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由记得住乡愁谈起 枫株湖 (1)习近平总书记的至理名言“记得住乡愁、端自己的饭碗...

由记得住乡愁谈起

枫株湖

(1)习近平总书记的至理名言“记得住乡愁、端自己的饭碗”至今耳目濡染。乡,就是故乡、家乡;愁,就是忧虑,更是思念。我们常有“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游子之愁。乡愁是融入人体血液的酵素,人越老,乡愁越浓,效力越大,甚至要落叶归根,告老返乡。

(2)乡愁作为一种文化印迹,它所表达的可能是忧国忧民的情怀,也可能是对于漂泊动荡生活的感受,是人们抒发心绪情感的重要方式之一。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崔颢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苏轼的“此心安处是吾乡”,余光中先生的“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都生动地表达了人们的思乡感受。

(3)乡愁是一种感恩、反馈的情感,是良心、善心的觉醒,与“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关。每次回家,总想去看看过去玩耍的地方,但几乎都是面目全非,找不到过去的景物和感觉,非常悲伤。特别是三峡水电站的建立,云阳是百万移民,许多景物都被淹埋江中,成为永不可见的水里文物,那种失落与惆怅无法言表。由此,我们提出“记得住乡愁”的城镇化是真正体现以人为本、尊重地域文化、重视历史传承的社会发展理念。

(4)“记得住乡愁”,要“严守底线”。城镇化并非要急剧扩张城市规模,而是“要严控增量,盘活存量”,要通过集约化利用建设土地,守住耕地红线,不能无节制扩大建设用地,甚至要适度“减少工业用地”,以保护耕地、园地、菜地等农业空间,形成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合理结构。

(5)“记得住乡愁”,要高度重视生态安全。要扩大森林、湖泊、湿地等绿色生态空间比重,增强水源涵养能力和环境容量,让人们在生活空间里能够“望得见山、看得见水”。

(6)“记得住乡愁”,要传承文化。有人说,乡村,是人类的故乡,而古村落,则是人类的祖屋。留住乡村,就是留住我们的故乡,就是留住我们的祖屋。因此,城镇化过程一定要留住历史记忆,留住地域特色,留住民族特点。

(7)“记得住乡愁”,要留住乡村的文化载体。没有乡村载体,也就没有了乡村记忆。中央明确提出,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中,要注意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

(8)剪不断的“乡愁”是中华文化的根和源,记住乡愁是对传统文化的呼唤与尊重,是对我们保根护源的忠告与提醒。我们要以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尊重历史,在城镇化进程中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地方文化、民族文化传承下去,发扬光大。让人们在“乡愁”中感悟社会进步,在“乡愁”中享受幸福!              

(有删改)

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乡愁作为一种文化印迹,它所表达的都是忧国忧民的情怀,是人们抒发心绪情感的重要方式之一。

B. 城镇化建设必须要以人为本、尊重历史,传承历史和地方文化。

C. 所谓“严守底线”,就是不要扩张城市规模的城镇化建设,而是“要严控增量,盘活存量”。

D. 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中,就是要保留村庄原始风貌,即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

2.第(2)段中引用了一些李白等诗人的经典诗句,其作用是什么?

3.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留住乡村,留住祖屋,留住历史记忆,留住地域特色,留住民族特点”的城镇化建设现象做简要评述

 

