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人类曾做到的最高贵的征服,就是征服了这豪迈而剽...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人类曾做到的最高贵的征服,就是征服了这豪迈而剽悍的动物——马。它和人分担着疆场的劳苦,同享着战斗的光荣;它和它的主人一样,具有无畏的精神,它眼看着危急当前而慷慨以赴;它听惯了兵器搏击的声音,喜爱它,追求它,以同样的兴奋鼓舞起来;它也和主人共欢乐:在射猎时,在演武时,在赛跑时,它也精神抖擞,耀武扬威。但是它的驯良不亚于勇毅,它一点不逞自己的烈性,它知道克制它的动作:它不但在驾驭人的手下屈从着他的操纵,还仿佛窥伺着驾驭人的颜色,它总是按照着从主人的表情方面得来的印象而奔腾,而缓步,而止步,它的一切动作都只为了满足别人的愿望;这天生就是一种舍己从人的动物,它甚至于会迎合别人的心意,它用动作的敏捷和准确来表达和执行别人的意旨,人家希望它感觉到多少它就能感觉到多少,它所表现出来的总是在恰如人愿的程度上;因为它无保留地贡献着自己,所以它不拒绝任何使命,所以它尽一切力量来为人服务,它还要超出自己的力量,甚至于舍弃生命以求服从得更好。

以上所述,是一匹所有才能都已获得发展的马,是天然品质被人工改进过的马,是从小就被人保育、后来又经过训练、专为供人驱使而培养出来的马。它的教育以丧失自由而开始,以接受束缚而告终。这种动物被奴役或驯养已太普遍、太悠久了,以至于我们看到它们时,很少是处在自然状态中。它们在劳动中经常是披着鞍辔的;人家从来不解除它们的羁绊,纵然是在休息的时候;如果人家偶尔让它们在牧场上自由地行走,它们也总是带着奴役的标志,并且还时常带着劳动与痛苦所给予的残酷痕迹:嘴巴被衔铁勒成的皱纹变了形,腹侧留下一道道的疮痍或被马刺刮出一条条的伤疤,蹄子也都被铁钉洞穿了。它们浑身的姿态都显得不自然,这是惯受羁绊而留下的迹象;现在即使把它们的羁绊解脱掉也是枉然,它们再也不会因此而显得自由活泼些了。就是那些所受的奴役最轻微,只为主人摆阔绰、壮观瞻而饲养着、供奉着的马匹,它们戴的包金链条也只是为了满足主人的虚荣心,而决不是为了装饰它们自己。比起它们脚下的蹄铁,它们额前优稚的垂鬃、它们编成发辫的项鬛、它们全身披盖的锦缎和金饰使它们更加蒙受耻辱。

(节选自布封《马》)

1.被人类征服的马,有哪些特点?请从选文第一段中选择恰当的词语来概括。

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感情色彩没有发生变化的是哪一项?

A. 人类曾做到的最高贵的征服,就是征服了这豪迈而剿悍的动物—马。

B. 它们也总是带着奴役的标志,并且还时常带着劳动与痛苦所给予的残酷痕迹。

C. 鸟儿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婉转的曲子,与清风流水应和着。

D. 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

3.文章结尾说“比起它们脚下的蹄铁,它们额前优雅的垂鬃、它们编成发辫的项鬛、它们全身披盖的锦缎和金饰使它们更加蒙受耻辱”,它们的“耻辱”是什么?

 

1.勇毅;驯良。 2.B 3.身体被束缚,失去自由,被人们奴役;精神上彻底丧失了马的天性,沦为了人类的玩物 【解析】 1.此题考查学生从文中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应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来作答。从“但是它的驯良不亚于勇毅,它一点不逞自己的烈性,它知道克制它的动作”可以提炼出问题的答案,即:“勇毅”“驯良”。 2.此题考查学生对词语意思以及感情色彩的分析能力。A项中“高贵”指人的地位级别高尚尊贵,在这里运用了反语的修辞,表达了对人类的讽刺;C项中“卖弄”原指有意显示,炫耀自己的本领。用在此处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鸟儿歌声的悦耳动听,属于贬词褒用;D项中“狡猾”是贬词褒用,原指诡计多端,不可信任,这里是指调皮、机灵,用来表现孩子的天真可爱。故选B。 3.本题考查对关键词语含义的理解。解释某句话或某句话中关键词的含义,是中考阅读试题中常见的题型。解答这类试题,既要紧扣目标段,又要联系上下文进行合理推断,理解其深层含义。它们的“耻辱”指的是失去了宝贵的自由,被人类所束缚。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甲】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乙】余乡延溪有石犀牛,其来颇久。近岁居民艺麦,被邻牛夜食几尽。牛主惧其讼己,乃故言曰:“早见石犀牛汗如喘,又口有余青。食邻麦者,殆是乎?”众皆信然,谓石犀岁久成怪。于是艺麦家持石往,断犀足,不复疑邻牛云。嗟夫,邻牛食麦,石犀受击。石犀之形,以一击坏,而名亦以众口神。凡事何可不揆诸理?

