡见过与童年完全相异的东西,也见过完全相同的花草;同也好,不同也好,我总未因异乡事物而想过家。到渭水滨,那水,是我从来没见过的,我只感到新奇,并不感觉陌生;到咸阳城,那城,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我只感觉到它古老,并不感觉伤感。我曾在秦岭捡过与香山上同样红的枫叶,在蜀中我也曾看到与大庙中同样的古松,我也并未因而想起过家。我曾骄傲地说过:“我,到处可以为家。”

④然而,自至美国,情感突然变了;在夜里的梦中,常常是家里的小屋在风雨中坍塌了,或是母亲的头发一根根白了;在白天的生活中,常常是不爱看与故乡不同的东西,而又不敢看与故乡相同的东西。我这时才恍然悟出,我所谓的到处可以为家,是因为蚕未离开那片桑叶;等到离开国土一步,即到处不可以为家了。

⑤花搬到美国来,我们看着不顺眼;人搬到美国来,也是同样不安心;这时候才忆起,故乡土地的芬芳与故乡花草的艳丽。我曾记得,8岁时肩扛小镰刀跟着叔叔下地去割金黄的麦穗,而今这童年的彩色版画,成了我一生中不朽的绘画。

⑥古人说“人生如萍”──在水上漂流;那是因为古人未出国门,没有感觉离国之苦,萍还有水可依;以我看:人生如絮,飘零在此万紫千红的春天。

⑦宋末画家郑思肖画兰,连根带叶均飘于空中。人问其故,他说:“国土沦亡,根着何处?”国,就是根,没有国的人,是没有根的草,不待风雨折磨,即自行枯萎了。

⑧我十几岁就无家可归,并未觉其苦。十几年后,祖国已破,却觉出个中滋味了。不是有人说过“头可断,血可流,身不可辱”吗?我觉得,应该是“身可辱,家可破,国不可亡”。

1.阅读全文谈谈你对文章标题“失根的兰花”的理解

2.请按照下面的提示梳理表现作者爱国思乡之情的内容

看花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④段画线句中“不爱看与故乡不同的东西”与“不敢看与故乡相同的东西”这种说法矛盾吗说说你的理由

4.第⑦段引用郑思肖画兰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查看答案

某校七年级(1)班正在开展以“祖国,您在我心中”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也来参加,并完成下列任务。

(1)为营造活动气氛,请你为此次活动拟写一条宣传标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介绍一下我国的国旗——五星红旗的构成及其内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学校要举行歌咏比赛,你们班参加歌咏比赛的曲目是《歌唱祖国》,请根据歌词,说说你们班选择这首歌曲的理由。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越过高山,越过平原,跨过奔腾的黄河长江,宽广美丽的土地,是我们亲爱的家乡。英雄的人民,站起来了!我们团结友爱坚强如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正是由于对祖国的深切热爱,勤劳智慧的中华儿女共同开拓了祖国辽阔的疆域,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我们,要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祖国的领土寸土不能丢,不能被分裂侵占;要热爱祖国的历史和文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创造更加辉煌的民族文化而尽心尽力。

 

查看答案

(题文)名著阅读。(任选一题作答)

(1)(2017·苏州)取经路上,孙悟空因和唐僧产生矛盾曾三次离开。其中哪一次是他主动离开的?后来又是怎样回到唐僧身边的?请简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17·杭州)联系《骆驼祥子》的相关情节,谈谈小福子的死对祥子产生的影响。

只要见了她,以前的一切可以一笔勾销,从此另辟一个天地……她不仅是朋友,她将把她的一生交给他,两个地狱中的人将要抹去泪珠而含着笑携手前进。曹先生的话能感动他,小福子不用说话就能感动他。他对曹先生说了真实的话,他将要对小福子说些更知心的话,跟谁也不能说的话都可以对她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古诗文默写。

(1)________________,凭君传语报平安。(岑参《逢入京使》)

(2)________________,惟解漫天作雪飞。(韩愈《晚春》)

(3)《竹里馆》一诗中,作者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很多古诗词中都提到了“风”,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湾《次北固山下》),借“风”,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大景表现了出来;还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春夜洛城闻笛》),借“风”,写尽了笛声的悠扬,勾起了游子无尽的乡思。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