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开在心灵的荞麦花 ①盛夏的阳光,火一样炙烤着大地。荒芜的山坡上,因春旱而大片缺苗...

开在心灵的荞麦花

①盛夏的阳光,火一样炙烤着大地。荒芜的山坡上,因春旱而大片缺苗,原来的良田竟然变成了荒地。我汗流浃背地在前面刨地开垄,母亲在后面撒播荞麦种补苗。

②七月的天空像个大火炉,把我十七岁的青春曝晒成村夫般的沧桑,我的心情就像这暴热的天气一样暴怒无常。请原谅一个刚刚得知以三分之差名落孙山的少年,在生命之初沉重的打击下,没有人安慰和鼓励,却要像个农夫一样在农田里拼命劳作。

③我心情烦乱地嚷道:“这都什么时候了,还来补种荞麦,不是自来遭这个罪吗?你看这满地的草,将来荞麦还不荒死!”母亲直起腰,擦一把额头上的汗水,望着荒芜的田地说:“浪费了这片地多可惜,只要下半年雨水调和,荞麦会很快长起来,等冬天给你做饴铬面吃哈。”在那个贫穷的旧时光里,能吃上一顿面食多么令人向往啊,我似乎闻到了荞麦面的香味,也看到满地荞麦花开,在微风中荡漾。我又有了力气,继续在烈日下挥汗如雨继续劳作。

傍晚时分,荒芜的山坡都种完了,我和母亲已累得筋疲力尽,但我却看到母亲欣慰地笑了。下山的路上,母亲看着狼狈的我,心疼地说:“你看种地的活又苦又累,一辈子也别指望有出息了,你还是去复读吧,你一直学习那么好,放弃可惜了,我和你爹再累也能供你上完学。”我摇摇头说:“不上了,我还是在家帮你们种地吧,不能再拖累你们了。”母亲絮絮叨叨说了农村的苦,和盼望我能有出息的决心。但我没有听母亲的劝,决意留在家中务农。

⑤一个多月后,到了秋季开学的日子,我的心里也长了草。失魂落魄的我整天跟着父母亲在农田里辛苦劳作,我企图用劳累驱逐心灵的空虚,但是没有用,我的心里仍然杂草丛生

⑥一天傍晚,回家后发现母亲没回来。趁着月色,我在荞麦地里找到了母亲。月光下,荞麦花一片雪白,晚风轻拂,淡淡的花香在空气中氤氲。我微醉于如此静好的月夜,此时我忽然想起一句诗“月明荞麦花如雪”,真的好美啊!

⑦月光下,母亲弯腰弓背,在地里拔草。看着辛苦的母亲,刚才欣赏美景的兴致荡然无存,心酸得几乎要落泪,母亲为了这点荞麦的收成,为了给我吃一顿美味的饴铬面,竟然在月下坚持劳作!母亲发现了我,直起腰对我说:“你不是说怕种晚了荞麦熟不了吗,你看现在已经开满了花,有的已经结籽,我们就等着收荞麦了!” 月色下,我分明看见了她嘴角漾起的那份笑意,犹如点了一盏灯。

    ⑧母亲的自信,让我感动。她在如此艰苦的生活中,仍然能够坚定信念,充满希望地生活,在这片面临绝收的土地上,播种了希望,让荞麦花开遍了田野。而我年纪轻轻怎么就轻言放弃了呢?

    ⑨几天后,我终于下定决心重返校园,临走前,母亲竟然激动而自豪地说:“我就说我儿子不会窝在这个山沟里,将来一定会有出息的!”那一刻我也一样激动万分,暗暗下决心发奋读书。后来终于在第二年榜上有名,满足了母亲的心愿,也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⑩从此,每当生命中再遇到挫折和痛苦时,我总会想起那个“月明荞麦花如雪”的夜晚,那一片开在心灵深处的荞麦花,和在荞麦地辛苦劳作的母亲。

   (11)那一片带着清香的荞麦花,把坚定的信念深植于我的心田,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在人生跌入低谷时,要想让曾经荒芜的田地有生机和希望,最好的办法就是种上庄稼,把希望的种子植入心田,然后用辛勤的汗水和坚定的信念,浇开生命的花朵。      

