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沉默不是金,而是社会的悲剧 刘瑜 ①“沉默是金”...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沉默不是金,而是社会的悲剧

刘瑜

①“沉默是金”,人们常说。这话还被写成大字,镶在框里,贴在很多墙壁上。人们用它来告诫自己:言多必失,少说多做,祸从口出,实干兴邦空谈误国。总之,能闭嘴的时候就闭嘴。

②但是马丁·路德金说:历史将记取的社会转变的最大悲剧不是坏人的喧嚣,而是好人的沉默。

③历史上无数悲剧源于集体沉默。二战期间,普通德国人大多已经隐隐知道那些被推上火车的犹太人的下场,但是他们对此不闻不问,照常买牛奶面包,上班下班,并对迎面走来的邻居温和地问候“早上好”。文革期间,当学生们用皮带抽打老师、或者造反派暴力批斗“走资派”时,也有很多围观群众感到不忍,但他们只是默默地回过头去。今天的中国,朋友们聚餐,点龙虾鱼翅燕窝,结账的时候在座的人中有公职的那位“要一张发票”,这上万块钱的餐费最后摊到了谁头上,不会有人追问。

④有些时候,沉默也许是起源于善意和礼貌,比如在临终亲友面前,我们不愿意谈起他们的病情,比如和一个口吃的人聊天,我们假装注意不到他的口吃。但是另一些时候,沉默源于怯懦。人们害怕权力,害怕高压,害怕失去升官发财的机会,害怕失去房子车子,于是沉默成了自我保护的机制。高贵是高贵者的墓志铭,沉默是沉默者的通行证。

⑤另一些时候,人们所恐惧的,甚至不是利益上的损失或者肉体上的暴力伤害,而是精神上被自己的同类群体孤立。出于对归属感的依恋,他们通过沉默来实现温暖的“合群”。解放前为理想浴血奋战、出生入死的革命家,解放后却在屡次政治运动中保持沉默、随波逐流,很难说仅仅是因为贪生怕死,更多的恐怕是因为他们害怕被革命队伍抛弃,成为一个“精神上的孤儿”。对认同感、归属感的强烈需要,大约是写在人类基因里的密码,这个密码有时候会成为勇气的源泉,有时候却让我们蒙上了自己的眼睛。

⑥所以,沉默的人数越多,打破沉默就越难——因为当越来越多的人卷入沉默的漩涡,从这个漩涡中挣脱出来需要的力气就越大。历史上的先知,往往命运悲惨。面对第一个站出来大喊的人,人们往往不会顺着他的手指去看真相,而是怒斥他为什么吵醒了自己的好觉。甚至,他们会因为那个人的勇气映照出自己的怯懦而恼羞成怒,你那么大喊大叫干什么?哗众取宠、爱出风头、不识时务,神经病。“沉默如癌细胞般分裂生长。” 

⑦拒绝发声并不奇怪,因为发声不但需要勇气,而且意味着承担。直视沉默也就是抵抗制度性遗忘和集体性否认的压力,直视生活中不被阳光照耀的角落、被压迫者的痛苦和我们自己的软弱。人们习惯于用政治或社会的压制来为自己的沉默辩护,却往往忘记了正是自己的沉默在为这种压制添砖加瓦。

⑧你可以不勇敢,可以不说真话,可以逃避;但是不要阻止那些善良而又有勇气的人们说话,以及为了他人而付出的血汗。当一些人为了这个社会在付出的时候,请不要嘲笑他们的“卑微”和“愚蠢”。应该谨记:沉默不是金,而是社会的悲剧。

(《房间里的大象——生活中的沉默和否认》节选有删改)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社会转变的最大悲剧不是坏人的喧嚣,而是好人的沉默。

