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几生修得到梅花 李榕桦 ①在万紫千红的花的世界,梅花是最特...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几生修得到梅花

李榕桦

①在万紫千红的花的世界,梅花是最特立独行的一种。

②江南的冬天还未过去,寒风肆虐,雪花纷飞,万木都在沉睡之中,而梅花却在这时,绽开一树树的花朵,向人们报告着春之将至的讯息。她不管桃儿、杏儿们嫉妒的流言,也不贪图蜂儿、蝶儿们嗡嗡的追捧,孤傲豪迈地开在漫天飞雪中,不畏严寒,独步早春。

③怒号的狂风不是不想吹灭她的火焰,漫天的大雪不是不想掩息她的娇媚,而她却在凌霜斗雪中更加灼灼有神。那纷纷扬扬从天而降的雪花,似乎成了他玉洁冰清的知音,心魂相印的伴侣。

④在无锡梅园观赏过梅花,走进梅花,你会感到诗意像湖水一样漫上心头。润如凝脂的红梅,洁如瑞雪的白眉,碧光盈盈的绿梅,明艳灿灿的黄梅,构成了一个缤纷多彩的梅的世界。小小的花朵似乎不受半点尘埃的侵染,宛若悄然飘落凡尘的仙子,真正是冰肌玉骨。你若拿俗常的桃花、杏花和她们对照,越发显得梅花的脱俗。置身花下,你会被随之而来的清幽的芳馨环绕,使你立刻想到“暗香浮动”。梅花的香气不像梨花、水仙花那样肥硕袭人,她若有若无,清逸幽雅,它是那么婉约和内敛。观赏梅的枝干,姿态极美,有的疏影横斜,有的奇崛突兀,有的苍劲朴拙,有的狂放洒脱。怪不得古人说“梅以形势为第一”。

⑤最喜欢看那棵古梅,虬曲盘错,势如游龙。铁骨嶙峋、古朴苍劲的枝头,绽放着朵朵温润率真的红梅,那种强烈的对比给你以心灵的撞击,无法用语言描述。仿佛眼前的梅花是从悠远的历史深处走来,她曾与宋代林和靖①相伴相守,在西湖孤山朦胧的月色下,“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她曾和画家王冕相交,是王冕笔下“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的那幅墨梅的范本,在王冕精心经营的梅园里度过许多春夏秋冬。她是陆游一生痴迷的梅花,她是王维、苏轼、杨万里、范大成他们曾经反复歌咏的梅花,她是被鲁迅识为“只有梅花是知己”的那一树,她是历代有道的君子仰慕钦敬,视为修养的典范,感叹“几生修得到梅花”那一树。

⑥特立独行的梅花从历史深处走来,那冰肌玉骨的韵致,高标清雅的圣洁,横斜疏美的仙姿,傲岸坚贞的风骨,凌霜斗雪的意志,独步早春的气魄,铸成了华夏民族的心魂,成为了中华民族代代相袭的品格和精神。站在梅花前,无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心境,还是陆游说的好啊,“何方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

【注释】①林和靖:林逋(968-1028)。字君复,谥号和靖先生。

1.作者在梅园赏梅时感到了诗意,梅花的哪些特点富有诗意?请结合第④段概括。

2.请从修辞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她不管桃儿、杏儿们嫉妒的流言,也不贪图蜂儿、蝶儿们嗡嗡的追捧,孤傲豪迈地开在漫天飞雪中,不畏严寒,独步早春。

3.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文章第⑤段中“有道的君子”是指哪些仰慕梅花的人们,他们有着高尚的志趣,视梅花为修养的典范。

B. 文章第③段连用两个“不是不想”,写出了狂风和大雪的无奈,作为梅花的知音和伴侣,它们只能选择手下留情。

C. 文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巧妙地将叙述经历、描摹梅花、抒发情感、表达意趣融为一体。

D. 文章第④段通过梅花雨桃花、杏花、梨花、水仙花的对比,突出了梅花与众不同的美好,也流露出作者对哪些“俗常”之花的厌恶。

E. 文章引用大量诗句,既表达了作者的心境,又丰富了文章的意蕴,语言典雅,令人回味。

4.文章第⑥段在全文有怎样的作用?请分别从结构和内容角度具体分析。

5.请默写一句有关梅花的诗句。

 

