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傳...

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傳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舜于畎亩之中          发:____________

(2)故天将降大任是人也    于:____________

(3)必先其心志            苦:____________

(4)困于心,于虑,而后作  衡:____________

(5)人则无法家士          拂: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3.文中画线句子能否删除?请结合上下文说明理由。

4.本文开篇列举的六个事例可以印证“逆境出人才”的道理,而当代中学生大多处于“顺境”之中,在这样的“顺境”中怎样才能避免“死于安乐”呢?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1.(1)兴起,指被任用(2)介词,到(3)使……劳苦(4)通“横”,梗塞,不顺(5)通“弼”,辅佐 2.(1)(用这些办法来)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过去没有的才能。(2)(一个人的想法,只有)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 3.不能删除。①因为这句话前面的内容都是从造就人才的角度来论述的,而这句话是从治理国家的角度论述的,这样由个人到国家,能使论述更全面,更严谨。②这句话前面的内容是正面论证,而这句话是反面论证,如果删去,就不能全面充分地论证本文的中心论点。 4.示例:人的一生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挫折与磨难有时会不期而至。所以生活在“顺境”中的我们要拥有“居安思危”的意识,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地磨炼自己,让自己变得坚韧起来,自立自强,勤奋进取,使自己成为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中学生。只有这样,当危难来临时,我们才不会“死于安乐”。 【解析】选自《孟子》 作者:孟子 年代:战国 1.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苦”在这里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苦”的意思。 点睛:文言文阅读的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理解。文言文用单音节词表达,现代汉语则用双音节词表达。双音节词是在文言文单音节词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我们学习文言文,就可用组词的办法来确定文言实词的意义。组成双音节词后,再根据文意来确定文言实词的含义。 2.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译出原文造句的特点。此题要注意“动”“心”在这里是使动用法;“喻”是关键词,是“了解”的意思。 3.本题考查要点是筛选并且提取文中的信息,归纳概括要点,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同时要求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与看法。语句通顺,言之成理即可。这句话前面的内容都是从造就人才的角度进行论述的,而这句话是从治理国家的角度论述的,如果删去,就不能够全面充分地论证本文的中心论点。 4.本题考查举例论证的作用。举例论证是指列举有代表性的事例来阐明观点,从而使论证更加具体而有说服力。阅读全文,了解内容,列举这六个事例指出并论证“困境出人才、人才都是经过磨难和历炼而成”的观点;这几句话,运用排比,能够增强文章气势,论证更充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乌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中,“国破”直说国家残破,“草木深”中的“深”则以春草的茂盛暗写战后长安城的荒凉。

B. 颈联中,“抵万金”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来表现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作者对家人的强烈思念之情。

C. 尾联形象地写出了诗人的苍老之态及苍老之快,进一步表现了诗人的忧国、伤时、思家、悲己之情。

D. 杜甫的诗作总体上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这首诗是作者中年所写,充分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2.诗题是“春望”,那么诗人“望”到了哪些春景?

3.结合“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诗,说说诗人是如何抒发情感的。

 

查看答案

为了让传统的节日文化更广泛地走进学生的日常生活,班级拟开展一次“传统节日与传统文化”的活动,请你参与进来。

(1)请写出与下列节日有关的内容,如传统习俗、故事、传说、诗句等。(每个节日至少写出两项内容)

端午节:___________________

春节: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你是本次活动的策划人,你打算设计哪种活动项目?请仿照题干写出一项,并说明活动目的。

 

查看答案

仿照画线的句子,用自己的话将语段补充完整。

人该有怎样的品格与志趣?本单元的几篇文言诗文从不同角度回答了这个问题:它们或以睿智雄辩论述人生理想与担当或以奇特想象寄寓不凡的追求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按要求默写填空。

(1)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_______。(《富贵不能淫》)

(2)_______,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3)东风不与周郎便,_______。(杜牧《赤壁》)

(4)我报路长嗟日暮,_______。(李清照(渔家傲》)

(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______________”两句从内外两个方面说明了导致亡国的原因。

(6)“诗鬼”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写敌人兵临城下,战云笼罩,使人透不过气来,而战士整装待发,士气还很旺盛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

(7)陶渊明《饮酒(其五)》一诗中,最能表现诗人悠然自得、超然物外的思想情趣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先从反面论述磨难对人生的意义,再从正面论证没有忧患的危害性,最后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

B. 《愚公移山)一文成功塑造了愚公这一人物形象,歌颂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C. 《周亚夫军细柳》一文重在刻画周亚夫这个人物形象,但直接描写周亚夫的地方并不多,而是把大量笔墨用在霸上军、棘门军与细柳军的对比上,用在描写细柳军的严明军纪上。

D. 李清照的《渔家傲》词风豪放,对于开阔壮美的境界富于浪漫主义的想象,展现出作者内心刚健昂扬的气概。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