B. 沉默在根本上都源于怯懦,沉默成了自我保护的机制。

C. 对认同感、归属感的强烈需要,有时候让我们蒙上了自己的眼睛,保持沉默。

D. 直视沉默就是抵抗制度性遗忘和集体性否认的压力,直视生活中不被阳光照耀的角落等。

2.请写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3.文章④、⑤两段能否调换顺序?请说明原因。

4.以下事例,适合放在文中哪个段落?请简要阐述理由。

鲁迅《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大声地指出中国文化的朽坏,指出他们所处的是一个吃人的社会,被家人和村人当作是发了狂的疯子。

 

1.B 2.沉默不是金,而是社会的悲剧。 3.不能,第④段写人们恐惧利益上的损失或者肉体上的暴力伤害,第⑤段写人们恐惧精神上被自己的同类群体孤立。这是从浅到深的逻辑顺序。 4.第⑥段。因为事例是指出真相的狂人被当做疯子,而第⑥段议论人们对先知的斥责。事例与论点相符。 【解析】 1.试题分析:B“沉默在根本上都源于怯懦,沉默成了自我保护的机制”理解错误。原句是“但是另一些时候,沉默源于怯懦。人们害怕权力,害怕高压,害怕失去升官发财的机会,害怕失去房子车子,于是沉默成了自我保护的机制”。选项“根本上”错。 2.试题分析:标题就是论点。标题是读者接触论文的第一信息,对读者是否注意、选择该议论文来阅读具有重要的意义。标题就是论点好处就是直截了当,开宗明义。 3.试题分析:考查论证的顺序。第④段和第⑤段是从浅到深的逻辑顺序。从肉体到精神,所以不能调换。答此题读懂这两段内容是关键。 4.试题分析:考查观点与材料的关系。观点一定要能统率材料,而材料一定要能证明论点。材料与观点必须统一。论据与论点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因此论据与论点之间应有内在联系、有契合点才行,否则就不能证明论点。第⑥段议论人们对先知的斥责,所举事例指出真相的狂人被当做疯子,事例与论点正好相符,做到了材料与观点的统一。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钓者

①“文化大革命”中,那一个黄昏里,河边的芦苇全白絮了,我放牧回来,仄在牛背上,悠悠地吹那笛儿。蓦然,就瞧见那弯弯的柳树根上,坐着一个人钓鱼,草帽把脸全遮住了,一只蜻蜓停在那帽沿上。我感到新奇,从牛背上溜下来,悄悄走近去,他没有动,钓竿横在那里,已有几条小鱼在啜那钩上的小蚯蚓了,那浮子就微微地激动,像落下的一朵芦絮,又像冒上来的一个水泡儿。那人还是不动。我却急了:“钓,快钓!”

②他仍一动不动地坐他的地,那钓竿依然没有拉,浮子静了一下后,又微微地激动了。

③但我终是看清他的脸了,很黄,满下巴的毛也黄,连两手的食指和中指都是黄得发焦。我立即掉头逃走了:毫无疑问,这是一个怪人,一个外乡来的怪人了。 

④第二天,第三天……几乎是每一个黄昏,我放牧回来,总要好奇地往那芦苇深处的柳树下看看。他总是那么坐着,像一尊石头。但终未见他钓上一条半尾鱼来。

⑤一天,一头牛病了,半下午我就赶牛回队牛圈,在那我竟看见这位钓者了。他双脚踩在牛粪里,用锨往外铲那粪块,粪是泥草沤的,铲不动,手就伸下去了,那焦黄的食指和中指,一抠,抠起一大块来。……抠完粪了,又去担干土垫,扁担在肩上跳,他前后顾着,用两手抓住捺,摇摇摆摆走,已经看见我在笑看他了,并不一言一笑,我想:他原来扁担都不会担,自然是不会钓鱼了。然而,粪出完又垫好了,他却抱了那鱼竿,又踽踽地向河边走去。

⑥我随着他,看他在那里坐定,垂下钓竿去,立即又一动不动了。月亮升上来,静静地照在水上,芦苇上,他只是坐着,不拉钓竿,甚至连拉上来看也不看一眼。我走过去,说:“你是要钓水里的月亮吗?”

