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植物的“五官” ①植物像其他动物一样,有功能各异的“...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植物的“五官”

①植物像其他动物一样,有功能各异的“五官”。加拿大渥太华大学生物学博士瓦因勃格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他每天对莴苣做10分钟超声波处理,结果其长势远比没受处理的莴苣要好。之后,美国的一个学者对大豆播放《蓝色狂想曲》音乐,20天后,听音乐的大豆苗重量竟然高出未听音乐的四分之一。这些实验说明,植物虽然没有具体形态的耳朵,但它们的听觉能力却非同寻常。不相信?那么请你面对含羞草轻轻击掌,看看含羞草闻声后是否会迅速将小叶合拢。

②许多植物具有“慧眼”识光的能力,它们自知日出东山,夕阳西下,从而把握了自己开花和落叶的时间,如牵牛花天刚亮就开花,向日葵始终朝阳。植物不仅能“看见”光,还能感觉出光照的“数量”和质量,某些北方良种引种到南方,颗粒不收,就是因为植物的“眼睛”对异地的光线不习惯。植物的“眼睛”对光色也非常敏感,不同植物可识别不同光线,以促进自身的生长与发育。植物的“眼睛”原来是存在于细胞中的一种专门色素——视觉色素,植物凭借这种“眼睛”,从根到叶尖形成完整而灵敏的感光系统,对光产生既定反应,如花开、花合、叶子向左向右、变换根的生长方向等。

③植物界中不仅有靠根吃“素”的植物,而且还有靠“口”吃“荤”的植物,食虫植物(也称食肉植物)便是这类植物。这些植物的叶子变得非常奇特,它们形成各种形状的“口”,有的像瓶子,有的像小口袋或蚌壳,能分泌消化昆虫的黏液,还能分泌香味,许多昆虫因为闻到香味,而跌入了陷阱之中!植物靠“口”捕食蚊蝇类的小虫子,有时也能“吃”掉像蜻蜓一样的大昆虫。它们分布于世界各地,种类有500多种,最著名的有瓶子草、猪笼草、狸藻等。

④真是奇怪,植物还有嗅觉灵敏的特殊“鼻子”。例如,当柳树受到毛虫咬食时,会产生抵抗物质,3米以外没有挨咬的柳树居然也产生出抵抗物质。这是为什么?原来,植物有特殊的“鼻子”——感觉神经,当被咬的树产生挥发性抗虫化学物质后,邻树的“鼻子”能及时“嗅”到“防虫警报”,知道害虫的侵袭将要来临,于是就调整自身体内的化学反应,合成一些对自己无害,却使害虫望而生畏的化学物质,达到“自卫”的目的。

⑤更为惊奇的是,植物还具有相当特殊的“舌”的功能,它能“尝”到土壤中各种矿物营养的味道,于是使植物“拒食”或“少食”自身不喜欢的矿物质,多“吃”有用的营养元素。例如,海带就有富集海水中碘元素的能力,忍冬丛喜欢生长在地下有银矿的地方。植物的“舌”功能选择性非常强,如果吃了自己不喜欢吃的矿物就会长成奇形怪状。例如,蒿在一般土壤中长得相当高大, 但如果“吃”了土壤中的硼就会变成“矮老头”。植物将土壤中的矿物元素或微量物质聚集到体内的现象称为“生物富集”。人们通过生物富集现象可以找到相应的地下矿藏,也就是植物探矿。如今,植物探矿已成为寻找地下矿藏的重要手段之一。

⑥目前,生物科学的研究工作常常得到植物“五官”功能的启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有累累硕果。

1.本文以“植物的‘五官’”为题,有什么作用?

2.本文第②~⑤段依次介绍了植物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用“舌”择食等功能。

3.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4.阅读第④段,分析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邻树的“鼻子”能及时“嗅”到“防虫警报”,知道害虫的侵袭将要来临,于是就调整自身体内的化学反应,合成一些对自己无害,却使害虫望而生畏的化学物质,达到“自卫”的目的。

 

