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列名著选段,完成下列各题。 ①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

阅读下列名著选段,完成下列各题。

①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并且说,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②可惜我那时太不用功,有时也很任性。还记得有一回藤野先生将我叫到他的研究室里去,翻出我那讲义上的一个图来,是下臂的血管,指着,向我和蔼的说道:

③“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

④但是我还不服气,口头答应着,心里却想着:

⑤“图还是我画的不错,至于实在的情形,我心里自然记得的。”

⑥学年试验完毕之后,我便到东京玩了一夏天,秋初再回学校,成绩早已发表了,同学一百余人之中,我在中间,不过是没有落第。这回藤野先生所担任的功课,是解剖实习和局部解剖学。

⑦解剖实习了大概一星期,他又叫我去了,很高兴地,仍用了极有抑扬的声调对我说道:

⑧“我因为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很担心,怕你不肯解剖尸体。现在总算放心了,没有这回事。”

⑨但他也偶有使我很为难的时候。他听说中国的女人是裹脚的,但不知道详细,所以要问我怎么裹法,足骨变成怎样的畸形,还叹息道,“总要看一看才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选自《朝花夕拾•藤野先生》)

1.用简洁的语言补充概括文段中“我”和藤野先生相处的另外三件事。

先生帮“我”添改讲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朝花夕拾》里提到过两位先生,一位是藤野先生,另一位是谁?你更喜欢哪位先生?请结合原著说明理由。

3.联系原著,谈谈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是什么。

 

1.先生帮“我”纠正解剖图;先生关心“我”的解剖实习;先生想了解中国女人裹 脚(脚骨)的情形. 2.寿镜吾先生:示例一:我更喜欢寿镜吾先生,因为他“方正、质朴、博学”。虽“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是一位有着中国传统美德的先生,是鲁迅的启蒙恩师。示例二:我喜欢藤野先生,因为他平等待人,治学严谨,不因为鲁迅是中国学生而歧视,而是关心他的学业,亲自为他批改讲义,严格要求他按正确的方法画解剖图等举动都让人尊敬和感动。 3.作者经历了匿名信事件、电影事件,认识到中国人灵魂的麻木不仁.他深感学医只能解救人肉体的痛苦,而只有从文才能救治人的精神与灵魂,提高民众的思想觉悟,所以他选择弃医从文。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事件的能力。根据文本内容可知,第一段到第五段讲的是先生为了修改讲义和要求我纠正解剖图。第六段到到第七段讲是先生关心我的解剖实习。第八段讲的是先生向我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的事。据此可概括作答。 2.试题分析:本道题考查学生对《朝花夕拾》人物形象的掌握程度及更喜欢哪位先生。请结合原著说明理由的考查。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进行语言表达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结合主要事件进行分析,有的文章还需要结合背景资料。再根据分析写出自己的评价。语段的结尾是“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分析这个句子,“那时那地”指的在仙台医学院看影片的时候;“我的意见”则是作者救国的思想;“变化”是指作者认为医学只能救治人的身体,无法拯救人的思想和灵魂,要想改变中国人那种麻木、不觉醒的精神状态,靠医学是无法做到的,只有写文章,才能做到这一点。综合以上分析可得出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原因。在此基础上进行评价,语言要通顺,意思要完整。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成长路上,繁星闪烁,每一缕星光都曾照亮你前行的路,值得感谢:史铁生感谢母亲用“好好儿活”鼓励他热爱生活;海伦感谢莎莉文老师给予她“再塑生命”的勇气;鲁迅先生感谢长妈妈那“伟大的神力”给予他无限的温暖……在你的成长路上,又有哪些人照亮过你的世界,值得感谢?

请以“感谢有你”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自选文体;(2)不少于500字;(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地名、人名。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

惟有少年心

昝圣骞

①整理书柜时,在角落里发现一旧课本,我有点好奇地想看看。伸手一拿竟感觉有点阻力,于是稍微用力把它从书柜壁上揭了下来,只听“刺啦”一阵响。

②捧在手中,我慢慢地抚摸着它的苍老。几道灰白的折痕上,模糊的“昝圣骞”三个字告诉我,这是我十岁读初中二年级时用过的语文课本。

③我一直认为,自己比同龄的孩子少了许多童年的乐趣,因为父母急盼着我成材,我五岁就进了小学。但妈妈还是嫌慢,于是又跳过了四年级,最后以小学的年龄上了初中。正常学龄孩子的童年是随着小学毕业而毕业的,而我的童年却一直延伸到初中。

④看着十岁时读过的课本,“翻开它吧”,我对自己说,去找一找童年的踪迹。

⑤长期被挤压在柜壁上,书页间已没了空气,很实在,也变得难以翻动。我尽量温柔地慢慢捻开相邻的两张纸,缓缓掀起,再轻轻放下,无声无息,全然没有翻动新书时“哗哗”的响。这一连串的动作在我看来是如此慎重与长久,仿佛过去了一个世纪。我不敢用力,只想轻轻唤醒一篇篇记忆深处的文章,唤醒熟睡已久的九年前的心。一页页翻下去,仿佛是走进一片宁静的大海,波澜不惊。九年,竟让一本书也厚重了、成熟了。

