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狼》,回答下列问题。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

阅读《狼》,回答下列问题。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填空。

写出两个带“狼”字的成语: 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恐前后受其______       (2)一狼其中_______

(3)屠自后断其________     (4)止增笑_________

3.下列句中加点字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坐于前    B. 狼不敢

C. 一狼其中    D. 将隧入以攻其后

4.翻译下列句子。

(1)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2)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5.概括狼的形象,并说说这则故事讽喻了什么?

 

1.狼心狗肺狼子野心 2.敌:攻击 洞:打洞股:大腿耳:罢了 3.D 4.(1)骨头已经扔完了,但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夫。(2)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 5.狼的形象:贪婪、狡诈、凶狠;这则故事讽喻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论怎样狡诈,终归是要失败的。 【解析】 1.试题分析:考查写出两个带“狼”字的成语的能力。答此题,没有什么较好的解决办法,就是看学生平时的积累。对成语含义的把握,对成语字眼的记忆。平时多记忆成语及其含义,特别是与动物内容相关的成语的积累。 2.试题分析:要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在出题中常常出以今释古的类型的题。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股”:大腿。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耳”作文虚词的意思和用法,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3.试题分析:考查文言实词的义项。D意:打算。其他选项均为词类活用。A名词作状语,“像犬一样”。B名词作动词,“上前”。C名词作动词,“打洞”。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按照课文的意思,解释下面文言文中加点字的含义。                   

(1)未若柳絮风起    (《咏雪》)            因:

(2)非学无以广才      (《诫子书》)          广:

(3)目似暝,暇甚    (《狼》)              意:

(4)狼不敢         (《狼》)              前:

 

查看答案

根据语境,在横线上填入古诗词名句。                              

(1)《观沧海》中表现诗人博大胸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论语>十二章》中揭示学和思辨证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根据课本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六选五,若全部填写,按前五题给分)

(1)_________________,非宁静无以致远。

(2)乡书何处达?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落花时节又逢君。

(4)___________________,思君不见下渝州。

(5)______________________,风正一帆悬。

(6)谢太傅寒雪日内集,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根据课本,下列古诗文默写正确的一项是(    )

A. 秋风箫瑟,洪波涌起。

B.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C. 扬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D. 年与时弛,意与日去。

 

查看答案

根据下面文段的内容,回答后面问题。

照例还有一个同乡会,吊烈士,骂满洲;此后便有人主张打电报到北京,痛斥满政府的无人道。会众即刻分成两派:一派要发电,一派不要发。我是主张发电的,但当我说出之后,即有一种钝滞的声音跟着起来:“杀的杀掉了,死的死掉了,还发什么屁电报呢。”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渺视。他蹲在席子上,我发言大抵就反对;我早觉得奇怪,注意着他的了,到这时才打听别人:说这话的是谁呢,有那么冷?

①文段选自_________(书名),作者是_____

②文中的“他”指的是 _____,他是一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