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那是在1913年,我长途跋涉走进法国普洛旺斯高原,...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那是在1913年,我长途跋涉走进法国普洛旺斯高原,来到阿尔卑斯山地,做了一次旅行。这里海拔一千二三百米,放眼望去,到处是荒地。光秃秃的山上,一棵树也没有。无边无际的荒野中,我走了三天,终于来到一个废弃的村庄前。一座尖塔倾圮的教堂,显示这里曾经有人居住,但是现在却毫无生命的迹象。那是六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由于我的水在两天前就喝光了,所以急需找到饮用水。我原本以为村子里应该有水井,找到时才发现,它早已干涸。我继续向前走了五个小时,到处是干旱的土地和杂草,心想:要找到水,恐怕是没指望了。就在我爬上一个山坡时,忽然看见远处山谷似乎有人影,开始我还以为是棵枯树,但不论怎样我还是走了过去。原来是一个牧羊人,他周围还有一群绵羊,懒懒的卧在滚烫的山地上。牧羊人让我喝了他水壶里的水,又带我去了他山上的小屋。他从一口深井里汲水给我,井水甜丝丝的。他很少说话,独自生活的人都这样。但可以感觉得出他是一个充满自信、意志坚强的人。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第二天清早,我请求他让我在这里再住一个晚上,其实再待一天并非必要,我只是受了好奇心的驱使,想要了解他更多一点儿,他痛快地答应了。我感觉没有什么事能够扰乱他的生活,他要赶着羊儿去吃草了。出发前,他把昨夜精挑细选的橡实,连同袋子,浸到一桶水中,背着那桶水离开屋子。我发现他带了一根铁棒,大概像拇指那么粗,一米半长。我们沿着山路,又向上爬了大约两百米。他停了下来,拿起铁棒向下戳了一个坑,轻轻放入一颗橡实,再仔细覆盖上泥土。他一颗一颗耐心地种下橡实。我好奇地问:“这个山坡是你的吗” “不是。”“那么你晓得这是谁的土地吗” “不晓得,可能是公有地吧!”他一心一意把一百颗橡树都种了下去。 

第三天,我和牧羊人道了别。第二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五年的军旅生涯使我差不多忘记了“种树的牧羊人”。大战结束后,我再度踏上那条通往高原的道路。这一带乍看景象大致如昔,只是在没有人烟的村庄尽头,看到了一片薄薄的雾气,像地毯一样,铺在高原上。我不由得想起他。我想,那一万颗橡树应该已经长成一大片树林了吧!在五年的战乱里,一个五十多岁的老人怎么生活? 

事实上艾尔则阿·布非耶不但活着,身体甚至比以前更健朗了。现在他不再放羊,因为羊群会啃掉他种的树苗。 

牧羊人坚持做着自己想做的事。这片一眼望不到边的山毛榉就是证明,它们长得足足有我的肩膀这么高了。那大片的橡树也非常茂盛,不用再担心被动物吃掉。他指着一片白桦林说,这是五年前种的。他把桦树苗全种到他认为地表湿润的山谷,结果证实他是正确的,这些桦树棵棵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蔚然成林。当我们回头往村庄走时,途中一条原本干涸已久的河床,现在居然水流淙淙。这是种树的连锁效应,这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奇迹 

从1920年开始,我几乎每年都去看望这位种树的老人。我从没见过他有任何怀疑或动摇,只是在执着不懈地种树,只有天知道这有多难!

1.请赏析下面句子。 

(1)“向远处望去,看到了一片薄薄的雾气,像地毯一样,铺在高原上。” 

(2)“这些白桦树棵棵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蔚然成林。”

(3)“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2.画线句子中,作者细致描写“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等环境,这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画线句子中,说“这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奇迹”,句中“这”指什么?“奇迹”指什么?

 

1.(1)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那个曾经被废弃的荒凉的村庄现在已经是满目绿色像地毯一样覆盖着的景象了。(2)这个句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白桦树比喻为“笔直站立的少年”,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牧羊人在谷底种的白桦树充满生机的壮观景象。(3)这句话是“我”第一次见到牧羊人时的印象,作者用“不毛之地的神秘泉水”比喻牧羊人,寓意了他将给这个荒凉的地方带来灌溉滋润和丰饶。 2.(1)为后面写牧羊人的植树做了铺垫,这大片荒凉的原野、废弃的家园、稀少的人烟、贫瘠的土地、干燥的气候都与后面呈现出来的绿色、富饶、滋润、美丽幸福的乐园似的情景形成鲜明对照,突出了牧羊人植树所创造的奇迹。(2)“这”指在曾经干旱的地方看到了溪水,“奇迹”指牧羊人长年累月地植树,改变了这里原来很差的生态环境,使干旱荒凉的地方变成了郁郁葱葱、富饶丰美、充满生机的地方。 【解析】 1.试题分析:赏析句子。(1)“雾气,像地毯一样,铺在高原上”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2)“这些白桦树……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也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在答比喻的作用时,除了答出生动形象地描写出景物的状态外,还要答出人物的功绩。(3)“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同样是运用比喻。答作用时除了答出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人物的状态外,还要答出人物给这个荒凉的地方带来灌溉和最终的丰饶。这个答案需要从“涌出的神秘泉水”展开联想。 2.试题分析:考查对环境描写的作用的把握。一问,内容上:描写了荒凉的原野、废弃的家园、稀少的人烟、贫瘠的土地、干燥的气候,自然引出牧羊人要在这里植树。结构上:描写这些荒凉的景象是为了与后面呈现出来的绿色富饶、生机勃勃、美丽幸福的乐园似的情景形成鲜明对照。就突出了牧羊人植树所创造的奇迹这一中心。二问,考查“这”的指代内容和“奇迹”的所指内容。首先要找到“这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奇迹”这句话在文本中的位置,因为答案往往就在问题处,此题也不例外。答案就在上文:“这”指在曾经干旱的地方看到了溪水;而“奇迹”指牧羊人长年累月地植树,是这里旧貌换新颜。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1)解释诗中词语。

九日:_________________                强:_________________

怜:_________________                傍:  _________________

(2)“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表达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狼》,回答下列问题。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填空。

写出两个带“狼”字的成语: 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恐前后受其______       (2)一狼其中_______

(3)屠自后断其________     (4)止增笑_________

3.下列句中加点字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坐于前    B. 狼不敢

C. 一狼其中    D. 将隧入以攻其后

4.翻译下列句子。

(1)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2)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5.概括狼的形象,并说说这则故事讽喻了什么?

 

查看答案

按照课文的意思,解释下面文言文中加点字的含义。                   

(1)未若柳絮风起    (《咏雪》)            因:

(2)非学无以广才      (《诫子书》)          广:

(3)目似暝,暇甚    (《狼》)              意:

(4)狼不敢         (《狼》)              前:

 

查看答案

根据语境,在横线上填入古诗词名句。                              

(1)《观沧海》中表现诗人博大胸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论语>十二章》中揭示学和思辨证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根据课本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六选五,若全部填写,按前五题给分)

(1)_________________,非宁静无以致远。

(2)乡书何处达?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落花时节又逢君。

(4)___________________,思君不见下渝州。

(5)______________________,风正一帆悬。

(6)谢太傅寒雪日内集,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