(选自《思维与智慧》2016年第11期,有删改)

1.阅读全文,理清“我”情感(心情)变化的过程。

烦乱→___________________→微醉→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激动万分

2.结合语境,品析语言。

(1)我企图用劳累驱逐心灵的空虚,但是没有用,我的心里仍然杂草丛生。(从加点词角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月色下,我分明看见了她嘴角漾起的那份笑意,犹如点了一盏灯。(从修辞角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以“开在心灵的荞麦花”为题,有何内涵,请简述。

4.比较本文第4段划线部分与链接材料,请你说说从人物语言中感受到的两位母亲形象方面的异同点。

【链接材料】我自己呜咽着背,同时听得见坐在旁边缝纫着的母亲也唏唏嘘嘘地泪如泉涌地哭着。我心里知道她见我被父亲打,她也觉得好像刺心的痛苦,对我表着十二分的同情,但她却时时从呜咽着的、断断续续的声音里勉强说着“打得好”!——邹韬奋《我的母亲》

5.下面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极力渲染天气的炎热,既交待了故事发生的自然背景,又烘托了我高考落榜后烦躁、郁闷的心情。

B. 9段两个加点词“激动”所表达的情感完全一致,都是因我下定决心重返校园而生发的兴奋之情。

C. 10段巧妙点题,揭示了母亲的自信对“我”今后人生道路的深远影响。

D. 文末最后一段卒章显志,升华主题。

 

1.失魂落魄(灰心丧气、心灰意冷)心酸感动 2.杂草丛生,原本用来形容一片荒芜、萧条的景象(1分,必答分);通过比喻的修辞,将我的内心比作杂草丛生)这里指我还没从高考落榜的阴影中走出来,心情烦躁。表达了我对未来和前途感到迷茫。比喻,把脸上的笑容比作一盏灯,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因荞麦花开而喜悦的心情,以及母亲对未来的期待和自信(或:表现了母亲的乐观积极向上对我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点亮了我的人生道路)。 3.一语双关(可不答),既指母亲补种的荞麦开花了,又暗示了“我”在母亲的激励下,走出高考落榜的阴影,重新振作起来。 4.相同点:都表现了一位疼爱子女的朴实的慈母形象。 不同点:本文第4段通过母亲的语言还体现出母亲的睿智;链接材料通过母亲违心的话语表现了母亲既疼爱儿子、又希望儿子上进的矛盾心理。 5.B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人物情感的梳理与信息筛选。解答此题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按题干中给出的情感提示找出相对应的段落,从中找出有关我的描写,筛选出表现我情感的词语即可。文章开头写我跟着母亲种地,“我心情烦乱地嚷”;第⑧段,一个月后“失魂落魄的我整天跟着父母亲在农田里辛苦劳作”;第⑨段“我微醉于如此静好的月夜”;第⑫段“母亲的自信,让我感动”;第⑬段,听了母亲的鼓励后,我更是“激动万分”,最后终于获得了成功。按这一情节发展过程,从中筛选出表现人物情感的词语作答即可。 2.试题分析:(1)理解词语在文章中的作用。解题时要解释词语本义,结合文章解释在文中的含义(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指出其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分析时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答题格式:“××”一词原指……,在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2)从修辞手法方面赏析句子:答题格式:修辞手法+表达效果:运用了……修辞手法,(生动传神、具体准确、形象生动等)表现了(写出了)人或事物……的情感、心理、性格等(特点、特征)。(注意:在写其作用时,一定要结合文章的实质意义来写,否则就会很空)。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标题的含义。可以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去分析。表层含义:标题的字面含义、在文中的含义;深层含义: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标题是比喻性的,文中往往不是围绕标题的字面含义来展开叙述,我们应该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弄清比喻义或象征义,这样我们就可以领悟出标题的深刻含义。本文的标题概括了“母亲补种荞麦”这一中心事件;同时又一语双关,既指母亲补种的荞麦开花了,又暗示了“我”在母亲的激励下,重新复读,走向成功。 点睛: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和标志,它常常透露出作者的观点或感情倾向,暗示文章的主旨,串连文章的结构,起到揭示主旨或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用。这类题只要考生走进文本,细细揣摩,看清要求,解答起来就不会是很困难的。 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不同文段描写人物方法与形象特征的比较。解答此类对比阅读题,要抓住题目要求比较的内容去分析,比较异同。从人物描写来看,两个文段都描写了人物的语言。不同处在于:本文第4自然段通过母亲的语言还体现出母亲的睿智;链接材料中通过母亲违心的话语表现了母亲既疼爱儿子、又希望儿子上进的矛盾心理。同时还以“我”的心理来侧面表现母亲内心的矛盾。从形象特征上看,二者都表现了疼爱孩子的慈母形象。 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选项的筛选。解答此题要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将四个选项结合语境进行具体的分析.文中第⑨段两个加点词“激动”所表达的情感并不一致,母亲的激动是因“我”下定决心重返校园而兴奋;“我”的激动饱含着从母亲的自信中获得力量,走出高考落榜的阴影,重新振作起来内心的喜悦。故选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门楣上家国,梁柱间文脉”

