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根据课文,用规范汉字在下列横线上补写上相应的句子 (1)《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笔...

根据课文,用规范汉字在下列横线上补写上相应的句子

(1)《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笔力千钧,备受后人赞赏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少壮不努力,____________________ 。《长歌行》

(3)又夹百千求救声,____________________  ,抢夺声,泼水声。《口技》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

(5)晴川历历汉阳树,____________________ 。《黄鹤楼》

(6)挥手自兹去,____________________ 。《送友人》

 

(1)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 (2)老大徒伤悲 (3)曳屋许许声 (4)土地平旷 屋舍俨然 (5)芳草萋萋鹦鹉洲 (6)萧萧班马鸣 【解析】要正确填空,需要注意以下几点:记清诗文的原句,避免张冠李戴;理解诗句的意思,以便能按要求写出诗句;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理解题干的材料及用意,弄清楚具体的题型要求。2.3.4.5.6小题都是上下句对接,难度相对较小,只要平日注意积累,一般不会出错,默写时注意。1小题属于理解性默写,要求学生能够背诵全文(全诗),然后根据要求,选择合适的句子。小题1注意“撼”的写法。小题2注意“徒”的写法。小题3注意“曳”的写法。小题4注意“俨然”的写法。小题5注意“萋萋、鹦鹉、洲”的写法。古诗文名句和现代诗文的书写,要想不失分,关键在于平时强化记忆,做到“三不”:不漏字、不添字、不写错别字。 【点睛】古诗文默写题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直接型默写题、理解型默写题、迁移型默写题、运用型默写题、简单赏析型默写题。默写题不论分几种类型,都是以记忆、积累为根本的,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学习和复习的过程中要注意背完整,记清楚,写正确,理解透彻,对照教材原文,一字一句,不错不漏、不增不添地进行背诵和书写。另外要对古诗文中的名句要注意分类积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船凉。

忆君遥在潇湘上,愁听清猿梦里长。

1.诗歌一二两句中描写了“橘柚香”、“江风引雨”等景色,请选择一处分析其表达作用。

2.诗歌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回答下面问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

【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湖心亭看雪》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日更定矣。                     问其姓氏,金陵人,客此。

B. 未复有能其奇者。               念无为乐者,

C. 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隶而之,

D. 余强饮三大白别。               乃记之去。

2.下列句式与其他三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相与步于中庭。    B. 坐潭上

C.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D.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下面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文寥寥数语描绘了月夜小景,语言凝练而又意味深长。

B. 甲文第二、三句中的“遂”“亦”二字流露出作者与张怀民相知的喜悦。

C. 乙文“湖中人鸟声俱绝”中“绝”字,从听觉入手,写出了寒冬雪后西湖的冷寂。

D. 甲乙两文都是作者被贬后所写的借景抒情的文章,乙文写金陵人饮酒的场面,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查看答案

题目:秋天里的故事,真美!

要求:(1)文体不限,内容具体,感情真挚,不少于600字。(2)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学校和姓名。

 

查看答案

文人多是孤独的,他们的孤独是灵魂的孤独,是文化的孤独。请你参加“品味文人的孤独”专题学习活动。

(1)你认为谁是孤独的?请任选下面一人,写出对其“孤独”的理解。(形式不限)

陶渊明柳宗元、 陈子昂、杜甫、苏轼、李清照、鲁迅

屈原是孤独的。“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他孤独的宣告

张岱是孤独的。隆冬深夜去湖心亭看雪,茫茫天地,余舟一芥,遗世而独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诗句不属于表现文人孤独的一项是_______

A.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B.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戌轮台。

C.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D.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有 些 人

张晓风

⑴有些人,他们的姓氏我已遗忘,他们的脸却恒常浮着——像晴空,整个雨季中我们不见它,却清晰地记得它。

⑵那一年,我读小学二年级。有一个女老师,她教过我们些什么,我完全没有印象。但永远记得某个下午的作文课,一位同学举手问她“挖”字该怎么写。她想了一下,说:“这个字我不会写,你们谁会?”我兴奋地站起来,跑到黑板前写下了那个字。那天,放学的时候,她向全班同学说:“我真高兴。我今天多学会了一个字,我要谢谢这位同学。”

