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海鸥与巷燕 鸥于海渚①遇巷燕。燕谓鸥曰:“我至子所,而子不至我所,何也?”曰:“...

海鸥与巷燕

鸥于海渚遇巷燕。燕谓鸥曰:“我至子所,而子不至我所,何也?”曰:“吾性傲以野,不乐依人焉,故也。”燕曰:“我以依人而处,故飙风得所障,冻雨得所蔽,炽日得所护。以是观之,子其病矣。”鸥曰:“吾病而有不病者存,不若子之昧于病而未见也。

燕曰:“我之得以依人者,以人不之憎且爱之也。子之病我者,忮其爱乎?”鸥曰:“子谓人之于我,爱乎,憎乎?”燕曰:“皆无之。”鸥曰:“吾以傲野自适,人之憎爱非所论也。即以人论,吾以不见爱,故不见憎。然则,见爱者其危哉!”

燕不喻而去。其后,巷人方食,燕泥污其羹。因怒而逐之燕于是始思鸥言

【注释】①海渚:海岛。②野:不受拘束。③飙风:狂风。④障:屏障。⑤病:困苦。⑥昧:不明白。⑦忮(zhì):嫉妒。⑧见:表示被动,相当于“被”。

1.下面句中加点的字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A. 子所 至:到

B. 冻雨得所 蔽:躲避

C. 燕不而去 喻:明白

D. 巷人 方:正

2.下面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准确的一项是

A. 因怒而逐之 / 燕于是始思鸥言

B. 因怒而逐之燕 / 于是始思鸥言

C. 因怒 / 而逐之燕 / 于是始思鸥言

D. 因怒而逐 / 之燕于是始思鸥言

3.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 海鸥觉得巷燕很受拘束,对人有依赖。

B. 巷燕觉得海鸥要经受风吹雨打,很困苦。

C. 巷燕觉得海鸥很嫉妒他,因为人们喜欢他。

D. 海鸥觉得喜爱他人是一件很危险的事。

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吾病而有不病者存,不若子之昧于病而未见也。

 

1.B 2.D 3.A 4.我看似困苦,却能像没有困苦一样生存,不像你生活在隐藏的困苦之中自己却看不到。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如“蔽”:遮蔽。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因此发怒赶走了燕子,家燕在这个时候想起了海鸥的话。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信息筛选能力,分析选项,对照与选项有关的段落,找出不同之处即可。A项,“海鸥觉得巷燕很受拘束,对人有依赖”,文中没有此意思。“吾性傲以野,不乐依人焉,故也”,这句话只是说海鸥自己“性情孤傲而且不愿受拘束,不喜欢依靠着人”。B项正确。C项正确。D项正确。故选A。 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卿”“治”“博士”“更”“见事”等字词的翻译。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天然气(主要成分是甲烷)和水混合时产生的晶体物质,外貌极似冰雪,点火即可燃烧,故称之为“气冰”或“固体瓦斯”。它在自然界的分布十分广泛,海底以下0到1500米的大陆架和北极等地的永久冻土带都有可能存在,已探明的储量是传统化石能源(包括煤、石油、天然气等)的两倍。“气冰”可视为被高度压缩的天然气资源,每立方米能分解释放出160—180标准立方米的天然气。

专家认为,形成“气冰”至少要满足三个方面的条件。首先是温度,海底温度在2℃至4℃时,适合“气冰”的形成,高于20℃则分解。其次是压力,在0℃时,只需要30个大气压就可以形成“气冰”。如果在海底,海深每增加10米,压力就增大1个大气压。因此,海深300米就可达到30个大气压。海越深,压力越大,“气冰”就越稳定。第三是气源,海底古生物尸体的沉积物,被细菌分解会产生甲烷,或者是天然气在地球深处产生并不断进入地壳。在此情况下,天然气可在介质的空隙中和水生成“气冰”;甲烷分子被若干个水分子形成的笼型结构接纳,生成笼型固体结晶水合物,分散在海底岩层的空隙中。在常温常压下,“气冰”则分解为甲烷和水。

