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请以“陪伴”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中心突出,有真情实感;书写工整,卷...

请以“陪伴”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中心突出,有真情实感;书写工整,卷面整洁,不少于600字。(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范文: 陪伴 当手触及到被阳光镀上金边的绿叶,儿时的思绪重现眼前。 五岁,肉嘟嘟的小手在树下分外显眼,怎么也够不着绿叶,只能嘟着嘴,眼巴巴地望着在阳光下,好似宝石般的叶子。你笑嘻嘻地走过来,轻轻一跳,便够着了。得意地在我眼前挥挥手,不服气的我追着你跑啊跑,笑声回荡天边。那时,你,八岁。 低头,花儿的香味沁入我的鼻子,好似转开了记忆年轮,回忆依旧。 七岁,背上小书包,趾高气昂地走到你身边。你正埋头写作业。傲气地拿起你的书,读着我唯一认识的一些字,不会的就随便说说,你听了,笑着说我是“文盲”。你,好像永远在看我“笑话”,有的时候,我会一不留神摔一跤,你就在那里笑,还学我摔跤时的样子,让原本被疼痛弄得差点哭的我,也不由得笑了。如今,我大概知道是为什么了,你是想说,即使摔倒了,也要拍拍尘土,笑着站起来,是吗?那年,你,十岁。 黄昏,秋日的落叶似只只蝴蝶,翩然来到我的肩头。忽醒,眼前仍是那片景:高大的枫树上开满了火红的枫叶,万物即将沉眠。远处,晚霞是那样瑰丽。 脚踩在铺满枫树叶的地毯上,发出“咔咔咔”的声音。漫步林荫,童年的记忆变成了一个个泡泡,把每一个精彩美丽的瞬间都捕捉了过来。张开双臂,拥抱自然。 你,好似一缕阳光,当黑暗来临时,为我驱走阴霾;你,又好似一盏明灯,当我迷失方向时,给予我生的希望。虽然,哥哥,只是个名词。 雨,总来的那么让人意外。这,便是淅淅沥沥的秋雨。细雨拂面,不像大雨那样强势,相反,像雨姑娘的纤纤玉手抚摸着你,让你感到如此惬意。 多少次,在命运的十字街徘徊游走;多少次,在人生的旅途中跌倒;多少次,在“正确”“错误”的选择题面前茫然不定。而你,总陪在我身旁,陪我哭,陪我笑,陪我经历一切。谢谢你,有你相伴,生活充满阳光! 漫步街头,迷失游走,抬头,回忆依旧。 【解析】试题分析:从命题角度看,“陪伴“这一文题简洁而温馨,它关注考生的情感世界,有利于考生调动生活积累,彰显写作个性.写好此题,应当从以下方面进行突破:1.析词审题,理解内涵.“陪伴“的意思是随同做伴.它是一个并冽式动词,有好多个义项:陪伴:从旁协助;附加其他事物使主要事物更突出二陪衬的事物.考生可根据“陪伴”的这几个义项来审题并打开思路.tb如从词性上分析来打开思路,“陪伴“可看作动词,放在句子中作谓语,可以在它的前面加人或物,也可以在它后面加动作的对象.可以写爸爸、妈妈、老师、同学(或朋友)陪伴“我“学习,表现亲情、师生情、友情;妈妈陪伴奶奶看戏曲,表现妈妈的孝顺:老猫陪伴空巢老人,表达对老年人需要关爱的呼吁;自然灾害肆虐中国,子弟兵陪伴灾民共渡难关,表现军民情深;等等.“陪伴“也可看作名词,可以在其前面加限定语或修饰词,如爸爸的陪伴、那年夏天的陪伴、难忘的陪伴、绿时钓陪伴等等。2.整合选材,精巧构思.考生面对题目时,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选材.综合地讲,有时间跨越”和“空间跨越”两个角度,然后把自己所能想到的材料进行整合,基本原则是“取新不取旧、取小不取大、取实不取空、取深不取浅“.在严格选材之后,还要注意考虑文章的结构,开头结尾、过渡照应、起承转合等等要做到心中有数,使文章的结构精巧而富有美感。 【考点定位】按要求写作。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黄的是土,未开垦的荒地,几十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道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吧?

然而,刹那间,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有一排――不,或者只是三五株,一株,傲然的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的话,那你的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我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的。

1.本文以                         为线索。

2.体会文中加点的动词的表达效果。

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3.作者开篇就赞美白杨树,接下来却写起黄土高原,为什么?

4.用原文概括黄土高原的特点:                               

5.文题是“白杨礼赞”,其“礼赞”的含义是(   )

A. 表示高度的赞扬    B. 表示尊敬和赞美

C. 表示某种礼貌风格  D表示以最高的礼仪来赞美

 

查看答案

 

捕蛇者说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驰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1.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君将哀而之乎____________     ②而乡邻之生__________

③又安敢________________      ④汪然出___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又安敢毒邪?”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蒋氏不敢怨恨捕蛇这件事,因为这是太医以皇帝的命令发的。

B. 此句与上段作者的问话“若毒之乎”相呼应,使一篇血泪斑斑的控诉,带上“哀而不伤”的色调,蕴含更加深刻。

C. 蒋氏在控诉捕蛇给他一家三代带来的不幸。

D. 蒋氏不敢怨恨“复若赋”这件事,因为他知道“复赋比捕蛇的毒害更深”。

4.选出下面对文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 选文第一段,表达了作者对百姓苦难生活的同情。

B. “安敢毒耶”回应前文,说明整个大段叙述都是对“若毒之乎”的回答。

C. 蒋氏自述的这段话,要表达的核心意思是“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己后矣”。

D.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与现代的杂文相似,是议论文的一种。

 

查看答案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本词小序说的“子由”是词人的_______,他和苏轼、_________并称文坛“三苏”。

2.本词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情感?

 

查看答案

请用正楷字抄写下面的诗句。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查看答案

语文实践活动。

(1)请在下面的横线上,紧接上文再写一个句子。要求与上文句子的话题、句式、修辞手法相同。

语文是滋味芳醇的美酒,让人回味无穷。语文是清凉可口的泉水,让人清甜解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写出“诸子百家”中熟悉的人名或学派

他们是儒家的_______、孟子;_______家的老子、庄子;墨家的墨子,________的韩非,兵家的孙武等。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