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小题。 九方皋相马 《列子》 秦穆公谓伯乐曰:“子之年长...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小题。

九方皋相马

《列子》

秦穆公谓伯乐曰:“子之年长矣,子姓①有可使求马者乎?”伯乐对曰:“臣之子皆下才也,可告以良马,不可告以天下之马②也。臣有所与共担缠薪菜③者,有九方皋,此其于马,非臣之下也。请见之。”穆公见之,使行求马。三月而反,报曰:“已得之矣,在沙丘。”穆公曰:“何马也?”对曰:“牝④而黄。”使人往取之,牡而骊⑤。穆公不说⑥。召伯乐而谓之曰:“败矣!子所使求马者,色物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马之能知也?”伯乐喟然⑦太息⑧曰:“一至于此乎!是乃其所以千万臣而无数者也。若皋之所观,天机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若皋之相马,乃有贵乎马者也!”马至,果天下之马也。

①姓:指代家族,此处指子孙。②天下之马:这里指天下最好的马。③担缠薪菜:即担柴挑菜,指干粗活。④牝:雌性的鸟、兽。与下文“牡”相对,“牡”指雄性的鸟、兽。⑤骊:纯黑色的马。⑥说:同“悦”,高兴。⑦喟然:叹气的样子。⑧太息:长叹。

1.解释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子姓有可使马者乎______

(2)臣有所与共担缠薪菜______

(3)马也______

(4)乃其所以千万臣而无数者也______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乃其所以千万臣而无数者也。

(2)若皋之相马,乃有贵乎马者也!

3.文中的伯乐和秦穆公各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4.通过九方皋“相马”,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1.(1)寻找(2)……的人(3)什么(4)……的地方 2.(1)这正是他胜过我千万倍乃至无数倍的地方!(2)像九方皋这样相马,就是比相马本身价值更高的! 3.伯乐:大公无私,唯贤是举。秦穆公:善纳雅言,气度宽宏。 4.[示例]看问题不能被表象所迷惑,要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 【解析】 1.试题分析:要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在出题中常常出以今释古的类型的题。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求”:寻找。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者”和“所以”都是虚词,意思与作用在作答时都要读懂上下文。 2.试题分析: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是”“乃”“所以”“贵”“乎”等词语的翻译,同时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词类的活用和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的翻译,如“是乃其所以千万臣而无数者也”判断句的翻译。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 3.试题分析:把握好文言文的人物精神品质,概括人物的性格的特点,我们可以分析具体事件,因为事件可以反映人物的品格;分析各种描写,因为通过描写可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如“臣有所与共担缠薪菜者,有九方皋,此其于马,非臣之下也。请见之”的语言描写可概括出伯乐大公无私,唯贤是举的性格特点。。而秦穆公能够听进伯乐的话,说明他是个善纳雅言,气度宽宏的君主。 4.试题分析: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通过伯乐的一番讲解和评论,我们可以分析出看问题不能被表象所迷惑,要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的观点。可分析“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一句,从这个角度写启示即可。 译文:秦穆公对伯乐说:“您的年纪大了,您的子孙中间有没有可以派去寻找好马的呢?”伯乐回答说:“我的子孙们都是些才智低下的人,可以告诉他们识别一般好马的方法,不能告诉他们识别天下难得的好马的方法。有个曾经和我一起担柴挑菜的叫九方皋的人,他观察识别天下难得的好马的本领绝不在我之下,请您接见他。”秦穆公接见了九方皋,派他去寻找好马。过了三个月,(九方皋回来)报告说:“我已经在沙丘找到好马了。”秦穆公问道:“是匹什么样的马呢?”九方皋回答说:“是匹黄色的母马。”秦穆公派人去把那匹马牵来,一看,却是匹纯黑色的公马。秦穆公很不高兴,把伯乐找来对他说:“坏了!您所推荐的那个找好马的人,毛色公母都不知道,他怎么能懂得什么是好马,什么不是好马呢?”伯乐长叹了一声,说道:“九方皋相马竟然达到了这样的境界吗?这正是他胜过我千万倍乃至无数倍的地方!九方皋他所观察的是马的天赋和内在素质,深得它的精妙,而忘记了它的粗糙之处;明悉它的内部,而忘记了它的外表。(九方皋)只看见所需要看见的,看不见他所不需要看见的;只观察他所需要观察的,而遗漏了他所不需要观察的。像九方皋这样相马,就是比相马本身价值更高的!”那匹马到了,果然是一匹天下难得的好马。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①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②。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③善而救其失者也。

(选自《礼记·学记》)

【注释】①或:有的。②心之莫同也:心理各有不同。③长:发扬。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学者有四_______

(2)然后能其失也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2)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3.文章主要论述了一个什么道理?你从中获得了哪些启示?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小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韩愈《马说》)

【乙】昔者汤将往见伊尹①,令彭氏之子御②。彭氏之子半道而问曰:“君将何之?”汤曰:“将往见伊尹。”彭氏之子曰:“伊尹,天下之贱人也。若君欲见之,亦令召问焉,彼受赐矣!”汤曰:“非汝所知也。今有药于此,食之,则耳加聪,目加明,则吾必欲说而强食之。今夫伊尹之于我国也,譬之良医善药也,而子不欲我见伊尹,是子不欲吾善也!”

因下彭氏之子,不使御。

(节选自《商汤见伊尹》)

①伊尹:商初大臣,曾为奴隶。②御:驾车。

1.用“/”标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每句断一处)

(1)食 之 不 能 尽 其 材

(2)彭 氏 之 子 半 道 而 问 曰

2.解释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一食尽粟一石______

(2)策之不以其______

(3)是子不欲吾______

(4)下彭氏之子______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君将何之?

4.【甲】文托物寓意,文中的“千里马”喻指人才,“食马者”喻指封建统治者。【甲】文中的“食马者”和【乙】文中的商汤对待人才分别是什么态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小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选自《礼记》)

【乙】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①乎四体②,形③乎动静:端而言④,蠕而动⑤,一可以为法则⑥。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

(选自《荀子·劝学》)

①布:表现。②四体:四肢。③形:体现。④端而言:说话语意精深。⑤蠕而动:比喻举止文雅。蠕,虫子的活动。⑥法则:榜样。

1.解释下列加着重号的词语。

(1)知困,然后能自强______

(2)有至道______

(3)可以为法则______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2)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

3.【甲】文拿“嘉肴”与“至道”类比,以突出___________;【乙】文运用________的写作手法,指出“君子之学”与“小人之学”的不同。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文中画线句有什么作用?

2.品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一句,结合诗人生平和自己的理解,揣摩诗人叹息的内容。(写出两点即可)

 

查看答案

朱熹曾对礼仪作过这样的阐述:“诗书不可不读,礼仪不可不知。”请阅读下面的材料,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在一次世界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中,中国选手荣获16金中的10金。在交换礼物时,外国小朋友送上自己精心准备的礼物,而中国选手因没准备,只好回赠人民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