⑶我立刻快乐得有如肋下生翅一般——我平生似乎再没有出现那么自豪的时刻。

⑷那以后,我遇见无数学者,他们尊严而高贵,似乎无所不知。但他们教给我的,远不及那个女老师多。她的谦逊,她对人不吝惜的称赞,使我突然间长大了。

⑸有一次,我到一家米店去。

⑹“你明天能把米送到我们的营地吗? ”“能。”那个胖女人说。

⑺“我已经把钱给你了,可是如果你们不送,”我不放心地说,“我们又有什么证据呢? ”“啊!”她惊叫了一声,眼睛睁得圆突突,仿佛听见一件耸人听闻的罪案。“做这种事,我们是不敢的。”

⑻她说“不敢”两字的时候,那种敬畏的神情使我肃然。她所敬畏的是什么呢?是尊贵古老的卖米行业?还是“举头三尺即神明”?她的脸,十年后的今天,如果再遇到,我未必能辨认,但我每遇见那些无所不为的人,就会想起她——为什么其他的人竟无所畏惧呢!

⑼有一个夏天,中午,我从街上回来,红砖人行道烫得人鞋底都要烧起来似的。忽然,我看到一个衣衫褴褛的中年人疲软地靠在一堵墙上。他的眼睛闭着,黝黑的脸曲扭如一截枯根。他也许是中暑了,需要一杯甘冽的冰水。他也许很忧伤,需要一两句鼓励的话。虽然满街的人潮流动,美丽的皮鞋行过美丽的人行道,但是没有人驻足望他一眼。

⑽我站了一会儿,想去扶他,但我不能不有所顾忌。如果他是疯子,如果他的行动冒犯我——于是我扼杀了我的同情,让自己和别人一样漠然地离去。

⑾那个人是谁?我不知道,我们只不过是路人。但他的痛苦却盘踞了我的心,他的无助的影子使我陷在长久的自责里。

⑿那陌生的脸于我是一种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

⒀对于代数中的行列式,我是一点也记不得了。倒是记得那细瘦矮小、貌不惊人的代数老师。那年7月,当我们赶到联考考场的时候,想不到的是代数老师也在那里,他那苍白而没有表情的脸竟会奔波过两个城市在考场上出现,是颇令人感到意外的。

⒁接着,他蹲在泥地上,捡了一块碎石子,为特别愚鲁的我讲起行列式来。我焦急地听着,似乎从未那么心领神会过。泥土的大地可以成为那么美好的纸张,尖锐的利石可以成为那么流利的彩笔。他使我在书本上的注解之外了解了“君子谋道”的精神。

⒂那天,很不幸的,行列式并没有考,而那以后,我再没有碰过代数书。我的最后一节代数课竟是蹲在泥地上上的。事隔十多年,才忽然咀嚼出那意义有多美

⒃代数老师姓什么?我竟不记得了,我能记得语文老师所填的许多小词,却记不住代数老师的名字,心里总有点内疚。

⒄是啊,在生命的长河中总有一些人我们模糊了他们的面庞,忘记了他们的名字,但他们带给我的美好与触动不是比一个名字更有价值吗?

1.文章共写了我记忆中的四个人,请补充女老师和米店胖女人让我觉得难忘的原因。

女老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米店胖女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衣衫褴褛的中年人:他的无助、路人的冷漠、我的自责

代数老师:对学生负责,真心为学生好,体现了“君子谋道”的精神。

2.品味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⑴“啊!”她惊叫了一声,眼睛睁得圆突突,仿佛听见一件耸人听闻的罪案。(第七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于是我扼杀了我的同情,让自己和别人一样漠然地离去。(第十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划横线句写道:“事隔十多年,才忽然咀嚼出那意义有多美。”请结合文意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4.从内容和结构上分析⒄段的作用。

5.读罢全文,你一定会发觉你的生命中也曾出现过“有些人”。请用简洁的语言讲一讲关于他(她)的事儿。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