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冯异①定关中,自以久在外,不自安。有人上章言:“异权威至重,百姓归心,号为‘咸阳王’,陛下应防其反之。”光武帝以此章示异。异上书谢。诏曰:“将军之于国家恩犹父子何嫌何疑而有惧意”及异大破敌军,诸将欲分其功。玺书②诮③大司马以下,称异功若丘山。今人咸知异为名将,然非君之明,必困谗口矣。

【注释】①冯异:人名,汉代名将。②玺书:皇帝的诏书。③诮:qiào,责备。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一食尽粟一石__________________  (2)之不以其道________________

(3)异大破敌军__________________    (4)异上书__________________

2.选出下列对文中划线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将军之于/国家恩犹父/子何嫌何疑/而有惧意

B. 将军之于国家/恩犹父子/何嫌何疑/而有惧意

C. 将军之于国家恩/犹父子/何嫌何疑/而有惧意

D. 将军之/于国家恩犹父/子何嫌何疑/而有惧意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人咸知异为名将,然非君之明,必困谗口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乙】两段选文写出了统治者对待人才的不同态度,请分别概括出来。

 

1.有时鞭打、驱使等到、到了认错,谢罪、道歉 2.B 3.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不能够,怎么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现在人们都知道冯异是一员名将,然而没有君主的贤明,(人们)一定会被谗言迷惑。现在人们都知道冯异是一员名将,然而如果不是皇帝的英明,必定遭到谗言的陷害。 4.【甲】文:埋没、摧残人才;【乙】文:信任、保护人才(赏识、善用人才)(意思对即可)。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如“或”是“有时”;“谢”是古今差异词,是“道歉、谢罪”的意思。 2.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语句的句读划分。可以先把句子翻译,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进行句读划分。注意不要出现“破句”。同时可利用虚词来帮助划分句读。本题可依据上下文名单的表达来划分,句意是:将军对于国家,恩情犹如父子,有什么嫌疑,何必害怕呢? 点睛:文言文朗读节奏的划分是有规律可循的:①句首关联词或语气词之后要要停顿;②有些古今异义词朗读是要分开;③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停顿;④需要着重强调的地方,一般要停顿;⑤省略句中省略的地方一般要停顿;⑥并列短语间要略作停顿;⑦古代的国名、年号、官职、人名、地名等应做停顿。⑧根据句子表达的意思来句读。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做到文从句顺。第(1)句话中的“等”是平等,等同的意思;“安”指怎么的意思。故翻译为: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不能够,怎么要求它日行千里呢?第②句话中的“咸”指都;“为”指是;“然”表转折,然而;故翻译为:现在人们都知道冯异是一员名将,然而没有君主的贤明,(人们)一定会被谗言迷惑。 4.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统治者对待人才的态度,概括即可。阅读甲文,了解内容,从“其真不知马也”中可知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阅读乙文,了解内容,从“然非君之明,必图谗口矣”中可知,统治者信任、保护人才。 参考译文: 【甲】世上先有伯乐,这样之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所以,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是在奴隶的手里受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凭借千里马的名称而称呼它. 日行千里的马,有时一顿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和能力也就表现不出来,况且想要跟普通的马一样的待遇都得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鞭打马,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着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得不识得千里马啊! 【乙】冯异平定了关中,自己认为长时间呆在京城之外,心中不能自安.有人上奏章说:“冯异威势力很大,百姓归心,称他为“咸阳王,陛下应该防范他谋反.”光武帝把奏章给冯异看.冯异上书谢罪,光武帝下诏说:“将军对于国家,恩情犹如父子,有什么嫌疑,何必害怕呢?”等到冯异大败了敌军,许多将领打算分享他的功劳,光武帝下诏斥责大司马领头的这些人,称赞冯异的功劳如同山丘那样高.现在人们都知道冯异是一员名将,然而没有君主的贤明,一定会被谗言所迷惑.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下面对这首诗歌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忽传”表现消息来得突然,又极为迅速。

B. 一个“满”字,表露了诗人高兴的眼泪如泉涌的状貌,逼真地展示了一个饱经沧桑,在战乱中苦苦挣扎的人此时此地喜不自禁的感情。

C. 颔联中的“漫”通“慢”,此句写出妻子对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捷报并不在意,用以反衬诗人巨大的喜悦之情。

D. 全诗语言明快爽朗,率性而写,不作矫饰,情真意切,于质朴中见真情。

2.“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之句,营造了一幅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画面,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境。

 

查看答案

语言综合运用。

远远见那片红树林。它们吸日月之精华,经风雨之洗礼,贫瘠的海滩湿地却是豪华的温床。它们枝干秀qí,古木苍茎,嶙峋如蛟,一连连、一排排,结成摧不垮的团队。在恶劣的环境中,红树已   甲 (A磨练  B锻炼)出钢铁般的意志。它用慈母般的胸怀,     乙     (A接受   B接纳)了倦飞的候鸟;用它凋谢的落叶,撒播于水中孕育着各种浮游的生物。最动人的是红树林映着落日。               ,而情愿把奔放的情感凝结。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为加点字注音。

________      ________  

(2)从文中甲乙处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填入横线,只填序号。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3)将①—④句填在文中横线上,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__

①美得让人怦然心动 

②却又被那逐渐淡去的酡红所慑住

③晚风带着清澈的凉意,随着暮色浸染,那是一种十分艳丽的磅礴之美

④那酡红如醉,衬托着天边加深的暮色

A. ③④①②     B. ④③①②        C.④①③②          D.③①②④

 

查看答案

下列文学常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马说》、《捕蛇者说》都是“唐宋八大家”的作品。

B. 婉约派是宋词一大流派,该派词作情思细腻、语言华美,代表词人有晏殊、李清照等。

C. 驳论常用的反驳方式是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驳论据和驳论证最终是为了驳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就是一篇富有战斗力的驳论文。

D. 韩非子,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继承和发展了荀子的法术思想,主张清静无为。

 

查看答案

古诗文默写。

(1)____________________,系向牛头充炭直。 (《卖炭翁》)

(2)有约不来过夜半,____________________。(《约客》)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如梦令》)

(4)不知天上宫阙,____________________。我欲乘风归去,__________________。(《水调歌头》)

(5)无可奈何花落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浣溪沙》)

(6)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表达了军民抗敌收复失地决心不可阻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白居易在《卖炭翁》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诗句,表现了卖炭翁的矛盾心理。

 

查看答案

央视前期推出特别节目《厉害了,我的国》,让很多人说出内心不吐不快的自豪。

你的亲人、你的朋友、你的老师、你的校园、你的家乡、你喜欢的一件物……,他们的厉害之处,你发现了吗?

请以“厉害了,我的          ”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补充题目,文体自选(诗歌除外);(2)不少于600字;(3)书写工整规范;(4)文中请不要出现自己的真实姓名、校名的相关信息。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