⑦“钓鱼。”他说。

⑧“鱼已上钩了,为什么不钓呢?”

⑨“鱼可怜见的。”

⑩“那你在水里钓什么呢?”

“钓愁!”

这句话,一直到几年后,我才明白了是什么意思,但那时,只觉得可笑,越发证实他是一个怪人。

后来,我就慢慢了解清楚这个怪人了。他是一位作家,据说写过好多好多的书,但他是“黑帮”,遣到山里来改造。

我们慢慢地熟了,虽然他不和我多说话,我也只会陪着他空钓鱼,但我们毕竟是成了朋友。两年后,他却走了。母亲说,他已经被调走了,那杆钓竿是送我作纪念留下了。

从此,我再没有见到这位钓者了。

但我终于又在河边的芦苇深处碰上他了哩。

 今年春天,我依旧放牛回来,正是芦苇从水里长出来,在向着天空窜出一丈来高了,我骑着牛,弄着我那笛儿,悠悠地吹,任着牛儿在芦苇丛的曲径里走。蓦地,我看见一个人,在那柳树根上,横一杆钓竿,一动不动地坐着。啊,是他吗?但我又多么害怕是他呀!他在这里钓了几年的愁,他已愁得可怜了,他不能再在这儿钓愁了啊!

我走近去,是他!人已经很老了,但脸却显白,满下巴的毛也白了。我默默地坐下来,陪着他,他始终没有发觉,那么横着鱼竿,那浮子又开始在微微地激动了,激动着……。我毕竟长大了,不忍心看着他那痴呆的样子,站起身悄悄走了。

回到家,听母亲说了,他果真是又到我们村来的,就在东巷口王贵家的一间空房里住着。夜里,我说什么也该去看看我的这位朋友了。一进门,他正坐在灯下的桌边,面前是厚厚的一摞书,一摞纸,他头就埋在那高高的两摞中间写什么,一只手,那焦黄的食指和中指间,正夹着烟,烟从额角升上来,钻进头发里,那满头便着火一般的。我不觉心头一紧:他一定又在写什么检查哩,记得以前有一回,他写检查的时候,正碰着我去找他,他赶忙用手将纸捂了,很羞愧地给我笑,笑得我不自在了几天……。我收了脚步,又回家去了。

此后,每天黄昏,我总瞧见他坐在河边芦苇深处钓鱼了。

㉑我终于走近他去,大声地问他,他发觉我了,立即就站起来,把我抱住了。我很吃惊,不知道他这是怎么啦,心想愁极了的人会这么发疯的,就眼泪哗哗地淌下来,但他就替我擦了,而且嗬嗬嗬地大笑起来,他原来也有笑声啊,竟笑得这么美!

 ㉒月亮又上来了,月就在水里,看得见那小鱼在星群中游动。他却不再下钓了,问我这几年的日子可滋润,问我可有一个漂亮的姑娘在爱着,问我现在成了大牛倌放多少牛……我没有回答,只催他钓鱼。

 “你钓吧。”

“我钓够了。”

 ㉕我看看身边,并没有什么银鱼儿闪动,问:“还是愁吗?”

㉖“不,是文章。”

 ㉗“文章?”

 ㉘“我现在又有笔了,要来写书,白天劳作,晚上写作,黄昏里出来构思,就又要靠鱼竿了。”

 ㉙哦,我现在才明白了,原来这浅浅的河里,不光是有鱼,不光是有愁啊!