埋藏于海底岩石中的“气冰”,和石油、天然气相比,它不易开采和运输,世界上至今还没有完善的开采方案。有专家认为,开采这种水合物会给生态造成一系列严重问题。因为“气冰”中存在两种温室气体——甲烷和二氧化碳。甲烷是绝大多数“气冰’’中的主要成分,同时也是一种反应快速、影响明显的温室气体。“气冰”中甲烷的总量大致是大气中甲烷数量的3000倍。作为短期温室气体,甲烷l:b-'-氧化碳所产生的温室效应要大得多。有学者认为,在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方面,甲烷所起的作用是二氧化碳的10—20倍。如果开采时甲烷气体大量泄漏于大气中,造成的温室效应将比二氧化碳更加严重。而“气冰”矿藏哪怕受到最小的破坏,甚至是自然的破坏,都足以导致甲烷的大量释放。这种气体进入大气,无疑会使地球升温更快。

另外,陆缘海边的“气冰”开采起来十分困难,至今尚没有非常成熟的勘探和开发的技术,一旦发生井喷事故,就会造成海水汽化,发生海啸翻船。此外,“气冰”也可能是引起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之一。由于“气冰”经常作为沉积物的胶结物存在,它对沉积物的强度起着关键作用。“气冰”的形成和分解能够影响沉积物的强度,进而诱发海底大陆架滑坡等地质灾害。由此可见,作为未来新能源的“气冰”,也是一种危险的能源。严气冰”的开发利用就像一柄“双刃剑”,需要小心对待。

1.下列对“气冰”这一概念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 是天然气和水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与介质混合产生的晶体物质。

B. 是细菌分解海底古生物尸体所产生的以甲烷为主要成分的天然气,在介质中生成的固体结晶水合物。

C. 是天然气和水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混合时产生的晶体物质。

D. 是天然气被水分子形成的笼型结构接纳,在地壳深处的空隙中与介质生成的笼型固体结晶水合物。

2.下列对“气冰”“是一种危险的能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和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相比,“气冰”在开采和运输过程中,可能给生态造成一系列严重问题。

B. “气冰”有利有弊,本身就像一柄“双刃剑”,从目前的情况看,“气冰”的危害远大于功用。

C. 如果开发“气冰”资源发生井喷事故,无论对海洋生态还是对海上航行,都会构成极大的威胁。

D. “气冰”在常温常压下会分解为甲烷和水,能够影响沉积物的强度,进而可能诱发海底地质灾害。

3.下列解说,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气冰”的气源有海底古生物尸体的沉积物被细菌分解后产生的甲烷,还有在地球深处产生并进入地壳的天然气。

B. 与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相比,在导致当前全球气候变暖方面,“气冰”所起的作用决不比二氧化碳小。

C. 如果不进行人工开采,“气冰”矿藏就不会遭到破坏,也不会导致甲烷气体泄漏、增加温室效应。

D. 开发已探明的“气冰”资源比开采石油、天然气等传统化石能源困难,这是由陆缘海边的特殊地质条件决定的。

 

查看答案

下面语句,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养眼”即好看,“PK”即挑战(单挑),两个加点的网络用语的解释都是正确的。

B. 古代把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叫做阳,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 做阴。

C. “岁寒三友”是指:松、竹、梅。

D. 来这儿参加冬令营的有湖南、湖北的中学生、广西、云南的大学生。

 

查看答案

选出下列有语病的一项(    )

A. 充满正能量的网络语言,成为人们生活中沟通思想、传递友善的工具。

B. “实践十号”卫星的成功发射、在轨运行和回收,将极大提高我们微重力科学及空间生命科学研究。

C. 2016年起,小学和初中起始年级“品德与生活”“思想品德”教材名称将统一更改为“道德与法治”。

D. 在河南省小学生经典诵读大赛中,来自新乡市实验小学的两名选手分别获得冠军、亚军。

 

查看答案

选词填空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拍雪人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  ,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

②倘若有同学说得流畅、深刻,他便静静地  在教室一角,微仰着头,眯起眼睛,细细地听,仿佛在品味一首美妙的乐曲。

③林蓉从容不迫地朗诵了第一段。她读得很 ,很清楚,程老师满意极了,连连点头,眉里眼里都是笑。

A. 鉴别 伫立 畅快

B. 鉴别 矗立 流畅

C. 鉴赏 伫立 流畅

D. 鉴赏 矗立 流畅

 

查看答案

下面加点的字字音或字形有错误的一项是

A. záo 轻捷 人迹hǎn 斩钉截铁

B. 祷告 dàn起伏 亲临其镜

C. yùn 婉转 hān畅淋漓 花枝招展

D. 驰骋 jīn疲力尽 突如其来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