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扁担的一生 范 宇 ①在村庄的记忆里,几乎任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扁担的一生

范 宇

①在村庄的记忆里,几乎任何时间、任何角落都能见到扁担的身影。挑粪、挑种子、挑谷子、挑土豆、挑橘子……农人在土地上的所有倾注与收获,都与扁担密不可分。扁担就是农人的精神脊梁,让他们挑起一个家庭重担的同时,也挑起了一个村庄沉重的历史与殷殷期盼。

                。母亲嫁给父亲时,半背篼谷子便是全部的家当。泥墙茅顶的房子破败不堪,常常在狂风骤雨中摇摇欲坠,只有立于墙角略弯的扁担显得精神抖擞,给人信心与希望。或许,母亲嫁给父亲的勇气,有几分便来自扁担的抖擞精神。总之,在昼夜有序更替的村庄里,父母用扁担慢慢挑起了生活的担子,就像蚂蚁搬家一样,虽然缓慢,却渐渐挑出了一个家庭的崭新面貌。 

  

④20年前,父亲从山里找到一截不错的木材,正想着用来做点什么呢。身为木匠的舅舅几乎脱口而出——扁担。对,扁担!父亲也认为,只有改成一根扁担,才不辜负这上好的木材。说干就干,粗糙的木材到了舅舅手里,不用半天,就变成了一根笔直的扁担。扁担不能太直,太直则易伤肩头和腰。因此,还得将扁担以火烤之后,用外力将之略微压弯成弓形。可这根扁担实在太有骨气了,即便火烤、重压,仍然笔直,没有半点屈服。

⑤这根扁担挑起来更吃力,父亲却爱不释手。之后的许多年里,父亲无论挑什么,都用她。有次在挑玉米时,父亲不小心闪了腰,疼了好长一段时间。但父亲并没有放弃她,用汗水和心血一点点浸润着她,渐渐地,她坚硬的心被融化了,挺直的腰板,也弯了下来。父亲挑起扁担来越来越有默契,像与母亲的婚姻一样,虽偶有磕磕绊绊,感情却越来越深厚。她也没有辜负父亲的良苦用心,苦心经营,以顶天立地般的气概,让一个家庭从贫穷落后走向富足安逸。

⑥可这样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多少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离开村庄,离开赖以生存的土地,扁担也渐渐地走向了落寞。不少人再也没有回来,在城里买了房子,过上了舒坦的日子。这也让父亲坚信一根扁担能够挑出一个未来的信念,逐渐土崩瓦解。或许,这背后更多是村庄现实的无奈。

⑦无论如何,父亲最终选择了离开。

⑧曾经朝夕相对的扁担被搁置在了一个冰冷的墙角,孤零零的。说来也奇怪,没有了重压,扁担却一天比一天更弯,弯得像一个苟延残喘的暮年老者。或许,再过几年,抑或十余年,她便将走完一生,彻底告别深爱了一生也奋斗了一生的村庄。

⑨这也是农人的一生。

九月,村庄又迎来冷冷清清的收获季节。我返城时,碰见正挑着谷子从田边迎面走来的大伯。大伯今年已60余岁了,还在田间劳作着。他也曾短暂离开过村庄,却始终没能走出像扁担一样的命运。他仍然坚信着,只要村庄还在,扁担还在,就一定能够扛起生活的重担。甚至,在人烟越来越少的村庄里,不少死守的农人还是坚信——一根扁担仍能挑起一个村庄。

这是一种可贵的精神,或许它与现实追求早已背道而驰,却让人肃然起敬。

(选自2016年3月3日《襄阳晚报》,有删改)

1.根据上下文,将下面两个句子分别填入文章②③两段横线处,第②段应填(  ),第③段应填(  )。

A. 这让我有了探索一根扁担一生的浓厚兴趣。

B. 我的家也是扁担挑起来的。

2.阅读文章④~⑥段,概括补充扁担经历的主要变化过程。(每空不超过5个字

上好的木材→___________→渐弯的扁担→___________

3.作者提到“扁担”,多次使用第三人称“她”,有何表达效果?