从此,黄昏里,我的朋友总在小河边芦苇深处垂钓了,那水静静的,星月就在水里,鱼儿就在天上,他坐在这天上地下,盯着那浮子,浮子不动,人也不动,思想已经沉在水里了,那文章呢,满河里流着哩。

(选自《贾平凹中短篇小说自选集》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采用第一人称写法,写的是一位在动乱岁月被下放到小山村的作家人生变迁的故事。

B. 文章多次描写月亮照在水中,静静的,营造了诗一般的意境,都烘托了作家的孤独悲伤。

C. 文中用一系列动词详细描写了作家铲牛粪,写出他处境艰难,暗含对他不幸的同情。

D. 文中“我”,一个放牛娃,用他的善良和真诚打动了受到不公对待的作家,作家离开时下了钓竿表示感激与怀念。

2.作家在小河边从以前“钓愁”到后来“钓文章”,其间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变化?请简要分析。

3.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他却抱了那鱼竿,又踽踽地向河边走去。”品析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与作用。

②“一只手,那焦黄的食指和中指间,正夹着烟,烟从额角升上来,钻进头发里,那满头便着火一般的。”请从描写方法角度品析句子。

4.本文叙事采用了插叙的方法,结合文中具体内容说说插叙的作用。

5.文章结尾颇有诗意,请结合文章分析“思想已经沉在水里了,那文章呢,满河里流着哩。”这句话的含义。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节选自《出师表》)

【乙】墨者①有钜子②腹䵍③,居秦,其子杀人。秦惠王④曰:“先生之年长矣,非有他子也,寡人已令吏弗诛矣,先生之以此听寡人也。”腹䵍对曰:“墨者之法曰:‘杀人者死,伤人者。’此所以禁杀伤人也。夫禁杀伤人者,天下之大义也。王虽为之赐而令吏弗诛腹䵍不可不行墨子之法。”不惠王,而遂杀之。子,人之所私也。忍所私以行大义,钜子可谓公矣。

(节选自《吕氏春秋·去私》)

【注】①墨者:指墨家。②钜子:墨家学派对墨学有成就的人称“钜子”。③ 腹䵍(tún):人名。④秦惠王:战国时秦国国君。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以光帝遗德_______           ②引喻失________

③伤人者________              ④不惠王________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虽为之/赐而令吏弗诛腹䵍/不可不行墨子之法

B. 王虽为之赐/而令吏弗诛腹䵍/不可不行墨子之法

C. 王虽为之/赐而令吏弗诛/腹䵍不可不行墨子之法

D. 王虽为之赐/而令吏弗诛/腹䵍不可不行墨子之法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②忍所私以行大义,钜子可谓公矣。

4.诸葛亮和腹䵍在治国思想上有什么共同点?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回答。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回答问题。

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字,写出了边塞秋天的景物与江南一带不同。

B. 千嶂里中的千嶂是指很多像壁障一样并列的山峰。

C. 浊酒一杯家万里形象地写出了戍守边关的将士们的思乡之情。

D. 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出了边关虽寒冷,但有羌管鸣奏,生活并不艰苦。

2.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抒发了将士们怎样的情怀?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竹,柔韧清秀,刚健挺拔,最宜入诗入画。那成片的竹林,风过如丝(A、xián  B、xuán)裂帛,雨来如琴瑟和鸣,那就是一首抒情诗,一fú(A、副B、幅)水墨画。竹有兰的(A、幽雅  B、优雅),松的高洁,中国古代文人们对其(A、赞叹不已  B、强聒不舍)。由于空心而挺拔,使竹常被文人骚客比喻为虚怀若谷的君子,气节高尚的雅士。

(1)为文中①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根据②拼音选在正确的汉字,只填序号。

__________  ②__________

(2)从文中甲乙处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填入横线,只填序号。

__________  乙__________

(3)文中画线句有一处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横线上。

修改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列文学常识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送东阳马生序》的“序”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体;《马说》的“说”,是古代一种叙事兼议论的文体,通常借某一事物说明道理;《与朱元思书》的“书”是指书信。

B. 词又称“散曲”“曲子词”,也叫“绝句”“长短句”等。

C. 《故乡》《藤野先生》都是我国近代作家鲁迅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名篇。

D. 《范进中举》选自《儒林外史》。《儒林外史》是我国明代一部长篇讽刺小说。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