——匾额和匾额文化的前世今生

①提到匾额,许多人可能觉得不是很熟悉。但如果说到普通人家里挂的“积善之家”“天道酬勤”,街上店家的“同仁堂”“稻香村”,再到皇宫大院的“太和殿”“颐和园”,就会感到匾额并不陌生。

②匾额兴起于先秦,历经两千余年沉淀与打磨,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一个自成体系的分支。匾额是我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当于建筑的眼睛。简单来说,悬挂于门屏上,反映建筑物名称和性质,表达人们义理、情感之类的文学艺术形式即为匾额。

③匾额在古代可谓“门楣上家国、梁柱间文脉”。北京市社科院首都文化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沈望舒告诉记者,匾额在历史上还承担着一种特别重要的作用——民间旌表制度。与西方惯用的奖章、证书不同,匾额不是个人的,不具有私密性,它是镶在村头、钉在牌坊上,可以让一个族群、一个地方都感受到的荣耀。

④《汉书》中就有记载,民间有一些乐善好施、急公好义的人士,政府会给他们发匾,作为精神奖励,这是一种古代的激励机制,维系着一种社会表彰制度。勋章、证书具有私密性,也可能很快被人们遗忘,后代子孙无法从中获得鼓励、激励,但匾额却发挥了这种作用。中国乡间有许多表彰牌坊,记录着当地人造福乡里、建功立业的事迹,这些都成为一个地方的光荣。所以匾额在很多时候不是一个简单的字号,它其实是要把围绕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很多担当的要义传之子孙。

⑤古代有许多匾额是由书法家题写的,这样的匾额不仅有文化意义,还有艺术价值。匾文大多凝聚中华人文要义,浓缩圣贤学养精髓,承载书写者的信仰、名节、担当,体现出浓浓的家国情怀,可谓“字字源典、词词据史,是中国故事与哲理知识的宝库”。

⑥古代还有一类官匾,是官员为表白为官初衷和抱负,喜用悬金匾形式昭示民众,并以此为鉴自勉。官匾多悬于公堂之上,内容则以表白为官清廉勤政者居多。如“明镜高悬”、“公正廉明”、“明察秋毫”等。宋太祖统一天下后,在自己的殿房上悬“公正明”手书匾额,自警治国要公正。

⑦也有相当多的匾额是屋、斋等居处用以寄寓明志、缀饰美化的。如鲁迅先生幼年读书的书塾挂“三味书屋”木质横匾。用语切当,意味深长。如林则徐书斋悬有“制怒”匾额,自警待人处事要冷静慎重。郑板桥的“难得糊涂”和“吃亏是福”两块匾额,更是寓意深刻。

⑧我国风景名胜、园林古迹的匾额,使山岳生色,河川增辉。《红楼梦》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贾宝玉机敏劝诸宾”,就描绘了题匾趣事。贾政说:“偌大景致,若干亭榭,无字标题,也觉寥落无趣,任有花柳山水,也断不能生色。”此话道出了匾额具有美化景点的不可忽视的作用。

⑨然而现代社会,莫说寸土寸金的都市,连很多山野中的乡土建筑在“新农村建设”中也都改成了楼房。现在除了旅游景区、仿古建筑等一些特殊场所、建筑对匾额有需求外,普通人家几乎不再悬挂匾额。在这种“水泥森林”中,很难恢复当年“无处不匾、无室不匾”的盛景。或许家家门口堂前悬挂匾额只能成为一种回忆,但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匾额文化的传承不容置疑。

1.为什么说匾额是“门楣上家国,梁柱间文脉”?