1.B 2.第二段引用古代诗人李白、崔颢、王安石、苏轼和现代诗人余光中的经典诗句,具体形象地阐述了乡愁是一种文化印迹,是人们抒发心绪情感的重要方式之一,自然地引出下文关于城市化建设的论题,引发读者思考,使后文的议论更有针对性。 (意思相近即可。) 3.不管是肯定还是否定,言之有理均可得分。) 示例一:肯定,习近平总书记的至理名言“记得住乡愁、端自己的饭碗”,只有留住了乡村,才有了故乡的感觉;只有留住了祖屋,才有了家族的回忆;只有留住了历史,留住了民族特点,才有了文化的传承。 示例二:否定,城镇化建设必然会打破原有的农村生活模式,需要进行规划与重建,为此,不能因噎废食,尽量历史与现实相结合,赋予“乡愁”更丰富的内涵。 【解析】 1.A.项说法太肯定,原文是“乡愁作为一种文化印迹,它所表达的可能是忧国忧民的情怀,也可能是对于漂泊动荡生活的感受”;C项与原文“城镇化并非要急剧扩张城市规模,而是“要严控增量,盘活存量”不符;D项与原文“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不符。 2.引用古代诗人李白、崔颢、王安石、苏轼和现代诗人余光中的诗,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都是关于“乡愁”的,每一个漂泊在外的人都有乡愁,表明了乡愁作为一种文化印迹,它所表达的可能是忧国忧民的情怀,也可能是对于漂泊动荡生活的感受,是人们抒发心绪情感的重要方式之一。自然地引出下文关于城市化建设的论题,引发读者思考,使后文的议论更有针对性。 3.本题是开放性试题,先表明观点,同意或不同意均可。城镇化建设,必然要涉及到历史与发展的问题,城镇化建设必然会打破原有的农村生活模式,需要进行规划与重建,为此,不能因噎废食,尽量历史与现实相结合,赋予“乡愁”更丰富的内涵。建设又不能毁掉历史的遗迹,理由言之成理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苏小童的夏天

⑴ 半个月前,苏小童经历了残酷的中考。按照父亲的规划:如果考上高中,就继续读书;考不上,就子承父业,随他一起进城挑担子卖鸡蛋。

⑵ 很不幸,苏小童连分数最低的三中也没考上。第二天,他就去城里找父亲。门没锁,父亲也不在家。苏小童放下行李,就向着麻将馆走去。麻将馆里烟雾弥漫,苏小童还是一眼就看到

了黑着脸的父亲。父亲也看到他了,连忙向他招手:“儿子,过来给老子抓两把,改改手气。”他很

不喜欢父亲打麻将,因为这事母亲和父亲多次吵架,最终母亲负气离家出走了。

⑶ 以前放暑假,他来城里找过父亲,随父亲一起去市场,有时会接过父亲的担子挑着走一段。但这次不一样,父亲专门为他准备了一副小一些的担子,还分配给他一个小菜市场。

⑷ 早上四点起床,四点二十准时出发,这样就算在路上稍微歇息,也能赶在六点半天亮之前到达目的地。这是肥皂厂外的小菜市,从天亮开始热闹起来,一直延续到八点左右,这里人买好了菜,收拾好就上班去了。小菜市就苏小童一个人卖鸡蛋,在讨价还价的喧嚣声中,苏小童很熟练地数鸡蛋、数钱、找零。市场上的人渐渐稀少,不忙了,苏小童就点三两小面加个酱肉包子当早饭。把肚子填饱了,再买上中午晚上要吃的菜,挑着担子往回走。

⑸ 夏天的鸡蛋像阳光下的冰淇淋一样脆弱,一不小心就会坏掉。刚开始变坏的鸡蛋,表面看不出来任何变化,却难逃父亲的眼睛。周末,父亲会让苏小童和自己去同一个市场,将这些刚坏掉的鸡蛋用单独的小篮子装上,让苏小童提去卖,而且告诉大家,这是自己家养的鸡下的蛋,卖鸡蛋是为了凑学费。

⑹ 独自卖了好几天的鸡蛋,苏小童发现了父亲的秘密。但他没打算忤逆父亲,还是照着父亲的吩咐,去了几百米远的小巷道,摆上装有鸡蛋的篮子,守着卖。偶尔有个人过来问,苏小童就告诉他,鸡蛋是坏的,让对方不要买。问的人就一脸复杂的表情,走了。

⑺ 过了不知道多久,下雨了。苏小童孤零零地站在雨中,父亲喊他收拾好篮子去躲雨,别把自己淋坏了,看病要花钱。他假装听不到父亲的话,直愣愣地站在那里,默默流泪

⑻ 这件事在苏小童的内心深处划了一道很深的口子。以前对父亲只是不喜欢,此刻却变成了怨恨。母亲不高兴父亲打麻将,所以离家出走了。想到这里,苏小童的嘴角露出了一丝淡然的笑意——他开始筹划如何逃离,他用了足足一夜的时间来考虑自己如何才能周全地逃离父亲的魔掌。最后决定,用暑假时间挣钱凑够念高中的建设费,回到校园,绝不要子承父业!

