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题目:书中的________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②除诗歌、戏剧外,体裁不限...

题目:书中的________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②除诗歌、戏剧外,体裁不限;③表达真情实感,不得套写、抄袭;④不少于600字;⑤文章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参考例文 书中的风景 人们常常认为,风景仅仅是日出日落花开花谢,仅仅是风起云涌山长水阔。但我认为,这世间最美的风景,隐藏在那万卷诗书中。 小时候,母亲常在我耳边吟咏“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那时的我便认为,这就是最美的风景了吧。皎洁明亮的月光从天上倾泻下来,透过窗棂,温柔地洒在了李白的床前,似一丈鲛绡,又似满地白霜。柔情而孤独的明月透过黑夜使李白深思故乡,也让幼年的我第一次体验到诗中的风景,使我朦胧地品味到诗的神秘与魅力。 略大些,老师带领我们学习了王维的《使至塞上》。诗的颈联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我仿佛来到大漠。辽阔无际的沙漠中一缕青烟孤寂地散入天空,小小孤烟与辽阔无际的大漠相比,那么虚弱无力,诗人感到无边的、令人窒息的荒凉和寂寥。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辉映着波澜不惊闪着白光的江水。短短十个字,仿佛使人置身于无尽的荒凉之中,我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这般风景,纵使阅历丰富的人,也难以品味过。 从此,我便迷上了诗词。闲暇之时,我常常陶醉于诗书中的绮丽风景,或在家中,或座案前,或躺榻上,或立于绿荫之下,只要手中有诗卷,我便能阅尽世间风景。 渐渐地,我多愁善感起来,爱了李煜与青莲居士的诗词。无论是“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还是“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抑或是“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我都仿佛身临其境。他们眼前美景在我脑中一一浮现。我追随着他们的脚步,走遍了大江南北,看千里冰封,看春暖花开。他们的季节仿佛穿越时空,与我讨论着世间的繁华与苍凉。 而现在,我更偏爱“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边云卷云舒”的闲适景色。透过诗句,我仿佛来到了世外桃源,世间纷乱抛在脑后,天地间仿佛只有我一个人。娇嫩的花瓣轻卧在我身上,带着泥土清香的微风拂过我的面颊,天上的云朵像刚采过的棉花,洁白而柔软,太阳慵懒地躺在云后,将光辉洒下了大地。我想,这大抵是最美的风景吧。 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果然如此,在成长的道路上,我读了成百上千的诗词,也阅尽了千百处瑰丽的风景,看过了荒凉寂寥的大漠,也欣赏了南国的春暖花开。在剩下的路上,我会继续从书中寻找最美丽的风景,并将它们深藏于心间。 【解析】试题分析:作文标题“书中的________”。擅长记叙的同学,可叙写书中的生动故事,书中的五彩生活;钟情抒情的同学,可抒写书中的浪漫情趣,直抒读书的快乐之情;喜欢说明的同学,可全面总结读书经验,简要介绍读书方法;巧于议论的同学,可畅谈读书的深刻感受,深入评点书中的一人一物。精于上网的同学,可隆重推出自己的网上冲浪;善于创新的同学,可以让书说话,可以让书中的人物说话等。总之,这个作文完全可以让同学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不过,要想在考场上写出让阅卷老师拍案的奇文,“特色”很重要。或是形式上的别出心裁,或是立意的撼人心魄,或是语言的优美清新,或是情意的感人至深,当然,更不拒绝形神兼备。总之,文章的亮点、美点就是“特色”。横线上可填“风景”“故事”“乐趣”“幸福”“世界”“哲理”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小题。

九方皋相马

《列子》

秦穆公谓伯乐曰:“子之年长矣,子姓①有可使求马者乎?”伯乐对曰:“臣之子皆下才也,可告以良马,不可告以天下之马②也。臣有所与共担缠薪菜③者,有九方皋,此其于马,非臣之下也。请见之。”穆公见之,使行求马。三月而反,报曰:“已得之矣,在沙丘。”穆公曰:“何马也?”对曰:“牝④而黄。”使人往取之,牡而骊⑤。穆公不说⑥。召伯乐而谓之曰:“败矣!子所使求马者,色物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马之能知也?”伯乐喟然⑦太息⑧曰:“一至于此乎!是乃其所以千万臣而无数者也。若皋之所观,天机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若皋之相马,乃有贵乎马者也!”马至,果天下之马也。

①姓:指代家族,此处指子孙。②天下之马:这里指天下最好的马。③担缠薪菜:即担柴挑菜,指干粗活。④牝:雌性的鸟、兽。与下文“牡”相对,“牡”指雄性的鸟、兽。⑤骊:纯黑色的马。⑥说:同“悦”,高兴。⑦喟然:叹气的样子。⑧太息:长叹。

1.解释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子姓有可使马者乎______

(2)臣有所与共担缠薪菜______

(3)马也______

(4)乃其所以千万臣而无数者也______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乃其所以千万臣而无数者也。

(2)若皋之相马,乃有贵乎马者也!

3.文中的伯乐和秦穆公各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4.通过九方皋“相马”,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①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②。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③善而救其失者也。

(选自《礼记·学记》)

【注释】①或:有的。②心之莫同也:心理各有不同。③长:发扬。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学者有四_______

(2)然后能其失也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2)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3.文章主要论述了一个什么道理?你从中获得了哪些启示?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小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韩愈《马说》)

【乙】昔者汤将往见伊尹①,令彭氏之子御②。彭氏之子半道而问曰:“君将何之?”汤曰:“将往见伊尹。”彭氏之子曰:“伊尹,天下之贱人也。若君欲见之,亦令召问焉,彼受赐矣!”汤曰:“非汝所知也。今有药于此,食之,则耳加聪,目加明,则吾必欲说而强食之。今夫伊尹之于我国也,譬之良医善药也,而子不欲我见伊尹,是子不欲吾善也!”

因下彭氏之子,不使御。

(节选自《商汤见伊尹》)

①伊尹:商初大臣,曾为奴隶。②御:驾车。

1.用“/”标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每句断一处)

(1)食 之 不 能 尽 其 材

(2)彭 氏 之 子 半 道 而 问 曰

2.解释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一食尽粟一石______

(2)策之不以其______

(3)是子不欲吾______

(4)下彭氏之子______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君将何之?

4.【甲】文托物寓意,文中的“千里马”喻指人才,“食马者”喻指封建统治者。【甲】文中的“食马者”和【乙】文中的商汤对待人才分别是什么态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小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选自《礼记》)

【乙】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①乎四体②,形③乎动静:端而言④,蠕而动⑤,一可以为法则⑥。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

(选自《荀子·劝学》)

①布:表现。②四体:四肢。③形:体现。④端而言:说话语意精深。⑤蠕而动:比喻举止文雅。蠕,虫子的活动。⑥法则:榜样。

1.解释下列加着重号的词语。

(1)知困,然后能自强______

(2)有至道______

(3)可以为法则______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2)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

3.【甲】文拿“嘉肴”与“至道”类比,以突出___________;【乙】文运用________的写作手法,指出“君子之学”与“小人之学”的不同。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文中画线句有什么作用?

2.品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一句,结合诗人生平和自己的理解,揣摩诗人叹息的内容。(写出两点即可)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