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三颗枸杞豆》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这时,太阳快要西沉。透过林隙,我看见它像...

阅读《三颗枸杞豆》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这时,太阳快要西沉。透过林隙,我看见它像个红色的车轮①,就要滚进西边的山沟里去了。身边的三叔忽然喊道:“太阳!”接着,两只枯瘦的手向前伸去,仿佛要捉住它似的。

“太阳能捉住吗?”我天真地问道。

“能!能啊!我以前老是忘记了去捉它,让它在我头顶上溜走了几千次,上万次,我仍没有想到要捉住它!”②

“太阳里有火,一定很烫手吧?”我说。

“是呵,有点烫手,还得费点力气。但把它一捉到手,就变了,变成一个圆圆的金盘子。③里面放满了五彩的宝石。太阳的光芒都是从这些五彩的宝石上放射出来的,所以才这么亮。”

他忽然俯下身,用手捏住我的脸蛋。我疼得差点儿叫起来,他一点儿没有觉察到我的痛楚,口里喃喃地说:“这也是太阳?这也是太阳!”

1.把太阳说成“红色的车轮”有什么含义?

2.“捉住太阳”是什么意思?②处三叔的一番话,表达了他此时怎样的心情?

3.为什么说把太阳捉到手,太阳就能“变成一个圆圆的金盘子”?

4.“里面放满了五彩的宝石。……所以才这么亮”事实真的这样吗?它的含义是什么?

5.三叔连说了两遍“这也是太阳”,前一遍句末用问号,后一遍句末用感叹号,表意有什么不同?三叔为什么说“我”“也是太阳”?

6.纵观这段文字,想一想:“三叔”是怎样一个人?

 

1.含有时光过得很快的意思。 2.“捉住太阳”就是掌握了时间,成了时间的主人。此时的“三叔”为虚度的华而悔恨,但已确信,时间“能”抓得住。 3.因为抓住了时光,就会勤奋不懈地学习、工作,就会创造出无限的财富,就能展现时间给人类创造的价值。 4.事实并非真的如此。而是说时光使人类创造了各种辉煌的业绩、成果,时光也因此发挥了它最大的价值。(注:此答案主旨与第3题大抵一致,分开来作两题,意在强化理解。) 5.第一个“这也是太阳”后用问号,表示对“我”能否成为“太阳”的怀疑,而第二个“这也是太阳”后用感叹号,则表示对“我”成为“太阳”的坚信不疑。前后两个不同的句子类型,反映了“三叔”对“我”能否成为“太阳”的思想转变过程。“三叔”把“我”的脸蛋比作“太阳”,是对“我”寄予厚望,希望“ 我”的朝气蓬勃,像太阳一样放出光和热,把握住时光,朝着一个理想坚定不移地奋进。 6.从这段文字中,反映了“三叔”他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他清醒地认识到抓紧时间学习、工作的重要性,而当自己后悔莫及时,他又把教训留给了后人,希望后生把握时光,做出有为的业绩。 【解析】 1.本题考查对词语或短语的理解感悟。结合对文段内容的理解,把短语放在具体的语境中来体会。文章开头写到“我看见它像个红色的车轮,就要滚进西边的山沟里去了。”从这句话中我们就体会到作者对时光的留恋,这样我们就能体会到把太阳说成“红色的年轮”的含义。 2.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感悟能力。通读文段内容,文段表达了要珍惜时光,不断奋进的主旨。那么文中的“抓住太阳”就是指的要掌握时间珍惜时光,文中②处三叔的话语,正是表达了三叔没有抓住“太阳”,没有珍惜时光的悔恨心情。 3.本题考查句子的理解感悟能力。文章表达的是要珍惜时光,不断努力奋进的主旨。所以我们能体会抓住太阳就是掌握时光,那么进而可以感知掌握时间就可以不断的创造价值实现自我,也就可以“金盘子”的含义。 点睛: 现代文阅读对于句子的考查,一般都是针对能够表现文章主旨,能够体现作者思想情感的语句。所以在解读这样的语句时,就要紧扣文章的主旨来考虑分析。 4.题目针对句子的理解感悟能力。结合文章主旨的理解,来理解句子的内涵。通过对句子的分析体会,我们可以发现只有努力的奋斗创造才能使“宝石”放射光芒,所以事实并非真的如此。而是说时光使人类创造了各种辉煌的业绩、成果,时光也因此发挥了它最大的价值。 5.本题针对句子的理解感悟。通读文段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文段通过“我”与三叔的对话,体现三叔对“我”的殷切期望和谆谆教诲,表现人生要珍惜时光不断奋进的主旨。结合对主旨的感悟,我们就可以理解句子内涵了。三叔的话语中问号是表示怀疑,感叹号表示对“我”成为太阳的坚信,前后两个不同的句子类型,反映了“三叔”对“我”能否成为“太阳”的思想转变过程。“三叔”把“我”的脸蛋比作“太阳”,是对“我”寄予厚望,希望“ 我”的朝气蓬勃,像太阳一样放出光和热,把握住时光,朝着一个理想坚定不移地奋进。 6.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感悟分析。读文段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文段通过“我”与三叔的对话,体现三叔对“我”的殷切期望和谆谆教诲,表现人生要珍惜时光不断奋进的主旨。文中我们既看到三叔虚度年华的悔恨,也看到三叔对后辈的殷切期望,希望后辈珍惜时光,不断奋进。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月迹》选段,回答下列小题。

我们就都跑出门去,它果然就在院子里,但再也不是那么一个满满的圆了,尽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儿亮的。院子的中央处,是那棵粗粗的桂树,疏疏的枝,疏疏的叶,桂花还没有开,却有了累累的骨朵儿。我们都走近去,不知道那个满圆儿去哪儿了,却疑心这骨朵儿是繁星儿变的;抬头看着天空,星儿似乎就比平日少了许多。月亮正在头顶,明显大多了,也圆多了,清清晰晰看见里边有了什么东西。

“奶奶,那月上是什么呢?”我问。“是树,孩子。”奶奶说。

“什么树呢?”