4.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第⑩段画线句子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5.“扁担”在文中有着丰富的内涵,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1.BA 2.笔直的扁担(或“不屈的扁担”)落寞的扁担(或“无奈的扁担”“孤独的扁担”) 3.将扁担人格化,叙述亲切自然,蕴含作者对扁担的深厚情感。 4.①对农人像扁担一样的命运感到无奈。②对农人坚守村庄的执着精神深怀敬意。 5.①扁担是农具,担负着农人家庭生活的重担。②扁担是农人的精神脊梁,担负着村庄的历史和期盼。③扁担的一生是农人的一生,与农人、村庄的命运相始终。 【解析】 1.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补齐句子的能力。根据第一段中的“扁担就是农人的精神脊梁,让他们挑起一个家庭重担的同时,也挑起了—个村庄沉重的历史与殷殷期盼。“可知,此处应填第B项,因为这句话紧承第一段最后一句。从第四段开始写了父亲那根扁担的一生,所以此处应填A项。 2.试题分析:此题考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根据第四段中的“可这根扁担实在太有骨气了,即便火烤、重压,仍然笔直,没有半点屈服。“可得笔直的扁担。根据第六段中的“离开赖以生存的土地,扁担也渐渐地走向了落寞”可得“落寞的扁担”。 3.试题分析:此题考査学生对人称的理解与掌握。扁担本是无情之物,应该用“它”,但这里用“她”,这是拟人手法,把扁担人格化,表现了作者对扁担的深情厚意。 4.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揣摩作者感情。这句话所写为我大伯的经历。他也曾短暂离开农村,但最终又回来了,他是落寞的,同时他又是坚持的,对村庄的坚持,我对大伯的这种精神深怀敬意。 5.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赏析文章中意象的理解与掌握。根据文本中的记叙可知,扁担首先是农具,担负着农民家庭生活的重担。同时扁担是农人的精神脊梁,担负着村庄的历史和期盼。扁担与农民和村庄的命运紧密相联。据此分析可作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清官周忱

(明)焦竑

周文襄公阅一死狱,欲活之无路,形于忧叹。使吏抱成读之,至数万言,背手立听。至一处,忽点首喜曰:“幸有此可生。”遂出其人。

己巳之难,英宗既北狩,挞虏将犯京城,声言欲据通州仓。举朝仓皇无措,议者欲遣人举火烧仓,敌之因粮于我也。时周文襄公适在京,因建议令各卫军预支半年粮,令其往取。于是肩负者踵接于道,不数日京师顿实,而通州仓为之一空。

公巡抚时,往来皆乘小轿,驿站遇村庄僻处,询访民瘼。五保有王槐云者,夏月林下乘凉。公至,与并坐,说田里间事甚悉,俄而从者至,始知为巡抚,叩头罪。公笑而抚之,且毕其说而去

(节选自《玉堂丛语·清官周忱》)

(注解)①周文襄公:指周,历任庶吉士、刑部员外郎、工部右侍郎,江南巡抚、工部尚书。②己巳之难:英宗正统十四年(1449年),蒙古瓦剌部大举入侵,宦官王振挟持英宗集兵五十万亲征,大败,英宗被俘,史称“己巳之难”。③狩:婉指帝王逃亡或被俘。④达虏:对蒙古贵族及其所拥有的军队的蔑称。⑤通州仓:设置在通州的粮仓,下文的“通仓”为其简称。⑥因粮于我:指蒙古瓦剌部的军队要掠夺我通州的粮食来解决供应。⑦卫军:为明朝初期和中期的军制。⑧民瘼(mò):老百姓的疾病痛苦。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欲活之/无路

B. 举朝/仓皇失措

C. 时/周文襄公适在京

D. 说/田间事甚悉

2.解释文中划线句子。

(1)案____  (2)恐_____(3)谢_____

3.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1)至一处,忽点首喜曰:“幸有此可生。”

(2)公笑而抚之,且毕其说而去。

4.选文通过哪三件事来刻画周文襄公的形象?请概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送日本国僧敬龙

韦庄

扶桑已在渺茫中,家在扶桑东更东。

此去与师谁共到?一船明月一帆风。

①敬龙:日本来唐朝学佛求经的和尚。②扶桑:传说中的日出之处。③与师谁:指敬龙法师,“与师谁”即“谁与师”。

1.诗歌第二句中的“东更东”意在强调什么?

2.诗歌三、四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查看答案

古诗文名句填空。

(1)微君之躬,_________?(《诗经·邶风》) 

(2)__________,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山光悦鸟性,__________。(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4)人们常用李商隐《无题》中的“春蚕到死丝方尽,_________”来赞美教师无私奉献的精神。 

(5)写出连续的两句含有雨字的古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

A. 读经典作品,会拓展我们的人生感受和视野。

B. 浅浅的水面托起无数错落的石山、石壁,又折映出婆娑多姿。

C. 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D. 恐龙灭绝事件认为是由约6600万年前的一颗陨石撞击地球所导致。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重要的书必须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B. 人迹罕至的北极,奇异的天象令人心旌摇荡,难以忘怀。

C. 鼓角齐鸣,喊声大震,黄忠首当其冲,驰下山来,犹如天崩地裂之势。

D. 他忠人之事,急人之难,爱听些受恩者的恭维,虽不见得乐此不彼,却也习以为常。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