⑥穿过了《白杨礼赞》,望见了《背影》,看到了《杨修之死》……他们都被我打上了儿时的烙印﹣﹣空白处密密麻麻都是字。小小的年纪学那样的经典,只知道把老师讲的内容赶紧写下来。我那时大概属于“好读书,不求甚解”的那类学生吧,对课文大多是囫囵吞枣。只是在用一片片、一行行稚嫩而工整的文字,向老师,向父母,也向自己证明:我看过了,我学过了。这种少年苦事、少年心思,今天想来多么可爱。

⑦当众朗读,是那时语文课上的一大快事,务求读得抑扬顿挫,神采飞扬,不破句不倒句,以博得同学的羡慕,老师的赞许。童年就是这样一个痛快的年纪,展示自己不会被说成“出风头”,投入感情也没人认为是“做作”。我的朗读一向很好,又少年不知“羞”滋味,所以在一群很“老成”的同学中,我很容易争取到读书的机会。但有多少次“眉色飞舞”的朗读,我已经不记得了。

⑧手里这册旧课本与案头的书相比,最明显的区别就是写在书中的字迹的颜色了。小时候对红颜色的字十分敬畏,全然不似现在,随手“朱批”。那个时候总认为红笔代表了正确,代表了辈分,代表了学问,是老师、父母才能用的。敬畏之余,更多是羡慕,期盼自己快点长大,这样就可以自由自在地用红笔了。现在大了,这个愿望彻底实现了。所看之书,随手的圈画批注都是红笔,内容也都是自家之言了。自由是自由,但反而觉得少了些什么。

⑨忽然想在这语文书里找找自己年少顽劣的痕迹,果然找到了。一看忍不住笑出声来,那是上课无聊时画在页脚的一幅简笔画,简单到画中仅有的两个小人全由不规矩的圆和歪歪扭扭的线组成。我会心地向后翻去,果然连续十几页都有。一页页单独看,是看不出个所以然的;连续翻过去,人物都活了。内容是两个武林高手过招,有持流星锤的,有舞狼牙棒的,还有在远处发气功的。翻着,看着,耳边犹闻打斗声。

⑩在课本的方寸之地,在四十分钟里,忙里偷闲,上演一场场孩童心中最简陋的功夫戏,也算是老师眼皮底下最快活的童年了。

⑪想起宋人章良能的《小重山》:“旧游无处不堪寻,无寻处,惟有少年心。”旧课本中的情景仍历历可寻,但年少时的那种情怀,却无从寻觅了。

1.根据提示,概括“我”年少时的心理变化过程。

①小学跳级到初中,我遗憾少了童年乐趣;

②儿时勤快做笔记,_________________

③当众朗读,_________________

④看到红颜色的字,_________________

⑤在课本页脚画简笔画,_________________

2.品析第5自然段中划线语句的表达效果。

3.文章第⑦段写到“我”不知有过多少次“眉色飞舞”的朗读。请根据上下文揣摩“我”那时的心理活动,用第一人称写出来。

4.文末引用了宋人章良能词中的一句话:“旧游无处不堪寻,无寻处,惟有少年心”。这句话引得恰当吗?请谈谈你的理由。

 

查看答案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①双腿瘫痪以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我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锤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②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③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节选自史铁生《秋天的怀念》)

1.结合选文,分析母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请赏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母亲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进一步说明“我”当时“暴怒无常”,母亲在我发脾气时十分惧怕,远远躲开。

B. 本文作者没有直抒胸臆,而是含蓄写来,以微小平常的生活细节感动人心。

C. 全文的情感波澜一张一弛、富有节奏,宛如一阕起伏有致的乐章,这是作者着力营造的艺术效果。

D. “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暗示着作者当时悲凉的心情,为下文写母亲“挡在窗前”,又央求“我”去北海看菊花作铺垫。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尝闻橘枳之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 寡人反取病焉。”

(节选自《晏子使楚》)

注释:

①曷:同“何”,什么。②枳:一种灌木类植物,果实小而苦。③熙:同“嬉”,嬉戏。

④取病:这里是自取其辱,自讨没趣的意思。

1.对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到)

B. 齐人也,盗(偷窃)

C. 善盗乎(本来)

D. 水土也(不同)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橘 生 淮 南 则 为 橘 生 于 淮 北 则 为 枳 叶 徒 相 似 其 实 味 不 同。

3.晏子的对答精彩极了,请结合文段说说理由。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内集_________________

俄而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白雪纷纷何所似?

②未若柳絮因风起。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交代了咏雪的背景。

B. 说明咏雪的直接原因的句子是“俄而雪骤。”

C. 标点“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两句话都使用了比喻修辞手法。

D.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明确表示了谢太傅对谢道韫才气的赞赏。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