“桂树。”

我们都面面相觑了,倏忽间,哪儿好象有了一种气息,就在我们身后袅袅,到了头发梢儿上,添了一种淡淡的痒痒的感觉;似乎我们已在了月里,那月桂分明就是我们身后的这一棵了。

奶奶瞧着我们,就笑了:

“傻孩子,那里边已经有人了呢。”

“谁?”我们都吃惊了。

“嫦娥。”奶奶说。

“嫦娥是谁?”

“一个女子。”

哦,一个女子。我想:月亮里,地该是银铺的,墙该是玉砌的,那么好个地方,配住的一定是十分漂亮的女子了。

“有三妹漂亮吗?”

“和三妹一样漂亮的。”

三妹就乐了:

“啊,啊!月亮是属于我的了!”

三妹是我们中最漂亮的,我们都羡慕起来;看着她的狂样儿,心里却有了一股嫉妒。我们便争执了起来,每个人都说月亮是属于自己的。奶奶从屋里端了一壶甜酒出来,给我们每人倒了一小杯儿,说:“孩子们,你们瞧瞧你们的酒杯,你们都有一个月亮哩!”

我们都看着那杯酒,果真里边就浮起一个小小的月亮的满圆。捧着,一动不动的,手刚一动,它便酥酥地颤,使人可怜儿的样子。大家都喝下肚去,月亮就在每一个人的心里了。

奶奶说:“月亮是每个人的,它并没走,你们再去找吧。”

我们越发觉得奇了,便在院里找起来。妙极了,它真没有走去,我们很快就在葡萄叶儿上、磁花盆儿上、爷爷的锨刃儿上发现了。我们来了兴趣,竟寻出了院门。

院门外,便是一条小河。河水细细的,却漫着一大片的净沙;全没白日那么的粗糙,灿灿地闪着银光。我们从沙滩上跑过去,弟弟刚站到河的上湾,就大呼小叫了:“月亮在这儿!”

妹妹几乎同时在下湾喊道:“月亮在这儿!”

我两处去看了,两处的水里都有月亮;沿着河沿跑,而且哪一处的水里都有月亮了。我们都看着天上,我突然又在弟弟妹妹的眼睛里看见了小小的月亮。我想,我的眼睛里也一定是会有的,噢,月亮竟是这么多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我们坐在沙滩上,掬着沙儿,瞧那光辉,我说:

“你们说,月亮是个什么呢?”

“月亮是我所要的。”弟弟说。

“月亮是个好。”妹妹说。

我同意他们的话。正像奶奶说的那样:它是属于我们的,每个人的。我们就又仰起头来看那天上的月亮,月亮白光光的,在天空上。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

大家都觉得满足了,身子也来了困意,就坐在沙滩上,相依相偎地甜甜地睡了一会儿。

1.假如你就是文中的一个孩子,请你用简洁的语言告诉大家你们做了什么。

2.奶奶说:“月亮是每个人的,它并没走,你们再去找吧。”请你跟孩子们一起找,写出你们在哪些地方找到了“月亮”,并分别指出这些地方的“月亮”具体指什么。

3.从选段最后有关“月亮是个什么”的对话中,你认为在孩子们的心目中,月亮还只是天上的那轮明月吗?请结合选段的相关内容作简要说明。

4.你喜欢文中的奶奶还是喜欢孩子们?结合文章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5.古人咏月的诗篇很多:

材料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

材料2:“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

材料3:“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李煜《相见欢》)

请你就以上某一首诗或你所知道的其他古代咏月诗,说说古人和课文作者对月的理解有何不同。(说明:如果比较的是你所知道的其他某首古代咏月诗,在分析时应写出相关的句子)

 

查看答案

两小儿辩日《列子》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解释下列加点词。

⑴两小儿辩斗__________    ⑵我日始出时去人近________

其日中如探汤______    ⑷为汝多知乎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⑴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两句话一是直接引用句,二是间接引用句。试将第一句改写为间接引用句,将第二句改写为直接引用句。

⑴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文中哪一句话可见两小儿辩论内容的复杂性?

5.两小儿的“辩斗”对你有什么启发?请联系实际谈谈。

 

查看答案

近期,电视台晚间播放的电视节目十分精彩。初一某班的很多学生每天晚上看电视都看得很晚,第二天还利用课间时间评头论足,而课堂上却精神不振,听课效率较低。班主任了解这一情况后,说了这样一段话:“同学们,听说你们这段时间很用功,每天晚上很晚才睡,白天又不放松课间休息时间。”同学们都惭愧地低下了头。(4分)

①老师说话的言外之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假如你是班长,也正想劝说同学们一番。你可以这样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面一段文字摘自某同学的作文,表达上有一些问题,请你结合具体语句,写两段评语。要求:(1)指出平分析存在的问题;(2)请就写作与生活的关系,有针对性地谈一点看法。(80字以内)

   正月十五的晚上,窗外是碧海般的青天,一弯金月,好似灯火辉煌的扁舟,载着美丽的幻想在飘游。望星空,意朦胧,根根鱼丝湿润了我燥热的心。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在括号内填上相应的作家、作品名。

①万籁此俱寂,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题破山寺后禅院》)

②清风扶细柳,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不必说______________,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④一儿曰:“_____________,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两小儿辩日》)

⑤尽信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