(选自明朝江盈科《雪涛小说》)

【注】①延溪:地名,在湖南桃源东。②艺:种植。③讼:诉讼,打官司。④揆:度量,考察。

1.下列哪一项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

A. 一人之使       一狼骨止(《狼》)

B. 求闻之此       屈伸呼吸(《杞人忧天》)

C. 言曰         而两狼之并驱如(《狼》)

D. 是乎           思而不学则(《为政》)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众皆信然。

(2)谓石犀岁久成怪。

3.两段文字中的哪一句话揭示了“闻而传之者”和“艺麦家”最终成为笑柄的原因?

4.下面人物说话的语气有什么不同?结合具体内容说说你的理解。

(1)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2)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5.乙文中石犀牛为什么会被断足?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秋词二首

刘禹锡

其一                     其二

自古逢秋悲寂寥,         山明水净夜来霜,

我言秋日胜春朝。         数树深红出浅黄。

晴空一鹤排云上,         试上高楼清入骨,

便引诗情到碧霄。          岂如春色嗾人狂。

【注】①嗾:(sǒu)唤狗咬人的声音,这里是“使”的意思。

1.下列哪一项诗句不符合“自古逢秋悲寂寥”的观点?

A.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B.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

C.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暝》)

D.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2.发挥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晴空一鹤排云上”和“数树深红出浅黄”两句所表现的秋日美景。

3.找出“其二”中与“我言秋日胜春朝”意思相近的句子,并比较分析哪一句表达的语气更强烈。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几则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某地几所学校的课外阅读活动与学生阅读能力情况图

材料二:陆华斯·乔特说:“散漫地读书是人生的浪费,最要紧的是有计划地读。”

材料三:美学家蒋孔阳记的笔记大致分成两种:一种是资料性的,专记文物考据,历史事实,以及书中所引到的例证和故事;另一种是思考性的,记录在读书的过程中所受到的启发,引起的感受和随时想到的议论。

(1)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学生的阅读活动与阅读能力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所提供的材料,归纳出几点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

(1)《朝花夕拾》中有许多形象鲜活、性格鲜明的人物深深地烙在了作者的心里。他们当中常常对“我”讲“长毛”故事的是_________;曾向“我”了解中国女人裹脚情形的是_______;让“我”找“原配蟋蟀一对”、“败鼓皮丸”等奇特药引的是_______;同乡会上处处针对“我”,后来却经常和“我”喝酒的是_______

(2)下面关于《西游记》内容的表述,哪一项是错误的____

A.孙悟空大闹天宫后,玉帝大怒,差四大天王协助托塔李天王、哪吒太子等点十万天兵前往花果山捉拿,结果战败;又遣二郎真君前往相助,两人胜负难分,最后在太上老君金钢琢偷袭下捉得孙悟空。

B.车迟国三位国师与唐僧师徒比试求雨、坐禅、隔板猜枚皆败,又赌砍头、剜心、下油锅,悟空毫发未伤,而虎力大仙头被悟空毫毛所变黄犬衔走,鹿力大仙心肝被悟空毫毛所变饿鹰抓去,羊力大仙被悟空撤去冷龙化于油锅。

C.为辨真身,真假行者打至南海落伽山,观音菩萨念《紧箍儿咒》,未能辨识;打到凌霄宝殿,玉帝让谛听察听,亦未听出;又打至森罗殿下,生死簿、照妖镜未能辨出,最后到雷音寺,如来认出六耳猕猴。

D.过火焰山,孙悟空先是变作小虫儿随茶水进入罗刹腹内逼她借扇,却是把假扇;又变作牛魔王骗得真扇,可又被牛魔王变的猪八戒骗了回去;最后在李天王、哪吒等人的帮助下打败牛魔王,借得真扇。

 

查看答案

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在括号内的横线上填写相应的作家、篇名。

(1)____________,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

(2)静以修身,____________。        (诸葛亮《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应傍战场开。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4)____________,却话巴山夜雨时。  _____________《夜雨寄北》)

(5)僵卧孤村不自哀,____________。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6)终古高云簇此城,____________。  (谭嗣同《潼关》)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