1.①梅花颜色缤纷多彩;②梅花气质超凡脱俗;③梅花香气清逸幽雅、婉约内敛; ④梅花枝干姿态极美。 2.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写出了梅花不畏严寒,独自开放在漫天飞雪中的情态,表达了作者对梅花的喜爱、仰慕和赞美之情。 3.BD 4.结构上,照应开头,总结全文,再次点明梅花特立独行的风骨;内容上,深化主题,将梅花的精神升华为华夏民族的心魂和中华民族代代相袭的品格和精神。 5.示例:若非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 【解析】 1.此题考查学生的考查能力,根据题目的提示“结合第四④段概括”,阅读此段文字,抓住其中关键词如“清逸幽雅”,从形、色、味等方面概括。 2.赏析句子,要根据句子的内容和表达方面从运用的写作手法、表现的情境、表达的情感几个方面来分析,指出其精彩巧妙之处。要用评价语“形象生动”“突出”等。本句是写梅花形象的,注意其拟人化的手法,点明其修辞手法,说明其突出了梅花的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3.B.选项中两个“不是不想”的意思是为了强调梅花的凌霜斗雪中更加灼灼有神。从侧面烘托了梅花的傲雪斗争的品质。D.选项中“流露出作者对俗常之花的厌恶”是错误的。通读本段可以看出作者没有流露出对“俗常”之花的厌恶。 4.此题考查学生对特殊段落作用的分析,第六段,可以从“特立独行”几个字入手,然后再感悟两段之间的照应关系。最后一段总结全文的意思相对明显。内容上的作用要感悟文章主旨的基础上再升华主旨,从“铸成华夏民族的心魂,成为中华民族代代相的品格和精神”这句话可以直接抄录。加上“深化主题”即可。 【点睛】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1)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2)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开头相照应。 5.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写出含“梅”的诗句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根据课文,用规范汉字在下列横线上补写上相应的句子

(1)《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笔力千钧,备受后人赞赏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少壮不努力,____________________ 。《长歌行》

(3)又夹百千求救声,____________________  ,抢夺声,泼水声。《口技》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

(5)晴川历历汉阳树,____________________ 。《黄鹤楼》

(6)挥手自兹去,____________________ 。《送友人》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船凉。

忆君遥在潇湘上,愁听清猿梦里长。

1.诗歌一二两句中描写了“橘柚香”、“江风引雨”等景色,请选择一处分析其表达作用。

2.诗歌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回答下面问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

【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湖心亭看雪》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日更定矣。                     问其姓氏,金陵人,客此。

B. 未复有能其奇者。               念无为乐者,

C. 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隶而之,

D. 余强饮三大白别。               乃记之去。

2.下列句式与其他三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相与步于中庭。    B. 坐潭上

C.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D.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下面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文寥寥数语描绘了月夜小景,语言凝练而又意味深长。

B. 甲文第二、三句中的“遂”“亦”二字流露出作者与张怀民相知的喜悦。

C. 乙文“湖中人鸟声俱绝”中“绝”字,从听觉入手,写出了寒冬雪后西湖的冷寂。

D. 甲乙两文都是作者被贬后所写的借景抒情的文章,乙文写金陵人饮酒的场面,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查看答案

题目:秋天里的故事,真美!

要求:(1)文体不限,内容具体,感情真挚,不少于600字。(2)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学校和姓名。

 

查看答案

文人多是孤独的,他们的孤独是灵魂的孤独,是文化的孤独。请你参加“品味文人的孤独”专题学习活动。

(1)你认为谁是孤独的?请任选下面一人,写出对其“孤独”的理解。(形式不限)

陶渊明柳宗元、 陈子昂、杜甫、苏轼、李清照、鲁迅

屈原是孤独的。“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他孤独的宣告

张岱是孤独的。隆冬深夜去湖心亭看雪,茫茫天地,余舟一芥,遗世而独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诗句不属于表现文人孤独的一项是_______

A.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B.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戌轮台。

C.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D.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