⑼ 第二天,苏小童照例挑着担子去肥皂厂外的小菜市卖鸡蛋,然后在市场安静下来的时候,找到便宜的农家菜,装进自己卖空的鸡蛋担子里,准备着下午用背篓背到大市场去卖晚市。这些菜卖相不好,但是价格便宜,加上是农家菜,所以还算抢手。

⑽ 上午从市场回来,苏小童就从买回的菜里随便挑出一点做午饭。吃完饭,父亲午休了。苏小童向邻居大叔借了个陈旧但功能尚全的冰糕箱,背着冰糕箱就出去卖冰糕了。第一声叫卖是很难喊出口的,但是只要第一声喊出来了,后面再喊就不害羞了。

⑾ 日子一晃就是八月底了。苏小童向父亲摊牌,说自己不想和他一起做生意,想回学校继续念书。父亲一脸的不屑,就你那点儿分数,还想念书?三中的分数线都没到。

⑿ 苏小童默默不语,在那里数钱。很久他才将那一堆散钱数出来:四千六百二十八块三毛。

⒀“这是我这个暑假自己挣到的钱,我打听过了,没到分数线念三中要交两千的“建设费”,学费是六百八。剩下的钱,足够我一学期的生活费了。”

看着小脸晒得如煤炭般的儿子,父亲润湿着眼睛良久,不知道说啥好。他打算歇业两天,专门护送儿子回老家。

要知道,后天就是九月一号了。

1.苏小童没有考上高中,进城准备子承父业。后来为什么又决定绝不要子承父业?阅读全文,简要分析其原因。

2.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蕴含人物怎样的心情?请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

⑴ 他假装听不到父亲的话,直愣愣地站在那里,默默流泪

⑵ 看着小脸晒得如煤炭般的儿子,父亲润湿着眼睛良久,不知道说啥好。

3.读完本文后,“父亲”这一人物引发了同学们的争论,请你联系文中父亲的社会阶层特点,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父亲这一人物的看法

4.小说以“要知道,后天就是九月一号了”结尾,有何用意?结合文章内容,简要阐述。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

(1)在《草房子》中,以下不是杜小康所为的是(    )

A.和桑桑一起玩火

B.在学校门前摆摊

C.在芦荡养鸭

D.在文艺汇演中成功扮演伪军连长

(2)“桑桑很无奈,只好在寒风里陪伴着他。到了中午,竹篮子也有大半筐柳树须子。那须子在这冰天雪地,生命都似乎被冻结了的冬季,实在是好看。那么白,那么嫩,一根一根,仿佛都是活的。”(节选自《草房子》)

选文中的“他”是      ,他和桑桑找柳树须子的目的是     

(3)《培根随笔》中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篇?请结合相关内容谈谈理由。

 

查看答案

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宋代朱熹抽取其中的《大学》《中庸》两篇,和《论语》《孟子》编在一起,称为“四书”。

B. “社稷”原指君主祈求国泰民安所祭祀的土谷之神,后也指国家;“风骚”作名词时泛指文学,“风”指《诗经》中的《国风》,“骚”指屈原的《离骚》。

C. “总角”“垂髫”均代指童年;“豆蔻”指称十三四岁的少女;“及笈”指古代男子到了十五岁时,把头发簪起来表示已成年。

D. 词,兴起于唐五代,极盛于宋代。在唐五代时,一般称为“曲”“曲子”“曲子词”,后来才称为“词”,又称“乐府”“诗余”“长短句”等。

 

查看答案

解释下列加点的文言字词。

(1)时人莫之

(2)由是先主遂

(3)欲大义于天下

(4)将军既帝室之

(5)先帝不以臣卑鄙 

(6)至于斟酌

 

查看答案

古诗文默写。

(1)浊酒一杯家万里,__________________。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2)___________________ ,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 密州出猎》)

(3)离愁渐远渐无穷,__________________。(欧阳修《踏莎行》)

(4)___________________,归来华发苍颜。(辛弃疾《清平乐· 独宿博山王氏庵》)

(5)竹篱茅舍,__________________。(白朴《越调 天净沙· 秋思》)

(6)人生若只如初见, __________________。 (纳兰性德《木兰词· 拟古决绝词柬友》)

(7)李清照在《武陵春》中用形象的比喻把无形的愁绪写得有形有感的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8)辛弃疾在《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描写军营生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