1.本文以“植物的‘五官’”为题,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点明了文章的说明对象,同时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功能各异的“五官”,对植物自身的生长、人类的生活起着重要的作用,题目新颖生动,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2.“慧眼”识光(或“感光”)靠“口”吃“荤”(或“捕食虫子”)“嗅”到“防虫警报” 3.运用了举例子和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列举了有些植物的叶子非常奇特,能够形成各种形状的“口”,能分泌消化昆虫的黏液,还能分泌香味,从而捕食昆虫的事例,把“植物奇特的叶子”比作“瓶子”“小口袋”“蚌壳”,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植物界中有靠“口”吃“荤”的植物,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4.“望而生畏”是“看见了就害怕”的意思。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把害虫当作人来写,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树木“嗅”到“防虫警报”,知道害虫的侵袭将要来临,就调整自身体内的化学反应,合成化学物质,使害虫害怕,达到“自卫”的目的,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趣味性。 【解析】 1.试题分析:考查文题的含意和作用。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新颖生动,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点明了文章的说明对象。答此题要先答出文题的意思,然后再根据对全文的理解来答文题的作用。 2.试题分析:通读②~⑤自然段,结合每一段的中心句进行概括总结,分别是“许多植物具有‘慧眼’识光的能力”“植物界中不仅有靠根吃‘素’的植物,而且还有靠‘口’吃‘荤’的植物”“植物还有嗅觉灵敏的特殊‘鼻子’”“植物还具有相当特殊的‘舌’的功能”。 3.试题分析:考查说明方法的类型及其表达作用。“这些植物的叶子变得非常奇特,它们形成各种形状的‘口’,有的像瓶子,有的像小口袋或蚌壳……而跌入了陷阱之中”运用的是举例子和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在答作用时一定要找到文段中的观点句或说明对象。 4.试题分析:考查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趣味性的特点。“望而生畏”本义:看见了就害怕。语境义: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把害虫当作人来写,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树木“嗅”到“防虫警报”,就调整自身体,合成化学物质,达到“自卫”的目的。这样分点来答,既使答案内容层次清晰,又使答案内容完整无缺。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泉都中学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庆祝二十四节气申请成功和中国女排时隔12年再次夺得奥运会冠军。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阅读下面材料,请各用一句话(10字以内)概括下列每则材料的主要内容。

材料一201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一届常委会通过审议,批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申请成功是中华民族对世界的贡献,充分体现了国际社会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可与尊重,有利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推广和传播,也有利于世界各国人民通过它了解中华民族的理想、准则和精神。

材料二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先民根据太阳在一年中对地球产生的影响而概括总结出的一套气象历法,自秦汉时期至今已经沿用了2000多年

为了营造宣传氛围,共庆这两件大事,需拟写一副对联作为宣传标语,现已经拟出上联,请你帮忙对出下联。

上联:夺冠圆梦,女排精神扬四海

下联: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首荫荫节气歌中暗含了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其中有一个既是节气又是传统节日,请你写出它的名称,并用一句表达你对这一传统节日的理解。

 

查看答案

按要求填写相应语句。

(1)____________,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2)江山代有才人出,________________。(赵翼《论诗》)

(3)____________,云生结海楼。(李白《渡荆门送别》)

(4)云横秦岭家何在?________________。(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5)念天地之悠悠,____________!(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________________。(《论语·雍也》)

(7)苏轼在《水调歌头》中表达了对自己和亲人美好祝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雨过山村

王 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

1.该诗前两句写到了哪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环境氛围?

2.请赏析诗中“闲着中庭栀子花”一个“闲”字的妙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小题。

灵公好妇人而丈夫饰者,国人尽服之。公使吏禁之,曰:“女子而男子饰者,裂其衣断其带。”裂衣断带相望而不止。

晏子见,公问曰:“寡人使吏禁女子而男子饰,裂断其衣带,相望而不止者,何也?”

晏子对曰:“君使服之于内而禁之于外犹悬牛首于门而卖马肉于内也。公何以不使内勿服,则外莫敢为也。”

公曰:“善!”使内勿服,不逾月,而国人莫之服。

(《晏子春秋》)

【注释】 ①灵公:春秋时齐国国君。②丈夫:成年男子。③相望:彼此看得见,指到处。④内:指王宫内。

1.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只画两处)

君 使 服 之 于 内 而 禁 之 于 外 犹 悬 牛 首 于 门 而 卖 马 肉 于 内 也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使内勿服,不逾月,而国人莫之服。

3.从文末的一个“善”字,可以看出灵公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从中得到怎样的启示?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小题。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环而攻之而不胜        环:包围

B. 池非不深也            池:水池

C.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畔:通“叛”,背叛

D.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这里是“限制”的意思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三里城           马千里者

B. 去之           广起,夺杀尉

C. 域民不封疆之界   虽乘奔御风,不疾也

D. 得道多助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

3.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文中与“得道者”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君子”。

B. 作者在论述战争的三个要素时,着重强调了“人和”。

C. 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D. 文章集中反映了孟子“仁政”“法治”的思想。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