2.通读全文,概括出匾额有哪些作用。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悬挂于门屏上,反映建筑物名称和性质,表达人们义理、情感之类的文学艺术形式就是匾额。

B. 文章第一段提到了“天道酬勤”“同仁堂”“太和殿”等匾额,使要说明的对象具体清晰,通俗易懂。

C. 现在除了旅游景区、仿古建筑等一些特殊场所、建筑对匾额有需求外,普通人家大多数不再悬挂匾额。

D. 第二段划线句运用了比喻论证,生动形象地论证了匾额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查看答案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冯异①定关中,自以久在外,不自安。有人上章言:“异权威至重,百姓归心,号为‘咸阳王’,陛下应防其反之。”光武帝以此章示异。异上书谢。诏曰:“将军之于国家恩犹父子何嫌何疑而有惧意”及异大破敌军,诸将欲分其功。玺书②诮③大司马以下,称异功若丘山。今人咸知异为名将,然非君之明,必困谗口矣。

【注释】①冯异:人名,汉代名将。②玺书:皇帝的诏书。③诮:qiào,责备。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一食尽粟一石__________________  (2)之不以其道________________

(3)异大破敌军__________________    (4)异上书__________________

2.选出下列对文中划线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将军之于/国家恩犹父/子何嫌何疑/而有惧意

B. 将军之于国家/恩犹父子/何嫌何疑/而有惧意

C. 将军之于国家恩/犹父子/何嫌何疑/而有惧意

D. 将军之/于国家恩犹父/子何嫌何疑/而有惧意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人咸知异为名将,然非君之明,必困谗口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乙】两段选文写出了统治者对待人才的不同态度,请分别概括出来。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下面对这首诗歌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忽传”表现消息来得突然,又极为迅速。

B. 一个“满”字,表露了诗人高兴的眼泪如泉涌的状貌,逼真地展示了一个饱经沧桑,在战乱中苦苦挣扎的人此时此地喜不自禁的感情。

C. 颔联中的“漫”通“慢”,此句写出妻子对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捷报并不在意,用以反衬诗人巨大的喜悦之情。

D. 全诗语言明快爽朗,率性而写,不作矫饰,情真意切,于质朴中见真情。

2.“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之句,营造了一幅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画面,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境。

 

查看答案

语言综合运用。

远远见那片红树林。它们吸日月之精华,经风雨之洗礼,贫瘠的海滩湿地却是豪华的温床。它们枝干秀qí,古木苍茎,嶙峋如蛟,一连连、一排排,结成摧不垮的团队。在恶劣的环境中,红树已   甲 (A磨练  B锻炼)出钢铁般的意志。它用慈母般的胸怀,     乙     (A接受   B接纳)了倦飞的候鸟;用它凋谢的落叶,撒播于水中孕育着各种浮游的生物。最动人的是红树林映着落日。               ,而情愿把奔放的情感凝结。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为加点字注音。

________      ________  

(2)从文中甲乙处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填入横线,只填序号。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3)将①—④句填在文中横线上,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__

①美得让人怦然心动 

②却又被那逐渐淡去的酡红所慑住

③晚风带着清澈的凉意,随着暮色浸染,那是一种十分艳丽的磅礴之美

④那酡红如醉,衬托着天边加深的暮色

A. ③④①②     B. ④③①②        C.④①③②          D.③①②④

 

查看答案

下列文学常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马说》、《捕蛇者说》都是“唐宋八大家”的作品。

B. 婉约派是宋词一大流派,该派词作情思细腻、语言华美,代表词人有晏殊、李清照等。

C. 驳论常用的反驳方式是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驳论据和驳论证最终是为了驳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就是一篇富有战斗力的驳论文。

D. 韩非子,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继承和发展了荀子的法术思想,主张清静无为。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