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 【甲】愚公移山(节选) 《列子》 太行、王屋二山...

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

【甲】愚公移山(节选)

《列子》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乙】卖蒜叟

袁枚

南阳县有杨二相公者,精于拳勇,每至演武场传授枪棒,观者如堵。

忽一日,有卖蒜叟,龙钟伛偻,咳嗽不绝声,旁睨而揶揄之。众大骇,走告杨。杨大怒,招叟至前,以拳打砖墙,陷入尺许,傲之曰:“叟能如是乎?”叟曰:“君能打墙,不能打人。”杨愈怒,骂曰:“老奴能受我打乎?打死勿怨!”叟笑曰:“老人垂死之年,能以一死成君之名,死亦何怨!”老人自缚于树,解衣露腹。杨故取势于十步外,奋拳击之。老人寂然无声,但见杨双膝跪地,叩头曰:“晚生知罪了。”拔其拳已夹入老人腹中坚不可出。哀求良久,老人鼓腹纵之,已跌出一石桥外矣。老人徐徐负蒜而归,卒不肯告人姓氏。

[注]①睨(nì):眼晴斜着看。②揶揄(yéyú):出言嘲笑、讽刺。

1.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石垦壤    头曰:“晚生知罪矣。”

B. 九十    焉置土石

C. 跳往助之    旁睨而揶揄

D. 杂然相许    陷入尺

2.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箕畚:用箕畚装土石

B. 一反焉           始:开始

C. 观者如           堵:墙

D. 老人鼓腹之       纵:放开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文段中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说明了移山工程的艰巨,显示了愚公的气魄。

B. 【乙】文段中画波浪线句的正确朗读节奏划分应为“拔其拳╱已夹人老人腹中╱坚不可出”

C. 【甲】【乙】两个文段均运用了对比手法:前者将愚公和其妻进行对比,后者将卖蒜叟与杨二进行对比。

D. 【乙】文“卖蒜老叟”故事给我的启示有: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任何时候都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

4.翻译下列句子。

(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2)老人徐徐负蒜而归,卒不肯告人姓氏。

 

1.C 2.B 3.C 4.(1)凭借您的力量,连魁父这样的小山丘都不能削减,又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2)老人慢慢地背起他的蒜走了,始终不肯告诉大家他的名字。 【解析】甲:选自《列子》 作者:列御寇 年代:战国 乙:选自《子不语》 作者:袁枚 年代:清 1.此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的分析。一词多义指的是同一个词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意义这样一种语言现象。一词多义是语言的普遍现象,是词义演变的结果。分类整理文言词语能够更系统地掌握文言词语的意义与用法,效率也会更高,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C项的两个“之”都是代词。A:敲打;指磕头。B:将近;况且。D:赞同;左右,表估计。 2.本题考查重点文言实词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B项的解释有误,“始一反焉”的意思是:才能往返一次。“始”的意思应该是“才”。 3.本题是一道综合考查题,涉及的考点有概括文章内容、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归纳文章的主旨等。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对比,甲文中是将愚公和智叟进行对比。所以C中“甲文段将妻子和愚公进行对比”错,故选C。 4.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然后语句通顺就可以拿满分了。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词语。如:“以”的意思是“凭借”,“如……何”的意思是“把……怎么样”,“卒”的意思是“始终”。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傳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舜于畎亩之中          发:____________

(2)故天将降大任是人也    于:____________

(3)必先其心志            苦:____________

(4)困于心,于虑,而后作  衡:____________

(5)人则无法家士          拂: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3.文中画线句子能否删除?请结合上下文说明理由。

4.本文开篇列举的六个事例可以印证“逆境出人才”的道理,而当代中学生大多处于“顺境”之中,在这样的“顺境”中怎样才能避免“死于安乐”呢?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乌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中,“国破”直说国家残破,“草木深”中的“深”则以春草的茂盛暗写战后长安城的荒凉。

B. 颈联中,“抵万金”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来表现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作者对家人的强烈思念之情。

C. 尾联形象地写出了诗人的苍老之态及苍老之快,进一步表现了诗人的忧国、伤时、思家、悲己之情。

D. 杜甫的诗作总体上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这首诗是作者中年所写,充分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2.诗题是“春望”,那么诗人“望”到了哪些春景?

3.结合“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诗,说说诗人是如何抒发情感的。

 

查看答案

为了让传统的节日文化更广泛地走进学生的日常生活,班级拟开展一次“传统节日与传统文化”的活动,请你参与进来。

(1)请写出与下列节日有关的内容,如传统习俗、故事、传说、诗句等。(每个节日至少写出两项内容)

端午节:___________________

春节: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你是本次活动的策划人,你打算设计哪种活动项目?请仿照题干写出一项,并说明活动目的。

 

查看答案

仿照画线的句子,用自己的话将语段补充完整。

人该有怎样的品格与志趣?本单元的几篇文言诗文从不同角度回答了这个问题:它们或以睿智雄辩论述人生理想与担当或以奇特想象寄寓不凡的追求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按要求默写填空。

(1)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_______。(《富贵不能淫》)

(2)_______,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3)东风不与周郎便,_______。(杜牧《赤壁》)

(4)我报路长嗟日暮,_______。(李清照(渔家傲》)

(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______________”两句从内外两个方面说明了导致亡国的原因。

(6)“诗鬼”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写敌人兵临城下,战云笼罩,使人透不过气来,而战士整装待发,士气还很旺盛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

(7)陶渊明《饮酒(其五)》一诗中,最能表现诗人悠然自得、超然物外的思想情趣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